文/國住人居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彭典勇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建筑設計研究院 鄒彥慧
國住人居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張若曦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五建筑設計研究院 王秀琴 陳 明
國住人居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趙家琦
國家冬奧會冰上項目訓練基地位于中關村南大街門戶位置,前身是北京市海淀區(qū)首體大院北院區(qū)的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新建綜合訓練館。項目在冬奧會賽時作為短道速滑訓練館,賽后作為我國多支冰上運動國家隊的訓練基地,同時向公眾開放普及冰雪運動。國家冬奧會冰上項目訓練基地又名“冰壇”,取意于“培育冰雪運動最高競技水平的冰雪運動圣壇”,總建筑面積為3.32萬m2,可建設用地面積為1.35萬m2,建筑高度為30.15m(見圖1,2)。
1 自西向南望向冰壇(圖片來源:岳意賀)
2 嵌入場所的冰壇(圖片來源:張?zhí)m英)
整體設計并未明確建筑與室內的界限,在設計初期,室內專業(yè)便運用“滑動”“冰痕”“冰晶”等冰雪運動意象元素,實現(xiàn)從建筑外觀至室內空間的延續(xù);運用一體化手法對室內空間的視線、界面、景觀帶結合建筑外立面的飾面及幕墻進行模數設置;統(tǒng)籌機電管線,優(yōu)化設備、設施的路由,使其在墻面集成或在頂面有序排列,成為室內空間的組成部分。
冰壇冰場、陸地訓練廳、餐廳等廳堂空間以及康復理療用房、公寓等重復性單元空間,除提供高標準的競技比賽訓練設施外,既要滿足運動隊長期居住的要求,又要為體育專項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設施條件,打造集競技訓練、科研、教學、居住、公眾開放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育場館,符合國家隊駐訓和冬奧會賽事使用的雙重定位。
對場館空間進行如下功能分區(qū):①訓練科研空間內將位于3層南側且使用頻率極高的體能訓練廳與上層冰場同層布置,既方便運動員使用,又便于科研人員監(jiān)測運動員體能;②訓練休息空間內設置成品座椅式散熱器,并將其整齊有序地布置于訓練場地兩側;③訓練休閑空間為運動員及公眾打造良好的景觀聯(lián)動及休閑活動的場所。
在整體空間組織方面,場館主體包括首層及3層的2處冰場、西門廳和專項訓練大廳,其兩兩成組后垂直相疊,貼鄰場地西側和北側布置。冰場及訓練廳作為運動員的共享運動空間,門廳及過廳作為面向媒體及公眾的開放空間。陸地訓練廳、餐廳、康復用房等設置于1~3層,公寓設置于4~6層。非冰空間及居住空間布置于場館的東側和南側,豎向貫通,通過立體集約式手法使各類使用空間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合理分布,保障專業(yè)訓練功能,同時將餐廳、訓練室、康復用房、教室等作為彈性空間,為未來對外開放預留可能(見圖3)。
3 剖面分析(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空間設計圍繞“確保核心功能、兼顧公眾開放”的原則,結合使用規(guī)律,設置“專業(yè)競技在東,公眾開放在西”的空間體系。開闊的公眾門廳、儀式感較強的公共樓梯、榮譽展廳以及餐廳、露天內院,作為運動員與公眾之間的彈性緩沖空間,既可共享又可專用 (見圖4)。首層冰場兼顧公眾及運動員的日常訓練及使用需求,亦可作為實況轉播比賽的場地,未來可作為滿足不同地區(qū)運動員訓練及住宿要求的綜合場館。
4 平面布置4a 首層(圖片來源:作者自繪)4b 3層(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首層及3層的冰場均采用61m×30m標準尺度,符合冰上運動多項目的適應性要求。首層冰場跨度為38.7m,緊湊集約,場芯6條冰壺訓練道并置,訓練道均達到國際滑聯(lián)44.50m×4.32m冰壺比賽場地標準,采用創(chuàng)新設計提高場地利用率。3層冰場跨度為46.8m,在長途起終點線所在長邊一側留有10.6m 寬的緩沖空間,成為彈性拓展空間。
冰場體積較大,聲能的平均自由程大,場館長距離聲音傳播時,反射聲必經過頂棚,對頂棚進行吸聲處理是主要設計思路。針對墻面等揚聲器反射聲所必經的位置需進行吸聲處理,突出低頻吸聲效果。首層冰場聲學指標采用1.3s混響時間的標準,保證冰壺運動員平時訓練可獲得更接近真實比賽的聲學環(huán)境(見圖5)。
5 聲學模擬(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為使冰場光環(huán)境接近比賽場景,減少立面和頂面的視覺干擾,專項訓練場地與跑道結合造型排列,整齊有序;控制眩光,滿足不同運動、觀眾及多功能的照明要求;自然采光結合人工照明,通過分析計算實現(xiàn)高舒適度的照明設計效果;有電視轉播時,滿足電視轉播照明的要求,同時減少陰影和眩光。照明設計整體應達到節(jié)約能源、經濟合理、使用安全、維修方便的目標(見圖6)。
6 光學模擬(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冰場墻面應選用普適性較高的材料,既滿足吸聲要求,又可通過自身變化適用于各種裝飾基層。纖維增強水泥壓力板施工便捷且易于維護,通過在場館不同空間對其重復利用,有效避免工序反復。同時,冰場上方采用大面積裸頂,在專業(yè)協(xié)調之初便對設備管線提資,結合燈具有機排布,整個冰場空間主題突出、簡約明快,有效降低運維成本,貼合“綠色辦奧”主旨。
冰壇整體為多邊形,空間具有導向性,各轉角部位為弧形倒角狀以貼合運動主題。豎向空間上寬下窄,飾面處理盡可能避免繁復,貼合建筑形態(tài)統(tǒng)籌燈光及吸聲設計,地面通鋪延至頂面。建筑主入口設計“冰川”頂棚,營造“冰雪運動殿堂”的“崇高感”,體現(xiàn)動感韻律,并呼應城市空間(見圖7)。
7 主入口(圖片來源:張廣源)
室內細部處理對應外部形態(tài),以簡約、綠色的手法營造富有冰雪運動魅力的環(huán)境氛圍。根據競技訓練的視覺心理要求,場館形成以黑、白、灰為主的色彩基調,營造沉穩(wěn)、冷靜的視覺環(huán)境,更有利于運動員聚焦于冰道;同時,可自然采光的非冰空間在增加紅色墻面面積的同時,補充深藍色地膠,使空間整體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激發(fā)運動員的比賽熱情;冰場外公共空間選用可調節(jié)冰場內“低溫”心理感受的色彩,局部點綴紅色、橘色等;配套用房墻面以灰色為主、輔以藍色,營造平和、寧靜的氛圍(見圖8)。
8 西大廳室內(圖片來源:張廣源)
以“簡約、綠色”為主旨,室內堅持“多設計、少裝飾”的原則,空間整體采用沖孔纖維水泥壓力板;通過形體、色彩、材質等細部處理,營造“冰雪運動殿堂”內外一致的連續(xù)體驗;設計初期對結構、機電設備管線進行一體化整合,使其成為吊頂的一部分;散布的冰晶燈結合鋼板網作為餐廳、走廊的天花,與墻面呼應;體能訓練廳是寬扁空間,通過優(yōu)化風管、整合燈具,與下部跑道對位,打造簡明有力的指向性運動空間(見圖9)。
9 細部設計(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采用BIM技術對設備管線及設施進行預排布,為設計團隊、運營單位在內的各方建設主體提供智慧協(xié)同工作的基礎,在提高生產效率、節(jié)約成本、縮短工期以及有序指導施工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項目采用CO2跨臨界直接蒸發(fā)式制冷系統(tǒng);冰層設計厚度40mm,滿足最佳冰層厚度30~50mm的要求;冰面以上4m內應保證最佳溫度≤24℃,最佳濕度≤40%,風速≤0.2m/s;根據使用功能的不同,冰場表層的澆冰用水采用不同的水質;融冰池的容積確定須結合掃冰車庫及掃冰車尺寸。
項目通過如下策略達到國家二星級綠色建筑標準:①采用地下空間利用、場地無障礙設計、場地通風采光優(yōu)化等節(jié)地技術;②采用節(jié)能電梯、變頻熱水循環(huán)泵等節(jié)能技術;③采用土建裝修一體化、預拌混凝土、可再生循環(huán)材料等節(jié)材技術;④采用雨水集蓄等節(jié)水技術;⑤采用室內CO2監(jiān)控、自然采光通風、地下車庫CO監(jiān)控等室內環(huán)境優(yōu)化技術。
“冰壇”既是首個備戰(zhàn)奧運的綜合訓練館,又是北京市內首個竣工的奧運場館。作為場館工程的“先鋒”,項目既是新建場館又是既有設施的再調整、再利用。從單純的國家隊訓練基地轉變?yōu)橛柧毣貜秃隙瑠W場館,在有限的空間內既要為專業(yè)運動員提供訓練、治療恢復、居住等功能,未來又要向公眾開放,滿足大眾對冰雪運動健身的需求。項目秉承“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的宗旨,堅持“生態(tài)優(yōu)先、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友好”的原則,突出“科技、智慧、綠色、節(jié)儉”的特色,推動我國冰雪運動發(fā)展,實現(xiàn)“共同參與、共盡全力、共同享有、可持續(xù)可發(fā)展”的設計目標。
項目名稱:國家冬奧會冰上項目訓練基地
項目位置:北京市海淀區(qū)
主要設計團隊和主要編制人員: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設計指導:劉燕輝
設計主持:劉燕輝、盧 鵬
總圖專業(yè):劉迎坤、劉 文、白紅衛(wèi)
建筑專業(yè):劉燕輝、盧 鵬、劉迎坤、王朝霞、陳 明、韓亞非
結構專業(yè):婁 霓、劉長松、張?zhí)m英
總圖專業(yè):鄭愛龍
給排水專業(yè):劉志軍、關 維
電氣專業(yè):王京生、賈志丹
暖通專業(yè):張 昕、王代兵
智能化專業(yè):陳玲玲、殷 博
室內專業(yè):彭典勇、鄒彥慧、李一山、張若曦、郭曉明
綠建專業(yè):張 鵬、王曦溪
運營專業(yè):張若曦、王秀琴
項目攝影:張廣源、張?zhí)m英、岳意賀、王俊杰
建成時間: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