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 毅 郭曉明
山地新聞中心項目位于北京市延慶區(qū)張山營鎮(zhèn),北京2022年冬奧會及冬殘奧會延慶賽區(qū)B部分土地一級開發(fā)項目B-J-02地塊,即延慶賽區(qū)核心區(qū)南區(qū)海坨山腳下中部山谷中的一塊相對平緩、狹長的臺地。場地由北向南延伸,南北高差約30m,北至雪車雪橇中心連接隧道,東至觀眾安檢廣場和賽區(qū)5號路,西至賽區(qū)3號路,南至雪車雪橇中心媒體轉播區(qū)。場地內山林遍布,地勢相對平緩,視野開闊,西鄰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東望延慶冬奧村(見圖1,2)。
1 山地媒體中心區(qū)位分析
2 建成后鳥瞰
項目賽時為新聞中心,賽后為山地水療運動中心。施工圖按滿足賽時功能進行設計,并為賽后改造預留土建條件及設備條件。項目賽時可為新聞媒體的賽事新聞發(fā)布及辦公提供場地,包括新聞媒體工作區(qū)、多功能活動區(qū)、休息區(qū)、后勤服務區(qū)等功能空間,并與賽區(qū)交通設施聯系密切,為新聞媒體及記者提供國際化及專業(yè)化的服務。新建場館均達到國際LEED綠色建筑認證標準。
山地新聞中心作為“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近零能耗建筑技術體系及關鍵技術開發(fā)”的示范工程,設計兼顧超低能耗建筑、綠色建筑和近零碳建筑的技術要求。2019年,項目通過北京市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項目評審;2021年,項目取得北京市綠色建筑三星級設計評價標識。山地新聞中心是延慶賽區(qū)“近零碳”排放示范建筑,為“低碳冬奧”助力。建筑設計采用覆土形式,充分利用土壤的蓄熱性能達到節(jié)能效果。
建筑采用半掩埋處理方式,依據原有山地北高南低的走勢,將建筑北部半掩埋于原有山體地貌之下,南部展露出層層退臺(見圖3)。屋頂景觀步道、建筑景觀平臺、山地景觀步道由北向南依次展開,形成緊密聯系的景觀系統,與周圍的山形、水勢產生對話。
3 建筑采用半掩埋處理方式
山林環(huán)境賦予冬奧場館獨一無二的場地特征,山地新聞中心采用覆地建筑形式,體現出對山林、場地及自然的敬畏。山地新聞中心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地貌,維持山體原有的標高特征不變,以減少對山形的擾動,建筑設計結合景觀,建設融于自然的山林場館。
山林之下是別有洞天的豐富世界。山地新聞中心沿臺地走勢依次展開,以入口廣場、門廳及休息廳為核心向南北兩翼延伸,總用地面積約1.2hm2,建筑面積共計19355m2,其中地下9355m2,地上10000m2,超低能耗示范建筑面積16475.5m2,包括門廳、咨詢服務中心、快餐零售區(qū)、后勤服務區(qū)、新聞媒體大廳、媒體辦公區(qū)、多功能廳、休息區(qū)等(見圖4)。
4 建筑平面
非競賽場館包括新聞發(fā)布大廳、新聞媒體工作區(qū)、多功能活動區(qū)、休息區(qū)等功能區(qū),與賽區(qū)交通設施聯系密切,可在賽時為新聞媒體及記者提供國際化及專業(yè)化的服務。賽后將轉換為其他功能,提供大跨度廳堂空間,并與周圍山地的綠化、景觀及水系結合,成為大眾休憩、療養(yǎng)的理想之所。
太陽能資源豐富,年平均太陽能輻射為5049MJ/m2。根據我國太陽能資源區(qū)劃標準,該地區(qū)接近“很豐富帶”,太陽能資源穩(wěn)定,較適合開展光伏電站的建設(見表1)。項目結合室外環(huán)境,通過合理的建筑布局、外窗設置和材料選用等措施挖掘自然采光潛力,覆土及大空間部分區(qū)域設置采光天窗以加強自然采光。山地新聞中心方形天窗安裝光伏系統,要求安裝容量不低于128kWp,同時將安裝位置限制于方形天窗,保證組件透光性的同時增加機械強度,在建筑方形天窗上側單獨設置光伏專用龍骨,龍骨采用80mm×80mm×5mm熱鍍鋅方鋼,每處天窗與光伏龍骨均有4個支撐點。為消解“井”字梁結構本身的體量感,將梁底截面面積設計至最小,截面寬度僅為200mm,一次性現澆完成,呈現精致的結構美學(見圖5)。
表1 我國太陽能區(qū)域分布示意
5 “井”字梁結構
室內專業(yè)提前介入建筑設計,更準確、更有效地營造出適宜的空間場所,并對細部做法、機電綜合、末端形式組織、預留預埋等方面進行有效控制。
山地新聞中心為覆地建筑,其吊頂采用GRG材料(玻璃纖維增強石膏),呈現與建筑融合的體量感,同時在大體量空間內營造輕盈感,吊頂結構與周圍墻體脫開,宛如輕浮于空中(見圖6)。
6 吊頂采用GRG材料
吊頂表面噴涂柔和的暖白灰色仿混凝土涂料,表面材質光潔細膩,使光線在三維曲線空間內呈現柔和的漫反射。室內空間進深4m,讓陽光有更好的暈染界面,給人以細膩的感受,進一步柔化了1600m2整體吊頂的體量感。吊頂整體建造運用球形公式,故呈現近乎完美的數學美學,自然與理性的交織讓空間形成“簡約卻不簡單”的調性。
室內設計秉持“少即是多”的理念,為營造純粹的“少”,頂面設備僅留存必要的照明、消防應急照明及消防廣播設備,剩余設備均被收納整理至其他界面。照明設計與吊頂底部的“井”字形分格結合,筒狀造型天窗的底部為方形,采用不連續(xù)的線性燈勾勒,形成方與圓的幾何關系。筒燈照明彌補了高大空間線性燈的照度缺憾,并與應急照明筒燈選型一致。吊頂開200mm×5000mm的槽,照明燈具均嵌入其中且表面與吊頂平齊,細節(jié)做法較為精致(見圖7)。
7 吊頂細部處理
由于吊頂造型復雜,故其材料選用也經過多方比對與多專業(yè)討論。GRG材料雖價格較高,但其具有環(huán)保性和防火性,且產品性能穩(wěn)定,不龜裂、不變形,使用壽命相對較長。
在山林中感受建筑,在建筑中呈現山林,將自然與人工結合,“覆地山丘”呈現出別有意境的人工生態(tài)環(huán)境(見圖8)。山地新聞中心將國人的文化理念、生態(tài)價值觀傳遞給世界,這是冬奧場館群建設“一以貫之”的核心設計思想。室內設計團隊通過與全專業(yè)協調,將先進技術融入設計,在與業(yè)主、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將山地新聞中心建設成為具有示范效果的場館。
8 覆地山丘
項目名稱:山地新聞中心
項目位置:北京市延慶區(qū)
主要設計團隊和主要編制人員: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項目主持人:李興鋼
建筑專業(yè):李興鋼、張音玄、閆 昱、楊 曦、田 甜、胡家源、王思瑩、張 釗
結構專業(yè):任慶英、劉文挺、張雄迪、李路彬、王 磊、劉 帥
設備專業(yè):張 青、王 昊、高學文、祝秀娟、周 蕾、張祎琦、申 靜、李茂林、霍新霖
總圖專業(yè):郝雯雯
室內專業(yè):曹 陽、李 毅、劉 奕
景觀專業(yè):關午軍、朱燕輝、常 琳、張宛嵐、曹 雷
照明專業(yè):丁志強、黃星月
建成時間: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