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華
(寧波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
語用意識是學習個體在不間斷的理解內(nèi)化過程中逐步獲得或激活的知識,在學習者將語言輸入轉化為知識吸收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依照Verscheuren語言順應論的觀點,語言的使用過程就是在意識程度不同的情況下不斷進行的語言選擇過程。選擇的實現(xiàn)不僅取決于變異性、商討性、順應性這類語言的內(nèi)在屬性,還包括認知、文化、社會等語言外因素。在語言選擇的過程中[1],這種自動自發(fā)的意識不僅是學習者語用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也是學習者對語用實現(xiàn)的自我調(diào)整與監(jiān)控[2]。學習者的語用意識程度不僅對語用能力具有決定性作用,且對完成語用語言知識與社交語用知識的映射產(chǎn)生影響[3]。
Schauer(2006)研究表明,許多因素會影響二語學習者的語用意識,如教學語境、在目標環(huán)境中停留的時間以及語言能力[4]。作為推動學習行為的內(nèi)部動力,動機被認為是二語學習的一個決定因素,與學習策略共同作用于語用能力的提升。雖然有研究從語用角度或動機角度論證了兩者對二語學習的影響,但考查學習動機與語用意識關聯(lián)性的實證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語用意識發(fā)展現(xiàn)狀,并進一步探討其與學習動機的相關程度。
研究被試為某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148人,來自文科專業(yè)80人,工科專業(yè)68人。85人參與了后期的動機問卷,其中12人被邀請參與了后期訪談,所有被試曾接受不少于八年的英語學習。
研究工具主要包括語用語法判斷問卷(Pragmatic and Grammatical Judgment Task)、動機問卷和半結構式訪談三種。PGJT借鑒了Bardovi-Harlig和Dornyer[5]的問卷,從中選擇并改編了13項比較符合中國EFL語境的場景,涉及道歉、拒絕、請求三種常見言語行為。場景被設計成對話形式,要求被試對語句的正確性從語用和語法兩方面進行評判。為體現(xiàn)研究的真實性,教學中積累的學習者自然話語被作為干擾語料進行設置。
動機問卷共計30題,涵蓋七類學習動機[6],要求被試使用Likert量表作答。半結構式訪談回顧性訪談和學習實踐訪談兩部分。回顧性訪談主要了解被試在完成PGJT時對情境的感知,以及他們?nèi)绾斡媱澴约旱幕貞W習實踐訪談主要了解他們在課外學習活動以及對此的評價,他們學習行為的差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用來解釋語用意識的差異。
被試的PGJT作答情況通過語用錯誤識別(PRECG)、語用嚴重程度評分(PRATE)、語法錯誤識別(GRECG)和語法嚴重程度評分(GRATE)四個維度進行評測。148名被試被要求先對所給話語進行錯誤識別,然后根據(jù)Likert量表判斷錯誤的嚴重程度。小錯誤勾選1~3,嚴重錯誤勾選5~6。若沒有語用及語法錯誤,則勾選0。問卷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和Scheffe法進行檢驗,alpha值0.05。
動機問卷的樣本量為85,alpha值為0.81,總體信度較好。訪談被安排在動機問卷后一周進行,被試按照動機問卷得分,分為高動機、中動機和低動機三組。每組抽選4人參與訪談,用內(nèi)容分析法對訪談內(nèi)容進行分析。
語用意識是影響學習者語意產(chǎn)出、語意協(xié)商等語用理解與語用實踐的重要因素[7]。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當語言環(huán)境、社交環(huán)境、心智能力等一系列語境因素被交際者的認知過程激活后,符合特定語境的話語就此生成。在此過程中,受話人需要基于對語境的認識,對說話人的意思和意圖進行判斷和理解,進而采取合適的語言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意圖。
表1數(shù)據(jù)顯示,當前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語用特征的注意程度開始高于語法特征。一方面,文科被試對語用錯誤的認知程度明顯高于語法錯誤(69.27%>54.27%,p<0.01),認為語用錯誤是更為嚴重的錯誤(2.54>1.99,p<0.05)。工科被試同樣對語用錯誤的判斷高于語法錯誤(49.14%>36.78%,p<0.01);認同語法錯誤更嚴重(1.85>1.40,p<0.05)。經(jīng)Scheffe檢驗,對語法錯誤的感知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9.48,p<0.01)。語法錯誤程度在評級上的差異較小(F=4.64,p<0.05)。兩組被試都發(fā)現(xiàn)了比語法錯誤更多的語用錯誤,并將語用錯誤作為比語法錯誤更嚴重的錯誤看待,但工科被試的各項數(shù)據(jù)均低于文科。另一方面,不同群體對語用意識的感知能力有較大的差異。經(jīng)單向方差分析和連續(xù)Scheffe檢驗,兩組被試在PRECG上差異顯著(F=28.00,p<0.01);對PRATE的評判也有所不同(F=19.55,p<0.01)。
表1 錯誤識別和錯誤等級比較
語用意識的差異也體現(xiàn)在三種受測的言語行為中,請求言語均值最高(10.45),其次是道歉言語(10.31),拒絕言語最低(9.56)。社會權力是影響被試進行選擇的重要因素。訪談中,受訪者都提到了“禮貌原則”。例如,學生3和學生7所說:“與教授、長輩交談時,我會比與跟同學和同輩交談時更注意措辭,會刻意使用一些能彰顯對交談者尊敬的語言表達?!痹赑GJT關于向同學借錢的場景中,76.6%的被試認為“Lend me some money,please.I will pay you back as soon as possible.”是合適的語用表達;而23.4%的人認為此種表述不妥,有被試將此句改為“I want to borrow your some money.I will pay you back as soon as possible.”訪談中,這位學生解釋道:“我認為用祈使句可以讓意思更加簡單明了,在同學間的對話中更顯隨意。但其實我也不知道這樣更改對不對。”
中國文化的本質(zhì)是秩序文化,而這一秩序的核心是尊卑有序,社會地位較低的人被要求對上級表現(xiàn)出足夠的禮貌和尊重。因此,通過正確判斷對話者的社會地位和使用適當?shù)恼Z言來表示權力距離對構建和諧的中國社交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受訪者提到,盡管他們在語言規(guī)劃中注意到了社會權力,但很難決定適當?shù)谋磉_禮貌的方式。
作為一種心理感知,語用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學習者的一種認知推理和經(jīng)驗內(nèi)化,他們提升語用意識的過程也是其社會化的過程[8]。學習者借助自身認知水平將隱性的知識逐步顯性化;與此同時,又將注意力集中到相關信息,以便在語意理解和語意產(chǎn)出中加以使用。
首先,學習動機被認為與語用意識密切相關。學習動機不僅提供了觸發(fā)學習和維持長期學習過程的動力,而且還彌補了學習條件上的不足。學習者對學習行為的投入程度作用于意識水平的發(fā)展,并最終影響學習成效[9]。
通過表2對動機分量表的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語用意識與學習者的內(nèi)在興趣動機(r=0.39,p<0.01)、社會責任動機(r=0.24,p<0.05)存在較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其他動機與語用意識關系一般。在對三種言語行為進行語用意識評測時發(fā)現(xiàn),動機水平不同的受試表現(xiàn)有所差異。高動機組在道歉、請求、拒絕等言語行為中得分最高,低動機組則得分最低。不同動機組對三種言語行為的語用意識差異并不顯著(p>0.05)。內(nèi)在興趣動機使學習者自發(fā)地將學習任務和興趣愛好相聯(lián)系。若個體的內(nèi)部動機水平較高,他們會主動地提出任務,積極地對當前情境以及個體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進行搜索。這一結果證實了Schmidt(2010)關于語言學習的闡述,即高動機學習者能夠發(fā)展出更高的意識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績。他們會選擇性地關注形態(tài)句法信息,同時也會更努力地去理解第二語言的特征[10]。
表2 動機分量表與語用意識的相關性
這一解釋得到了訪談數(shù)據(jù)的支持。無論動機水平如何,學習者都會參與一定數(shù)量的課外學習活動。然而,動機水平不同的受訪者對此類活動成效的看法以及他們所采取的應對行為卻有所不同。面對在中國EFL語境中實踐機會不足的問題,高動機受訪者通過嘗試在線外教課程,甚至采用自言自語的方式來創(chuàng)造語言環(huán)境。中等動機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經(jīng)常借助英漢互譯或在線詞典等各類App來達成學習的目的。相反,那些低動機的學習者并沒有試圖去彌補使用英語機會的不足。他們普遍表示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部分受訪者把不愿意使用英語和他人交談的理由歸結為害怕犯錯誤。此外,動機較高的學習者認為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很有必要。進行中西文化比較,了解文化差異有助于自身語用意識的發(fā)展。而學習動機較低的學習者則更在意對話語內(nèi)容的理解,對文化學習沒有訴求。
其次,動機可以控制學習者的專注力。和低動機學習者相比,動機較高的學習者更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詞匯、句子等語境化的語用特征上。他們更愿意投入精力去理解這些特征,從而使他們對語言特征在交際語境中的適用性產(chǎn)生明確的認識。學習者這種有意識的關注行為反映了他們的元語用能力,即學習者有意識地反映和分析語言使用的能力,強調(diào)在學習過程中對語言輸出進行有效的自我監(jiān)控。
個體語用能力的習得是由知識分析和過程控制兩個維度所構建的雙維模式。學習者借助自身認知水平將隱性的知識逐步顯性化;與此同時,學習者又將注意力集中到相關信息,對言語行為進行有意識的自我監(jiān)控,以便在語意理解和語意產(chǎn)出中加以使用。在語用能力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的語用意識水平也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中。
本研究調(diào)查了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語用意識水平及其與學習動機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語用意識的關注程度已經(jīng)高于語法意識,但不同群體對語用意識的感知存在較大的差距。在增強學習者語用意識的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引導學習者通過自我監(jiān)控行為來促成語用能力的提升。此外,母語文化帶來的語用遷移作用值得引起關注,在教學設計中需重視中西文化比較,融入更多具體的語用要素,引導學習者更好地借助母語正遷移來達成交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