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婷婷,謝芝勛*,華俊,謝麗基*,李孟,黃嬌玲,張民秀,張艷芳,苑亞東,撒薇
(1廣西獸醫(yī)研究所/廣西獸醫(yī)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廣西南寧530001;2廣西大學養(yǎng)禽與禽病學研究所,廣西南寧530004)
【研究意義】禽1型副黏病毒(1,APMV-1)又稱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es,NDV),在世界范圍內(nèi)能感染家禽或鳥類250多種(Amarasinghe et al.,2018),尤其是強毒株感染家禽特別是雞和火雞后表現(xiàn)為羽毛蓬松、腹瀉、食欲廢絕、癱瘓甚至死亡,死亡率高達100%。目前,由于NDV疫苗的推廣應用,在雞、鴨、鵝等家禽上已鮮有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暴發(fā),但鴿子ND暴發(fā)時有報道,且NDV宿主廣泛、可在不同宿主間互相傳播,全球范圍內(nèi)不斷出現(xiàn)NDV新基因型毒株(Dimitrov et al.,2019)。因此,仍需密切監(jiān)測NDV的流行分布情況,為科學防控ND疫情提供參考依據(jù)?!厩叭搜芯窟M展】根據(jù)基因組長度,NDV可劃分為兩大分支:Class I和Class II(Czeglédi et al.,2006)。其中,Class I基因組長度為15198 nt,Class II則包含2種長度,分別是15186和15192 nt。每個分支又細分為若干基因型。根據(jù)Diel等在2012年提出的分類系統(tǒng)中,宜利用F基因全長編碼序列描繪系統(tǒng)發(fā)生樹,至2019年NDV基因分型系統(tǒng)得到進一步優(yōu)化。Class I NDV包含1個基因型,下分3個基因亞型:1.1.1、1.1.2和1.2;Class II NDV包含I~XXI共21個基因型(Dimitrov et al.,2019)。不同基因型NDV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特征(Dimitrov et al.,2016),我國境內(nèi)的流行毒株是以感染雞、鴨、鵝等家禽為主的基因VII型(Liu et al.,2003;Qin et al.,2008)和感染鴿子為主的基因VI型(Guo et al.,2013;Xue et al.,2017)。由于家禽生產(chǎn)中廣泛使用疫苗,近十年來已很少出現(xiàn)基因VII型病例,但鴿子感染基因VI型NDV病例的報道較多(Wei et al.,2018;He et al.,2020)。class II基因XII型NDV于2004年首次在南美洲發(fā)現(xiàn)(Chumbe et al.,2017),隨后2008年在越南被分離鑒定(Xuyen et al.,2018),2010年在我國廣東和福建活禽市場監(jiān)測中也分離到基因XII型NDV(劉華雷等,2017)?!颈狙芯壳腥朦c】2018年本課題組在廣西分離鑒定出2株鵝源基因XII型NDV(曾婷婷等,2020),但其生物學特性,以及與其他省份分離株的親緣關系均有待進一步探究?!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通過對2株分離株進行致病性試驗、全基因組測序,并分析主要毒力基因的氨基酸差異位點及遺傳進化關系,以期為NDV流行分布的系統(tǒng)監(jiān)測和ND的科學防控提供參考依據(jù)。
2018年通過SPF雞胚從廣西活禽市場銷售鵝的咽/泄殖腔拭子中分離獲得2株基因XII型NDV(曾婷婷等,2020),分別命名為Goose/China/GX02/2018和Goose/China/GX17/2018。SPF雞胚購自北京梅里亞維通實驗動物技術有限公司,由廣西獸醫(yī)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自行孵化至9~11日齡。核酸抽提試劑盒EasyPureViral DNA/RNA Kit、膠回收試劑盒EasyPureQuick Gel Extraction Kit及載體連接試劑盒pEASY-Blunt Cloning Kit購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雙鏈cDNA合成試劑盒Prime-ScriptDouble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高保真RT-PCR試劑盒PrimeScriptII High Fidelity One Step RT-PCR Kit及末端序列擴增試劑盒SMARTer RACE 5'/3'Kit購自寶日醫(yī)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DMEM/F12培養(yǎng)基和胎牛血清購自Gibco公司。
根據(jù)趙明等(2014)的方法,連續(xù)進行4個代次的病毒噬斑純化。當DF-1細胞鋪滿6孔細胞板95%底部時,以PBS清洗2次。以無血清DMEM/F12培養(yǎng)基對原代病毒液進行10倍梯度稀釋至原濃度的10倍,每個濃度分別接種至6孔細胞板中,置于37℃、5% CO培養(yǎng)箱孵育2 h。孵育完成后吸凈病毒液并以PBS清洗2次,然后覆蓋含1%胎牛血清及1%低熔點瓊脂的DMEM/F12培養(yǎng)基(2 mL/孔)。待瓊脂完全凝固,置于37℃、5% CO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72 h,再覆蓋含0.02%中性紅、1%胎牛血清及1%低熔點瓊脂的DMEM/F12培養(yǎng)基(2 mL/孔),12~24 h后觀察挑斑。挑取輪廓清晰,與其他噬斑距離較遠,且大小與大多數(shù)噬斑相似的噬斑2個,置于無血清DMEM/F12培養(yǎng)基中漩渦振蕩1 min并凍融2次后作為下一代噬斑純化的母液。連續(xù)純化4個代次后,接種SPF雞胚增殖病毒,收獲尿囊液備用,并參照廣西獸醫(yī)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建立的檢測方法排除其他禽副黏病毒(謝志勤等,2017)。
根據(jù)GB/T 16550—2008《新城疫診斷技術》的步驟進行致死雞胚平均死亡時間(MDT)和腦內(nèi)接種致病指數(shù)(ICPI)試驗,測定2株分離株的致病性。
1.3.1 MDT操作步驟使用無菌生理鹽水將新鮮尿囊液稀釋為10~10,每個稀釋度取0.1 mL,經(jīng)尿囊腔途徑接種5枚9日齡的SPF雞胚,8 h后以同樣的尿囊液再接種1次,所有接種雞胚置于37℃下繼續(xù)孵化培養(yǎng)。雞胚連續(xù)觀察7 d,每天觀察2次,記錄雞胚死亡時間和死亡數(shù)量。
式中,、為或小時死亡的SPF雞胚數(shù)(枚),、為雞胚死亡時間(h),為SPF雞胚死亡總數(shù)(枚)。
1.3.2 ICPI操作步驟HA≥4 log2的新鮮尿囊液以無菌生理鹽水稀釋10倍,出殼24~40 h的雛雞均經(jīng)腦內(nèi)途徑接種0.5 mL稀釋后的尿囊液。接種后連續(xù)觀察8 d,每天1次,并計分:正常計0分,病雞計1分,死亡計2分(雛雞死亡后每天仍計2分)。
式中,∑s為8 d累計發(fā)病數(shù)(羽),∑d為8 d累計死亡數(shù)(羽),為8 d累計觀察雛雞總數(shù)(羽)。
根據(jù)核酸抽提試劑盒說明分別抽提2株分離株的總RNA,反轉錄合成雙鏈cDNA后送至澤塔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進行測序。由于NDV為單股負鏈RNA病毒,二代測序無法直接獲得病毒基因組5'端和3'端50~100 nt序列,因此分別使用5'端引物(5'-TTCTGTTTCCCTGCAAGGG-3')和3'端引物(5'-GTGCTCAACAAAAATTCTAC-3')配合末端序列擴增試劑盒提供的通用引物,以2株分離株RNA為模板進行RT-PCR擴增,擴增片段克隆后送至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測序。
使用DNASTAR比對2株分離株與南美分離株(基因XIIa亞型)、越南分離株(基因XIId亞型)及我國廣東分離株(基因XIIb亞型)(表1)的主要抗原蛋白(F蛋白和HN蛋白)氨基酸序列,計算F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并使用MEGA X的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ethod),基于F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Kumar et al.,2018),設1000次自展(Bootstrap)驗證。同時,以MEGA X的Maximum Composite Likelihood計算各毒株間的遺傳距離,并通過Gamma Distribution計算每個位點的變異率(Diel et al.,2012)。
經(jīng)過DF-1細胞4個代次的噬斑純化,分別獲得2株分離株(Goose/China/GX02/2018和Goose/China/GX17/2018)的純化株。純化株接種SPF雞胚收獲的尿囊液-30℃保存,作為后續(xù)試驗的母液。致病性試驗結果顯示,2株分離株的MDT分別為54和48 h,ICPI分別為1.65和1.65,表明這2株NDV均為強毒株。
使用DNASTAR將測序獲得的序列與RT-PCR擴增的5'端和3'端序列拼接成完整的NDV全基因組,然后上傳至GenBank,獲得序列號分別為MZ306224和MZ306223。2株分離株的基因組長度均為15192 nt,與我國廣東分離的基因XII型NDV基因組結構(王靜靜等,2018)一致,基因組3'端引導序列為55 nt,5'端尾隨序列為114 nt,NP基因-P基因、P基因-M基因、M基因-F基因、F基因-HN基因、HN基因-L基因的間隔區(qū)分別為1、1、1、31和47 nt(圖1)。
截取2株分離株的F基因全長序列,使用DNASTAR計算其核苷酸序列相似性。結果顯示,2株分離株的F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為99.9%,與我國廣東分離株的相似性為97.9%~99.3%,與南美分離株的相似性為90.9%~92.1%,與越南分離株的相似性為91.3%~92.8%。根據(jù)MEGA X計算F基因遺傳距離及構建系統(tǒng)發(fā)生進化樹,結果顯示,2株分離株與我國廣東分離株處于同一分支上,遺傳距離介于0.0174~0.0220;與南美分離株(XIIa亞型)的遺傳距離介于0.0911~0.1150,與越南分離株(XIId亞型)的遺傳距離介于0.0801~0.0834。我國分離株與南美分離株的平均遺傳距離為0.0909,與越南分離株的平均遺傳距離為0.0691。根據(jù)Dimitrov等(2019)更新的NDV分類標準:平均遺傳距離介于0.05~0.10,劃為1個基因亞型,大于0.10劃為1個基因型。即2株分離株(Goose/China/GX02/2018和Goose/China/GX17/2018)均屬于基因XIIb亞型,與我國廣東分離株屬于同一基因亞型。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圖2)還顯示,我國2010年的分離株、2011年的分離株及2017年后的分離株分別形成3個小分支,南美分離株也具有類似情況,2004—2006年分離株、2008—2009年分離株及2011年后的分離株分別形成3個小分支,提示基因XII型NDV一直處于不斷進化中。
測序結果顯示,2株分離株的F基因全長1662 nt,F(xiàn)蛋白包含553個氨基酸殘基,F(xiàn)蛋白裂解位點均為RRQKRF。與其他基因XII型NDV相比,在F蛋白的信號肽區(qū)域、融合肽區(qū)域、七肽重復區(qū)和跨膜區(qū)共有14個氨基酸差異位點(表2)。信號肽區(qū)域有5個氨基酸差異位點,其中3個為2017年后我國分離株特有的氨基酸差異(I→L、I→V和C→H),1個是我國分離株特有的氨基酸差異(L→E);融合肽區(qū)域有2個氨基酸差異位點,其中1個是2017年后我國分離株特有的氨基酸差異(I→V);七肽重復區(qū)有6個氨基酸差異位點,其中3個是我國分離株特有的氨基酸差異(D→N、V→A和T→I),1個是2株廣西分離株特有的氨基酸差異(N→S)??梢?,氨基酸位點差異與時間推移有關,也提示基因XII型NDV一直處于不斷進化中,與遺傳進化分析結果一致。
測序結果顯示,2株分離株的HN基因全長1716 nt,HN蛋白包含571個氨基酸殘基。由于已報道基因XII型NDV只有4株毒株(我國廣東分離株2株,南美分離株2株)上傳了HN基因序列,因此以這4株分離株的HN蛋白氨基酸序列為參考序列進行比對分析,結果顯示,2株分離株的HN蛋白存在5個潛在N-糖基化位點(aa119、aa341、aa433、aa481和aa508),缺失aa538 N-糖基化位點,與我國廣東分離株一致。10個唾液酸受體結合位點與4株參考毒株均無差異。在2株南美分離株中,分離株NDV/peacock/Peru/2011同時缺少aa508和aa538 N-糖基化位點,分離株Chicken/Peru/1918-03/603/2008缺少aa508 N-糖基化位點。2株分離株的HN蛋白跨膜區(qū)及抗原中和區(qū)氨基酸序列與我國廣東分離株均一致(表3),其中蛋白跨膜區(qū)的aa27、aa28、aa34、aa41和aa42及 抗原中和區(qū) 的aa263和aa347與南美分離株存在7個氨基酸差異位點(V→I、A→S、V→I、A→T、V→A、K→R和E→D),這些氨基酸差異可能導致NDV的抗原性差異。
Class II基因XII型NDV于2004年首次在南美洲被分離獲得(Chumbe et al.,2017),隨后在越南和我國相繼有報道(劉華雷等,2017;Xuyen et al.,2018)。我國分離株此前集中在廣東,本研究中的2株分離株(Goose/China/GX02/2018和Goose/China/GX17/2018)是廣西首次分離獲得的鵝源基因XII型NDV。盡管致病性試驗結果和F蛋白裂解位點氨基酸測序結果均顯示這2株分離為強毒株,但其宿主鵝并未表現(xiàn)出任何臨床癥狀。我國其他的基因XII型NDV分離株也均分離自肉眼觀測健康的活禽,Xiang等(2020)還研究證實鵝源分離株MK616244可從鵝跨物種水平傳播給雞,人工感染非免疫鵝并未表現(xiàn)任何癥狀,感染非免疫雞則表現(xiàn)出輕微精神沉郁、扭頭癱瘓等神經(jīng)癥狀,但不致死,且癥狀隨時間推移會逐漸減輕耐過。南美分離株(XIIa亞型)和越南分離株(XIId亞型)均對雞群表現(xiàn)出強毒致病性(Chumbe et al.,2017;Xuyen et al.,2018),南美分離株大部分分離自免疫后的雞群,肉雞感染死亡率為4.0%~12.0%,且表現(xiàn)出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蛋雞表現(xiàn)為輕微呼吸困難,產(chǎn)蛋量下降,感染死亡率為1.8%(Chumbe et al.,2017);越南分離株也分離自免疫后的雞群,表現(xiàn)為精神沉郁、腺胃乳頭出血等(Xuyen et al.,2018)??梢?,在自然感染狀態(tài)下我國分離株對雞群的致病力遠低于南美分離株和越南分離株。
NDV的毒力和抗原蛋白主要為F蛋白和HN蛋白。本研究通過比對分析GenBank已公布基因XII型NDV的F蛋白和HN蛋白氨基酸序列,結果在這些蛋白的主要功能域發(fā)現(xiàn)我國分離株相對于其他國家分離株存在一些獨特的氨基酸差異:F蛋白的信號肽區(qū)域(L→E/M→E),七肽重復區(qū)的HR1(D→N),七肽重復區(qū)的HR3(V→A/T→A),七肽重復區(qū)的HR2(T→I);HN蛋白的跨膜區(qū)(V→I、S→A、V→I、A→T和V→A),抗原中和區(qū)(K→R和E→D)。前人研究結果證實,F(xiàn)蛋白的主要功能域與其裂解后形成的F1蛋白膜融合活性相關,信號肽區(qū)域、七肽重復區(qū)的HR1和HR2及跨膜區(qū)的氨基酸位點突變均可導致膜融合活性下降,從而降低NDV的感染力和致病力(Sergel-Germano et al.,1994;Reitter et al.,1995;McGinnes et al.,2001;Gravel et al.,2011)。因此,我國分離株(XIIb亞型)與南美分離株(XIIa亞型)、越南分離株(XIId亞型)對雞群自然致病力的區(qū)別是否與這些位點的氨基酸差異有關,亟待應用反向遺傳學進一步探究。此外,我國分離株HN蛋白aa347的改變(E→D)值得關注,該位點的氨基酸突變(E→K)已被證實會造成NDV抗原的顯著差異(Hu et al.,2010),因此E→D是否導致基因XII型NDV與現(xiàn)有疫苗株間的抗原顯著差異,以及是否會降低現(xiàn)有疫苗保護率將是今后的研究熱點。
基于F基因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構建的基因XII型NDV系統(tǒng)發(fā)育進化樹可知,2株分離株(Goose/China/GX02/2018和Goose/China/GX17/2018)與我國廣東分離株Goose/CH/GD/E115/2017處于同一小分支上,且這一小分支與其他小分支的遺傳距離較遠;F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對分析結果顯示,有3個氨基酸位點差異(I→L、C→H和I→V)是這3株分離株所特有,有2個氨基酸差異位點(I→V和N→S)是廣西分離株所特有。說明盡管2011年后一段時間內(nèi)未分離獲得基因XII型NDV毒株,但該病毒并非一過性感染,而是潛伏在某些宿主身上并一直持續(xù)進化。因此,加強對不同宿主攜帶NDV的實時監(jiān)測對分析病毒演化及防控NDV感染家禽至關重要。
我國分離株(XIIb亞型)與南美分離株(XIIa亞型)和越南分離株(XIId亞型)在F蛋白和HN蛋白的氨基酸差異可能與其對雞群的致病力差異有關。此外,基因XII型NDV一直處于不斷進化中,而需持續(xù)監(jiān)測該基因型NDV的流行分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