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悅,陳建軍,邱 健
(浙江省安吉縣中醫(yī)醫(yī)院腎內科·浙江 湖州 313300)
慢性腎功能不全(CRF)為各種慢性腎臟疾病的終末階段,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慢性進行性損害,不能維持其基本功能,以致形成體內代謝產物潴留,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全身各系統(tǒng)受累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生命[1-3]。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療方案,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有一定效果,但并不能很好地控制病情。中醫(yī)藥治療本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優(yōu)勢越來越受到醫(yī)界的重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則可取長補短,進一步提高療效及用藥安全性[4]。故此,本文采用西醫(yī)常規(guī)聯(lián)合中藥術萸芍苓湯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脾腎氣虛型患者,通過對中醫(yī)證候、腎功能指標、生活質量改善的觀察評價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收治的慢性腎功能不全患者83例作為觀察對象,病例采集時間為2019年11月—2020年12月,依照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41例)與觀察組(42例)。對照組:男20例,女21例;平均年齡(45.83±10.75)歲;平均病程(3.51±1.09)年;慢性腎小球腎炎11例,血管性腎病10例,代謝異常腎病9例,感染性腎病5例,其他腎病6例。觀察組:男20例,女22例;平均年齡(45.87±10.72)歲;平均病程(3.50±1.12)年;慢性腎小球腎炎12例,血管性腎病11例,代謝異常腎病9例,感染性腎病5例,其他腎病5例。2 組CRF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實用內科學》[5]中有關慢性腎功能不全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內科學》[6]中有關“虛勞”“水腫”的診斷標準,辨證屬于脾腎氣虛證[7]。主癥:身腫腰以下為甚,神疲乏力、納谷不香、短氣懶言、面色萎黃少華、腰膝酸軟;次癥:大便溏薄、尿少、脘腹脹滿、口淡不渴、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緩或沈細。
1.3 納入標準 納入對象要滿足以下條件:1)符合以上中西醫(yī)診斷標準;2)辨證屬脾腎兩虛型;3)年齡18~75 歲;4)病情穩(wěn)定,仍有殘余腎功能;5)對研究內容知曉且自愿參加,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急性腎功能不全者;2)已接受腎移植者;3)正在接受血液透析者;4)合并其他臟器嚴重疾病者;5)惡性腫瘤者;6)精神疾病、認知障礙者;7)感染性疾病者;8)孕產婦及哺乳期婦女;9)對研究藥物過敏者。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包括優(yōu)質低蛋白飲食、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與酸堿失衡、補鈣等,并口服復方α-酮酸片(北京萬生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規(guī)格0.63 g/粒),4~8粒/次,3次/天,餐后溫水吞服,配合低蛋白飲食使用,治療1 個月。觀察組:在接受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自擬術萸芍苓湯口服治療。方劑組成:白術、山茱萸、茯苓、赤芍、黨參、生黃芪各15 g,補骨脂、山藥、澤瀉、牡丹皮、生地黃、當歸、丹參、制大黃各10 g,砂仁、白蔻仁各6 g,肉桂5 g,濕濁重者加黃連、陳皮、厚樸;血瘀重者加益母草、澤蘭、紅花;水氣重腫甚者加大腹皮、牛膝、車前子。上述藥方每天1劑,加水煎煮,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治療1個月。
2.2 療效標準 參照《慢性腎衰竭的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7]療效標準評價。
2.3 觀察指標 1)中醫(y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積分方法進行評分,主癥(身腫腰以下為甚,神疲乏力、納谷不香、短氣懶言、面色萎黃少華、腰膝酸軟)按無、輕、中、重程度計為0、2、4、6分,次癥(大便溏薄、尿少、脘腹脹滿、口淡不渴、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緩或沈細)按無、輕、中、重程度計為0、1、2、3分,各項癥狀積分之和為證候積分。2)腎功能指標:采用日本TBA-2000FR全自動生化分析系統(tǒng)檢測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Cr)。3)健康狀況和生存質量:采用簡明實用、患者易配合的腎臟病生存質量簡明量表(KDQOL-36TM)[9]進行評估,內容包括5個維度(一般健康的身體方面問題、一般健康的心理方面問題、腎臟疾病的負擔、腎臟疾病的癥狀、腎臟疾病的影響)36個問題,評分越高,健康和生存質量越好。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數(shù)資料比較行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行t檢驗。數(shù)據(jù)用SPSS26.0軟件分析處理,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2 組患者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3.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分)
3.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患者治療前后SCr、BUN、CCr比較
3.4 2 組患者治療前后健康狀況和生存質量比較 見表4。
表4 2 組患者治療前后KDQOL-36TM評分比較分)
慢性腎功能不全可累及全身系統(tǒng)和器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若不及早診治,病情進展可導致腎小球濾過率進一步降低,經腎臟排泄物潴留,繼而引發(fā)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變化[10]。復方α-酮酸片是西醫(yī)治療該病的常用藥,為氨基酸前體,是必需氨基酸和酮基類似物混合劑,其含有的酮酸,化學結構與氨基酸相似,但不含氮成分,于體內轉化為必需氨基酸的過程中還能夠清除部分蛋白質代謝產物,既可減輕腎臟負擔,又能改善營養(yǎng)狀態(tài),提高機體免疫力,糾正代謝性酸中毒,防治蛋白質代謝失調引起的腎功能損傷,促進腎功能盡快恢復[11]。
中醫(yī)學將慢性腎功能不全歸屬于“虛勞”“水腫”“關格”等范疇,為本虛標實之證,具有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的特點。腎病日久,腎氣漸衰,傷及肺、脾、肝、胃等多個臟腑,其中腎與脾胃關系失和為腎衰發(fā)病關鍵,臨床辨證以脾腎氣虛證多見。脾虛失健運,水液升降失職,腎虛失開闔,不能化氣行水,致水液不得正常運行,脾虛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水無所主而妄行,脾腎二臟相制相助功能失衡,水液代謝失常則停聚泛濫,水濕久蘊則成濁毒,濕濁壅滯阻遏氣血運行,脈絡瘀滯腎更失所養(yǎng),故本病纏綿難愈。因此,治宜標本兼治,以補腎健脾為主,利水降濁化瘀為輔。術萸芍苓湯即遵此原則遣方用藥,方以白術補脾益氣、燥濕利水,黨參補中益氣生血,生黃芪補氣升陽、利水退腫,合而補氣健脾祛水濕;山藥補中氣、健脾胃、益腎固精;山茱萸、補骨脂、肉桂溫補脾腎、化氣行水;茯苓、澤瀉健脾補中、利水滲濕泄?jié)幔拼簏S蕩滌積滯、調中化食、推陳致新、泄壅滯水氣、破癥瘕積聚,合而利濕降濁;丹參、赤芍、牡丹皮、當歸活血散瘀、養(yǎng)血通絡;砂仁、白蔻仁化濕行氣、醒脾溫中、養(yǎng)胃益腎;生地黃養(yǎng)陰生津、益精添髓,以防利濕太過。全方共奏健脾益腎、祛濕降濁、祛瘀通絡之功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芪具有抑制系膜細胞增生和基質增多,防止腎小球硬化和腎間質纖維化作用[12],其有效成分黃芪甲苷可顯著改善CRF大鼠鈣磷代謝紊亂,抑制或減輕腎臟病理損傷[13];山茱萸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大量人體所需元素,可調節(jié)免疫功能,降壓利尿,抗氧化,抗衰老,強身益體[14];白術具有調節(jié)水液代謝,修復胃腸黏膜,恢復正常代謝,免疫調節(jié)等藥理作用[15];赤芍有降壓,改善血液流變學,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16];茯苓中茯苓素有與醛固酮拮抗劑相似的結構,可結合腎小管細胞漿膜的醛固酮受體,拮抗醛固酮活性而發(fā)揮利尿作用,還可提高免疫功能[17];丹參可通過抗炎和改善微循環(huán)等保護腎功能,提高腎小球濾過率,有效抑制纖維細胞增殖[18];大黃具有腎臟保護功能,可通過抑制腎小球硬化、細胞外基質積聚、腎間質纖維化、減輕氧化應激腎損傷等機制保護腎功能,延緩腎功能不全的進展[19]。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脾腎氣虛中醫(yī)證候積分明顯降低、KDQOL-36TM評分明顯升高,腎功能指標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較觀察組效果更顯著(P<0.05);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表明觀察組癥狀緩解、腎功能改善、總體療效、身體健康狀況及生活質量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加用中藥術萸芍苓湯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效果顯著,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