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
我的兒子牛牛很喜歡《查理和巧克力工廠》的原著和電影。最近,牛牛發(fā)現(xiàn),在電影《查理與巧克力工廠》中扮演小查理的演員弗萊迪·海默已經(jīng)長大了,正是他最近感興趣的醫(yī)療劇《良醫(yī)》的主演。于是,牛牛也就更加想要看看《良醫(yī)》,看看長大了的弗萊迪·海默,就像一個久違的童年伙伴,闊別多年后重逢的喜悅,還有深深的好奇。
昨天睡前,我們又談論到弗萊迪·海默,牛牛給我講了《良醫(yī)》中的一個故事:一位醫(yī)生遇到了令自己無法接受的手術結果,沮喪與自責,揮之不去,開始對所有的手術工作都畏手畏腳起來——原來,那個手術的病患是一位子宮內長有腫瘤的孕婦,孕婦想要保住孩子,醫(yī)生想要盡力保全母子都平安,卻發(fā)生了意外,醫(yī)生在手術過程中因操作失誤而割斷了孕婦的動脈,孩子保住了,母親卻離世了。牛牛講完這個故事后,非常鄭重地告訴我:“媽媽,如果你遇到這樣的選擇,一定要選擇保住大人啊?!?/p>
我問:“為什么要保住大人,而不是保住孩子?如果是我,我想我會更愿意保住我的孩子,因為我已經(jīng)病重,而這個孩子卻擁有更多未來的可能?!?/p>
牛??粗?,語氣肯定地說:“不,不是這樣的,媽媽。如果保住的是媽媽,那么,世界上就不會多一個沒有媽媽的孩子。一個孩子,一出生就沒有媽媽,太悲慘了。保留住媽媽,媽媽還可以重新生一個孩子,還可以重新做媽媽,而且那個時候,孩子和媽媽都在,那才是幸福的。如果以后,我長大了,我的老婆要面臨生產(chǎn)孩子的難關,我一定會跟醫(yī)生說要保住大人的性命。媽媽,你生我的時候,爸爸是怎么選的?”
“他跟你選的一樣,雖然你們的想法不同。”
“我爸爸選得對,我有沒有出生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孩子都需要有媽媽在。每天早晨醒來,一睜眼,就能看見自己媽媽的感覺,非常重要?!?/p>
原來,在孩子的心里,有媽媽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這樣的愛太盛大,讓我一邊記錄一邊哽咽著流下淚來,也一邊欣慰著,還好我們都在。
當然,我知道牛牛并不是在表達愿意放棄生命這回事,而是在表達有媽媽陪伴才會幸福的邏輯。身為父母的我們,常常以為我們的選擇才是對的,從來都不知道孩子是有自己的需求的。就好比陪伴的方式有很多,我們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fā),以為自己做了了不起的陪伴,還是已經(jīng)學會了從孩子的需求出發(fā),給了孩子想要的陪伴?這是個值得捫心自問的覺察。這讓我想到了電影《何以為家》中12歲小男孩扎因在法庭上的那個震撼人心的回答——法官問:“你為什么要控告你的父母?”男孩回答:“因為他們生下了我?!痹瓉磉@個男孩的父母只是負責生孩子,卻沒有用心養(yǎng)孩子,并沒有擔起父母的責任。于是,小男孩成為了“沒爸”“沒媽”的孩子。正如我的小孩在生死抉擇的假設里給予我的回應,對于孩子們來說,其他的都不重要,“每天一睜開眼睛就能看到媽媽的感覺”才是最重要的,否則這個孩子怎么會幸福?
感謝我的小孩,教會了我從孩子的視角看見陪伴的關鍵性維度。我想,我一定是做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