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晨
(大連市沙河口區(qū)早期教育幼兒園 遼寧大連 116021)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薄毒V要》中明確指出:“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地選擇和計劃活動,并鼓勵他們認真努力地完成任務?!?/p>
本次角色區(qū)自主游戲活動的開展,是幼兒以生活中幾乎每個人都有咳嗽、感冒等生病的直接經驗為基礎,他們基本都有去醫(yī)院看病的經歷,有被家人照顧的經歷,對醫(yī)生、病人等角色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幼兒雖然很喜歡玩看病的游戲,也知道要照顧、關愛病人,但是他們的游戲僅僅停留在“給病人喂吃的、給病人打針”階段,與同伴之間的交流比較少。希望幼兒在游戲中將日常觀察到的內容運用到角色扮演上,教師努力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著重增強幼兒的角色意識,豐富幼兒角色扮演的經驗。
今天的娃娃家里熱鬧非凡,幾個小朋友正在熱火朝天地炒菜、做飯,蕾蕾(化名)和星儀(化名)坐在小床邊哄娃娃,突然星儀咳嗽了幾聲,蕾蕾看她咳嗽的樣子,馬上很關心地問:“星儀,你是不是感冒了呀?”聽蕾蕾這么問,星儀馬上說:“我都咳嗽了,我生病了!”星儀剛說完自己生病了,就把娃娃從床上放到了沙發(fā)上,自己麻利地躺上了小床,還捂著嘴巴繼續(xù)咳嗽了兩聲(如圖1)。
圖1
這時的蕾蕾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生病”了,于是開始呼喊娃娃家里的其他小朋友:“你們快來看呀,星儀生病了!”在娃娃家里游戲的其他小朋友聽到蕾蕾的呼喚,拿著手里的玩具,都陸陸續(xù)續(xù)地過來了,圍在星儀的床邊。蕾蕾最先問道:“星儀,你哪不舒服呀?是不是發(fā)燒了?”一邊說還一邊學著大人的模樣,用手摸摸星儀的頭,然后趕緊跑到娃娃家接水的地方,用小水杯接了一杯水,對星儀說:“你多喝點水病就好啦!”(如圖2)
圖2
蕾蕾給星儀喂完水,又在區(qū)域里找著什么東西,我仔細一看,她拿了一塊小手絹和一個仿真的裝沙拉醬的塑料瓶,瓶口是尖尖的形狀。她對星儀說:“你生病了就要打針,打完針病就好了!”只見她用手絹給星儀的胳膊下方墊上了,然后拿起尖尖的塑料瓶,準備對著星儀的脖子開始“打針”!(如圖3)
圖3
這時星儀趕忙雙手阻止說:“不是打這里!不是打這里!我上回在兒童醫(yī)院,醫(yī)生阿姨是在我胳膊上打針的!”蕾蕾又拿著小毛巾在星儀胳膊上“消毒”,正準備打針的時候,星儀(化名)突然叫:“媽媽、媽媽,我不要打針!”聲音都提高了幾倍!這時在旁邊默默觀察的我看到沒有人回應星儀,我趕緊走到星儀身邊,蹲下來溫柔地對她說:“媽媽來啦!媽媽來啦!別擔心!”星儀聽到我說“媽媽來啦”居然噗嗤一聲笑了,說:“你是我的老師媽媽吧!”在他身邊的小朋友也跟著笑了起來。(如圖4)
圖4
我問星儀:“你打針的時候為什么叫媽媽呀?”她小聲地說:“我害怕打針,打針疼!”這時旁邊的瞳瞳(化名)小朋友跟星儀說:“我也怕疼,但爸爸說我是男子漢,我打針不哭、我最勇敢了!”“這樣吧,星儀,老師媽媽會在旁邊陪著你,我們跟醫(yī)生說請她打針的時候輕一點,星儀也是最勇敢的小朋友,好嗎!”星儀聽到老師這么說,點了點頭,蕾蕾也開始輕輕地給星儀“打針”了!蕾蕾:“打完啦!你睡一覺就好啦!”看到“打針”這么順利,我趕緊鼓勵她:“星儀生病打針一點也不怕疼,你真勇敢!”旁邊的小朋友也開始給他鼓掌:“你真棒!你真勇敢!”星儀開心地笑了,其他小朋友開始給打針后的星儀做好吃的,有的要做比薩、有的要做水果沙拉......(如圖5)
圖5
自主游戲是幼兒自己發(fā)起、自由結伴、自主推進、自發(fā)交流的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幼兒興趣和需要得到滿足,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充分發(fā)揮的過程。
在角色區(qū)里,幼兒最能夠自由表達意愿和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幼兒在區(qū)域活動中扮演著各種角色,他們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同時,也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們通過不同角色的扮演,學習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想象、表現(xiàn)并體會不同的情感。他們對生活常規(guī)的認識,對人際關系的理解,對敘事能力的發(fā)展,對情感的宣泄和補償,都將在這里得到實現(xiàn)。可以說,角色區(qū)游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為幼兒參與社會獨立活動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幼兒社會性的培養(yǎng),為幼兒適應社會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幼兒通過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討,提高了幼兒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還有效促進了幼兒良好個性的發(fā)展。
幼兒對娃娃家里的游戲活動都比較喜歡,但是當蕾蕾看到自己的好朋友“生病”而呼喊娃娃家里的其他小朋友時,他們也都陸陸續(xù)續(xù)地圍在星儀的床邊。這說明托班幼兒對感興趣的事物可以短暫集中注意,但還是以無意注意為主,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教師在開展和組織活動時,要考慮到幼兒注意力不穩(wěn)定的特點,通過自身的言語行為和精心準備的活動引起幼兒的注意。
模仿是幼兒進行社會學習的基本方式之一,他們通過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重復他人的行為掌握經驗,習得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角色區(qū)中,他們模仿的多是一些具體的、外部的動作,比如幼兒模仿媽媽炒菜的動作、幼兒模仿媽媽哄寶寶的活動、蕾蕾去給星儀接水等,這一系列的動作和行為都是來自幼兒對身邊成人的模仿,正如《指南》所解讀:“幼兒社會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學習而發(fā)展起來的,成人應注重自己的言行對幼兒的潛移默化的影響?!?/p>
蕾蕾看到星儀生病,一定是聯(lián)想到了醫(yī)生這個角色,當時身處娃娃家里,并沒有很多關于醫(yī)院的游戲玩具。但聰明的蕾蕾找到了小毛巾充當墊板、充當消毒棉球,找到了“尖尖的沙拉醬瓶”充當注射器。幼兒在游戲中因缺乏醫(yī)院用品而使用了替代物,這種對物體使用的轉換替代特征,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思維靈活性和發(fā)散性的練習,是在潛移默化中小步遞進的能力提升和智慧生長,游戲使幼兒聰明。
蕾蕾在給星儀打針的過程中,她以為哪個地方不舒服就要在哪里打針,在這樣的場景下星儀回憶起了自己的打針經歷:“我上回在兒童醫(yī)院,醫(yī)生阿姨是在我手上打針的!”游戲是幼兒對現(xiàn)實生活經驗的反映,蕾蕾已有的經驗是:“不舒服就要打針,哪個部位不舒服就在哪里打針”。通過和星儀的交流,她又獲得了新的經驗:“在胳膊上打針”,也許在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中,她會獲得更多新的經驗:“可以在胳膊上打,也可以在手、腦袋、屁股上打?!庇變号c幼兒之間通過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體驗,又拓展了新的經驗,他們互相學習,為以后活動的開展提供新的積淀。為了滿足幼兒的游戲需要,在幼兒進入小班學習生活后,我們準備在角色區(qū)增設一部分關于“小醫(yī)院”的活動區(qū)域,并逐步投放材料,根據(jù)幼兒的興趣和需要,豐富游戲情節(jié),支持幼兒的游戲行為。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庇變菏腔顒拥闹黧w,教師在幼兒的自主游戲活動中,應密切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在蕾蕾給星儀打針的過程中,雖然是角色游戲,但是星儀對打針的恐懼感是存在的,通過我前期的觀察,當星儀喊媽媽而沒有小朋友回應的時候,我認為這是我以角色身份參與游戲的最好方式。在不打斷幼兒自主游戲的前提下,及時以適當?shù)慕巧矸萁槿胗螒颍o予幼兒啟發(fā),促使游戲順利進行。
《指南》指出:“自尊、自信是一種積極的個性品質,也是個體發(fā)展極為重要的內在動力。”在幼兒社會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中,自尊、自信的形成主要來自交往過程中的體驗。在角色游戲中,星儀因為生病得到了好朋友們的關心和關愛,她在游戲中能感受到別人對她是友好、關愛、尊重的,那么她的自我價值感就比較高。教師在活動過程中,也應該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tài)度與幼兒交往,尊重幼兒在發(fā)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