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衡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兒科,廣東 佛山 528000)
重癥肺炎(Severe pneumonia)是嬰幼兒常見病及主要的致死病因[1]。嬰幼兒因免疫力差、咳嗽無力等生理因素,一旦患病,肺炎更易擴散及肺部感染加重,導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酸堿平衡失調(diào)等重癥出現(xiàn)而危及患兒生命[2]。進行安全有效的排痰,保持其呼吸道暢通,是重癥肺炎嬰兒護理工作的關鍵,可使重癥肺炎嬰兒順利度過危險期,減少并發(fā)癥,促進病情好轉(zhuǎn)[3]。為解決嬰兒重癥肺炎患兒因咳嗽無力導致排痰困難的護理問題,我科對患兒實施俯臥式體位引流達到了有效的排痰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科住院的重癥肺炎患兒100例為研究對象,患兒年齡29天至12個月,男嬰58例,女嬰42例,體重4.1~10.3kg。所有患兒神志清,無休克、無心臟疾病或血壓不穩(wěn)定、無盆骨脊柱損傷、無顱內(nèi)壓增高或顱內(nèi)出血、無呼吸道畸形及肺出血,無腹脹或嚴重嘔吐,獲得監(jiān)護人同意實施本項技術。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兩組患兒在年齡、體重、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對照組按護理常規(guī)進行護理,霧化吸入后采用左右側(cè)臥位,予拍背排痰,觀察及記錄體位、心率、呼吸、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吸痰次數(shù)、吸痰量,聽診肺部痰鳴音改善情況。
實驗組操作前告知患兒監(jiān)護人采用俯臥式體位引流的目的、作用及注意事項,取得患兒家屬理解和配合。操作前60min暫停進食,避免因俯臥體位腹壓增加導致食物反流。霧化吸入后采用俯臥式體位引流10min,予拍背排痰。具體方法:準備1個高度2cm左右的小枕和小棉被,將小棉被折疊成前低后高15°角的斜坡狀,大小適合患兒體型為宜。霧化吸入后協(xié)助患兒俯臥位于小棉被上,使胸部、腹部、臀部抬高15°,小枕墊頭部,頭偏向一側(cè)(偏向操作者),雙手擺放在頭部兩側(cè),體位引流10min后予拍背排痰。俯臥式體位引流期間護士需密切觀察,如出現(xiàn)較仰臥位時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持續(xù)下降10%,心率及呼吸增快20%,呼吸不規(guī)則等情況,則停止并立即通知醫(yī)生。建立俯臥式體位引流的SOP流程,通過俯臥式體位引流觀察量表評估實施效果。觀察及記錄體位、心率、呼吸、經(jīng)皮血氧飽和度、排痰量,吸痰次數(shù)、吸痰量,聽診肺部痰鳴音改善情況。
1.3 觀察指標:收集兩組患兒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入院6d時拍背排痰量、吸痰次數(shù)等基本情況及聽診肺部痰鳴音改善情況;對比兩組患兒體位引流的依從性[4]。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運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恢復正常時間及肺鳴音消失時間對比:實驗組的心率平穩(wěn)時間、呼吸平穩(wěn)時間、血氧飽和度正常時間、肺部痰鳴音消失時間均明顯快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恢復正常時間及肺鳴音消失時間對比(±s)
表1 兩組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恢復正常時間及肺鳴音消失時間對比(±s)
組別 n 心率平穩(wěn)時間(d) 呼吸平穩(wěn)時間(d) 血氧飽和度正常時間(h) 肺部痰鳴音消失時間(d)實驗組 503.01±0.924.27±0.865.16±1.375.03±1.28對照組 504.93±1.086.03±1.4413.92±4.617.60±2.81 t 9.5697.42012.8795.885
2.2 兩組排痰、吸痰、痰量、住院時間比較:實驗組有效排痰率100.0%、入院6d拍背排痰量(10.64±2.80)mL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吸痰總次數(shù)56次、住院時間(10.96±1.01)d均明顯少于對照組,詳見表2。
表2 兩組排痰、吸痰、痰量、住院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排痰、吸痰、痰量、住院時間比較(±s)
住院時間(d)實驗組5050(100.0) 5610.64±2.8010.96±1.01對照組5043(86.0) 1276.91±2.7612.75±3.68 t/χ2 5.53010.3876.7083.317組別 n 有效排痰(n,%)吸痰次數(shù)(次)排痰量(mL)
2.3 兩組患兒依從性對比:實驗組依從性良好47例,對照組依從性良好48例,兩組在體位引流的依從性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歲以下嬰兒其自身免疫力極低,導致肺炎擴散得更快延及兩肺[5],在嬰兒重癥肺炎護理過程中,在于促進氣管內(nèi)分泌物迅速排出從而使氣道保持通暢,使組織缺氧狀態(tài)得到及時糾正[6]。目前國內(nèi)俯臥位體位引流技術,主要用于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尤其是機械通氣的重癥肺炎患者[7]。有報道稱[8-9],體位引流排痰能夠改善患者通氣質(zhì)量,促進肺功能恢復,通過促進分泌物排出,改善氧和肺功能。更有研究顯示,在霧化吸入基礎上再加上體位引流,可使痰液受重力作用流入氣管,從而及時有效排出[10]。有報道稱[11],對嬰幼兒實施俯臥位15°角的傾斜,可有效促使患兒氣管分泌物向喉頭、口腔流動,易于清理痰液,從而幫助患兒有效排出痰液。因此,在兒科病房探討采用俯臥式體位引流在嬰兒重癥肺炎中的應用,對促進疾病康復有積極的影響。
本研究圍繞解決以救治和推動嬰兒肺炎專業(yè)領域的創(chuàng)新及發(fā)展,解決嬰兒重癥肺炎患兒因咳嗽無力導致排痰困難的護理問題,實施俯臥式體位引流達到有效排痰,以減少患兒因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無力,而加重肺部感染及出現(xiàn)并發(fā)癥,維持生命體征的穩(wěn)定,更好地促進患兒康復。本研究中我們在翻身拍背的基礎上,予患兒采取俯臥式體位引流,旨在改善肺部通氣,進而促進痰液有效排出。俯臥位時因重力作用利于肺部分泌物引流,心臟和縱隔對肺區(qū)的壓迫減少,同時使背側(cè)肺部開放[12-13],改善患兒氧合狀態(tài)。研究結(jié)果顯示,采取俯臥式體位引流及拍背排痰的實驗組,其有效排痰率、吸痰總次數(shù)及入院6d拍背排痰量均明顯優(yōu)于單采取拍背排痰的對照組,說明俯臥式體位引流模式可促使氣管分泌物向口腔方向流動,再輔以拍背,可有效地幫助患兒將痰液排出,保持氣道通暢,負壓吸痰可對患兒造成過度刺激,并且有感染風險,俯臥式體位引流提高了排痰有效性,減少了負壓吸痰次數(shù),從而避免了過度刺激及感染。因此,實驗組在心率恢復平穩(wěn)時間、呼吸恢復平穩(wěn)時間、血氧飽和度恢復正常時間、肺部痰鳴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方面均明顯快于對照組;嬰兒重癥肺炎治療過程中氣管分泌物能否順利排出是關鍵,對患兒采取俯臥式體位引流及拍背排痰,痰液得到有效排出,從而改善肺部通氣,使組織缺氧狀態(tài)得以糾正,進而促使患兒身體更快康復。
綜上所述,俯臥式體位引流在嬰兒重癥肺炎中起到有效排痰的作用,幫助重癥肺炎的嬰兒順利渡過危險期,減少并發(fā)癥,促進病情好轉(zhuǎn),治愈出院??s短平均住院日,同時也減輕家屬心理及經(jīng)濟負擔,護理人員自我價值提升,提高社會效應。護理人員均受??婆嘤枺┡P式體位引流易于掌握,無創(chuàng)性,安全可行,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