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博, 宋紅梅, 李淑閩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 福建福州 350122;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 福建福州 350003;3.福建省第三人民醫(yī)院澄江閩派針灸黃宗勖支派傳承工作室, 福建福州 350003)
肥胖癥, 是一種體內(nèi)脂肪積聚過多而造成超過標準體重的病癥。近年來, 肥胖癥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 并有幼齡化的趨勢[1-2]。肥胖癥的繼發(fā)疾病, 例如高尿酸血癥、高脂血癥、糖尿病以及脂肪肝等, 也成為常見的疾病危害因素[3]。單純性肥胖兒童存在瘦素抵抗, 高胰島素血癥, 神經(jīng)肽分泌增加與脂聯(lián)素、生長激素分泌減少、血脂代謝紊亂, 從而影響兒童的生長發(fā)育, 故肥胖癥的發(fā)生與激素分泌有關。為總結歸納針灸治療對肥胖癥的治療作用, 找到針灸影響激素的證據(jù), 現(xiàn)就近年來針灸治療本病的相關文獻做一綜述如下:
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對肥胖的認識早有由來。根據(jù)《黃帝內(nèi)經(jīng)·衛(wèi)氣失常》中的記載, 肥胖分為三種類型, 腘肉堅, 皮滿者, 肥。腘肉不堅, 皮緩者, 膏。皮肉不相離者, 肉。宋代楊士瀛說:“肥人氣虛生寒, 寒生濕, 濕生痰, 故肥人多寒濕?!比~天士說:“夫肌膚柔白屬氣虛, 外似豐溢, 里真大怯, 蓋陽虛之體, 惟多痰多濕?!苯鹪獣r期李東垣《脾胃論》里對肥胖癥機理的記載:“脾胃俱旺, 則能食而肥, 脾胃俱虛, 則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 雖肥而四肢不舉, 蓋脾實而邪氣盛也?!币陨嫌涊d, 成為針灸醫(yī)家認識和治療肥胖癥的基礎。
站在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 肥胖癥的發(fā)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于冰等[5]研究表明, 肥胖癥的發(fā)病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遺傳因素、神經(jīng)精神因素、激素因素。其中, 攝入的熱量遠大于消耗的熱量為肥胖癥的物質基礎。當每日熱量的攝入大于消耗時, 除以糖原形式儲存外, 其余幾乎完全轉化為脂肪, 長此以往便容易出現(xiàn)肥胖癥。由于正常的神經(jīng)內(nèi)分泌調節(jié), 一般情況下人體能夠保持自身體重的相對穩(wěn)定。一旦正常的平衡被打破, 患有肥胖癥的幾率將顯著增加。于冬梅等[6]認為肥胖癥有可能造成各種代謝綜合征, 引發(fā)多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如常見的高尿酸血癥、高脂血癥、糖尿病以及脂肪肝等, 也可產(chǎn)生精神焦慮狀態(tài)。甚至造成睡眠呼吸暫停, 對心臟造成較大壓力。對女性來說, 還可能導致多囊卵巢綜合征、不孕等生殖系統(tǒng)疾病。關節(jié)壓迫性損害也是過度肥胖的危害之一。可以說, 肥胖是人體健康的慢性殺手。
2.1 肥胖癥與胰島素 胰島素是一種在胰臟內(nèi)的胰島β細胞分泌的蛋白質類激素, 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糖, 而高血糖正是導致肥胖的直接原因之一。在此需引入“胰島素抵抗”的概念。所謂胰島素抵抗是指因各種原因導致, 使原本胰島素作用的靶器官變得對胰島素不再敏感。故人體需要產(chǎn)生額外的胰島素, 才能保證這些靶器官繼續(xù)完成機體的代謝功能。其直接結果就是出現(xiàn)代償性高胰島素血癥。還有一種情況是, 靶器官對胰島素不敏感, 導致機體無法察覺血糖水平已經(jīng)很高, 依然通過糖異生釋放葡萄糖, 引發(fā)血糖的異常升高。根據(jù)王馥婕等[7]的研究可得知, 肥胖癥患者普遍存在明顯的胰島素抵抗。高水平的胰島素會促進食欲, 使糖脂代謝紊亂, 促使肥胖癥發(fā)生。綜上所述, 肥胖癥的產(chǎn)生與胰島素有關的原因大致包括兩個:胰島素分泌不足與胰島素利用不足。
2.2 肥胖癥與下丘腦 桑艷芳等[8]通過研究得出結論, 丘腦是影響肥胖的器官之一。而下丘腦性肥胖是指由于下丘腦損傷導致的生物神經(jīng)性貪食, 造成能量攝入過多而形成的肥胖。張波等[9]認為, 生物的攝食行為與下丘腦有關。下丘腦包括攝食中樞與飽中樞, 后者可以抑制前者的活性。在動物實驗中可觀察到, 刺激飽中樞時動物停止進食;而破壞飽中樞時, 動物出現(xiàn)貪食行為。所以當下丘腦存在病變或內(nèi)分泌代謝障礙時, 可能影響攝食中樞與飽中樞, 引發(fā)多食, 導致肥胖。
2.3 肥胖癥與糖脂代謝 關于肥胖的產(chǎn)生, 最為人熟知的原因就是能量的攝入過多和消耗過少。作為人體三大營養(yǎng)素之二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這兩者的攝入大于消耗是造成肥胖癥最關鍵的因素。因此, 了解肥胖的原因要從糖類和脂類在體內(nèi)的代謝過程說起。糖作為體內(nèi)最主要的供能物質, 一般通過三個途徑獲得:食物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以及非糖物質的糖異生。進入人體后成為血糖, 通過三個途徑氧化供能:無氧酵解、有氧氧化以及磷酸戊糖途徑。脂類作為重要的能源, 通過脂肪酸活化和脂肪酸的β-氧化等過程, 最終生成ATP供能。與此同時, 糖和脂肪也可相互轉換。肥胖本質上指的是體內(nèi)脂肪堆積過多的狀態(tài), 郭亞文等[10]的研究表明, 糖脂代謝的紊亂, 是促使肥胖癥發(fā)生的直接原因。
3.1 針灸對胰島素的影響 已知肥胖癥與胰島素分泌不足相關, 胰島素由胰島β細胞分泌, 故胰島β細胞被破壞時, 胰島素分泌水平也相應降低。而STZ(鏈脲佐菌素)具有細胞毒性, 正是破壞胰島β細胞的元兇, 可誘發(fā)肥胖癥與糖尿病。孫巧茹等[11]的究表明, 針灸治療可作用于STZ, 減少其對胰島β細胞的損傷, 改善胰島β細胞的功能, 提高胰島素的分泌水平, 提高血糖利用率, 從而維持血糖平穩(wěn), 預防或減輕肥胖癥。孫巧茹等[12]研究表明, 肥胖癥與胰島素利用不足有關, 患者機體中胰島素能力并未完全消失, 部分患者胰島素甚至分泌過多, 但其作用效果較差, 形成相對缺乏狀態(tài)。胰島素要在人體內(nèi)起作用, 首先要經(jīng)過靶器官。在正常情況下, 靶器官中的受體對胰島素會“欣然接受”, 利用胰島素調節(jié)血糖, 使人體在一個激素平衡的狀態(tài)中維持體重。但是當人體長期處于高血糖狀態(tài)時, 胰島素分泌會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受體無法對胰島素進行有效轉運, 此時胰島素分泌多, 但利用率極其低下。張澤欣等[13]發(fā)現(xiàn)針灸可以刺激靶器官, 增加受體數(shù)量, 提高靶器官的胰島素敏感性, 大大提高胰島素的利用率, 促進血糖回降, 從而對肥胖癥起到治療作用。高飛等[14]通過電針治療刺激陰陵泉、三陰交、足三里、豐隆、曲池、天樞、中脘、水分、氣海和關元, 能顯著降低人體BMI值、胰島素抗體以及瘦素含量, 故電針刺激對胰島素有顯著調節(jié)作用。劉霞[15]等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在治療效果基本相同的情況下, 與西藥治療相比, 采用電針治療肥胖的大鼠沒有出現(xiàn)毛色枯黃, 大便稀溏, 精神萎靡的不良反應, 體現(xiàn)了針灸治療的優(yōu)越性。
3.2 針灸對下丘腦的影響 何勇宗[16]等的研究表明, 針灸對于下丘腦性肥胖的調節(jié)作用主要在對下丘腦視上核的良性調節(jié), 對下丘腦室旁核的良性調節(jié), 對下丘腦弓狀核的良性調節(jié), 對下丘腦穹窿周區(qū)的良性調節(jié)及對下丘腦其他區(qū)域的良性調節(jié)。針灸治療一方面通過刺激外周和中樞神經(jīng), 促進內(nèi)分泌代謝, 增加能量消耗;另一方面通過抑制患者過剩的食欲, 減緩過亢的胃腸道消化吸收。郝燕等[17]通過刺激脾俞、中脘、水道、陰陵泉、豐隆、太白、三陰交, 改善脾虛濕盛的狀況, 同時刺激厲兌、解溪以及耳穴中的神門, 抑制患者過剩的食欲, 使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不至于過分亢進, 從而達到減少能量攝入來進行減重的目的。兩者共同作用, 制造出熱量缺口, 能更好更快地完成肥胖癥治療。另外, 耳穴治療作為針灸治療的一個分支, 可通過刺激耳殼迷走神經(jīng), 阻斷接受食欲信號, 一定程度上減少熱量的攝入。奧曉靜等[18]選用用胃、脾、交感、內(nèi)分泌、皮質下、神門、饑點為主穴進行耳穴貼壓治療, 治療1個月, 治療前后總有效率為84%均有顯著療效。治療后腰圍、臀圍均有明顯的變小。得出耳穴貼壓治療大學生單純性肥胖癥效果顯著的結論, 故耳穴治療也可作為肥胖癥的治療手段之一。
3.3 針灸對糖脂代謝的影響胰島素是一種降糖激素, 針灸可以提高胰島素的分泌水平、提高靶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 從而控制血糖, 使糖代謝維持在一個平衡狀態(tài)。當血糖水平不至過高, 糖轉換成脂肪的概率也會降低, 從而減少脂肪囤積, 達到對肥胖癥的治療目的。孫健等[19]通過電針和埋線治療, 觀察患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島素(FINS)、胰島素敏感指數(shù)(ISI)、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IRI)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血漿膽固醇(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與同組治療前比較,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P<0.01)。故電針和穴位埋線均能影響糖脂代謝, 有效治療肥胖癥。
除了與針灸有關的的針刺、耳穴、埋線、刺絡拔罐、推拿、火針以外, 內(nèi)服中藥湯劑也可作為肥胖癥的輔助治療手段。周勃等[20]通過研究表明, 中藥可以通過健脾祛濕、化痰散結、疏肝理氣等手段治療各種證型的肥胖癥。此外, 王珂爽等[21]認為中醫(yī)的各種治療手段具有其他治療手段不具備的優(yōu)越性, 例如毒副作用較少, 注重人體陰陽平衡、氣血充沛, 明辨不同患者之間的差異, 因人制宜等, 從而減輕患者痛苦, 完成減重目的。劉淹清等[22]通過研究表明, 患者控制飲食、合理運動, 配合相應的針灸治療, 和內(nèi)服湯藥, 可以達到比單純服用西藥更理想的治療效果。
針灸對肥胖癥的治療在臨床上有明顯的效果, 目前已有關于此研究的可信的理論、數(shù)據(jù)支持。針灸在治療肥胖癥方面具有廣闊的前景, 中醫(yī)的整體理論和因人制宜的思想使得針灸治療符合肥胖癥的一般規(guī)律, 有進一步開發(fā)研究的價值。本文總結了22篇文獻, 得出結論:正常的激素代謝平衡被打破是肥胖癥的發(fā)病主因之一, 針灸通過調節(jié)神經(jīng)分泌來治療肥胖癥, 此治療機理已基本明確, 針灸治療獨特的優(yōu)勢在于作用效果明確, 見效迅速, 副作用小。然而, 關于此研究還有幾個問題待解決, 第一, 針灸治療的作用機制尚不明確, 應考慮如何在最大限度發(fā)揚和保留針灸特色的前提下, 把針灸與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手段以及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理論相結合, 使得其對于肥胖癥的治療理論和方法更完善、更有效;第二, 從中醫(yī)角度出發(fā), 肥胖癥的病機、證型、癥狀仍沒有準確統(tǒng)一的標準, 使得針灸治療肥胖癥的過程中很難做到規(guī)范, 給本治法的普及帶來不便, 同時影響其可信度;第三, 目前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短期小樣本觀察, 缺少長期效果的回饋和大樣本容量的觀察, 故無法回答“針灸治療肥胖癥是否會出現(xiàn)反彈”、“如果反彈有何有效處理方法”這類問題。今后應改善設計實驗的過程, 總結出統(tǒng)一的標準, 進一步深入對針刺療法的原理研究, 使針灸治療肥胖癥的理論更可靠, 操作更嚴謹, 療效更顯著, 我們有理由相信, 針灸在不斷的發(fā)展中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