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箐
分娩過程中的疼痛是產婦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這種疼痛感不僅能夠影響產婦的生理,同時也能給產婦帶來不良的心理改變,尤其是對于缺乏生產經驗的初產婦來說,疼痛給身心方面帶來的不良影響程度更強烈[1-2]。臨床研究表明:影響產婦分娩過程中疼痛程度的因素眾多,主要包括產婦自身對于疼痛的敏感程度等因素、生產過程中的宮縮強度及胎兒的具體位置等[3-4]。隨著臨床醫(yī)學理論和實踐研究的不斷進步,無痛分娩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初產婦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疼痛也選擇采用無痛分娩技術[5-6]。針對無痛分娩技術對產婦影響的研究也成為婦產科領域研究的熱點和焦點問題之一[7-9]。但是關于無痛分娩對初產婦產后泌乳及胃腸功能恢復、胃腸激素影響的研究并不多見。鑒于此,本文為進一步探討無痛分娩技術對初產婦產后泌乳及胃腸功能恢復、胃腸激素的影響,選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臨床收入的初產婦598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比較研究,報道如下。
本研究選取泉州瑪珂邇婦產醫(yī)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臨床收入的初產婦59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初產婦均為足月妊娠;(2)均為單胎、頭位。排除標準:(1)合并心臟、肝腎等系統(tǒng)重大疾??;(2)胎兒有異常;(3)相關藥物過敏。初產婦或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研究獲得泉州瑪珂邇婦產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初產婦年齡22~26歲,平均(24.16±1.16)歲;孕周39~41周,平均(40.15±2.16)周;平均身高(163.24±3.97)cm,平均體重(70.16±6.18)kg。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初產婦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299例。研究組中,初產婦年齡22~25歲,平均(24.22±1.19)歲;孕周 39~41 周,平均(40.22±2.19)周;平均身高(163.88±3.99)cm;平均體重(70.22±6.21)kg。對照組中,初產婦年齡23~26歲,平均(24.11±1.11)歲;孕周39~41周,平均(40.11±2.11)周;平均身高(163.11±3.84)cm;平均體重(70.11±6.11)kg。兩組初產婦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全部初產婦均于分娩前建立靜脈通道,并給予產婦吸氧和生命指標監(jiān)測等。對照組均采用自然分娩,過程中未采用任何鎮(zhèn)痛措施進行干預。研究組采取腰硬聯(lián)合麻醉實施無痛分娩。于初產婦L2~3間隙處給予其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采用25G細長脊麻針自硬外枕芯置入初產婦的蛛網膜下腔。當觀察到腦脊液流出時,則提示穿刺成功。注入5 μg舒芬太尼(生產企業(yè):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H20054171 ;規(guī)格:1 ml∶50 μg),然后繼續(xù)硬膜外置管操作,待麻醉平面固定后連接鎮(zhèn)痛泵,泵內用0.9%氯化鈉注射液配制0.1%鹽酸羅哌卡因(生產企業(yè):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2666;規(guī)格:75 mg)+0.5 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 100 ml,6 ml/h 輸注,設定時間為20 min,當宮口全開時停止給藥。密切關注初產婦的生命體征指標和狀態(tài),及時處理各種突發(fā)事件。
對兩組產婦的疼痛情況、泌乳情況、胃腸激素指標、胃電參數(shù)指標、應激激素指標等進行觀察和比較[7-9]。
1.3.1 疼痛情況 參照國際衛(wèi)生組織定義的疼痛標準進行評價,將疼痛程度按照由輕到重分成4個等級,分別為0、1、2、3級。0級:無疼痛;1級:輕微疼痛;2級:明顯疼痛,且無法配合手術;3級:劇烈疼痛,需藥物止痛。
1.3.2 產后泌乳情況 包括 <24、24~36、37~48、>48 h的產后泌乳情況。
1.3.3 胃腸激素指標 包括:胃動素(MTL)、血管活性腸肽(VIP)、胃泌素(GAS)和膽囊收縮素(CCK)。
1.3.4 胃電參數(shù)指標 包括:正常慢波節(jié)律比、胃電頻率和胃電主功率。
1.3.5 應激激素指標 包括:皮質醇(Cor)、醛固酮(ALD)、去甲腎上腺素(NE)、血管緊張素Ⅱ(Ang-Ⅱ)。
將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5.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校正)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疼痛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 1。
表1 兩組疼痛情況比較(例)
研究組泌乳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 2。
表2 兩組產后泌乳情況比較(例)
干預前,兩組各項胃腸激素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12、24、48 h,研究組的MTL和GAS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干預后 12、24、48 h,研究組的VIP和CCK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 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胃腸激素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胃腸激素指標比較(±s)
組別 MTL(ng/L)VIP(pg/ml)干預前 干預后12 h 干預后24 h 干預后48 h 干預前 干預后12 h 干預后24 h 干預后48 h研究組(n=299) 162.34±17.25 153.24±16.54 133.47±15.42 149.35±18.46 22.47±3.46 30.15±4.09 32.57±4.19 24.74±3.83對照組(n=299) 163.01±16.98 132.45±14.25 119.35±14.23 130.24±14.59 22.53±3.45 35.14±4.12 38.15±4.16 30.75±4.16 t值 0.478 6 16.466 4 11.636 2 14.043 7 0.212 3 14.86 3 16.341 6 18.378 4 P 值 0.632 4 0.000 0 0.000 0 0.000 0 0.831 9 0.000 0 0.000 0 0.000 0
表3(續(xù))
干預前,兩組各項胃電參數(shù)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12、24、48 h,研究組的各項胃電參數(shù)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胃電參數(shù)指標比較(±s)
表4 兩組干預前后胃電參數(shù)指標比較(±s)
組別 正常慢波節(jié)律比(%) 胃電頻率(次/min)干預前 干預后12 h 干預后24 h 干預后48 h 干預前 干預后12 h 干預后24 h 干預后48 h研究組(n=299) 80.16±6.35 71.55±6.03 64.65±5.46 67.86±5.91 3.22±0.41 2.68±0.36 2.39±0.32 2.61±0.34對照組(n=299) 80.26±6.19 61.47±5.24 55.64±4.38 60.23±5.34 3.21±0.39 1.86±0.21 1.21±0.14 1.78±0.19 t值 0.195 0 21.818 4 22.257 7 16.564 0 0.305 6 34.021 2 58.416 8 36.848 6 P 值 0.845 5 0.000 0 0.000 0 0.000 0 0.76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表4(續(xù))
干預前,兩組各項應激激素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12、24、48 h,研究組的各項應激激素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5。
表5 兩組干預前后應激激素指標比較(±s)
表5 兩組干預前后應激激素指標比較(±s)
組別 Cor(ng/L)ALD(ng/ml)干預前 干預后12 h 干預后24 h 干預后48 h 干預前 干預后12 h 干預后24 h 干預后48 h研究組(n=299) 191.25±11.25 220.14±16.25 235.16±14.35 231.04±16.35 80.16±6.89 130.25±12.35 137.26±16.35 130.16±11.82對照組(n=299) 191.34±12.09 263.45±19.35 279.35±16.35 260.35±16.39 80.91±7.06 151.29±19.23 164.35±12.38 155.36±16.35 t值 0.094 2 29.638 0 35.125 0 21.892 1 1.314 6 15.919 0 22.841 1 21.598 3 P 值 0.925 0 0.000 0 0.000 0 0.000 0 0.189 1 0.000 0 0.000 0 0.000 0
表5(續(xù))
近年來,隨著臨床手術理論的不斷成熟和應用范圍的不斷擴大,婦產科的剖宮產率呈現(xiàn)了一定的升高趨勢[10-11]。導致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是有些產婦,尤其是對于一些年齡較小的初產婦,往往因為懼怕生產過程中的疼痛,而在具備自然分娩條件的情況下,依然選擇了剖宮產[12]。但剖宮產手術后對產婦的刺激所帶來的一系列應激反應,對于產婦術后恢復和育兒的不良影響較多[13-14]。因此,針對如何降低剖宮產率的臨床研究已經成為產科界研究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15]。目前,大家公認的降低剖宮產率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就是科學的分娩鎮(zhèn)痛,也就是無痛分娩。
無痛分娩可在產婦分娩過程中,通過對其進行藥物或者精神方面的干預,有效地降低產婦的疼痛感覺。產婦對于分娩過程中的疼痛感覺類似于燒灼痛,疼痛指數(shù)位列醫(yī)學疼痛指數(shù)第2名[16]。因此,對于一些年輕的初產婦而言,有相當比例的人群會因恐懼疼痛而選擇剖宮產。有既往臨床研究在基于母嬰安全基礎上,將分娩疼痛降至最低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的嘗試;目前,公認的降低分娩疼痛的原則是:在保護產婦機體能力不損耗的前提下,有效預防母嬰代謝性酸中毒,促進產程,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率,并有效降低分娩疼痛感。
臨床經驗顯示:常用的麻醉方法包括腰硬聯(lián)合麻醉[2,17]和硬膜外麻醉[18]。后者通過阻滯控制子宮感覺神經達到降低宮縮疼痛的目的,對于患者的運動神經影響不大,但是所達到的肌松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采用硬膜外麻醉過程中患者容易出現(xiàn)過多的組織損傷現(xiàn)象,從而導致恢復過程延長[19]。與硬膜外麻醉相比,腰硬聯(lián)合麻醉的臨床起效更快,整體鎮(zhèn)痛效果更好?;颊咴诮邮苎猜?lián)合麻醉的過程中,在采用較小麻醉藥物用量的同時,就能夠達到較為徹底的神經阻滯效果。同時,對于產婦而言,麻醉可以達到更好的肌松效果,因此可以有效地避免手術過程中健康組織的損傷,顯著改善產婦術后康復情況[20]。
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深入,有研究發(fā)現(xiàn):產婦分娩過程中的疼痛能夠對其胃腸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產婦分娩過程進行干預的過程中,要重視產婦胃腸功能指標的改變。同時,分娩過程中的疼痛,也能給產婦產后泌乳情況也會帶來一定的影響[21-22]。本院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對無痛分娩對初產婦產后泌乳及胃腸功能恢復、胃腸激素的影響進行比較研究。
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在疼痛情況和泌乳情況方面,給予無痛分娩的研究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這一結果提示:一方面,腰硬聯(lián)合麻醉顯著降低了產婦的疼痛感覺;另一方面,由于鎮(zhèn)痛藥物的應用能給有效對交感神經興奮進行抑制,從而降低了產婦兒茶酚胺的分泌,顯著促進了產婦血清催乳素的形成,從而導致產婦泌乳情況得到顯著改善和提升。
同時,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前,兩組初產婦的各項胃腸激素指標、胃電參數(shù)指標、應激激素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12、24、48 h時,研究組的各項胃腸激素指標、胃電參數(shù)指標、應激激素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這一結果提示:無痛分娩有效地改善了初產婦的胃腸功能和胃腸狀態(tài)。這一結果與國內外類似報道保持一致[23-24]。腰硬聯(lián)合麻醉能夠有效地控制胃腸功能在分娩過程中遭受的不良刺激,并且有效地緩解分娩手術給初產婦帶來的應激反應,并且給予上述原因,達到了顯著降低初產婦胃腸道不良影響的效果[25-26]。
綜上所述,無痛分娩能夠改善初產婦疼痛情況,促進產后泌乳,可減輕對胃腸功能的影響和應激反應,有利于產后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