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 劉珊珊 吳小微
胃潰瘍是臨床常見疾病,是一組以上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消化系統(tǒng)疾病,嚴重者還可合并胃出血、胃穿孔,因此早期有效診治十分關鍵,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水平的關鍵[1]。臨床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幽門螺桿菌(Hp)陽性是胃潰瘍常見致病因素[2],若早期不控制感染情況,容易引起患者反復發(fā)病,嚴重降低生活質量。改良四聯(lián)療法是目前Hp陽性胃潰瘍常用療法,通過給予消炎、抗菌、抑酸劑、膠體鉍制劑等藥物聯(lián)合治療,達到消除Hp感染、促進胃潰瘍愈合的目的[3]。但是從臨床實踐觀察發(fā)現(xiàn),效果還不夠理想,還需進一步優(yōu)化用藥方案。替普瑞酮是治療胃潰瘍的有效藥物,可促進患者胃黏液的分泌和胃黏膜的修復,利于胃潰瘍的快速愈合[4]。本研究在改良四聯(lián)療法治療基礎上,將該藥物應用于Hp陽性是胃潰瘍治療中發(fā)現(xiàn)效果理想,現(xiàn)對研究做如下報道。
納入2018年5月-2020年3月湖北省人民醫(yī)院漢陽醫(yī)院收治的100例Hp陽性胃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經(jīng)診斷確診為胃潰瘍且檢測確定為Hp陽性;(3)影像學檢測病灶為單發(fā)性;(4)初次發(fā)病且入院前未接受相關治療;(5)對研究用藥無過敏或不耐受情況。排除標準:(1)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2)近1個月有非甾體類抗炎藥和糖皮質激素藥物治療史;(3)合并其他嚴重系統(tǒng)疾病;(4)合并胃十二指腸疾??;(5)合并消化道腫瘤或其他系統(tǒng)腫瘤疾病;(6)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72歲,平均(43.67±10.42)歲;病灶部位:5例胃體,18例胃竇,27例胃小彎。觀察組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73歲,平均(43.72±10.48)歲;病灶部位:5例胃體,20例胃竇,25例胃小彎。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已獲得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1 對照組 給予改良四聯(lián)療法,具體用藥方式:(1)阿莫西林(上海信誼萬象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31020363)0.5 g/次,3次 /d。(2)克拉霉素(上海雅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33044)0.5 g/次,2次 /d。(3)奧美拉唑[生命科技(中山)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54926]20 mg/次,2次 /d。(4)果膠鉍(唐山隆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483)150 mg/次,3次/d。連續(xù)用藥2周后進行療效觀察。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替普瑞酮[衛(wèi)材(中國)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656]聯(lián)合治療,改良四聯(lián)療法與對照組相同,替普瑞酮50 mg/次,3次/d。連續(xù)用藥2周后進行療效觀察。
1.3.1 臨床療效 在用藥2周后進行評價,臨床療效分顯效、有效和無效3個等級進行評估,具體評估方式如下,(1)顯效:Hp轉陰,且經(jīng)胃鏡檢查潰瘍病灶已消失或形成瘢痕,上腹部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2)有效:用藥后Hp轉陰,經(jīng)胃鏡檢查潰瘍病灶面積縮小≥50%,病灶周圍組織的炎癥反應減輕或完全消失,上腹部疼痛等臨床癥狀明顯緩解;(3)無效:用藥后Hp未轉陰,潰瘍病灶面積縮小<50%,炎癥反應未消失或加重,上腹部疼痛等臨床癥狀未改善或加重??傆行?顯效+有效。
1.3.2 Hp轉陰率 用藥10 d時進行評價,給予12 ml的試驗餐口服,口服后收集患者0時的呼氣,然后給予75 mg尿素13C口服并開始計時,收集服用尿素13C后30 min呼氣,比較患者0時和服藥30 min后呼氣樣本中12C/13C比值,若呼氣后比值減去呼氣前比值之差<4則表示Hp為陰性,反之則為陽性。統(tǒng)計兩組Hp陰性例數(shù),計算治療后轉陰率。
1.3.3 潰瘍愈合率 在治療結束后2周進行評價,胃鏡檢查潰瘍達到S期(瘢痕期),影像顯示潰瘍底部的苔膜消失且紅色再生上皮完全覆蓋則為S1期,影像顯示有白色瘢痕遺留,再生上皮紅色完全消退且顏色與周圍黏膜相同則為S2期,潰瘍愈合率=(S1+S2)/總例數(shù)×100%。
1.3.4 胃黏膜形態(tài)學指標 治療前后在胃鏡下進行潰瘍周圍黏膜組織采樣,根據(jù)樣本對患者黏膜形態(tài)、黏膜厚度、腺體密度、炎性細胞浸潤程度進行評分,具體評分方式如下,(1)黏膜形態(tài):對黏膜腺體排列和形態(tài)進行觀察,若排列均勻且形態(tài)正常為0分;排列不均勻、部分腺體不規(guī)則且存在輕度擴張情況為1分;管腔形態(tài)不規(guī)則且大小不均、腺體擴張明顯為3分;黏膜腺體形態(tài)在1~3分為2分。(2)黏膜厚度:黏膜厚度正常為0分,減少<50%為1分;減少50%~66.67%為2分;減少>66.67%為3分。(3)腺體密度和炎癥細胞浸潤程度:參照悉尼慢性胃炎分類標準直觀模擬評分法,采用0~3分4級評分法,0分表示正常,1分表示輕度異常,2分表示中度異常,3分表示重度異常。
1.3.5 血清SOD、TFF2指標 治療前后采集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經(jīng)肘靜脈采集,采集后以2 500 r/min轉速進行離心,離心后取上層清液,應用水溶性四氮唑法檢測SOD指標水平,應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TFF2指標水平。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Hp轉陰率和潰瘍愈合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Hp轉陰率和潰瘍愈合率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胃黏膜形態(tài)學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黏膜形態(tài)、黏膜厚度、腺體密度、炎癥細胞浸潤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黏膜形態(tài)學指標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胃黏膜形態(tài)學指標比較[分,(±s)]
組別 黏膜形態(tài) 黏膜厚度 腺體密度 炎癥細胞浸潤程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50) 1.62±0.24 0.54±0.12 1.12±0.10 0.42±0.16 1.61±0.18 1.08±0.36 2.12±0.23 0.48±0.24觀察組(n=50) 1.63±0.25 0.49±0.06 1.15±0.13 0.35±0.12 1.64±0.19 0.93±0.24 2.14±0.25 0.37±0.18 t值 0.204 2.635 1.293 2.475 0.811 2.451 0.416 2.593 P值 0.838 0.010 0.199 0.015 0.420 0.016 0.678 0.011
治療前兩組血清SOD、TFF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清SOD、TFF2指標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SOD、TFF2指標比較(±s)
組別 SOD(U/ml)TFF2(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50) 64.11±7.28 96.07±10.12 73.28±5.57 115.28±10.13觀察組(n=50) 64.26±7.35 101.32±9.87 73.16±5.48 120.14±8.76 t值 0.103 2.626 0.109 2.566 P值 0.919 0.010 0.914 0.012
胃潰瘍是臨床常見病,屬于消化系統(tǒng)疾病,主要是因為飲食不正常、藥物刺激、Hp感染等因素誘發(fā)疾病,其中Hp陽性胃潰瘍最為常見[5]。Hp屬于革蘭陽性菌,感染時主要附著在胃部、十二指腸等腸胃部位的黏液層和胃竇黏膜上皮上,隨著病菌的繁殖擴散,會對患者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造成影響,加大其對胃黏膜的損傷,從而引起腸胃局部炎癥反應,導致胃黏膜出現(xiàn)糜爛情況,若炎癥未及時得到控制,炎癥因子刺激胃竇部G細胞會不斷誘導多種激素作用于壁細胞,使得胃酸分泌增加,導致潰瘍形成,若早期治療不當會加大其胃出血、胃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6-7]。
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改良四聯(lián)療法對Hp陽性胃潰瘍患者進行治療,主要是通過聯(lián)合使用抗生素藥物、胃黏膜保護劑、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對患者胃酸分泌進行抑制,消除胃部炎癥,清除體內Hp感染情況,促使其潰瘍恢復[8]。從臨床實踐觀察發(fā)現(xiàn),改良四聯(lián)療法治療Hp胃潰瘍患者有一定的效果,但仍不是很理想,對比,本研究在改良四聯(lián)療法基礎上給予Hp胃潰瘍患者替普瑞酮進行治療,研究結果顯示,總有效率明顯較高,Hp轉陰率和潰瘍愈合率也顯著更高,與單獨采用改良四聯(lián)療法的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替普瑞酮屬于萜烯類藥物,具有強效的抗?jié)兒徒M織修復能力,該藥物可促進胃黏膜分泌和合成再生防御因子和內高分子糖蛋白,促進前列腺素合成過程,從而使得胃黏膜組織的修復能力和防御功能逐漸恢復和增強,并對脂質氧化反應進行抑制,對胃黏膜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進行增強,通過發(fā)揮強效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對清除Hp感染的效果進行增強,提升轉陰率[9-11]。同時替普瑞酮可對細胞再生能力進行改善,緩解胃黏膜損傷,促進胃黏膜形態(tài)的恢復[12],本研究通過對比兩組治療前后胃黏膜指標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胃黏膜指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聯(lián)合替普瑞酮可更利于促進胃黏膜的修復進程。造成這一差異是因為替普瑞酮可促進胃黏液的分泌,增大黏液層的疏水性,對黏液層正常結構和功能進行保護,從而使得黏膜上皮細胞的修復和再生進程得到促進,患者受損黏膜逐漸恢復[13]。同時替普瑞酮可對胃黏膜微粒體中脂質中間體生物合成過程進行促進,對高分子糖蛋白的合成進行加速,使得黏液中磷脂質的濃度組間提升,促進黏膜防御功能的恢復和加強,增強胃黏膜增殖區(qū)細胞繁殖能力,從而實現(xiàn)對胃黏膜細胞增殖區(qū)穩(wěn)定性的保護[14],對患者胃潰瘍愈合進程進行促進,提升愈合率。本研究還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清SOD、TFF2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SOD、TFF2指標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替普瑞酮利于增強血清SOD、TFF2在患者體內的活性表達。SOD是人體主要的抗氧化酶之一,也是Hp陽性胃潰瘍患者氧自由基損傷的主要因素,當該指標水平降低時,機體抗氧化鐵能力降低導致機體氧化應激反應發(fā)生,從而使得胃潰瘍發(fā)生風險增大[15]。TFF2主要在胃竇內表達,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該指標水平表達與胃潰瘍發(fā)生和加重密切相關[16],該因子具有調節(jié)胃黏液糖蛋白分泌的作用,可對胃腸道上皮細胞修復和移行進行促進,當其在體內活性增加時候更利于促進胃潰瘍愈合。
由上得出結論,研究發(fā)現(xiàn)替普瑞酮聯(lián)合改良四聯(lián)療法治療Hp陽性胃潰瘍的效果良好,可提升臨床治療有效性,提高Hp轉陰率和潰瘍愈合率,更利于患者胃黏膜愈合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