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善卷實驗小學 陳奕彤
數(shù)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但小學階段兒童的認知發(fā)展仍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如何在數(shù)學教學中促進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綜合素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積極探索利用觀察、操作、推理、想象引導學生經(jīng)歷自主建構(gòu)的學習過程,以實現(xiàn)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提升。下面,筆者以蘇教版數(shù)學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的教學為例,談談教學實踐與思考。
片段一:借助直觀視頻,構(gòu)筑空間的思維載體
師:老師帶來了一個很有趣的視頻,請看!
(教師播放“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視頻,讓學生感受知識的生長過程)
(先播放:點動成線、線動成面)
師:這個面是什么圖形?
生:長方形。
師:長方形具有怎樣的特征?
生1: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生2: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師:我們就是從邊、角等方面來認識長方形的。再用數(shù)學的眼光看一看,你們又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呢?(播放面動成體的視頻)
師:我們剛剛說長方形是一個平面圖形,那長方體又是一個怎樣的圖形呢?(立體圖形)今天,我們就從平面圖形的學習進入立體圖形的學習,先從“長方體的認識”開始。(板書課題)
【思考】學生在學習本課前的已有認知經(jīng)驗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形狀的認識,而本課學習的內(nèi)容正是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延伸,這是從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認知的過渡,也讓學生初步建立起空間觀念。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首先通過播放“點動成線、線動成面”的過程,讓學生回憶平面圖形的形成過程,再通過播放“面動成體”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知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教師利用直觀演示,將平面圖形轉(zhuǎn)化成立體圖形,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激活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初步形成空間觀念,也為接下來的探究活動打下了基礎。
片段二:觀察與操作,認識長方體的特征
師: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你能來說一說嗎?
(生交流發(fā)言)
師(出示畫面):是的,我們生活中有著許多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如電冰箱、紙巾盒、微波爐等)。描出它們的輪廓并演示。
(演示文稿出示最初的長方體)
師:你還能找到最初的長方形嗎?(指出:這就是長方體的一個面)
師:你還能看到其他的面嗎?請你摸一摸長方體的面。
(生動手摸一摸)
師:除了“面”,長方體上還有什么?拿出你的學習單,自學學習單上的第一部分內(nèi)容。
(師指名說一說什么叫作棱、什么叫作頂點)
師(小結(jié)):兩個面相交的線叫作棱,三條棱相交的點叫作頂點。
(出示課件,同時在圖中做出標注)
【思考】數(shù)學的學習離不開生活實際。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nèi)容教學時,沒有直奔主題,而是讓學生回憶、討論生活中的長方體物體。學生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中長方體物體的初步感知,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接著,教師將長方體學具展示給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摸一摸等方式激活學生關(guān)于長方體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在此過程中,教師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體現(xiàn)出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最后,在學生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教師借助演示文稿課件進行演示,讓學生認識了長方體的面、棱和頂點。這樣的教學設計更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更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空間幾何觀念。
片段三:合作學習,探究長方體特征
師(引導思考):想一想,根據(jù)以往研究圖形的經(jīng)驗,我們要研究面、棱、頂點,可以用哪些方法?
生:觀察、操作是研究圖形常用的方法。
操作活動一:
出示要求:借助長方體學具,從面、棱、頂點三個方面探究其特征,小組合作,把發(fā)現(xiàn)記錄在學習單上,并在小組內(nèi)交流。
分小組研究長方體特征,填寫“長方體的認識”研究報告單。
師:怎么知道有6個面?怎樣數(shù)?上下兩個面有怎樣的關(guān)系?左右面呢?前后面呢?
生:通過測量長、寬,推理上下面的形狀、大小都相等。
師:推理也是研究圖形常用的方法。
(出示結(jié)論:6個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師:誰能像數(shù)面那樣有序地數(shù)出12條棱?這些棱有什么關(guān)系?
生: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師:關(guān)于頂點,你還有什么補充?
生:1個頂點連接3條不同的棱。
師:3條棱不同在哪兒?
生:長度不同、方向不同。
師:如何區(qū)分這3條棱呢?
(生交流)
師:面、棱、頂點之間有關(guān)聯(lián)嗎?有怎樣的關(guān)聯(lián)?
生:8個頂點連接著12條棱,12條棱圍出了6個面,6個面圍成了1個長方體。
師(小結(jié)):同學們非常了不起,不僅發(fā)現(xiàn)了長方體面、棱、頂點在數(shù)量上的特征,還發(fā)現(xiàn)了它們在位置、形狀、大小、長短上的關(guān)系。
操作活動二:選材制作長方體
①出示長方體框架(大屏出示兩種規(guī)格的小棒,見下圖)
師:你知道老師選擇了哪組小棒做這個長方體框架嗎?說說你是怎么想的。(生指出每種顏色的小棒分別用了幾根?在什么位置)
師:選擇第二組小棒若干根,能拼出一個長方體框架嗎?先自己想一想,再同桌交流。
師:老師也選擇第二種規(guī)格的小棒做了一個長方體框架,想不想看看?(出示框架)
師:橡皮泥搓成的小球相當于長方體的什么?生:頂點。
師:每種顏色的小棒用了幾根,在什么位置?生:紅色用了4根,藍色用了8根。(邊說邊指)師:這兩個長方體框架有什么區(qū)別?
生:第二個長方體兩個面是正方形,其余四個面是長方形且完全相同。
師:同樣是小棒搭成的長方體,都一樣嗎?生:不一樣。
師:什么不一樣?
生:形狀、大小都不一樣。
師:是什么引起形狀、大小的變化?
生:棱的不同帶來了面的不同,面的不同帶來了體的不同。
操作活動三:配面
師:如果要給這個框架配上面,你有什么建議?需要準備幾種不同的面?
(生動手演示配上面)
【思考】立體圖形十分考驗學生的空間觀念,因此,教師借助三個探究活動讓學生明晰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之間的關(guān)系。通過操作活動一,學生體會到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在數(shù)量上的特征,還發(fā)現(xiàn)了它們在位置、形狀、大小、長短上的關(guān)系。但是,教師僅通過操作活動一并不能讓所有學生真正感知其特征,于是,我們有了操作活動二與操作活動三的設計。通過選材制作長方體框架,學生更加真切地感知長方體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體會到棱的不同會帶來面的不同、面的不同會帶來體的不同。最后,教師通過給長方體配面,進一步加深學生的認知,讓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三者的特征及關(guān)系入腦入心。由于兒童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對長方體的認識通常會停留在表面上,如有幾個頂點、幾條棱、幾個面,但在上述三個活動中,學生利用觀察、操作、推理實現(xiàn)了從表象到抽象的跳轉(zhuǎn)??梢姡^察、操作、推理是數(shù)學學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也有很大的幫助。
片段四:直覺判斷,認識直觀圖
①初步認識
師:繼續(xù)觀察老師做好的長方體,你能看到它的幾個面?
生:3個。
師:我們把看到的3個面像這樣畫下來就能表示出這個長方體的樣子。
②直覺判斷
師:你又能看到它的幾條棱?
生:9條。
師:想象一下,另外3條棱在哪兒?我們常常用虛線來表示看不見的棱,這樣就把看不見的3個面也表示出來了,長方體的樣子就更加清晰了。
③形成表象
師:仔細觀察,記住它的樣子,閉上眼睛再想象長方體的樣子。記住了嗎?能想象嗎?試試看。
(師演示文稿出示1個頂點,再出示1條棱、2條棱、3條棱)
師:看看長方體的形狀、大小由誰決定?
生:長、寬、高。長、寬、高確定了,長方體的形狀、大小也就確定了。
(師演示文稿出示4個頂點)
師:你能想象什么?
生:長、高、前面。
師:如果再知道什么,就能知道長方體的樣子?
生:再知道一個頂點,或者再知道1條不同的棱,或者再知道1個不同的面。
師:那正方體有什么特征?找到正方體學具,交流并完成學習單上“正方體的認識”研究報告單。
師(小結(jié)):正方體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條棱長度相等。
師:正方體與長方體有什么關(guān)系?(出示集合圖表示兩者的關(guān)系)
師(小結(jié)):回顧剛才的學習,除了觀察、操作、推理,我們還運用了想象的學習方法。想象也是研究圖形的重要方法。
【思考】這部分教學設計是在學生已經(jīng)基本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各自特征基礎上對空間觀念的深化,通過“初步認識、直覺判斷、形成表象”這三部分內(nèi)容感知長方體的形狀、大小由長方體的長、寬、高決定。而在這部分內(nèi)容的學習中,教師運用了想象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知道想象也是研究圖形的重要方法。最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集體討論交流,按照學習單上的面、棱、頂點的順序,總結(jié)并概括長方體、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同時利用集合圖,讓學生明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在上述的學習過程中,我們感受到“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的學習方法,體會到這些學習方法與數(shù)學學習的緊密聯(lián)系,也感受到在這些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提升。
片段五:鞏固練習,勾連點、線、面、體
1.長、寬、高分別是10米、2.5米、3米。
A.教室 B.公共汽車 C.冰箱
2.長、寬、高分別是24厘米、17厘米、0.7厘米。
A.數(shù)學書 B.新華字典 C.文具盒
3.上題中,如果高變成0.1毫米,猜一猜是什么物體?
生:A4紙。
師:實際上,一張紙雖然很薄,但也有厚度,它也是一個長方體。
【思考】教師在設計鞏固練習時,不僅要讓學生加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基本特征的認識,還要讓學生在推理與想象中進一步拓展認識。教師安排的三道練習題,通過實際應用深化學生的空間觀念,同時為之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整個教學過程,圍繞“觀察、操作、推理、想象”開展各類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實現(xiàn)了從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過渡,實現(xiàn)了從表象到抽象的跳轉(zhuǎn)。實踐證明,利用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的學習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而促進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