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梅
宋代詩人里,最受人喜愛的想必是蘇軾。
父親蘇洵,即《三字經(jīng)》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fā)奮”的“蘇老泉”。蘇洵發(fā)奮雖晚,但是很用功,卓爾不凡,他為兒子們的起名也很不一般。蘇軾其名“軾”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蘇軾的豪放恣肆、清新廣闊,使他成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有令人驚嘆的成就。他出道便有神仙姿,一生于坎坷之中傲然挺立,即使幾次遷謫也不愿屈節(jié)從流,始終達觀灑脫,正如他對梅的詠嘆。他在《定風(fēng)波·紅梅》一詞中首次提到“梅格”一說,將詠梅從過去的玩賞提升到品位、格調(diào),開風(fēng)氣之先。
休把閑心隨物態(tài),何事,酒生微暈沁瑤肌。詩老不知梅格在,吟詠,更看綠葉與青枝。
嘉祐元年(1056年),蘇洵帶著21歲的蘇軾、19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眉州,沿江東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當(dāng)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于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fēng),一下子讓他們驚喜不已。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文章寫得豪邁清新,歐陽修沒想到天下還有這等人才,所以猜測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作為主考官,為了避嫌,他只給了此文第二,后來才明白竟是出自川蜀一青年。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卻答道:何必知道出處!
歐陽修聽罷又是一驚,不禁為蘇軾的豪邁、敢于別出心裁叫好,私下說道:“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此后,蘇軾果然聲名大噪,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
蘇軾一生的作品猶如滔滔江河,有說2800多首,甚至有說4000首,其中詠梅的詩有42首,詞6首。
蘇軾幾次在詠梅作品里提道:“詩老不知梅格在”,補筆點明,一縱一收,紅梅之所以不同于桃杏者,豈在于青枝綠葉之有無?他最欣賞的是身處窮厄而不茍于世、潔身自守的人生態(tài)度,是花格與人格的契合。他的詠梅之作大多寫于貶往黃州之后,此前他的詩中多是牡丹、杏花,而在自京城前往黃州的途中,所經(jīng)荒山幽谷、細雨飄零中的梅花讓他頓生默契。自此之后,每逢大起大落,宦海浮沉、榮衰悲歡,都不由進入他詠梅的詩詞,梅花成他芳菲知己。
蘇軾大草書法《梅花詩帖》,詩書合璧:
春來空谷水潺潺,
的皪梅花草棘間。
昨夜東風(fēng)吹石裂,
1.學(xué)生自批互批與教師巡批相結(jié)合。對于引進新知的鋪墊練習(xí),可以采用在教師指導(dǎo)下學(xué)生之間互批的方式進行。這樣的批改方式可使全體學(xué)生都介入到作業(yè)批改過程中,而且速度快、效果好,教師能根據(jù)學(xué)生的反饋信息進行總結(jié)講評,及時將舊知識引入到新課教學(xué)之中。
半隨飛雪渡關(guān)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
開自無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
不辭相送到黃州。
短短56字,卻有一股汪洋浩蕩的氣息。蘇軾長于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給人以“大海風(fēng)濤之氣”“古槎怪石之形”的藝術(shù)美感。盡管起首兩行還是“行意”重于“草意”,但總體是草書意趣,從起首的低沉到最后的飛揚,宛如驚濤駭浪從千山大壑間頃刻奔瀉而出,在絕響后戛然而止于風(fēng)平浪靜的海面,讓人感覺“抵掌激昂,有擊楫中流之心”的震撼。蘇軾在寫此帖時,任筆馳騁,筆落處似生出無數(shù)虬龍,飛入云霄,剎那間奇象萬千。
另有《南鄉(xiāng)子·梅花詞和楊元素》:
寒雀滿疏籬。爭抱寒柯看玉蕤。忽見客來花下坐,驚飛。蹋散芳英落酒卮。
痛飲又能詩。坐客無氈醉不知?;ūM酒闌春到也,離離。一點微酸已著枝。
蘇軾這首詞寫于任杭州通判時,他與時任杭州知州的楊元素頗有交情,兩人常在一起詠梅、賞梅并唱和。歲暮風(fēng)寒,百花尚無消息,只有梅花綴樹,葳蕤如玉。在冰雪中熬了一冬的寒雀,值此梅花盛開之際,既知大地即將回春,自有無限喜悅之意?!盃幈Ш驴从褶ā保鷦拥孛枥L了雀兒們翔集在梅花樹上,瞅準(zhǔn)空檔,便爭相飛上枝頭的情景。前人詠梅,多賦予梅花孤獨冷艷,蘇軾則不然,由歡蹦亂飛的寒雀引出梅花,便有了鳥語花香,有了梅花的熱烈?!昂鲆娍蛠砘ㄏ伦?,驚飛。蹋散芳英落酒卮”,那雀兒見客來花下,本當(dāng)驚飛而起,但卻迷花戀枝不忍離去,竟至花下的客人對梅樹上的雀兒毫無覺察,直至坐定酌酒,才見那雀兒踏散的芳英,不偏不倚恰恰落在酒杯之中,給賞梅之人平添無窮雅興?!半x離,一點微酸已著枝”,從寒柯玉蕤到滿枝青梅,一筆帶過,并不直言梅子,只說“一點微酸”,頓覺口舌生津。此詞未有一字粘梅,但讀來會覺未有一筆不是梅,妙合無垠。
蘇軾的詠梅詩詞自是一家,其文如其為人,富有激情和生命力,超然自適、多情善思,既向內(nèi)心的世界開拓,也朝外在的世界拓展,在他看來,詞是無事不可寫,無意不可入的。蘇軾字子瞻,正如黃庭堅在《跋子瞻〈醉翁操〉》里所言:“落筆皆超逸絕塵耳?!庇衷凇栋蠔|坡墨跡》稱他:“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之氣貫日月?!?/p>
兄弟蘇轍則在為蘇軾所寫的《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中嘆他:“其于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于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shù)困于世,然終不以為恨?!边@番話正是蘇軾一生造就的人格,與他所說的“梅格”情理相通。蘇軾洗盡鉛華見雪肌,要將真色斗生枝,幽獨高雅,孤瘦雪霜姿,在宋代影響了一大批文人對梅花的詠嘆,由梅格到人格,各顯風(fēng)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