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靜慧,劉 英,朱科霖,張雪晴,鄭廣進,郭洋洋
(廣西民族師范學(xué)院化學(xué)與生物工程學(xué)院,廣西 崇左 532200)
近年來低毒、高效的農(nóng)藥[1]研究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除草劑已占據(jù)往年穩(wěn)居榜首的殺蟲劑[2]的位置,而殺菌劑也緊隨其后,這趨勢符合近年來國際發(fā)展狀況,加大除草劑和殺菌劑的發(fā)展,使我國農(nóng)藥產(chǎn)品更加綠色化、多樣化[3]。而低毒、高效、綠色環(huán)保的農(nóng)藥是當(dāng)今農(nóng)藥發(fā)展的趨勢,因此,農(nóng)藥對我國經(jīng)濟的增長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由于酰基硫脲[4]類化合物都具有硫脲(-CONHCSNH-)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中有缺電子的碳原子,也有帶電子的氧原子,故其在生物活性方面隱藏著非常大的潛力,吸引著科學(xué)家們廣泛的關(guān)注[5]。而且,酰基硫脲類化合物是綠色農(nóng)藥創(chuàng)制研究的熱點,在化工制藥行業(yè)廣泛應(yīng)用于除草[6]、殺菌[7]、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8]等領(lǐng)域。
為尋找低毒、高效、綠色環(huán)保的農(nóng)藥先導(dǎo)化合物產(chǎn)品,本論文將采用活性拼接原理[9]在以硫脲核心分別引入取代苯甲?;?、噻吩酰胺基合成8個目標化合物。再通過薄層色譜法、熔點測定法檢驗純度,用核磁共振氫譜,質(zhì)譜等對合成化合物進行進行結(jié)構(gòu)表征。最后采用油菜平皿法[10]測定目標化合物的除草活性。以期得到高活性的除草劑,為新型農(nóng)藥的研究發(fā)展提供參考[11]。
圖1 目標化合物的合成路線Fig.1 Synthetic route of target compound
儀器:電子天平, 臺式電熱恒溫干燥箱, 循環(huán)水式真空泵,熔點儀,光照培養(yǎng)箱,三用紫外分析儀。
試劑:甲醇,硫酸,80%水合聯(lián)氨,氯化亞砜,硫氰酸鉀,乙腈,二甲基亞砜,石油醚,乙酸乙酯,由國藥集團化學(xué)試劑有限公司提供;5-甲基-2-噻吩甲酸、取代苯甲酸,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
2.2.1 5-甲基-2-噻吩酰肼的合成
在三頸燒瓶中加入30.0 g(0.211 mol)5-甲基-2-噻吩甲酸和50 mL無水甲醇,80 ℃油浴攪拌下緩慢滴加10 mL濃硫酸,回流4.0 h,淬滅反應(yīng),調(diào)節(jié)pH≈8,用二氯甲烷萃取,干燥,70 ℃減壓濃縮即得5-甲基-2-噻吩酸甲酯,將 25 mL 80%的水合肼加入上述產(chǎn)物的甲醇溶液中,120 ℃油浴回流4.0 h。反應(yīng)完畢后,減壓蒸餾直至無餾分滴出后冷卻即得5-甲基-2-噻吩酰肼,稱重27.449 g,產(chǎn)率88%。反應(yīng)式如圖2所示。
圖2 5-甲基-2-噻吩酰肼的合成
2.2.2 取代苯甲酰異硫氰酸酯的合成
在三口燒瓶中分別加入0.02 mol 取代苯甲酸、10 mL氯化亞砜,80 ℃油浴回流2.0 h,減壓蒸餾直至無餾分滴出即得取代苯甲酰氯,加入10 mL乙腈,備用。于另燒瓶中加入2.910 g干燥的硫氰酸鉀和40 mL乙腈,室溫攪拌下將取代苯甲酰氯的乙腈溶液滴加至反應(yīng)瓶中,室溫反應(yīng)4.0 h,抽濾,得到取代苯甲酰異硫氰酸酯的乙腈溶液。反應(yīng)式如圖3所示。
圖3 取代苯甲酰異硫氰酸酯的合成
室溫攪拌下,將5-甲基-2-噻吩酰肼(0.02 mol)分批加入到取代苯甲酰異硫氰酸酯的乙腈溶液中, 50 ℃攪拌反應(yīng)10.0 h,揮發(fā)大部分溶劑,真空抽濾,分別用乙腈和水洗滌濾餅。烘干,即得目標產(chǎn)物硫脲衍生物。反應(yīng)式如圖4所示。
圖4 硫脲衍生物的合成Fig.4 Synthesis of thiourea derivatives
實驗試劑:DMSO、吐溫-80、2,4-二氯苯氧乙酸,合成化合物。
標靶植物:牛筋草,龍爪茅,鬼針草,青葙。
3.2.1 溶液的配制
(1)溶劑對照:
取5 mL二甲基亞砜和1 mL吐溫-80于250 mL容量瓶中,加蒸餾水定容至刻度線,搖勻,得到溶劑對照。
(2)受試藥液:
分別稱取0.050 g取代苯甲酰基硫脲,加入5 mL DMSO溶解完全后,再加入1 mL吐溫-80,混合均勻,加水配制200 mg/L濃度的受試藥液,再分別稀釋得到100 mg/L和50 mg/L濃度備用。
(3)陽性對照配制:
用2,4-二氯苯氧乙酸為陽性藥對照,同法操作,配制200 mg/L、100 mg/L、50 mg/L三個濃度梯度作為陽性對照,以蒸餾水為空白對照。
3.2.2 種子處理與培養(yǎng)
(1)挑種與催芽:分別挑選若干干燥的受試草種子,用蒸餾水洗滌3次。分別加入80 mL蒸餾水于30 ℃浸泡24 h。抽濾并洗滌三次,選取適量飽滿的種子置于含濾紙的培養(yǎng)皿中,加入蒸餾水使種子保持濕潤,置光照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催芽。
(2)接種與培養(yǎng):培養(yǎng)至種子露白后,分別挑選芽長一致的種子25顆,均勻接種于培養(yǎng)皿中,分別加入受試藥液、溶劑對照、陽性對照、空白對照各5 mL,放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7天,觀察種子生長情況,每天補加藥液0.5~1 mL以保持種子的濕潤。培養(yǎng)條件:一段:28 ℃,4級光照12 h;二段:20 ℃,黑暗12 h。
(3)測量:培養(yǎng)7天后測量根長和莖長。
3.2.3 計算
按照下列公式計算根和莖生長抑制率、校正生長抑制率。
校正生長抑制率=目標化合物組抑制率-溶劑對照組抑制率×100%
化合物a(N-4-甲基苯甲?;?N’-(5-甲基-2-噻吩酰胺基)硫脲):1H NMR(600 MHz, DMSO) δ 13.84(s, 1H), 13.56(s, 1H), 12.72(d,J=84.5 Hz, 1H), 7.82(dd,J=23.8, 7.9 Hz, 2H), 7.53(d,J=3.5 Hz, 1H), 7.31(dd,J=12.5, 8.1 Hz, 2H), 6.89(d,J=2.9 Hz, 1H), 2.50(d,J=11.8 Hz, 3H), 2.36(d,J=9.8 Hz, 3H);LC-MS:(m/z)334.07[M+H]+。
化合物b(N-3-甲基苯甲酰基-N’-(5-甲基-2-噻吩酰胺基)硫脲):1H NMR(600 MHz, DMSO) δ 12.23(s, 1H), 11.66(s, 1H), 11.01(s, 1H), 7.83(s, 1H), 7.79~7.67(m, 2H), 7.51~7.38(m, 2H), 6.92(s, 1H), 2.50(s, 3H), 2.39(s, 3H);LC-MS:(m/z)334.07[M+H]+。
化合物c(N-4-氯苯甲?;?N’-(5-甲基-2-噻吩酰胺基)硫脲):1H NMR(600 MHz, DMSO) δ 13.83(s, 1H), 13.55(s, 2H), 7.97~7.87(m, 1H), 7.59(dd,J=20.3, 8.1 Hz, 1H), 7.53(d,J=3.4 Hz, 2H), 6.90(t,J=6.8 Hz, 2H), 2.51(s, 3H);LC-MS:(m/z)354.01[M+H]+。
化合物e(N-4-溴苯甲酰基-N’-(5-甲基-2-噻吩酰胺基)硫脲):1H NMR(600 MHz, DMSO) δ 13.80(d,J=47.1 Hz, 1H), 13.57(s, 1H), 13.20(s, 1H), 7.86(t,J=9.5 Hz, 2H), 7.79~7.68(m, 2H), 7.53(d,J=3.5 Hz, 1H), 6.89(d,J=2.8 Hz, 1H), 2.53(s, 3H)。
化合物g(N-2-氯苯甲酰基-N’-(5-甲基-2-噻吩酰胺基)硫脲):1H NMR(600 MHz, DMSO) δ 10.53(s, 1H), 10.37(s, 1H), 7.71(d,J=3.4 Hz, 1H), 7.56(d,J=7.7 Hz, 1H), 7.55~7.49(m, 2H), 7.47(t,J=7.3 Hz, 1H), 6.91(d,J=3.0 Hz, 1H), 2.50(s, 3H)。
化合物i(N-2-氟-4-溴苯甲酰基-N’-(5-甲基-2-噻吩酰胺基)硫脲):1H NMR(600 MHz, DMSO) δ 13.84(s, 1H), 13.57(s, 1H), 13.45(s, 1H), 7.80(dt,J=16.6, 8.3 Hz, 1H), 7.70(d,J=10.3 Hz, 1H), 7.54(t,J=5.1 Hz, 2H), 6.89(d,J=2.2 Hz, 1H), 2.50(d,J=13.0 Hz, 3H)。
化合物j(N-3-溴-2-氯苯甲?;?N’-(5-甲基-2-噻吩酰胺基)硫脲):1H NMR(600 MHz, DMSO) δ 13.84(s, 1H), 13.77(s, 1H), 13.56(s, 1H), 8.02-7.89(m, 1H), 7.75~7.65(m, 1H), 7.53(d,J=3.5 Hz, 1H), 7.48~7.33(m, 1H), 6.89(d,J=2.7 Hz, 1H), 2.50(s, 3H)。
化合物k(N-3-氯苯甲?;?N’-(5-甲基-2-噻吩酰胺基)硫脲):1H NMR(600 MHz, DMSO) δ 13.84(s, 1H), 13.70(s, 1H), 13.56(s, 1H), 7.61(d,J=7.7 Hz, 1H), 7.53(d,J=3.5 Hz, 1H), 7.42(t,J=7.4 Hz, 1H), 7.37(d,J=7.4 Hz, 1H), 7.33(t,J=7.5 Hz, 1H), 6.89(d,J=2.9 Hz, 1H), 2.48(s, 3H)。
表1 受試植物生長抑制率Table 1 Growth inhibition rate of tested plants
實驗結(jié)果:化合物a和c對牛筋草根的生長抑制效果和陽性藥接近,化合物b對牛筋草根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化合物b,c和k對龍爪茅根的抑制效果和陽性藥接近;化合物a,b,e,j,i,k對鬼針草根的抑制效果優(yōu)于陽性藥;化合物b對青葙根的抑制活性優(yōu)于陽性藥,所有化合物對四種草莖的抑制效果不及陽性藥。初步活性表明,硫脲化合物中苯環(huán)的取代位點和取代基團對活性影響明顯,以供電子基團取代時對雜草的根抑制效果明顯,以單鹵或多鹵取代時效果較差。
本文合成8個硫脲類化合物,并對所有化合物進行除草活性實驗,結(jié)果表明,在同濃度水平,化合物N-3-甲基苯甲酰基-N’-(5-甲基-2-噻吩酰胺基)硫脲對牛筋草、龍爪茅、鬼針草以及青葙根的抑制效果和陽性藥相當(dāng),但對四種草莖的抑制效果不明顯,為了摸索合成化合物對農(nóng)田常見雜草的生長抑制效果,其結(jié)構(gòu)有進一步優(yōu)化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