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敬春
濟南市第三人民醫(yī)院口腔科,山東濟南 250000
近年來,口腔疾病發(fā)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趨勢,如牙列缺損、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對患者咀嚼功能與外表美觀度造成不良影響,如果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嚴重威脅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及日常生活[1-2]。種植牙手術是臨床治療牙列缺損、牙周病等多種口腔疾病的常用術式,可代替患者患牙功能,有助于牙周相關組織再生,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3-4]。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被廣泛應用于種植牙手術操作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牙槽突骨量不足等狀況,擴大患者口腔適應證,充分保證牙體種植方向及位置的理想性,但單一使用該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治療效果不佳[5-6]。骨膨脹裂開法可使骨量以水平方向增加,為種植牙手術提供良好的軟組織與骨量條件,促進種植成功率的提高。本研究選取2019年3月—2021年5月濟南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2例種植牙手術患者進行分析,旨在探討骨膨脹裂開法結合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本院行種植牙手術治療的8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摸球法分組為A組(41例)與B組(41例)。A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23~75歲,平均(49.29±6.58)歲;病灶部位牙槽骨剩余高度2.5~4.2 mm,平均(3.19±0.37)mm。B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25~74歲,平均(48.82±6.61)歲;病灶部位牙槽骨剩余高度2.4~4.2 mm,平均(3.08±0.39)m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①均需進行種植牙手術治療;②年齡在18歲以上。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及認知功能存在障礙,無法正常溝通患者;②存在手術禁忌證患者;③合并血液系統(tǒng)及免疫系統(tǒng)功能異?;颊撸虎芎喜⒅匾鞴俟δ芷髻|性病變患者;⑤治療配合度較差或中途退出患者。
B組采用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進行種植牙手術治療。麻醉處理后,將患牙唇側作為手術切口位置,切口形狀為梯形,在此過程中注意盡可能保留患者牙齦乳頭、牙周軟組織,平整患者根面,仔細清除口腔中炎性肉芽組織、牙石等。徹底清除患者病灶部位后,在牙周缺損位置慢慢放入Bio-Oss骨粉,將患者頰舌放好,采用適宜力度進行按壓,分離患者頰側齦瓣,直至齦頰溝位置則停止分離,有效復位患者齦瓣,對膠原膜覆蓋情況進行檢查,確認無誤后縫合創(chuàng)口。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其抗生素治療,定期檢查患者口腔狀況。
A組采用骨膨脹裂開法結合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進行種植牙手術治療。采用頜骨錐形束CT方式對唇舌向寬度、牙槽骨垂直高度進行測量,并檢查患處相鄰組織狀況,對患者口腔狀況進行確認后用碘伏消毒,麻醉方式與B組一致;手術正中切口選擇患者牙槽嵴頂部位,垂直松弛切口則選擇患者術區(qū)近遠中部位,分開患者齦瓣,使其牙槽嵴定充分暴露,檢查牙槽嵴骨缺損狀況;采用超聲骨刀橫向劈開牙槽嵴頂,以缺隙近遠中距離為適宜長度,到達松質骨后在理想種植方向用骨劈開工具進行敲擊,進入牙槽嵴,以大于種植體長度0.5~1.0 mm為適宜深度,選擇骨板張力最大部位切出縱向附加切口,將Bio-Oss骨粉置入唇側骨面,并將Bio-ide膠原膜覆蓋于表面,對軟組織瓣進行縫合,遵醫(yī)囑給予患者常規(guī)抗生素治療,叮囑患者定期進行復查。
①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口腔炎癥、出血、腫脹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且經X線檢查顯示牙槽骨停止吸收為顯效;臨床癥狀部分改善且牙槽骨吸收速度減慢為有效;上述癥狀無明顯好轉,甚至出現加重的情況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比較兩組牙周指標。在治療前與治療后對患者牙槽嵴頂唇舌向水平寬度、牙周附著水平(periodontal attachment level,PAL)進行評估。③比較兩組修復效果。采用本院制定的修復效果評價問卷(Cronbach's α=0.897)進行評估,包括固位效果、語言功能、咀嚼功能、美觀度、耐受度及舒適度,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說明修復效果越好。④比較兩組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成人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74)評估,包括4個維度,總分為100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治療前,兩組牙槽嵴頂唇舌向水平寬度、PAL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AL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與B組相比,A組明顯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有更高的牙槽嵴頂唇舌向水平寬度,且與B組比較,A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牙周指標比較[(±s),mm]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odont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m]
表2兩組牙周指標比較[(±s),mm]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iodontal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mm]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A組(n=41)B組(n=41)t值P值牙槽嵴頂唇舌向水平寬度治療前4.71±0.55 4.75±0.49 0.348 0.729治療后(8.12±0.98)a(6.05±0.75)a 10.741<0.001 PAL治療前8.86±2.07 8.91±2.15 0.107 0.915治療后(4.98±1.26)a(6.74±1.58)a 5.577<0.001
與B組比較,A組有更高的修復效果(固位效果、語言功能、咀嚼功能、美觀度、耐受度、舒適度)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治療前,兩組GQOL-74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物質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較治療前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B組比較,A組GQOL-74評分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臨床通常采用種植牙手術治療口腔疾病,該手術對受損牙周組織具有良好的修復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口腔相關功能[7]。相關研究表明,種植體骨結合持久性、穩(wěn)定性與患者種植區(qū)的骨量密切相關,充足的骨量能夠改善周圍軟組織修復情況,但患者大多存在一定程度的牙齒缺失、牙周損傷等癥狀,影響患者口腔骨量,因此臨床需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患者牙槽骨骨量[8-9]。
表3兩組修復效果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repair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3兩組修復效果比較[(±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repair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組別A組(n=41)B組(n=41)t值P值固位效果89.14±6.82 81.37±6.49 5.285<0.001語言功能92.05±5.79 83.96±6.18 6.117<0.001咀嚼功能86.42±5.31 79.28±5.07 6.227<0.001美觀度88.27±5.53 80.39±5.15 6.677<0.001耐受度84.62±4.75 76.99±4.87 7.182<0.001舒適度86.21±5.17 78.63±5.45 6.461<0.001
表4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表4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A組(n=41)B組(n=41)t值P值軀體功能治療前70.49±7.64 70.81±7.56 0.191 0.849治療后(87.23±6.88)a(80.17±7.11)a 4.569<0.001心理功能治療前73.59±8.12 73.38±8.07 0.117 0.907治療后(90.36±7.24)a(82.43±7.51)a 4.868<0.001物質功能治療前71.53±5.89 71.76±6.02 0.175 0.862治療后(85.69±6.94)a(79.46±7.12)a 4.012<0.001社會功能治療前74.28±7.46 74.31±7.25 0.018 0.985治療后(89.38±6.74)a(82.19±6.52)a 4.909<0.001
創(chuàng)口處最初增殖細胞種類對創(chuàng)傷部位組織形成與愈合起到直接影響作用,因而生物屏障膜被逐漸應用于種植牙手術中,即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10]。該方式通過將高分子生物膜覆蓋于骨損傷部位,形成一層生物屏障,對病灶部位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有效促進骨組織再生[11-12]。研究表明,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可增加患者牙槽骨骨量,但在膜類型選擇上存在一定不足,影響治療效果[13]。過往多采用不可吸收膜,雖然操作較為簡便,但難以充分把握除膜時間,容易引發(fā)感染等并發(fā)癥。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的生物引導膜被成功研制。相較于傳統(tǒng)不可吸收膜,其具有組織集成與生物相容性更加優(yōu)良、半剛性、細胞變形小等特點,可避免再次進行手術除膜,有效減少患者病痛折磨,降低病情復發(fā)風險[14-15]。骨膨脹裂開法通過在唇頰側骨板張力最大處進行縱向切割,促進骨可活動性及彈性的增加,有效促進種植體置入過程中其張力的釋放,提高種植成功率。
骨膨脹裂開法可充分利用牙槽骨黏彈性特點,有助于自然青枝斷端的形成,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患者牙槽骨。與常規(guī)頰側兩道縱行切割相比,可有效減輕對機體相關組織的損傷性,為唇頰側骨板提供充足血液。本研究中,A組治療總有效率(97.56%)較B組(80.49%)明顯更高(P<0.05)。究其原因為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與骨膨脹裂開法相結合,可在骨缺損部位進行屏障膜緊密覆蓋的同時,保證病灶部位具有充足的血供,對非骨性細胞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保留骨面與膜之間的空隙,可在骨缺損區(qū)選擇性誘導成骨細胞進入,促進新骨形成,提高臨床效果[16]。鄭群英等[17]通過對51枚種植體進行研究,發(fā)現牙槽嵴頂唇舌向水平寬度平均增加(3.40±0.53)mm,提示骨膨脹裂開法效果較好。本研究中,A組牙周指標與B組比較,前者牙槽嵴頂唇舌向水平寬度明顯更高[(8.12±0.98)mm vs(6.05±0.75)mm],PAL明顯更低[(4.98±1.26)mm vs(6.74±1.58)mm](P<0.05)。究其原因,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對骨缺損部位相關組織再生具有良好的引導作用,與骨膨脹裂開法相結合,能有效改善牙槽窩吻合度差、種植體大小與形狀不符合的狀況,有效提高種植體與相鄰部位結合穩(wěn)定性。本研究中,A組修復效果與B組比較,固位效果[(89.14±6.82)分vs(81.37±6.49)分]、語言功能[(92.05±5.79)分vs(83.96±6.18)分]、咀嚼功能[(86.42±5.31)分vs(79.28±5.07)分]、美觀度[(88.27±5.53)分vs(80.39±5.15)分]、耐 受 度[(84.62±4.75)分vs(76.99±4.87)分]、舒適度[(86.21±5.17)分vs(78.63±5.45)分]明顯更高(P<0.05),提示上述兩種方式相結合能夠改善患者牙齒咀嚼功能,促進對牙齒缺損修復效果的提高。治療后A組生活質量與B組比較,軀體功能[(87.23±6.88)分vs(80.17±7.11)分]、心理功能[(90.36±7.24)分vs(82.43±7.51)分]、物 質 功 能[(85.69±6.94)分vs(79.46±7.12)分]、社會功能[(89.38±6.74)分vs(82.19±6.52)分]明顯更高(P<0.05),提示上述治療方式通過對牙齒缺損及口腔受損狀況進行修復,可改善口腔相關功能,有助于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與利用,改善患者體質,提高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種植牙手術采用骨膨脹裂開法結合引導骨組織再生技術,可有效促進臨床治療效果的提高,對患者牙周指標的改善、口腔修復效果及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