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山東省平邑縣人民醫(yī)院產科,山東平邑 273300
產后出血是產科最為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當胎兒娩出后產婦在2 h內陰道出血量≥400 mL或產后24 h內≥500 mL,即可診斷為產后出血[1]。引發(fā)產后出血的病因較多,宮縮乏力約占所有病因的70%~80%,是最重要的發(fā)病原因,引起產科的高度重視[2]。西醫(yī)多采用縮宮藥物治療,米索前列醇、欣母沛均有較強的縮宮作用,但容易發(fā)生不良反應。中醫(yī)藥治療本病有一定優(yōu)勢,中醫(yī)認為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氣血虛弱、無力固攝血液為本,氣血瘀滯為標,辨證屬于多虛多瘀之證,當以益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為大法[3]。本研究選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山東省平邑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繼發(fā)性宮縮乏力及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本院產科收治的78例繼發(fā)性宮縮乏力及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9例,年齡23~40歲,平均(29.7±4.8)歲;孕周37~42周,平均(39.1±1.4)周;陰道分娩16例、剖腹產23例。對照組39例,年齡23~39歲,平均(29.5±4.7)歲;孕周37~42周,平均(39.3±1.5)周;陰道分娩14例、剖腹產25例。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選病例均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納入標準:確診為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無凝血功能障礙及軟產道損傷患者;中醫(yī)辨證為血虛氣脫證,癥見產后失血過多,面色蒼白,突然暈?;驎炟?,心悸乏力,冷汗淋漓,舌淡苔白,脈細欲絕或脈浮大而空虛;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其他原因所致宮縮乏力患者;合并嚴重軀體疾病、藥物過敏等患者。
對照組使用米索前列醇聯(lián)合欣母沛治療,待胎盤娩出后,取米索前列醇(國藥準字H20000668)200 μg置入陰道,再用碘伏紗布宮腔填塞24 h,子宮肌內注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注冊證號H20030189)250 μg,15 min/次,總劑量不超過1 mg;剖宮產者用束腹帶加壓,陰道分娩者給予子宮按摩、熱敷等。在此基礎上,觀察組使用自擬益氣化瘀縮宮湯:黃芪35 g、黨參30 g、白術20 g、熟地15 g、當歸15 g、川芎15 g、白芍15 g、益母草10 g、三七粉10g、蒲黃炭10 g、炮姜炭4 g、干姜4 g、甘草6 g;1劑/d,煎煮2次,取汁300 mL,早晚各服1次,連用7 d。
評價兩組治療療效;記錄止血時間、產后2 h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晚期再出血率、產褥期感染率;治療后測定應激反應指標,包括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素、血管緊張素Ⅱ。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用藥15 min內子宮出現(xiàn)明顯收縮,陰道出血量明顯減少,宮底逐漸下降至臍下1~2指水平,身體狀況逐漸恢復;有效:用藥30 min內子宮明顯收縮,陰道出血量逐漸減少,治療后2~3 d陰道出血量正常,恢復正常飲食;無效:治療后子宮收縮不明顯,陰道出血量不減反增,需改變治療方案。總有效率=1-無效率。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 用χ2檢驗,P<0.05為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4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
表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觀察組止血時間、產后2 h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晚期再出血率、產褥期感染率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止血各指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dexes of hemosta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兩組治療后應激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tress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s)
表3兩組治療后應激指標比較(±s)Table 3 Comparison of stress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s)
組別觀察組(n=39)對照組(n=39)t值P值腎上腺素(ng/mL)101.43±16.82 213.76±28.49 21.203<0.05去甲腎上腺素(ng/mL)146.17±19.10 275.28±29.36 23.020<0.05腎素(pg/mL)2.80±0.49 5.73±0.86 18.486<0.05血管緊張素Ⅱ(pg/mL)30.37±5.42 59.41±7.35 19.859<0.05
觀察組治療后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素、血管緊張素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產后出血病情兇險,患者可因短時間內大量出血導致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產后出血早期機體血流動力學波動幅度較小,隨著出血量的增多,到出血晚期才會出現(xiàn)明顯的低血容量,因此,臨床應在分娩后早期警惕產后出血的可能,采取針對性的防治策略[4-5]。
子宮收縮乏力是導致產后出血的最主要病因,西醫(yī)治療多采用縮宮藥物,能快速發(fā)揮作用,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力,促進子宮血竇閉合,達到止血作用[6-9]。中醫(yī)認為,本病與氣血虛弱、氣血瘀滯有關,氣虛則血失統(tǒng)攝,血不歸經,或氣虛沖任不固,無以統(tǒng)攝血行,使得血溢脈外,出血不止,治療當以益氣養(yǎng)血、活血化瘀、固攝止血為主[10-13]。本研究使用自擬方劑,方中黃芪、黨參、白術健脾益氣,增強對氣血的固攝力;炮姜炭、蒲黃炭溫經止血;益母草、三七粉活血化瘀、養(yǎng)血止血[14];熟地滋陰補腎、固本填精;白芍滋陰補血;當歸、川芎活血行血;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甘草調和藥性。全方符合虛則補之,瘀則去之的理論,治病求本,達到良好的益氣養(yǎng)血、行血止血之力,助患者快速恢復,達固本之效[15-16]。
本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4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92%(P<0.05);觀察組止血時間、產后2 h出血量、產后24 h出血量、晚期再出血率、產褥期感染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素、血管緊張素Ⅱ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何晶瑩[16]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得出,患者給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后,臨床有效率為95.56%,明顯優(yōu)于單一治療后的77.78%,與本文所得結果相近,具有臨床意義。
綜上所述,繼發(fā)性宮縮乏力及宮縮乏力性產后出血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效果確切,能增強止血之力,調和氣血,降低機體應激反應,促進患者的恢復,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