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文杰
四個月的時光匆匆而逝。初上高原時興奮而又忐忑的心情仿佛就在昨天,轉眼間就到了和可愛的邊防官兵、美麗的班公湖、蒼涼的喀喇昆侖高原說再見的時候。
在高原上的120多天,是我作為軍事記者職業(yè)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我人生經歷中十分珍貴的記憶。
此次高原采訪任務,我們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對一線點位的新聞報道,如何展現任務部隊投身練兵備戰(zhàn)的強軍實踐,如何講好邊防軍人家國情懷的感人故事。
初上高原,頭疼、乏力、失眠等各種高原反應就接踵而至,我努力克服高寒缺氧帶來的身體不適,多次深入前沿哨所、一線點位,走訪基層官兵,收集新聞線索。最高到過海拔5100多米的秋迪儉革拉哨所,見到了向往已久的黨旗山;最遠到過普蘭邊防連,它的前身就是可歌可泣的“進藏英雄先遣連”;條件最艱苦的到過邊境的最前沿—空九號和護牧點……還有像熱瓊哨所、尼亞格祖老營房等,這一個個神圣而又遙遠的名字,慢慢在我心目中變得立體而又清晰。
在深入一線采訪期間,我與官兵同吃、同住、同訓練,采寫制作出一批有深度、有溫情的新聞稿件。新疆軍區(qū)某師成立90周年的重要稿件《長攻善守英雄志 勇猛頑強礪精兵》在央視國防軍事頻道《軍事報道》欄目頭條播出,很好地展現了作為有著悠久歷史的紅軍部隊,如何傳承弘揚紅軍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聚焦轉型發(fā)展,積極投身練兵備戰(zhàn)的良好風貌。
清明節(jié)期間,為了一條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在車輛無法保障等不利條件下,我和基層報道員一起,克服重重困難,趕赴100多公里外的斯潘古爾邊防連,拍攝制作電視新聞節(jié)目《巡邏路上的生死戰(zhàn)友情》,講述邊防軍人和犧牲的戰(zhàn)友以及軍馬這群無言戰(zhàn)友之間的感人故事。該節(jié)目在《軍事報道》首播,并被多家媒體轉發(fā),畫面精美、故事感人,在媒體同行和廣大觀眾中都有很好的反響。
新疆軍區(qū)某團合成三營是一個組建不久的新型合成營,在改革轉型過程中,有很多的深入探索、也有不少經驗教訓。那么,新型合成營組建兩年多后,都取得了怎樣的成績,作為最基層的戰(zhàn)斗單元——合成營指揮員如何來回答勝戰(zhàn)之問?圍繞這個問題,我采寫制作了新聞調查式的報道《深謀精算相結合 培塑一錘定音的合成指揮員》,并在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國防軍事早報》欄目播出,其獨特的新聞視角和不落俗套的表述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播出效果和觀眾反饋。
這次報道任務的時間段有個特點,就是重要的節(jié)日和紀念日很多。因此,除了深入一線挖掘新聞線索,我還有意識地在重要時間節(jié)點加強新聞策劃,在清明節(jié)、“五一”“七一”等重要時間節(jié)點,拍攝制作出《踔厲奮發(fā) 把青春熱血融入時代洪流》《跨越山河 小小戍邊石傳遞愛國情懷》等新聞稿件。
在四個月的時間里,我一共采寫制作了100多條新聞作品,內容涵蓋練兵備戰(zhàn)、政治教育、軍營文化、官兵生活保障等各個方面,在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軍網、央視軍事等主流媒體平臺播發(fā)。宣傳報道有溫情、有深度、有聲勢,既有量的積累、也有質的保證,而且很多新聞作品都是電視、廣播、新媒體等多平臺同時刊發(fā),形成了全媒體傳播態(tài)勢和規(guī)模效應,得到了部隊官兵的高度認可。
同時,我還充分利用業(yè)余時間,對基層部隊的新聞報道隊伍進行幫帶,將我這些年在一線部隊采訪的工作經驗以及編輯部的發(fā)稿要求,和大家進行交流和分享,讓初學者對新聞宣傳產生興趣,為有一定經驗的報道員提供有針對性的具體幫助,為基層部隊新聞報道骨干的培養(yǎng)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 新疆軍區(qū)某邊防團斯潘古爾邊防連官兵在巡邏路上與國旗合影
新疆軍區(qū)某合成團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紅軍團,新聞宣傳力量相對薄弱,從來沒有在中央級的電視媒體上發(fā)表過新聞作品。我在該團采訪期間,對他們的新聞報道力量手把手幫帶,一個鏡頭一個鏡頭進行講解,指導新聞干事對稿件進行反復修改。在一遍遍的實際操作和推倒重來中,他們的新聞采寫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先后在中央電視臺國防軍事頻道和新聞頻道播發(fā)《傳承“勇猛頑強精神” 熔鑄“勇猛頑強”利刃》《新疆軍區(qū)某團:重儀式塑魂立志 強教育立標正行》《雪域高原心理服務助力官兵減壓聚力》《新型反坦克導彈列裝高原駐訓部隊》等十多條新聞報道。其中,《傳承“勇猛頑強精神” 熔鑄“勇猛頑強”利刃》在《軍事報道》欄目頭條播發(fā),全團官兵都受到很大鼓舞。
在報道任務期間,我的駐地在阿里地區(qū)日土縣?!叭胀寥胀粒衔缣栂挛缤痢?,是在這里廣為流傳的一句順口溜,也形象地反映了這里艱苦的自然條件——紫外線強烈,沙塵暴頻發(fā)。
在平原地區(qū),可能對高原艱苦的環(huán)境沒有切身的感受。上了高原,來到哨所,才知道官兵們所說的“天有點冷”,是手摸到門把手都會被粘住;才了解官兵們說的“風有點大”,是狂風呼嘯、漫天塵土。
必須到一線去、到官兵中間去,我時刻告訴自己,要把吃苦當“吃補”,當作磨礪和提升自己的難得機會,不能叫苦叫累,要在工作上自我加壓、主動作為,樹立軍事記者的良好形象。
□ 邊防戰(zhàn)士在巡邏路上祭奠“無言戰(zhàn)友”
我抓住一切機會去條件艱苦的哨所、任務繁重的陣地和駐訓場采訪,了解一線官兵最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去感悟他們的精神境界。
在著名的黨旗山旁,有一個云端哨所,它四面環(huán)山,還處于風口,常年大風不斷。以前這里只有兩間板房,班長張俊祥在這里駐守了12年。他曾對連長說:只要我當兵一天,哨所就會有一天的變化。在他的帶領下,邊防戰(zhàn)士通過自己的一點點努力,像小鳥筑巢一般,將哨所越建越好,讓國旗高高飄揚在海拔5100米的哨所天空。也是在張俊祥班長和戰(zhàn)友們的細心呵護下,黨旗山出現在世人眼中。
雖然海拔高、自然環(huán)境惡劣,但是永遠有一位又一位戰(zhàn)士想在這里守防,不僅僅因為哨所是個溫暖的港灣,更重要的是精神高地黨旗山屹立于這里。
特別難忘的是,今年5月23日,我40歲的生日,是在海拔4300多米的高原駐訓場、在備戰(zhàn)打仗的戰(zhàn)位上度過的。在這樣重要的人生節(jié)點,這樣的經歷顯得別有意義,這樣的生日我也會終生銘記。
在高原的120多天,讓我有難得的機會和邊防一線的官兵朝夕相處,走進他們的內心、感受他們的感受,這對我的精神和思想也是一次洗禮和升華,也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一位新聞界的前輩曾經對我說:“海拔到了一定高度,就是人生的境界?!碑斈阏嬲哌M高原,融入官兵中,就知道這句話絕不僅僅是一句詩意的語言,而是需要用熱血和忠誠去檢驗,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海拔4200多米的班公湖,是祖國西部邊陲的界湖,新疆軍區(qū)某邊防團巡邏艇中隊就駐守在這里。因為地域和任務的特殊性,這個中隊有著“西海艦隊”的美稱,而官兵們也自豪地稱自己為“昆侖水兵”。在水上中隊采訪的十多天里,官兵們的純真、質樸,還有他們對信念的堅定,都深深感染著我。
自從1998年入伍,艇長李小兵在喀喇昆侖堅守了24年。中隊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特殊,船艇發(fā)動機的磨損和故障率遠高于低海拔地區(qū)。很多問題無法依靠廠家保障,只能自己解決。為此,李小兵鉆進狹小的發(fā)動機艙,開始自學維修技術,他的“戰(zhàn)場”從寬廣開闊的湖面,變成高度不過1.2米的狹小船艙。
經年累月地在發(fā)動機底下摸索,與機械零件打交道,他身上總散發(fā)出機油味,機油的污痕滲進皮膚,很難清洗。但在李小兵看來,這卻是堅守崗位的“榮耀勛章”。
長期在高海拔地區(qū)駐守,會對官兵身體造成不小的影響,看到他們黝黑的臉龐、烏紫的嘴唇、稀疏的頭發(fā),讓人非常心疼。但正是因為這些可愛又可敬的戰(zhàn)士們的默默堅守,我們又踏實無比,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祖國的邊防固若金湯。
班公湖是那么的美麗,湖水清澈純凈,在離天這么近的地方還能看到璀璨的星空。我真正置身于此,才深刻體會到,“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真的不只是掛在嘴邊的一句口號,而是和邊防戰(zhàn)士一樣日夜地守護在這里的每一個人,他們發(fā)自內心的那種使命感和責任感。
在高原的這四個月,我接觸過的眾多官兵中,有潛心戰(zhàn)法研究的高級指揮員,有多次立功受獎被評為陸軍典型的“猛虎連長”,更多的是堅守本職崗位的普通一兵。他們扎根高原無怨無悔,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故事比比皆是。正是我接觸了解的這些點點滴滴,讓我不斷堅定著對人民軍隊、對強軍事業(yè)的信心。
□ 上圖 本文作者拍攝新疆軍區(qū)某邊防團斯潘古爾邊防連邊境巡邏
□ 下圖 本文作者就如何推進合成營戰(zhàn)斗力提升等相關問題采訪新疆軍區(qū)某團合成營營長錢利民(左一)
回望過去的120多天,那些在高原雪山、邊防哨所的難忘經歷都沉淀在了我的心底,增強了軍旅的底色,也讓我更加牢記軍事記者的身份,更加清楚一名軍事記者的職責。
時刻保持熱愛,用匆匆的步履、敏銳的眼光、質樸的情感去記錄時代變革、講好強軍故事,這是我的使命,更是我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