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南寧市濱湖小學長虹校區(qū)(530000)安玲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精挑細選出來的具有代表性、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古代書面語言,它們語言凝練,論述精辟,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承載著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作用。但是,文言文一直以來都是“難讀懂不好教”,如何打破這種固有認識?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才能讓文言文教學變得簡單輕松、扎實有效呢?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弊x,是學生學習文言文、品味文言文獨特韻味的首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在讀的要求和形式上下功夫,想方設法實現(xiàn)讀得準確、讀得通順、讀得有味三個層次的目標。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便利,教師拿起教材能清楚地知道教什么,也知道怎么教。因此,教師可以依據(jù)教材中的課后練習對“讀”的要求,開展相關語文要素的訓練。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司馬光》一文,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后練習第一題要求學生“跟著老師朗讀課文,注意詞句間的停頓”。因此,在教學伊始,教師就可以進行范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跟著讀一句,這樣能降低學習的難度。在跟讀中,學生能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樣的學習形式對初次學習文言文的學生來說是必要的,并且是有效的。除了全班跟讀,還可以針對個別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個別跟讀的形式,關注個體的學習差異。跟讀時,教師應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可采取小老師領讀、小組帶讀等形式,讓學生在多次反復朗讀中掃除文言文難讀的障礙,達到讀得準確、讀得通順的要求。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守株待兔》一文,課后練習要求學生“把課文讀通順,注意讀好‘因釋其耒而守株’”??梢钥吹剑S著學習的深入,相較于上冊,這時對讀的要求有所提升,即能在讀通順的基礎上,要讀好停頓、讀出節(jié)奏。教學時,大多數(shù)教師會讓學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礎上,采用畫停頓符號“/”的方式,幫助學生讀好停頓、讀出節(jié)奏。但是筆者認為,要敢于給予學生“試錯”的機會,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認知和習慣,嘗試讀出自己的停頓和節(jié)奏,哪怕并不合乎“標準答案”。在聽到多種不一樣的停頓方式中,學生會思考、辨析哪一種停頓比較恰當、合適。當學生無法得出正確的方法時,教師就要發(fā)揮示范作用,讓他們聽老師讀,一邊聽一邊畫出正確的停頓,這樣既進行了朗讀訓練,又進行了聽的練習。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課后練習,大都提出“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要求。如何實現(xiàn)這個目標呢?需要教師搭建朗讀支架,創(chuàng)新朗讀形式,不僅讓學生讀通、讀順,還要讀出文言文的獨特韻味。
1.根據(jù)文言文的寫作特點,引導學生變換朗讀形式,幫助學生讀正確、讀流利,讀出自己理解。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自相矛盾》一文時,教師重點關注人物說話的內(nèi)容,采用師生合作的形式進行朗讀:教師讀敘述部分和提示語,學生讀人物所說的話。為了幫助學生讀懂人物所說的話的意思,教師可先用語言描述人物說話時的動作、神態(tài)、語氣等,再讓學生讀人物的語言。這樣朗讀就會更加生動,學生能讀出自己的理解。
2.引導學生嘗試吟誦,在長短輕重的音律變化中,感受文言文的韻律。溫儒敏教授認為,中小學在開展古詩文教學時,應該少一些朗讀,多一些吟誦。吟誦是依字行腔,有節(jié)奏地誦讀詩文,偏重的是情通古人,反復琢磨作者的原意,體會詩文的含義。教師要教給學生基本的吟誦方法,同時借助多媒體播放專業(yè)人士的吟誦視頻,讓學生耳濡目染,感受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并嘗試模仿。吟誦,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韻律美。
理解文言文的內(nèi)容,最常用的是借助注釋進行理解的方法。教材的課后練習幾乎都提示學生采用借助注釋的方法來讀懂課文,講講課文所寫的故事。文言文的語言多是由單音節(jié)詞構成,與現(xiàn)代文有著不同的特點。教學時,教師應結合具體語境,把課文中的單音節(jié)詞擴充成雙音節(jié)詞;同時要引導學生特別注意一些看似是雙音節(jié)詞,其實不是,而是和現(xiàn)代漢語有區(qū)別的詞。例如,“卻看妻子愁何在”的“妻子”一詞,要引導學生特別注意。
字理分析是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的好方法。漢字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恰如其分地把字理引入文言文教學中,會相得益彰,更加凸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囊螢夜讀》一課,“囊”字是要求會寫的生字。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看這個字的演變過程。由它的甲骨文和金文字體不難看出,“囊”字就像一個扎住袋口的口袋,它的本義就是“口袋”的意思。這樣,不僅體現(xiàn)語文學科教學的特點,而且讓學生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小學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不需要逐字逐句的翻譯,只需要讀懂大意即可。統(tǒng)編語文教材有14篇文言文,其中12篇為故事類,通俗易懂。根據(jù)這一特點,教師可采用講述故事的方法,幫助學生讀懂文本內(nèi)容。但是,要講清楚故事,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講故事,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點撥,教給學生具體的方法,這樣學生就會覺得學習文言文并沒有那么難,甚至是很有趣的。
文言文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為此教師可指導學生想象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文本所表達的意思,讓學生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例如,對《司馬光》一文中的“群兒戲于庭”一句,教師可抓住“戲”字做文章:“請大家結合自己玩游戲的經(jīng)歷,想一想這些孩子在庭院里玩游戲的情境,他們玩了什么、是怎么玩的?”在語言描述中,一個字就活化成一幅畫,活化成一個場景。這樣的想象,不僅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而且發(fā)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對這些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板書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并在總結時進行強調(diào),要求學生將學到的方法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在《從文化自覺到課程重建——小學文言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一文中指出:“文言乃是兒童精神的底色?!比绾谓柚难晕牡慕膛c學,為學生的精神打好底色?除了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學生,文言文中鮮明的人物形象也會讓學生倍感興趣。在教學中,感受文言文中的人物形象,體會他們的精神品質,是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路徑,也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
精于觀察、善于思考,不取道旁李的王戎;遇事沉著冷靜、想辦法解救跌入甕中孩童的司馬光;家中貧窮,卻能克服困難、刻苦讀書的車胤;聰慧機智且彬彬有禮的楊氏子;大膽質疑、勇于辯斗,論述有理有據(jù)的兩小兒;實事求是、敢于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孔子……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令學生印象深刻。在教學時,教師應讓學生充分地走進文本,通過咬文嚼字,抓住文言文中最能表現(xiàn)人物特點或精神品質的詞語或句子進行賞析,充分地感受人物形象。例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楊氏之子》一文時,筆者先用學習單(下表)引導學生展開學習,然后根據(jù)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具體教學。
《楊氏之子》課堂學習任務單
【初識人物】
《楊氏之子》這篇文言文選自________全文是圍繞“________”這句話寫的。從這句話中,我們初步了解到楊氏之子是一個________的孩子。
【深知人物】
小組合作學習,依據(jù)下列表格進行交流討論,深入地了解楊氏之子這個人物。
楊氏之子是一個怎樣的人聰惠找到文中相關的句子,讀一讀,并摘抄下來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說說自己的體會
【拓展延伸】
讀一讀《世說新語·言語》,了解古代更多善于言談應對的人。
首先,讓學生圍繞中心句“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找到文中能夠表現(xiàn)楊氏子“聰惠”的句子——“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逼浯?,教師采用對比的方式,把“孔雀非夫子家禽”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放在一起,讓學生體會“未聞”二字的表達效果。這樣,學生感受到這個詞語既寫出了楊氏子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果”的意思,可見楊氏子思維敏捷、應答得體。其三,教師再追問:“這個句子中,還有哪里讓你感受到楊氏子的聰惠?”這樣,學生再進行細致的品析,關注“應聲”這個詞語,體會到楊氏子作答干脆利落、反應敏捷。經(jīng)過這樣對語言文字的賞析,學生怎能不喜歡這樣一個和他們年齡相仿,卻又如此出類拔萃的楊氏子呢?
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兒童社會行為的發(fā)展主要通過觀察學習完成的。觀察學習就是對他人行為及行為結果的觀察,個人產(chǎn)生新的反應或者對現(xiàn)有的反應進行糾正的過程。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文言文,有7篇以兒童為對象,反映兒童的生活。這些兒童的優(yōu)秀品質,能深深地吸引學生,成為學生模仿和學習的榜樣,有助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
優(yōu)秀的文言文作品語言精練,富有形象美、理性美。教學時,教師應以文本的內(nèi)容為依托,精心設計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的課后練習第3題:“說說為什么‘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苯虒W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聯(lián)系上文,找出王戎判斷這棵李樹上的李子是苦的原因,并結合李樹生長的地方“道邊”,想象大路邊人來人往的樣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推理思維能力得到訓練。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兩小兒辯日》一文,兩個小兒的觀點不同,論據(jù)也各不一樣。教學時,教師這樣問學生:“你支持誰的觀點呢?關于太陽的大小,你的觀點又如何呢?依據(jù)是什么?”第一個問題指向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檢驗學生是否讀懂了課文內(nèi)容。第二、第三個問題則是拓展延伸,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將語文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緊密聯(lián)系起來,說一說自己的觀察所見以及依據(jù)。
小學文言文教學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應該是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的。只有由課堂向課外延伸,豐富學習的內(nèi)涵,才能實現(xiàn)閱讀方法的遷移,才能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展閱讀,“以一帶一”“以一帶多”,使課堂教學更豐厚,學生學習更扎實。在教學的最后,補充與所學文言文的主題、題材或人物相似的其他文言文閱讀材料,讓學生運用課內(nèi)所學的方法進行拓展閱讀,學以致用,這樣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守株待兔》一課,課后練習第3題要求學生閱讀“閱讀鏈接”《南轅北轍》的故事,然后交流故事中的坐車人犯了什么錯。坐車人和坐在樹樁旁等著兔子再次撞上樹樁的人是一樣的,他們的行為都出現(xiàn)了錯誤。在拓展閱讀中,學生深入思考,在辨析中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在教學《司馬光》一文后,教師補充了《孔融讓梨》這篇文言文,同時向學生推薦《黃香溫席》等幾篇反映兒童優(yōu)秀品質的文章,引導學生閱讀。這樣,學生了解了歷史上和他們年齡相仿的人是如何為人處世的,學習他們良好的精神品質。同時,教師還可從另外的角度進行推薦閱讀。課堂上,在學生感受到了司馬光的機智、勇敢、冷靜后,教師補充《宋史·司馬光傳》一文,讓學生對司馬光這個人物進行全面的了解。這樣的補充閱讀,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體會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落實了本單元人文主題的教學目標。在學習《囊螢夜讀》后,教師補充同樣是寫古人刻苦讀書的《鑿壁偷光》一文,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需要刻苦努力,才會學有所成。學了《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后,王戎精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形象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此時教師補充一篇《王戎觀虎》,讓學生對人物的特點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把課外相關的文言文引入課堂,是對課內(nèi)所學內(nèi)容的恰當補充,意在讓學生更多地接觸文言文閱讀材料,增強語感,拓展文言文學習的深度和厚度。
文言文如一首傳唱千古的經(jīng)典旋律,教師就是一名演奏者,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傳承中創(chuàng)新,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理解、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