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芹,楊 進
(濰坊高新新城口腔門診部,山東 濰坊 261200)
口腔癌(oral cancer)是指發(fā)生于口腔部位所有腫瘤的總稱,主要包括牙齦癌、舌癌、口底癌、唇癌以及發(fā)生于顏面部、皮膚黏膜等部位的惡性腫瘤,其中以鱗狀上皮細胞癌最為常見,多因長期吸煙、喝酒以及營養(yǎng)不良、炎癥刺激等引起口腔黏膜發(fā)生變異所致,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口腔麻木、灼熱感、腫塊、出血伴小結節(jié)等。當前臨床治療口腔癌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并于術后持續(xù)開展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大部分患者均可以此取得較佳的治療效果,延長生命。但此類外科手術方式對患者機體可產生較大損傷,尤其影響口腔免疫力,甚至喪失口腔自我清潔能力,一旦受到致病菌侵襲,引起感染,則可使微生物迅速繁殖,造成口腔感染、創(chuàng)面感染;加之口腔頜面部與呼吸道之間具有相通關系,若致病菌侵襲肺組織,可在加重患者病情的同時,影響手術效果。因此,加強此類患者的術后口腔護理十分重要?;诖?,為進一步明確口腔癌術后患者口腔清潔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就三種口腔清潔方法在口腔癌術后患者口腔護理中的效果展開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濰坊高新新城口腔門診部收治的82例口腔癌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Ⅰ組26例,Ⅱ組27例及Ⅲ組29例。其中Ⅰ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31~50歲,平均年齡(42.98±5.11)歲;腫瘤類型:舌癌15例,口底癌5例,口頰癌6例;TNM腫瘤分期:Ⅱ級5例,Ⅲ級15例,Ⅳ級6例。Ⅱ組男15例,女12例;年齡31~50歲,平均年齡(43.02±5.45)歲;腫瘤類型:舌癌14例,口底癌7例,口頰癌6例;TNM腫瘤分期:Ⅱ級5例,Ⅲ級16例,Ⅳ級6例。Ⅲ組男16例,女13例;年齡31~50歲,平均年齡(43.11±5.02)歲;腫瘤類型:舌癌16例,口底癌6例,口頰癌7例;TNM腫瘤分期:Ⅱ級7例,Ⅲ級13例,Ⅳ級9例。三組性別、年齡、腫瘤類型及TNM腫瘤分期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臨床確診為口腔癌;②均采取手術治療;③預計生存期≥1年;④無認知、精神障礙。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疾病及凝血障礙者;②合并其他器質性疾病(如臟器衰竭)者;③術前存在全身性感染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如轉院、失聯(lián)等)。
1.3 方法
1.3.1 Ⅰ組 采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洗清潔口腔,即將毛巾墊在患者頜下與枕上,并放置彎盤在口邊,以浸濕的生理鹽水棉球擦洗口腔(一般在手術5 h后),擦洗順序如下:口腔→牙齒左外側面→牙齒右外側面→牙齒左上內側→左上咬合面→左下內側→左下咬合面→左側煩部。擦洗結束后,以同樣方式對右側腭部→舌面→舌下開展擦洗,如此反復擦洗直至完全擦拭干凈,注意動作輕柔,避免觸碰到組織瓣和皮瓣。
1.3.2 Ⅱ組 采用生理鹽水沖洗清潔口腔,即采用60 ml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去除針頭),以Ⅰ組的擦洗順序對口腔各個部位進行沖洗。沖洗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情況,避免發(fā)生誤吸。
1.3.3 Ⅲ組 在生理鹽水棉球擦洗后(操作方法與Ⅰ組一致)給予生理鹽水沖洗(操作與Ⅱ組一致)。三組患者均持續(xù)口腔清潔護理5 d。
1.4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清潔效果、口腔舒適度、口腔菌群計數(shù)、感染情況及切口愈合時間。
1.4.1 清潔效果 ①顯效:口腔內部無異味、異物、異常粘液;②有效:口腔顳部無異味,有少量異物、粘液;③無效:口腔存在異味,且有明顯異物和粘液。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4.2 口腔舒適度 ①舒適:患者自覺無口干、惡心、疼痛等癥狀;②一般:患者自覺有輕微口干、惡心、疼痛等癥狀;③難受:患者自覺有明顯口干、惡心、疼痛等癥狀。舒適度=(舒適+一般)/總例數(shù)×100%。
1.4.3 口腔菌群計數(shù) 于口腔護理前后以無菌微量加樣器于患者口內吸取肺刺激性全唾液20 μl,分別放置在盛有1 ml硫乙醇酸鹽的轉送管中送檢。每份樣本旋轉震蕩20 s,稀釋并接種于BHI-S培養(yǎng)基上,37 ℃心厭氧培養(yǎng)96 h,分離鑒定細菌,計算口腔菌群(鏈球菌、葡萄球菌、奈瑟菌、小韋榮菌、產黑色素厭氧桿菌)計數(shù)。菌群計數(shù)越高表明患者口腔內部的清潔狀態(tài)越差。
1.4.4 感染情況 觀察并記錄患者出現(xiàn)口腔感染及肺部感染情況。
2.1 三組清潔效果比較 Ⅲ組清潔總有效率均高于其余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8.441,=0.015),見表1。
表1 三組清潔效果比較[n(%)]
2.2 三組口腔舒適度比較 Ⅲ組口腔舒適度均高于其余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7.262,=0.026),見表2。
表2 三組口腔舒適度比較[n(%)]
2.3 三組口腔菌群計數(shù)比較 三組干預后口腔菌群計數(shù)均低于干預前,且Ⅲ組低于其余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三組口腔菌群計數(shù)比較cfu/ml)
2.4 三組感染情況及切口愈合時間比較 Ⅲ組口腔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均低于其余兩組,切口愈合時間短于其余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三組感染情況及切口愈合時間比較[n(%),
口腔癌是發(fā)生在口腔的惡性腫瘤的總稱,是頭頸部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大部分屬于鱗狀上皮細胞癌,即所謂的黏膜發(fā)生變異。早期以反復發(fā)作、經(jīng)久不愈的口腔潰瘍?yōu)橹饕Y狀表現(xiàn),大部分患者難以引起重視,導致患者就診時已錯失最佳治療時機,需采取手術治療。但此類患者的手術操作對口腔功能的損傷較大,大部分患者術后的口腔自潔功能與免疫功能降低,再加上口腔獨特的生理特點(持續(xù)分泌唾液)造就的溫濕環(huán)境是病菌微生物的溫床,因此此類患者術后具有較高的感染風險。術后一旦感染,不僅加重患者的身體負擔,且致病菌的侵襲可進一步降低免疫功能,引起生理變化,進而影響手術效果,難以及時開展術后放化療等,降低患者的治療效果。故以降低患者口腔感染為目的,對以手術治療的口腔癌患者開展口腔護理十分重要。生理鹽水是和血漿滲透壓基本相等的氯化鈉溶液,是臨床常用補液和清潔溶劑,將其作為口腔清潔中的溶劑,可清除食物殘渣的同時減少細菌滋生,起到保護牙齒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顯示,Ⅲ組清潔總有效率、口腔舒適度均高于其余兩組(P<0.05);Ⅲ組干預后口腔菌群計數(shù)低于其余兩組(P<0.05);Ⅲ組口腔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均低于其余兩組,切口愈合時間短于其余兩組(P<0.05)。分析原因:單一使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洗時,患者受手術操作因素影響,其口內切口部位疼痛,且舌體口底組織存在腫脹,張口受限、吞咽困難,再加上口咽部分泌物較多,單一擦洗時困難度較高。此外,口腔內組織腫脹使患者口唇閉合困難的同時,其血痂和分泌物的附著可導致棉球擦洗困難(若用力較大,可導致患者疼痛、嘔吐刺激;若用力較小,則無法清除附著物),且會降低口腔舒適度,甚至存在感染風險,延長愈合周期。單一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其作用機制為利用沖洗液的循環(huán)流動特點清除口腔微生物,可有效規(guī)避單一使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洗時對咽喉部清潔不到位的應用局限,具有較好的粘液清除效果,但其沖洗、循環(huán)力度較難把握,單一使用時難以清除牙齒間的食物殘渣。因此兩者單一開展時,均存在不同弊端,影響口腔清潔效果。而將兩者聯(lián)合應用時,則可在滿足徹底清除牙齒間食物殘渣的同時,通過口腔沖洗,徹底清除附著于創(chuàng)口位置的分泌物,兩者相互彌補應用局限,減輕對口腔黏膜的損傷;在提高口腔舒適度的同時,降低感染風險,并調節(jié)口腔微環(huán)境平衡,減少細菌繁殖,為患者后續(xù)的放射性輔助治療建立基礎。陳燕等研究中也得出,將生理鹽水棉球擦洗與生理鹽水沖洗聯(lián)合應用具有更高應用價值,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口腔癌患者的術后口腔清潔中,采用生理鹽水棉球擦洗后給予生理鹽水沖洗,可取得理想的清潔效果,有利于提高舒適度,減少口腔菌群滋生,對于降低術后感染、促進切口愈合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