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冀中仁
新四軍建立之初,武器裝備的缺乏是限制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記錄中,新四軍改編之初武器主要來源于紅軍、農民手中原有的武器和國民黨政府的少量撥付,認為限制游擊隊兵力發(fā)展的唯一因素就是武器。集中起來的紅軍游擊隊本身槍支不足,是產生這一問題的直接原因。直到新四軍集結赴前線之時,情況依然沒有多少改觀。中共中央東南分局 1938 年3 月關于各地集中到前線的部隊情況報告中顯示,傅秋濤率領的部隊1220 人,槍 200 多支;閩贛邊部隊500 人,槍150 支左右;尚在集中的游擊隊閩北有150 余人,槍僅 20 余支??梢姡瑯屩У臄盗窟B兵員人數一半都不到。
武器落后是新四軍面臨的嚴峻現實問題。大量的新四軍戰(zhàn)士沒有槍支,戰(zhàn)斗時用什么武器呢?《華美》雜志報道新四軍第 2 支隊第 4 團劉英一部 1938年 3 月下旬開赴前線時提到,部隊“武器并不精良,多數拿著梭鏢”。至1939年底,新四軍的武器裝備質量仍沒有得到很大改善。日本滿鐵調查部在這一年11 月的報告中提到:“新四軍的裝備非常惡劣,比八路軍更差。步槍不能普及全員,機槍也非常少,至于炮,僅有迫擊炮的部隊為數也很少?!?/p>
國共雖然實現了第二次合作,但關系并不牢固融洽。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的發(fā)展十分忌憚。在國共合作的框架下,國民黨政府始終限制中國共產黨軍事力量的發(fā)展,消極援助新四軍武器裝備。
其一,援助經費不足,致使新四軍無力購買槍支彈藥。國民黨政府表面上給予新四軍經費支持,但并不能滿足新四軍的實際需要。新四軍成立時,國民黨給予的編制核定是“每月發(fā)給經費一萬五千元及軍部經費等為每月共一萬六千”。即便是足額發(fā)放,平均下來,新四軍每人每月的軍費也極少。同時,隨著抗戰(zhàn)的發(fā)展,新四軍的人數也在增長。至 1938 年初,經費、物資緊缺的問題已非常嚴峻,軍隊的伙食開銷都難以得到滿足,“購買槍支更談不上”。
其二,槍支發(fā)放非常有限。就當前資料看,國民黨政府在新四軍建立時核定的發(fā)放物資,軍用品僅包括五瓦特無線電機 5 臺。斯諾就指出:“蔣介石無論如何不肯增加他們的火力,其實,這是可想而知的,他決不愿意幫助這支他久欲加以殲滅而沒有成功的軍隊,因此他始終不肯發(fā)槍械給他們?!焙髞?,盡管國民黨政府也給新四軍撥發(fā)了一部分軍裝、槍支、彈藥,但并不發(fā)給新式武器。
其三,克扣彈藥。國民黨政府對新四軍的彈藥補給也隨著新四軍力量的擴大和雙方矛盾的加劇持續(xù)縮減、扣發(fā),甚至不發(fā)。據時任第三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部少將參謀處長岳星明回憶,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于皖南事變前曾兩次赴上饒催發(fā)補給,直到第二次才獲得了少量的彈藥,而這極有可能是對新四軍的麻痹策略。
客觀上,國民黨政府撥發(fā)的資金部分解決了新四軍建軍初期一段時期內經費問題,但軍事裝備上的援助卻非常有限。美國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回憶,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依然對中國共產黨警惕防備,認為中國共產黨要求增撥軍費、槍支、彈藥的目的“只是一味擴軍罷了”。
在這種情況下,新四軍補充給養(yǎng)的主要途徑只能是自我發(fā)展。在新四軍正式建立之前,中共中央指示部隊應本著自力更生的原則進行籌款。1937 年 8月,中共中央就南方游擊隊給養(yǎng)問題指示:“關于部隊給養(yǎng)問題,在未與對方談判好以前,我們可采取由富有者募捐的方式募集錢糧。只有確實是漢奸的財產,才采取沒收的辦法。”在新四軍集結過程中,毛澤東指示,南方游擊區(qū)部隊“由國民黨發(fā)給伙食被服。如不發(fā)給,則仍打土豪,但仍以抗日捐名義出之”。1938 年5 月,中共中央要求新四軍主動積極深入敵后,“發(fā)動與組織群眾,建立地方黨”,堅強自己以解決武裝給養(yǎng)。
相關資料研究表明,新四軍軍事工業(yè)始于1938 年4 月的軍部修械所,當時主要任務是修理槍械及制作大刀、手榴彈等土武器。皖南事變后,新四軍組建軍工部,下轄各軍工廠,不僅制造地雷、手榴彈,翻造槍彈,修理槍械,還研制內裝黃色炸藥的82 迫擊炮彈等。1941 年8 月,因日偽軍對鹽阜地區(qū)掃蕩,軍工部的設備、人員被就近分配到各師、各根據地,自行開辦手榴彈、子彈廠。從成立到撤銷,雖然只有8 個月,但軍工部培訓的一批軍工技術骨干對各師發(fā)展軍工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戰(zhàn)期間,新四軍二師軍工生產是淮南抗日根據地最重要的軍火供應來源。1941 年5 月,新四軍二師在盱眙縣舊鋪鄉(xiāng)楊家洼成立修械總廠,并籌建榴彈制造廠。同年8 月,新四軍軍部軍工部副部長吳師孟等200 余人到二師,成立二師軍工部,吳師孟任部長,下轄子彈、榴彈和修械3 個廠。6 年時間里,軍工戰(zhàn)士發(fā)揮聰明才智,共生產出25萬多枚手榴彈、30 多萬發(fā)步槍子彈、10多萬發(fā)槍榴彈、2 萬多發(fā)炮彈、5 千多顆地雷、近700 只槍榴彈筒、60 余門平射炮以及數十門山炮和輕迫擊炮。此外,還生產了數千斤黑火藥,打制了大批刺刀、大刀,修復了大批槍械。
國際友人史沫特萊曾經參觀過新四軍的造槍車間,得知軍工戰(zhàn)士利用長凳、矮凳、木樁、木板等簡陋設備制造出槍支彈藥,她連連稱贊道:“這個兵工廠是世界上少有的奇跡!”
子彈廠成立的時候,廠房只是借來的兩間茅草屋。為早日投產,二師師部和地方政府只能向社會廣泛收集破銅爛鐵和木柴煤炭。但是收來的東西只能做手榴彈,而要制造子彈,必須有更好的鋼材。有人打聽到,以前國民黨官僚運送的一批鋼材因戰(zhàn)事吃緊被沉在三河水底,二師軍工部當即組成潛水打撈隊,在三九寒冬里打撈上這批鋼材,不但解決了制造子彈機床的原料問題,還為后來生產迫擊炮彈、槍榴彈和平射炮打下了基礎。
煉銅需要大型熔銅坩堝,當時,這在大城市里也需要進口。軍工戰(zhàn)士們決定自己制造,可造出來的小坩堝放在爐火上沒多久就炸成了碎片,試驗多次都失敗了。最終,通過邀請民間的補鍋師傅傳授技藝,戰(zhàn)士們成功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題。
軍工生產雖在后方進行,但也像前線打仗一樣,有流血,有犧牲。1942年夏,新四軍二師打了一個大勝仗,繳獲5000發(fā)報廢的迫擊炮彈,子彈廠廠長吳運鐸接到了修復這批炮彈的任務。吳運鐸經過仔細檢查發(fā)現,這批炮彈普遍缺乏引火的炸藥——雷汞,吳運鐸最終決定從廢舊雷管中挖取。這是一件十分危險的工作,首先必須做試驗。試驗中,雷管在吳運鐸左手中爆炸,他的四根手指被炸飛,左腿膝蓋炸出一個小碗大的傷口,左眼也被炸瞎,經搶救十多天后,他才逐漸清醒過來。
吳運鐸塑像
1943 年8 月,日偽軍700 余人到淮南抗日根據地掃蕩搶糧,遭遇新四軍二師五旅迎頭痛擊。戰(zhàn)斗中,新四軍自制的一種新式武器——槍榴彈對敵人造成了較大的殺傷力。時至今日,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內依然保存著這種槍榴彈以及地雷、迫擊炮、平射炮、彈藥等,充分反映了新四軍軍事工業(yè)為抗戰(zhàn)勝利作出的卓越貢獻。
而研制槍榴彈的吳運鐸,當時只是依據僅有300 字的介紹國外搶榴彈的資料中提到的“槍榴彈是普通步槍發(fā)射的一種小型炮彈”,通過研究,他們根據槍榴彈的原理,將粗鋼棍鋸斷后掏空制成槍榴彈筒,再將火藥裝進槍榴彈筒內,用火藥產生的高壓氣體把槍榴彈發(fā)射出去。把這種小型炮彈裝到步槍上面打出去,射程可以達到200 米。據此,吳運鐸率兵工人員經反復研制試制終于造出了槍榴彈。由于這種槍榴彈的準確命中率和殺傷性很好,被敵人稱為新四軍“最厲害的武器”。
1945 年,日軍的汽艇在淮河活動頻繁,軍工部決定把繳獲的日軍地雷改造成水雷,用以封鎖淮河。改造過程中發(fā)生爆炸事故,在場的六七個人全部被炸傷,車工徐玉才犧牲,女戰(zhàn)士胡序同一只耳朵被炸聾、兩腿被炸傷。然而,戰(zhàn)士們并沒有退縮,水雷最終試制成功,并及時送到了前線。為保障戰(zhàn)斗勝利,這年二師軍工部有4 人犧牲、10 多人受傷。正是靠著英雄先烈們付出的鮮血和生命,靠著他們英勇無畏、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二師軍工部才得以在戰(zhàn)火中誕生,在戰(zhàn)斗里成長,為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創(chuàng)造了人類戰(zhàn)爭史上的奇跡。
新四軍軍工戰(zhàn)士塑像
由于國民黨軍隊的排斥和刁難,新四軍迫切需要解決武器裝備不足的問題。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就要求,“每個游擊戰(zhàn)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以滿足步槍、彈藥、手榴彈的自制。新四軍組建后,在極大困難之下“從占領區(qū)里運進了一些輕機器與工具。不久,新四軍已有了他們自己的機械廠和流動軍火廠(能制造地雷、手榴彈、子彈、臼炮、大刀與刺刀等)”。
然而,在殘酷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新四軍軍工廠的建立非常困難,軍工生產存在著很多問題。其一,缺乏設備與原料。伊斯雷爾·愛潑斯坦記述新四軍的工業(yè)基礎“幾乎完全是白手起家”,機器和原料在許多情況下都是臨時想辦法解決的,條件簡陋,生產也不穩(wěn)定。其二,技術有限,工作人員只能修修補補。史沫特萊記錄新四軍中的見聞時說:“村子里許多房子改成了鐵匠鋪子,二十多個鐵匠師傅汗流浹背,忙著打鐵器做車輪。他們過去是兵工廠的熟練工人,來到這個小軍械廠,埋頭苦干,日夜修理報廢的槍支?!逼淙援a的武器裝備數量及質量都遠遠無法達到維持戰(zhàn)斗的需要。皖南事變前,新四軍共創(chuàng)辦了近20 個修械所(廠),生產工具簡陋,沒有像樣的廠房設備,材料供應也沒保證。只能用傳統(tǒng)的“敲敲打打,鉚鉚焊焊,火里燒燒,水里淬淬”等工藝。其四,生產效率低下。新四軍開辦的小工廠通常每天僅可以制造1 枝步槍。皖南事變前,在安徽境內的修械所,“只生產了近 400 支步槍,改裝了 4 挺手提式輕機槍”。對于一支數萬人的軍隊來說,新四軍軍工廠的生產能力無異于杯水車薪。
制造槍炮彈藥原料和技術都很缺乏,迫使新四軍不得不千方百計虛招解決辦法。因此,在新四軍的兵工廠,有著許多傳奇般自己造彈藥的軼聞故事。
膠片變火藥。用廢電影片制成炮彈發(fā)射藥,是國內外罕見的事。這是新四軍兵工廠的發(fā)明。當年我軍用黑火藥制成了迫擊炮彈發(fā)射藥包解決前線急需,但缺點很多。如發(fā)射距離較近,命中率不高,特別是炮膛內殘渣較多,發(fā)射幾天后,彈體就不能進膛,影響繼續(xù)發(fā)射。當時前線炮手編制了一套順口溜說:“八二炮真奇妙,打不響往外倒,倒不好,連人帶炮全報銷”。
1943 年秋的一天,新四軍軍工處長李仲麟拿著兩個乒乓球來到裝彈班,指著手中的乒乓球說:“這玩意兒的原料是硝化纖維,估計可以代替無煙藥,你們試試看”。大家很受啟發(fā),你一言我一語地議論開了:用乒乓球做發(fā)射藥包好是好,就是數量太少,也不好加工;用廢電影片準性,它屬于硝化棉類,量多,價格也便宜,比乒乓球好加工。
不久,兵工廠的同志從敵占區(qū)搞來了一批廢電影片,除去電影表面的氧化銀后,再擠壓、粉碎、烘干、過篩,廢電影片粉末發(fā)射藥終于搞出來了。“新型”發(fā)射藥誕生了。從1944 年到1947年底,新四軍生產的六O 和八二迫擊炮彈,除了彈體尾管使用黑火藥外,其發(fā)射藥包幾乎都是廢電影片子制成的。前線的迫擊炮手使用后又編了一套順口溜:“新式藥包呱呱叫,連續(xù)發(fā)射效率高,又安全又可靠,命中目標效率高,炸得敵人哇哇叫”。
開水煮啞彈。1943 年到1945 年是抗日戰(zhàn)爭的節(jié)骨眼上,前線對彈藥的需求不但數量大,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原先用用黑火藥裝的炮彈威力小,已遠遠不能適應前線的要求。我們便將生產的迫擊炮彈改裝成梯恩梯炸藥。這種彈當時華東地區(qū)沒有一家軍工廠能生產。大伙一合計,將繳獲的敵人的迫擊炮啞彈拆卸,掏出彈體內的炸藥,裝在我們自己造的迫擊炮彈體內,送往前方消滅敵人。
要將啞彈體內的炸藥掏出來,危險性很大。開始,我們將啞彈引信輕輕拆卸下來,再用錘子敲打鐵針一點一點向里挖,累死累活三個人一天才挖二三發(fā)炮彈,不但口中奇苦,累得飯也不想吃,還遠遠滿足不了前方戰(zhàn)斗需要,大家萬分焦急。張玉蘭、吳金銅兩位同志提出讓炸彈下鍋煮,將炸藥煮出來。這辦法真靈,當水溫達到90 度以上時,彈體內炸藥便緩緩溶解于水中,像厚厚一層麻油漂浮在水面上,用勺子將它輕輕地舀到鐵皮桶內,使它逐漸冷卻結晶。開水煮彈終于試驗成功了,這種方法既安全,速度又快,不但能取出小口徑炮彈內的炸藥,而且還能取出飛機投下來的大炸彈里的炸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