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甜 孔祥亮 楊學
1.上海中醫(yī)藥大學 上海 201203 2.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 3.同濟大學附屬楊浦醫(yī)院
《溫熱論》是清代溫病大家葉天士的代表作,集中體現(xiàn)了葉氏治療外感病的辨治思想與學術觀點,是溫病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溫病學說對外感病辨治的重要貢獻之一[1]。后世多將其作為溫病理論性著作用于學習研究,常以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等著作來闡釋解析,難以得見葉氏臨證的本意?!杜R證指南醫(yī)案》是葉氏的臨證醫(yī)案精華,其中卷五較為全面地記錄了其對外感病的辨治,包括了風、寒、風溫、溫熱、暑、濕、燥、疫與癍痧疹瘰共9類外感病。本研究借助數(shù)據(jù)挖掘的方法,對《臨證指南醫(yī)案·卷五》(下稱外感卷)的藥物應用和配伍進行研究,不僅可以總結葉氏的臨證經(jīng)驗,而且可以深化對《溫熱論》的認識,有助于總結衛(wèi)氣營血辨證規(guī)律與三焦辨證規(guī)律,提高臨床辨證論治水平。
1.1 數(shù)據(jù)來源 本研究選擇 《臨證指南醫(yī)案》[2]203-242作為研究對象。
1.2 醫(yī)案入組 外感卷包括的疾病共9類,含醫(yī)案203則,共241次診療記錄。將每一診次視為一案,錄入全部醫(yī)案并按順序編號,如第四部分溫熱篇第十五案有三診,則編號為4.15.1、4.15.2和4.15.3,余同。
1.3 藥物規(guī)范與錄入 參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將病案中相關中藥規(guī)范化,并進行結構化處理。如玄參心合并為玄參,麥冬心并為麥冬,竹葉心并為竹葉,大生地、細生地、干生地并為生地黃,鮮生地因為功效不同單列,黑梔皮、炒梔皮、黑山梔并為梔子,葦莖標準化為蘆根,大沙參、白沙參標準化為南沙參等。其中只提方名者,按其組成分解為藥物;另有牛黃清心丸(周少川牛黃清心丸)、豬肚丸、二賢散、通圣丸、二術膏、丹溪小溫中丸、至寶丹、紫雪丹、威喜丸、通圣丸是以成方應用,藥物組成不明(如二賢散)者,只計方名,不列出藥物組成。由雙人分別將結構化的資料錄入數(shù)據(jù)庫,隨機抽樣檢查,抽樣率不低于10%。
1.4 數(shù)據(jù)處理與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Access 2019軟件構建外感卷內容結構化信息數(shù)據(jù)庫。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常用藥物的配伍采用分層聚類法進行分析。
2.1 主要藥物頻次 外感卷共計241方,含190味藥,共用藥1 507次;含11個成方,共用成方27次。統(tǒng)計篩選后發(fā)現(xiàn),風篇共4個方證,寒篇6個方證,風溫篇11個方證,溫熱篇60個方證,暑篇70個方證,濕篇58個方證,燥篇14個方證,疫篇5個方證,癍痧疹瘰篇18個方證。應用頻次≥10次的藥物及頻次見表1。對全篇應用頻次15次及以上的藥物進行分層聚類,可大致歸納為8大類。見圖1。
表1 《臨證指南醫(yī)案》外感卷藥物及頻次(頻次≥10次)
2.2 藥物分層聚類 風溫篇共10個醫(yī)案,12診次,共用藥73次;溫熱篇共48案,60診次,共用藥332次,兩者治法相近故合并分析。對藥物進行分層聚類,可大致歸納為7類。見圖2。暑篇54案,70診次,共用藥475次,占總用藥頻次的31.5%。對藥物進行分層聚類,可歸納為9類。見圖3。濕篇52案,57診次,總共用藥352次,占總數(shù)的23.4%。對藥物進行分層聚類,大致分為5類。見圖4。風、寒、燥、疫、癍痧疹瘰各篇,由于醫(yī)案用藥太少,未能進行分層聚類。
圖2 風溫與溫熱篇頻次≥4次的藥物分層聚類
圖3 暑篇頻次≥4次的藥物分層聚類
圖4 濕篇頻次≥4次的藥物分層聚類
本研究通過數(shù)據(jù)分層聚類歸納葉天士外感卷藥物的配伍,將9類疾病,203則醫(yī)案,190味藥物納入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茯苓、杏仁、滑石、連翹與全篇其他藥物有著較多配伍,并且其應用頻次也是最高,體現(xiàn)了葉氏在治療溫熱或濕熱病時宣達芳化、滲利祛濕配伍辛涼清解之特色。阿膠、生地黃、麥冬與人參相伍,為加減復脈湯;陳皮、半夏與厚樸,從二陳湯及正氣散法;石膏、知母與竹葉,為溫熱氣分主方;白蔻仁、通草、黃芩、橘紅、淡豆豉、桔梗、薄荷、生甘草,為治療中上焦溫熱、濕熱的常用藥物;梔子、郁金、薏苡仁相伍清熱利濕,尤宜濕熱上蒙、神識昏蒙證,如菖蒲郁金湯;桂枝、生姜、白芍、炙甘草為桂枝湯組方,為葉氏疾病初起尤其是寒證咳嗽常用方;石菖蒲、犀角、玄參、鮮生地相伍,清熱涼血開竅,為營分證邪入心包常用藥物。
3.1 理氣、化濕、養(yǎng)陰、清熱為治療總綱 結合表1,《臨證指南醫(yī)案》外感卷藥物應用頻次最多的四味藥物依次為杏仁、茯苓、連翹、麥冬,若將生地黃與鮮地黃合并,則生地黃的應用頻次達到52。應用頻次超過10次的藥物包括理氣藥8味、化濕藥12味、清熱藥16味、養(yǎng)陰藥10味,總體呈現(xiàn)出清熱、化濕、養(yǎng)陰、理氣為趨勢的治療原則。
結合藥物的分層聚類發(fā)現(xiàn),所有藥物中杏仁應用最多,配伍最廣泛,為外感初期邪犯肺衛(wèi)或濕阻三焦常用藥物,是葉氏[3]15“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理論的具體體現(xiàn)。杏仁與滑石為最常用藥對,說明葉氏治溫重視宣展氣機、利濕祛濁,為輕可祛實,即“若濕阻上焦者,用開肺氣,佐淡滲,通膀胱,是即啟上閘、開支河、導水勢下行之理也”[2]236。茯苓與薏苡仁配伍較少,茯苓應用頻次位居第2位,茯苓在溫熱濕熱類疾病中的應用廣泛,是葉氏“暑病必夾濕”治法的重要體現(xiàn)[4];薏苡仁則相對略限于濕熱類疾病。生地黃(包括鮮生地)與麥冬的高頻應用,以及在各類溫病的不同階段的廣泛應用,充分體現(xiàn)了溫病“存津液”治法的重要性。
3.2 按類分治,順承六經(jīng),衛(wèi)氣營血與三焦辨證相參
3.2.1 風寒外感,辛以達邪 風、寒篇,肺衛(wèi)見證常用蔥豉湯,營衛(wèi)不和證用桂枝湯。風寒外襲在肺衛(wèi),見發(fā)熱、畏風、脘痞、咳嗽等,葉氏喜用蔥豉湯,易蔥為桔梗,配杏仁宣降肺氣;兼熱,頭脹痛者,加連翹清熱;兼濕,脘悶者,加通草、滑石利濕。風寒外襲傷營衛(wèi),見發(fā)熱、惡寒、汗出等,常用桂枝湯;肺氣不利,鼻塞者,加杏仁宣肺;兼濕,脘痞者,加厚樸、陳皮、茯苓除濕;兼陰虛,勞倦筋攣者,加芍藥、當歸斂陰和營緩急;體虛者,加參、桂補氣和血??傮w治療以承六經(jīng)之規(guī)矩,辛以達邪。
3.2.2 溫熱為患,衛(wèi)氣營血,清熱為主,顧陰為本 風溫、溫熱篇藥物分層聚類,可歸納為7類:(1)粳米、知母、石膏、半夏、人參,清氣分,兼顧氣陰兩傷;(2)瓜蔞皮、山梔子、淡豆豉、杏仁,解郁除煩;(3)南沙參、桑葉、薄荷、牛蒡子、甘草、天花粉,辛涼透表,可視為銀翹散、桑杏湯方底;(4)犀角、玄參、石菖蒲、鮮生地、丹皮、郁金,清營透熱;(5)連翹、竹葉,此辛涼解表與透熱轉氣常用藥;(6)麥冬、生地黃,養(yǎng)陰生津;(7)阿膠、甘蔗、大棗、麻仁、桂枝、白芍、炙甘草,清熱育陰,為加減復脈湯方底。
在衛(wèi)分,“溫邪上受,首先犯肺”[3]15,當“透風于熱外”[3]15,宜輕散而忌汗,防“反化燥火”[5]。 葉氏[3]17認為“在衛(wèi)汗之可也”,此句歷來存在諸多的爭議,馬振興等[6]提出“溫邪在肺(經(jīng))不在表,邪不在表不可汗,溫熱傷陰可汗”等見解,認為“在衛(wèi)汗之可也”[3]17的實質非為汗法,而是辛涼開肺、宣透郁熱,葉氏常用銀翹散?!帮L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3]15,肺受熱灼,聲出不揚,用桑杏湯;心中懊惱等郁憤之癥,用梔子豉湯,清熱宣郁除煩,配瓜蔞皮;氣窒不化,常杏仁、桔梗并用。
氣分證癥候多,治法亦多[7]。溫邪入氣,以甘寒清熱、潤燥,防溫熱傷津,用白虎加人參湯;溫邪灼傷胃津,用竹葉石膏湯。葉氏[2]209在“氣分熱邪未去,漸次轉入血分”之際,善用生地黃、白芍、牡丹皮等藥使氣血兩清。
溫邪內入營陰,“純絳鮮色者,包絡受病也”[3]18,用清營湯;胸悶痛神昏者,法犀地玄參湯;溫邪閉阻包絡,出現(xiàn)痰熱蒙蔽心包證,選至寶丹;熱入厥陰,或勞倦后感受溫邪,形成溫熱夾陰虛、實多虛少之證,用加減復脈湯,為清熱育陰之意。溫熱類證常以甘蔗汁代水煎藥,旨在增甘緩生津之效[8]。溫病后期,邪氣未盡,潛伏陰分,常用青蒿鱉甲湯。
風熱與溫熱篇中,生地黃、麥冬配伍最為廣泛,為增液湯、加減復脈湯基礎藥對,凡溫邪傷陰耗液之證,皆可配伍。連翹、竹葉清熱利下以達邪,石膏、梔子、知母、黃芩、薄荷、金銀花等清熱藥分階段應用,體現(xiàn)溫熱清熱為主,顧陰為本的治則。
3.2.3 暑兼陽明,清熱化濕兼救陰 暑篇藥物分層聚類,可歸納為9類:(1)烏梅、黃連、白芍、枳實,為烏梅丸方底;(2)白術、五味子、澤瀉、瓜蔞皮,宗清暑益氣湯法;(3)淡竹葉、木通、鮮荷葉、絲瓜葉、豆蔻仁,清熱利濕,法導赤散;(4)蘆根、西瓜翠衣、薏苡仁,清潤利濕;(5)牡丹皮、生地黃,清熱滋陰涼血;(6)川貝母、竹瀝、知母,清熱化痰;(7)金銀花、鮮生地、犀角、玄參、連翹,清熱涼血,透熱轉氣;(8)半夏、厚樸、黃芩,為瀉心湯法;(9)麥冬、人參相伍,為溫熱氣陰兩傷的基礎配伍。
治暑熱之大法,葉氏[2]476明言“暑夏發(fā)自陽明”,治以“辛涼微苦”[2]218,常用杏仁、滑石、竹葉等。濕邪偏重者,常用西瓜翠衣、蘆根、薏苡仁利濕;暑熱在氣分,宜辛寒白虎湯清氣分熱;暑熱擾心,常配伍淡竹葉、木通,取導赤散之義;咳嗽咳嗆者,加絲瓜葉;“暑熱阻氣,中痞不運”[2]220,當辛苦泄降,用半夏瀉心湯;素體本虛,濕熱交蒸,迫氣外泄者,用東垣清暑益氣湯。
暑邪日久,內陷心營,葉氏常用清營湯之法。暑邪不解,內陷厥陰,治法上創(chuàng)“酸苦泄熱、輔正祛邪”[2]226,用烏梅、黃連,加白芍,即烏梅丸義?!八峥嘈篃帷敝ǎ聿菰频萚9]總結發(fā)現(xiàn),葉氏常用該法治療肝胃不和、濕熱等證。暑病津液耗傷,肺胃氣陰兩虛,用麥門冬湯;元氣陰液俱耗傷者,用三才湯。熱邪郁蒸,煉液為痰,葉氏強調不能徒補陰液,兼熱痰為患,故配竹瀝、貝母、知母清熱化痰。
3.2.4 濕重三焦,脾胃為本,以陽為運 濕篇藥物分層聚類,歸納為5類:(1)白蔻仁、竹葉、大腹皮、通草、薏苡仁、滑石、杏仁、半夏、厚樸、陳皮、豬苓、澤瀉、茯苓為一類,為集芳香化濕、苦溫燥濕、淡滲利濕于一體,呈現(xiàn)出宣上、暢中、滲下的三焦祛濕格局;(2)梔子、石菖蒲、赤豆皮、連翹、黃芩、防己、淡豆豉、郁金、寒水石、桔梗、石斛為一類,清熱兼化濕、養(yǎng)陰;(3)草果、茵陳、藿香為一類,仍然呈現(xiàn)上中下的三焦治療格局;(4)白術、桂枝、生姜、附子、生白術為一類,溫陽健脾;(5)干姜、人參、黃連為一類,用于中焦寒熱虛實錯雜者,為瀉心法。
濕邪不論外感、內發(fā),終歸脾胃,濕溫病乃以中焦脾胃病變?yōu)橹行?,或蒙上或流下,彌漫三焦?!皾褡枭辖拐?,用開肺氣,佐淡滲,通膀胱,是即啟上閘、開支河、導水勢下行之理也”[2]236,重宣展氣機,用藥特點集芳香化濕、苦溫燥濕、淡滲利濕于一體,以宣上、暢中、滲下為法,為三仁湯創(chuàng)方依據(jù)。濕傷脾陽,或濕阻下焦者,見腹膨、小便不利癥,以“豬苓利三焦水,茯苓利膀胱水,澤瀉利腎水”[10]。濕邪易郁而化熱,故治以清輕宣解,清熱利濕之法。濕滯者加燥濕之品,寒濕加草果,濕熱加茵陳,濕阻中焦、脘痞者,加藿香。
“濕盛則陽微”[3]17,取苓桂術甘湯,輕宣通陽,“運中陽為要”[2]233,治療濕郁導致脾胃陽虛、“清陽不自轉旋”[2]232或經(jīng)脈阻滯之證。 葉氏[2]232強調,濕阻“若投破氣開降,最傷陽氣,有格拒之害”。寒濕傷脾陽者加生姜,取法苓姜術桂湯,溫運中陽;脾腎陽虛者,取法白術附子湯;素體陽虛,而濕熱內陷中焦,寒熱虛實錯雜用瀉心湯。葉氏選方用藥平和,少用峻猛厚味,以防傷及陰液[11]。葉氏獨特的脾胃分治理論,拓展了營衛(wèi)理論的應用范圍,使經(jīng)典方藥更易理解[12]。
3.2.5 燥分內外,外潤肺胃,內滋肝腎 外燥傷肺,用桑杏湯,傷胃者用沙參麥冬湯;內燥肝腎陰虧,用加減復脈湯。外燥“由于天時風熱過剩,或因深秋偏亢之邪,始必傷人上焦氣分,其法以辛涼甘潤肺胃為先”[2]237。 外感溫燥,灼傷肺津,“上燥治氣”[2]237,“清氣分中燥熱”[2]236,以桑杏湯清肺潤燥,以沙參麥冬湯甘寒益胃。內燥“精血下奪而成,或因偏餌燥劑所致,病從下焦陰分先起,其法以純陰靜藥柔養(yǎng)肝腎為宜”[2]237,故內傷劫奪陰液,肝腎陰虧,此時不應清肺氣,葉氏常用復脈湯去辛溫之桂姜,益氣滋陰。
3.2.6 疫癘危重,解毒辟穢 疫癘之邪在上焦用清營湯,邪陷心包用至寶丹。疫癘之邪,葉氏[2]238認為“疫癘一癥,都從口鼻而入,直行中道,流布三焦”?!靶霸谏辖拐撸瑸楹韱?,為口糜”[2]238,用清營湯清營解毒,加菖蒲郁金湯開竅辟穢,防邪氣逆?zhèn)鲀乳]心包?!叭裟?zhèn)麟姓?,為神昏舌絳,為喉痛丹疹”[2]238,“于清解之中必佐芳香宣竅逐穢,如犀角、菖蒲、銀花、郁金等類”[2]239,兼用至寶丹宣竅逐穢。
3.2.7 斑疹在血,涼血透邪 斑疹在衛(wèi)氣分常用銀翹散、桑杏湯,營血分常用犀角地黃湯、清營湯。斑疹為邪氣鼓動營血,外溢肌表,葉氏[3]21提出的“癍屬血者恒多,疹屬氣者不少”,為現(xiàn)今臨床辨明斑疹的常用方法[13]。針對此病機,葉氏[2]239提出“清疏血分輕劑以透斑,更參入芳香逐穢以開內竅”的治療方法。對于風溫初起見痧疹者,常用銀翹散、桑杏湯;外寒內熱者,用麻杏甘石湯加減,衛(wèi)氣兩解;熱入陽明胃腑,用犀角地黃湯清熱涼血;熱入營血者,加玄參涼血,連翹、金銀花透熱轉氣,菖蒲芳香開竅,天花粉清熱生津。
通過對外感卷中藥物應用進行數(shù)據(jù)挖掘分析,可總結出葉氏對外感病的辨治心得與方藥應用特色。其醫(yī)案的排列,病證與方藥層層推進,較為完整地體現(xiàn)了衛(wèi)氣營血證的層層變化,據(jù)證立法,其用方多自創(chuàng),或宗仲景法加減化裁傷寒方。葉案中清熱(清衛(wèi)分熱、清氣分熱與清營血分熱)、養(yǎng)陰(衛(wèi)分、氣分至營血分)、祛濕(以氣分證為主,重在中焦,涉及三焦)的治法方藥,是溫病學說繼承傷寒又超越傷寒的重要創(chuàng)新。外感卷既是葉天士《溫熱論》衛(wèi)氣營血辨證體系的具體辨證方藥的體現(xiàn),也展現(xiàn)了葉氏濕熱治從三焦的思想,這與《溫熱論》中葉氏論濕的觀點一致,其辨治思想與方藥多被《溫病條辨》收錄,是溫病學重要臨床文獻,對于辨治外感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