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波
“慎獨”一詞出自《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薄笆枪示咏渖骱跗渌欢茫謶趾跗渌宦?。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薄吧鳌?,就是小心謹慎、隨時戒備;“獨”,就是獨處,獨自行事。意思就是指人們在獨自一人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也要謹慎從事,嚴格要求自己,不做不道德的事。它體現(xiàn)了嚴格要求自己道德自律的精神,具有一個人自覺實踐道德行為的現(xiàn)實意義。因為當一個人獨處之時,沒有外在力量的直接監(jiān)督,最容易放松道德規(guī)范約束,放縱自己的言行。此時此刻,內(nèi)心深處的念頭、最細微的舉止,最能顯示一個人的靈魂狀況??梢哉f,慎獨就是為人處世的根基。新的時代,慎獨又具有新的意義。
最隱蔽的東西最能反映出人的品質(zhì),最微小的東西最能顯示人的靈魂?!逗鬂h書·楊震傳》記載:昌邑縣令王密為了官運亨通、步步高升,跑去和朝廷派來的新任太守楊震拉關(guān)系,以10 斤(5 千克)黃金公然行賄,楊震憤然質(zhì)問:“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毫不臉紅地回答:“暮夜,無知得?!睏钫鹗钦司?,更是清官廉吏,立刻說:“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湛湛青天不可欺”,做了枉法丑事,不但法紀難容,連上天都要報復(fù)。楊震由此得了“四知太守”的雅號。
確實是這樣的道理,很多罪惡都是從“反正別人也不知道”這種想法中脫生出來的。慎獨雖然著眼于“隱”與“微”,卻能因小見大,由微見著。一般說來,在眾目睽睽之下,除了那些惡行昭彰的人無所顧忌,人們一般都會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檢點。但在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之下,特別是在做了壞事也可能無人知道的情況下,不少人會對自己的要求有所放松,甚至肆無忌憚。
一個人如何才能做到慎獨?實踐告訴我們,講慎獨首先要在“隱蔽”處下功夫,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才是一個人鍛煉自己道德品格的最重要場所。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說“隔墻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為”等。要做到慎獨,就要注意從一點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積小善而成大德。加強修養(yǎng),防微杜漸,從小處起步,加強自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慎獨是道德修養(yǎng)的極高境界,要真正做到很不容易,需要經(jīng)過一個由不自覺到完全自覺的過程,堅持表里如一是根本所在。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古今中外許多仁人志士的成就都不能缺少這種精神支柱——慎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人生之路無比漫長,只有慎獨精神才能幫助我們不斷完善自我,達到人生的較高境界。只有慎獨,才可能心存夢想,矢志不渝,一天比一天進步,最終成就自我;只有慎獨,才可能不忘初心,不偏離航向,心胸坦蕩地朝著既定目標執(zhí)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