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云
2019年10月1 日,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閱兵儀式,100 面榮譽旗幟列陣隨著豪邁的音樂聲,依次經過主席臺,接受黨和人民檢閱,源自新四軍第二師的英勇部隊“鐵錘子團”“金剛鉆團”赫然在列。同全國億萬人民一道,軍旅作家鄭懷盛也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可當他了解到這個“鐵錘子團”是來自駐守東北的第七十六集團軍某部,而非自己曾經的老部隊——駐守西北的第二十一集團軍某部時,不禁有些疑惑。其實,抗戰(zhàn)時期我軍的“鐵錘子團”“金剛鉆團”各有兩個,而且均來自新四軍第二師,只是由于時間較久,部隊番號及隸屬關系幾經變更,現已很少有人了解其中詳情。筆者近日整理史料,梳理脈絡,希望有助于更多讀者朋友了解這些英雄部隊。
新四軍第二師是開拓、鞏固淮南根據地的雄師勁旅,在抗日反頑斗爭中,所屬部隊作風過硬,作戰(zhàn)頑強,屢克強敵,戰(zhàn)功卓著,涌現出多支英雄隊伍,其中就包括兩個“鐵錘子團”:四旅十一團和六旅十六團。
這兩個團均有紅軍血脈。1938年初,根據國共談判達成的協(xié)議,戰(zhàn)斗在大別山區(qū)的紅二十八軍和鄂豫邊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下轄七團、八團、九團和手槍團,其中九團由鄂東北獨立團、紅二十八軍特務營組成。1941年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新整編部隊,將戰(zhàn)斗在淮南根據地的武裝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下轄第四、第五、第六旅,原新四軍第四支隊九團編為第四旅第十一團。
新四軍第二師第六旅十六團的前身是組建于1934年11月的鄂豫皖邊區(qū)第一個鄂東北獨立團,先后編入新四軍第五支隊十四團、江北游擊縱隊一團,1941年春編為新四軍第二師第六旅十六團。
“鐵錘子團”的命名,與一場決定淮南根據地生死存亡的重要戰(zhàn)斗密切相關,即新四軍在淮南大橋——新張家反擊國民黨頑固派軍隊進攻的戰(zhàn)斗。
1941年初冬,國民黨桂軍為策應湯恩伯集團的軍事行動,進犯我津浦路西根據地,侵占大片鄉(xiāng)鎮(zhèn),其中頑軍第五一一團等部在占據廣興集、周家崗、大橋鎮(zhèn)之后,仍四處騷擾,襲擊新四軍。新四軍第二師首長在認真分析形勢后,決定集中四旅十一團和六旅十六團等6 個團的兵力進行反擊,以攻克大橋鎮(zhèn)為重要戰(zhàn)略目標。四旅十一團擔任主攻,六旅十六團等部隊負責打援。
大橋鎮(zhèn)位于淮南根據地西側,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頑軍繼續(xù)深入根據地的橋頭堡,對新四軍威脅極大。當時,駐守大橋鎮(zhèn)的是頑軍五一一團一營和定遠縣常備大隊,總兵力有1100 多人。11月15 日晚,新四軍第二師四旅十一團團長吳華奪率部秘密抵達距離大橋鎮(zhèn)僅10 千米的永寧集、泗州廟一帶后,立即進行戰(zhàn)地偵察,了解地形、道路、堡壘和頑情。16 日晨,四旅政委王集成趕到十一團暫駐地,對部隊進行動員,他在講話中要求:“用你們那把‘鐵錘子’,砸爛頑軍‘烏龜殼’!”
當晚11 時半,已兵分3 路的十一團各部隊同時發(fā)起進攻,團突擊隊率先攻進南小街,第一營主力跟進。戰(zhàn)斗至凌晨1 時,肅清盤踞南小街的定遠縣常備大隊,俘頑方定遠縣長蘭榮甫。與此同時,第二營也掃除了大街北側多個據點,殲頑軍1 個多排兵力;但第三營攻擊大街西側時,遇到敵人強烈抵抗。
激烈戰(zhàn)斗持續(xù)多時,雙方多次近距離互搏,戰(zhàn)事一時呈膠著狀態(tài)。團部召集各營、連干部緊急召開“獻計會”,決定重新組織,改變策略,并進行戰(zhàn)場動員。17 日下午1 時30 分,十一團再次發(fā)起猛攻,我指戰(zhàn)員采取聲東擊西、分割包圍、火力掩護、火攻、貼身肉搏等戰(zhàn)略戰(zhàn)術,經兩個多小時激戰(zhàn),終于取得全面勝利。大橋戰(zhàn)斗是一場殘酷激戰(zhàn),共擊斃頑軍300 多人,俘800 多人,收復了敵人嵌入我根據地的重要據點。
在四旅十一團進攻大橋的同時,六旅十六團在新張家擔任阻敵援軍的任務。11月17 日下午5 時許,頑軍五一一團1 個加強營由廣興集、界牌集“出洞”,援助困守大橋鎮(zhèn)的頑軍。當頑敵進入伏擊圈時,十六團團長張翼翔一聲令下,司號員吹響了嘹亮的軍號,十六團將士猶如下山猛虎,從掩蔽處沖向頑軍。幾番沖殺,我軍殲敵半數,但余敵退至新張家村落中,利用房屋掩護和臨時構建的工事及優(yōu)勢的軍事裝備,妄圖負隅頑抗。十六團幾次進攻均受阻。團部重新調整部署,令二營、三營擔任警戒,一營圍攻被困頑軍。戰(zhàn)至深夜,頑軍傷亡慘重,但仍有一股頑軍憑借一挺重機槍和房舍掩體,繼續(xù)頑抗。一營二連擔任解決最后戰(zhàn)斗的任務,最終頑軍傷亡殆盡,少數余敵舉手投降。此戰(zhàn),十六團全殲桂頑1 個加強營,俘頑營長以下300多人,繳獲一批武器。
大橋——新張家戰(zhàn)斗,極大震懾了頑軍,鞏固了淮南抗日根據地。
幾天后,召開“大橋戰(zhàn)役祝捷大會”。新四軍第二師副師長羅炳輝代表師部授予四旅十一團“鐵錘子團”光榮稱號,并頒發(fā)錦旗一面;在藕塘附近大鄧家召開的祝捷大會上,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代表新四軍第二師師部授予六旅十六團“鐵錘子團”光榮稱號和錦旗一面。
解放戰(zhàn)爭后期,四旅十一團編為第三野戰(zhàn)軍第二十一軍第六十一師第一八二團;六旅十六團編入第三野戰(zhàn)軍第二十五軍第七十三師第二一七團。
新四軍第二師還曾授予在抗日戰(zhàn)場表現卓絕的兩支英雄團隊“金剛鉆團”的榮譽稱號,分別是四旅十團和淮南軍區(qū)路東軍分區(qū)獨立第四團。
四旅十團的前身是紅軍部隊。1934年12月,紅二十五軍在吳煥先、徐海東率領下,以第二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名義北上,留在皖西蘇區(qū)的紅軍武裝經歷生死血戰(zhàn)后,在立煌沙河店(今金寨縣境內)被整編為紅二一八團。1935年2月,重新組建紅二十八軍時,紅二一八團編為其下轄的二四四團;1938年春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七團;1941年2月皖南事變后,按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指示整編為新四軍第二師第四旅十團。
1941年8月,趁日偽軍向新四軍掃蕩之機,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調兵遣將,進占泗陽縣西北的程道口、史集、仰化集等地,并在程道口修建工事;國民黨第一一七師也以兩個團兵力侵占淮陰、漣水的新渡口、張官蕩一帶,企圖以程道口為中心,控制運河兩岸,繼續(xù)向淮北根據地中心區(qū)推進。為粉碎頑固派東進反共的企圖,新四軍決心采取軍事反擊,恢復控制運河兩岸。在陳毅軍長親自指揮下,軍部抽調二師、三師、四師各一部和獨立旅共6 個團,于10月14 日完成了對程道口的包圍。四旅十團正是在此時被抽調參加程道口戰(zhàn)役的。
10月16 日夜,新四軍對頑軍據守的主圍子發(fā)起總攻,四旅十團擔負正面突擊任務。在團長秦賢安的指揮下,破障組在前方開辟通路,指戰(zhàn)員冒著敵人炮火越過水壕,手榴彈組以排子手榴彈掩護架梯組搭設登梯,突擊隊以多路攀爬圍墻、突入圍內,隨即兄弟部隊跟進突入。奮勇沖殺中,新四軍各部隊將主圍內各據點的守軍分割包圍,并各個擊破。到21 日,除少數頑軍狼狽逃竄,守軍被悉數殲滅。十團俘頑軍旅參謀長以下300 多人。程道口戰(zhàn)役的勝利,打出了新四軍的軍威,極大振奮了士氣。
在10月26 日的戰(zhàn)斗總結中,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彭雪楓表揚了四旅十團。之后,該團還在1942年4月的杞崗戰(zhàn)斗、7月的謝家圍子戰(zhàn)斗等3 次攻堅戰(zhàn)中,作戰(zhàn)勇猛頑強,屢次攻堅克難,取得了很大戰(zhàn)果,為此,新四軍第二師授予四旅十團“金剛鉆團”榮譽稱號。
解放戰(zhàn)爭期間,四旅十團編為第三野戰(zhàn)軍第二十一軍六十一師一八一團。
另一個“金剛鉆”原是淮南津浦路東的獨立第四團。該團創(chuàng)建于1940年4月,1943年2月,路東分區(qū)將所轄武裝精簡整編為天高支隊和東南支隊。1944年6月,該團恢復建制,番號為新四軍第二師兼淮南軍區(qū)路東軍分區(qū)獨立第四團。攻打東溝是該團的成名之戰(zhàn)。
東溝鎮(zhèn),位于長江北岸的六合縣境內,因戰(zhàn)略位置重要,敵人筑起碉堡12 個,并在東北、東南角和西側各筑有高大的炮樓,炮樓內配有重機槍、迫擊炮,墻外布設鹿砦、鐵絲網,構成了有縱深的防御體系;駐有偽軍王牌軍警備第十二師的1 個營,周邊重要城鎮(zhèn)浦口、儀征、六合縣城等,均駐有重兵,因此,攻打東溝鎮(zhèn)無異于“虎口拔牙”。
1945年5月底,日軍已成頹勢,為攻擊重要戰(zhàn)略據點,打擊日偽軍士氣,新四軍第二師師部經過慎重研究后,決定攻打東溝鎮(zhèn),并把這個艱巨任務交給了獨立第四團。
團部受領任務后,立即部署落實,決定由一營擔任主攻,二營、三營負責打援,采取突襲與強攻相結合的戰(zhàn)術實施攻擊。
6月1 日夜,第一營3 個連悄然分頭奔向敵軍目標。借著黑夜掩護,戰(zhàn)士們剪斷敵方電話線,迅速通過鹿砦,越過水圍子,穿過鐵絲網……但敵人很快發(fā)覺,用機槍瘋狂掃射,通往碉堡的各個路口被嚴密封鎖,一營進攻受阻。戰(zhàn)士們憑借障礙物以步槍還擊,艱難向碉堡逼近。激戰(zhàn)持續(xù)多時,仍無法突破。突擊組冒著彈雨,用捆綁起來的手榴彈,炸開圍墻,戰(zhàn)士們高喊著“沖啊”的口號,從圍墻缺口沖殺進去,碉堡一個個被攻克,敵人傷亡慘重。殘敵猬集到最后一個大碉堡,憑借優(yōu)勢火力,繼續(xù)頑抗。戰(zhàn)斗呈膠著狀態(tài),一旦敵人援軍抵達,此戰(zhàn)將前功盡棄。團、旅首長焦急萬分,改變策略,重新部署,一邊組織俘虜向敵軍喊話,一邊組織新的進攻。突然,“轟”的一聲震動大地,炮兵用最后一發(fā)炮彈,將大碉堡頂轟開了花。接著,突擊組英勇沖鋒,將捆扎的手榴彈塞入碉堡,“轟隆”聲響,濃煙滾滾,喊殺陣陣,敵人終于抵擋不住,紛紛走出碉堡,舉起雙手投降。
東溝之戰(zhàn),全殲偽軍1 個營:斃、傷80多人,俘400 多人,繳獲迫擊炮3 門、擲彈筒9 具、重機槍4 挺、輕機槍27 挺、步槍300 多支。我軍以1 個營的兵力殲滅有堅固防御工事的敵軍1 個整營,為我軍攻堅作戰(zhàn)積累了寶貴經驗。戰(zhàn)后,師旅首長高度評價獨立第四團的戰(zhàn)斗作風,并授予該團“金剛鉆團”光榮稱號。
抗戰(zhàn)勝利后,獨立第四團先后編入淮南獨立旅、第三野戰(zhàn)軍第十一師三十一團。
“鐵錘子團”“金剛鉆團”是英雄的團隊、英雄的旗幟。在長期的戰(zhàn)斗過程中,人民軍隊涌現出許多英雄集體,他們勇擔重任,沖鋒陷陣,攻堅克難,威震敵膽,打出了軍威、國威,鍛造出氣壯山河的鐵血軍魂。今天,硝煙散盡,和平盛世中,我們依然需要高舉英雄旗幟,弘揚英雄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維護一個偉大國家、偉大民族的尊嚴與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