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建華,李永軍,王盼龍,蔣志斌,段豐浩,王杰,黃家瑄,張新遠,李偉
(1. 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2.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3. 長安大學地質(zhì)工程與測繪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
復理石按所在大地構造相可劃分出活動大陸邊緣型、被動大陸邊緣型2類(Clift et al., 2002)。前者以碎屑質(zhì)復理石為主,又細分為砂巖中多火山物質(zhì)、低石英碎屑島弧型-弧后盆地型和砂巖中缺少火山物質(zhì)的安第斯型復理石2種。后者常為碳酸鹽質(zhì)復理石和富石英砂的陸源碎屑質(zhì)復理石。
復理石建造的形成多與濁流沉積作用有關(李繼亮等,1978;方愛民等,1998),而海底地震作用和較陡的海底斜坡是形成濁流沉積的重要條件(孫樞等,1984;王大偉等,2018;梁積偉等,2019)。如幾內(nèi)亞灣東北部的Ogooue扇中的濁積砂大多是在斜坡系數(shù)(斜坡傾角正切值)達0.6時形成的(Mignard et al., 2019),牽引流和重力流雙重作用是形成火山碎屑濁流的主要方式(沈艷杰等,2014)。在現(xiàn)代深海溝弧前盆地、邊緣海盆地及殘留洋盆地等,都發(fā)現(xiàn)有大量的復理石沉積(王大偉等,2015;田潔,2015;吳時國等,2021;陳俊錦等,2021)。
火山碎屑復理石的甄別大多是比照陸源碎屑復理石的特征加以確定(陳文一等,2006)。依照鮑馬層序的完整程度劃分出完整、連續(xù)不完整、間斷不完整3種類型(龔一鳴,1993;饒明輝,1996)。比較而言,火山碎屑復理石沉積發(fā)現(xiàn)較少,研究成果也更少。國外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北阿爾卑斯?jié)u新世Taveyanne Sandstones同火山濁積巖-火山碎屑密度流沉積(Capua et al., 2016)、Ogooue 扇濁流下部粗粒火山質(zhì)-上部遠端細粒沉積組合等(Mignard et.al., 2019)。
中國學者報導的火山碎屑復理石主要有:松遼盆地九臺地區(qū)白堊系營城組火山碎屑流(劉潤超等,2019)、江西瑞金黃沙地區(qū)震旦系火山碎屑濁積巖(饒明輝,1996)、南盤江斷陷區(qū)三疊系海底扇火山碎屑濁流(Hou Fanghao et al., 1984)和三江北段晚三疊世火山源安山質(zhì)濁積巖(彭勇民等,1999)等。
新疆北部古生代火山-沉積巖系廣泛分布,其中,薩勒布爾山志留系(木合塔爾·扎日等,2002)、東準噶爾和西準噶爾泥盆系(龔一鳴,1993)已有火山碎屑濁積巖發(fā)現(xiàn)。
晚石炭世哈拉阿拉特組是西準噶爾烏爾禾-夏子街油田北緣厚度最大且占比最多的火山巖地層,但有關該組的地層學研究成果較少,前人只有地層時代、沉積環(huán)境和火山巖地球化學研究的相關報道(王玉凈等,1987;馬寶林,1987;晉慧娟等,1987;晉慧娟等,1988;縱瑞文等,2014;向坤鵬,2015;李甘雨等,2015,2016,2017;Li et al., 2017)。近年來,新疆油田公司已將該組火山巖確認為盆地邊緣最為重要的高產(chǎn)油儲層之一,倍受關注。國道217線阿拉坦努肯向北段是原哈拉阿拉特組建組(層型)剖面(王玉凈等,1987)。筆者重測了此剖面(新編號PM02)(圖1b),并發(fā)現(xiàn)了一套極為典型的火山碎屑復理石沉積。本文論述其主要地質(zhì)特征,對比其與陸源碎屑復理石的主要異同性,并以此豐富火山碎屑復理石的甄別標志,為盆山地層對比和精細儲層劃分提供支撐。
圖1 烏爾禾一帶地質(zhì)簡圖(據(jù)Li et al., 2017)Fig.1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the Urho region (After Li et al., 2017)
西準噶爾烏爾禾—哈拉阿拉特山地區(qū)位于包古圖地層小區(qū)東北部,上石炭統(tǒng)哈拉阿拉特組在區(qū)內(nèi)最為發(fā)育,總厚達6 110 m。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zhì)古生物研究所最早測制該剖面,恢復該組命名為哈拉阿拉特組,并通過化石對比確認本組老于阿臘德依克賽組(二者整合接觸)(王玉凈等,1987)。筆者區(qū)域地質(zhì)填圖確認阿臘德依克賽組被下二疊統(tǒng)佳木河組不整合超覆(圖1;向坤鵬,2015;彭湘萍等,2016)。
哈拉阿拉特組在該區(qū)分布最廣,作者團隊根據(jù)區(qū)域地質(zhì)調(diào)查成果,對《新疆巖石地層》中中晚石炭世哈拉阿拉特組重新進行厘定,建立哈拉阿拉特組副層型剖面;修正了原哈拉阿拉特組正層型剖面的地層層序,將原正層型剖面1~6層歸早石炭世包古圖組;將王玉凈等(1987)劃歸下二疊統(tǒng)佳木河組的大套火山巖-火山碎屑巖組合置于哈拉阿拉特組下部。厘定后的哈拉阿拉特組自下而上分為7個巖性段(李甘雨等,2016)。C2h1以灰黑色玄武巖、深灰色安山巖為主,夾火山角礫巖、凝灰?guī)r及雜色礫巖,可見少量流紋巖;C2h2以灰黑色玄武巖、玄武安山巖為主,頂部為厚約3 m的細砂巖、細礫巖;C2h3以深灰色火山角礫巖為主,少量角礫凝灰?guī)r、巖屑晶屑凝灰?guī)r和火山集塊巖;C2h4以灰褐色火山角礫巖、角礫凝灰?guī)r為主,夾少量巖屑晶屑凝灰?guī)r、玄武巖和安山巖,見灰?guī)r透鏡體;C2h5以灰綠色安山質(zhì)-英安質(zhì)巖屑凝灰?guī)r為主,玄武巖、安山巖多呈夾層狀出露,在白板地一帶見生物碎屑灰?guī)r夾層,其中含有腕足類、珊瑚等化石(王玉凈等,1987);C2h6以灰綠色安山質(zhì)-英安質(zhì)角礫巖與巖屑凝灰?guī)r互層,中部間夾火山碎屑復理石層,頂部以巖屑雜砂巖與之上的火山角礫巖為界;C2h7以灰色杏仁狀玄武安山質(zhì)角礫巖、含角礫巖屑凝灰?guī)r為主,頂部見沉凝灰?guī)r夾層。作者團隊曾于原Ⅰ-Ⅰ′號剖面上獲得304.5 Ma和306.9 Ma的鋯石U-Pb年齡(李甘雨等,2015),本次沿國道217新測PM02剖面,于剖面第22層(C2h7)、第41層(C2h6)分獲304 Ma、309 Ma的LA-ICP-MS鋯石U-Pb年齡(另文介紹)。
總覽該組下部(C2h1-4)以火山熔巖為主,上部(C2h5-7)以火山碎屑巖為主。各巖性段間多見火山噴發(fā)間隙期的雜砂巖、細礫巖薄層,顯示多期次的火山噴發(fā)特征。另外,在原Ⅰ-Ⅰ′號剖面C2h6灰綠色安山質(zhì)火山角礫巖、凝灰?guī)r中見到直徑約1 300 m的呈環(huán)形放射狀中強外弱的震積角礫巖;在烏爾禾盆地之南的石西18井中見到典型的海嘯灰?guī)r角礫巖。
PM02剖面由北向南實測,總體為一北傾(北新南老)單斜地層。本次新發(fā)現(xiàn)的火山碎屑復理石層見于PM02剖面中部的C2h6巖性段;沿剖面向東500 m后露頭較差,再無發(fā)現(xiàn)火山碎屑復理石層,至白板地一帶露頭極好,確認無火山碎屑復理石產(chǎn)出;向西至Ⅰ-Ⅰ′號剖面一帶,也確認無火山碎屑復理石產(chǎn)出。
火山碎屑復理石層由上(第34層)、下(第35層)2個大層構成,總厚度638.12 m?,F(xiàn)由下而上(由南而北)描述幾個代表性復理石序列。
2.1.1 第35層為礫巖-含礫粗砂巖-砂巖-泥質(zhì)粉砂巖韻律層
第35層總厚626.69 m,多數(shù)復理石序列A-E段發(fā)育齊全,少數(shù)或缺A或缺E;單個韻律層厚度變化很大,一般厚90~120 cm,個別較薄序列不足50 cm,最厚序列可達340 cm。
剖面20-21導64.00~68.40 m處復理石序列:為剖面上見到的最大厚度復理石序列層,厚達340 cm(圖2a、圖3a)。A段為(角)礫巖層,礫石總量占60%~70%,成分復雜,火山碎屑巖和火山熔巖類礫石均有見及,其成分有玄武巖類、安山巖類和流紋巖類;部分磨圓極差而保留了原始角礫狀,部分分選中等,個別分選較好,礫徑以1~2 cm為主,大者可達6 cm,礫石略顯定向,不顯層理,厚141 cm,總體顯示出近源與非近源混堆特色。B段為含礫粗粒巖屑雜砂巖,礫石含量為5%左右,成分同A段,磨圓較A段好,總體為中等磨圓,厚98 cm。C段為中-細粒巖屑雜砂巖,層理較為清晰,發(fā)育水平層理,厚53 cm。D段為粉砂級巖屑雜砂巖,層理清晰,水平紋層發(fā)育,局部見微波狀層理,極細碎屑成分主要為火山塵,厚40 cm;E段為含碳凝灰?guī)r,凝灰質(zhì)成分占80%以上,厚8 cm。
剖面20-21導62.00~63.10 m處復理石序列:該序列厚82 cm(圖2b、圖3b)。A段底部礫巖層礫石具定向性,長軸方向平行于層面,礫徑為0.2~2 cm,大多呈棱角狀,保留了原始火山角礫特色,黑色角礫約占80%,礫石成分為玄武巖類,淺色角礫多為英安巖、流紋巖角礫,約20%;礫石磨圓度中等,碎屑總體分選一般,不顯層理,厚44 cm。B段為含礫粗砂巖,礫石含量為3%左右,略顯定向,碎屑成分以玄武質(zhì)凝灰?guī)r類為主,厚24 cm。C段為細粒-粉砂級巖屑雜砂巖,厚14 cm。該序列D段極不完整。B-C段碎屑中玄武質(zhì)凝灰?guī)r占40%以上,因而巖石顏色顯示灰綠色調(diào);由B向C段陸源碎屑由3%增加到頂部約6%~7%;沿走向2 m處A段中還見一長約17 cm、寬約3.5 cm、形態(tài)似“竹葉狀”英安質(zhì)晶屑凝灰?guī)r角礫(圖3c)。
剖面20-21導61.00~62.05 m處復理石序列:厚80 cm(圖2c、圖3d),僅有B至D段保存,缺A段,E段被削頂。B段底部細小礫巖層中礫石具定向性,礫徑為0.2~2 cm,磨圓中等,僅15%呈角礫狀,總體成分較雜,中性基性火山熔巖和火山碎屑巖占比各半,分選較差,厚42 cm。C段為含礫粗砂巖,礫石含量為3%左右,略顯定向,厚24 cm。D段為細粒-粉砂級巖屑雜砂巖,厚14 cm。
剖面19-20導68.00~69.58 m處復理石序列:A段為礫巖(細礫巖),礫石分選差-中等、近一半磨圓度較好,部分仍為次棱角狀,保留了少量火山角礫特色,總體略顯層理;礫石成分多為中基性凝灰?guī)r類,偶見玄武巖礫石,排列略顯定向,厚35 cm。B段為含礫、含火山角礫粗砂巖,厚31 cm。C段為粗粒巖屑雜砂巖,厚15 cm。D段為細粒巖屑雜砂巖,厚25 cm。E段含碳泥巖,厚15 cm(圖2d)。A-D段巖屑中火山碎屑達60%以上,成分以中基性火山巖巖屑為主;E段目估陸源碎屑含量大于60%。
圖2 烏爾禾火山碎屑復理石序列素描圖Fig.2 Sketch map of the Urho Pyroclastic flysch sequence
a. 20-21導64~68.44 m處復理石序列;b. 20-21導62~63.10 m處復理石序列;c.似“竹葉狀英安質(zhì)晶屑凝灰?guī)r”角礫;d. 20-21導61~62.05 m處復理石序列;e. 19-20導79.41~83.13 m處;f. 19-20導79~79.41 m處復理石序列;g. 35層下部A—D為主代表性的復理石序列;h. 35層上部缺A段的代表性復理石序列;i、j.剖面34層火山復理石宏觀韻律層圖3 烏爾禾火山碎屑復理石序列及層理層面構造圖Fig.3 The Urho pyroclastic flysch sequence and its bedding plane structures
剖面19-20導75 m之上復理石序列:屬于第35層頂部序列層,單個序列厚度快速減小,如79.41~83.13 m處的A-D段厚92 cm(圖2e、圖3e)。79~79.54 m處最下部序列A-D段僅為41 cm厚(圖3f下),而緊鄰其上的2個序列厚分別為19 cm(圖3f中)和5.4 cm(圖3f上)。
經(jīng)露頭尺度統(tǒng)計,34層下部復理石平均厚度約95~103 cm(圖3g,底部未照全),35層中上部復理石平均厚度約33~36 cm(圖3h)。
2.1.2 第34層灰黑色蝕變凝灰質(zhì)巖屑砂巖-細砂巖-凝灰質(zhì)粉砂巖韻律層
第34層總厚度11.43 m。單個韻律層(圖3i、圖3j)厚約2~5 cm,最大厚達7 cm,近水平狀層理,高頻率重復,在圖3j中,總厚約40 cm中就有12次重復,野外統(tǒng)計為30韻律層/m;碎屑占85%~88%,主要由長石、巖屑組成;磨圓較好,圓狀、次圓狀,分選性好;韻律層底部粒徑為<2~0.5 mm的粗砂,中上部為<0.5~0.25 mm的中砂,頂部細-粉砂為主;巖屑主要有玄武巖、安山巖、凝灰?guī)r等;雜基占15%~18%,主要為火山塵。
總體而言,剖面第35、36層的復理石中,中、基性巖碎屑占比大于70%,這與本組總體以中基性火山巖為主相吻合,即火山巖的成分比例決定了2次搬運形成復理石的成分比例。
火山碎屑復理石與經(jīng)典陸源碎屑復理石粒序在單個序列變化上基本相近,單個序列大多均為“粗底細頂”結(jié)構(圖2),但在成分上主要表現(xiàn)為“粗底火山質(zhì)、細頂凝灰質(zhì)”特色。大多數(shù)序列無E段保留(圖3g、圖3h),偶見幾個E段火山凝灰質(zhì)占比達70%以上,僅有一個序列中E段以含碳凝灰質(zhì)粉砂巖-泥質(zhì)巖為主(圖4a)。D、E段細碎屑巖中的膠結(jié)物以火山灰、火山塵為主。未見鈣質(zhì)、泥質(zhì)和硅質(zhì)等膠結(jié)物。
a. E段凝灰質(zhì)粉砂巖-泥質(zhì)巖及其沉積紋層,與其上的A段弧形界面;b.復理石C段常見的層理構造;c、d、e.底沖刷面微弧形和弱起伏界面;f.粒級懸殊的礫石混生;g.基性火山巖(深灰色者)與酸性火山巖礫石(淺色)混生,基性巖類含量小于酸性巖類;h、i、k.棱角狀基性火山巖角礫,大小混雜,弱定向排列;j.基性火山巖類礫石(深色)與酸性火山巖類礫石(淺色)混生,基性巖類含量大于酸性巖類圖4 烏爾禾火山碎屑復理石粒序及礫石特征圖Fig.4 Grain sequence and grave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ho pyroclastic flysch
火山碎屑復理石中巖屑、晶屑、玻屑此“三屑”齊全是有別于陸源碎屑復理石的一個重要特征。因“三屑”是火山碎屑巖的主要組成,因此,火山碎屑復理石中“三屑”齊全且占比高是必然的。
烏爾禾火山碎屑復理石層總厚約650 m。其下部層位單個序列總體較厚,大多大于1 m,而上部層位相對快速變薄,靠近第35層頂部個別序列厚度不足10 cm(圖2f、圖3f上);下部層位多發(fā)育A段,以A-D段為主;中-上部層位中較多序列缺失A段,但E段漸多漸厚,初步統(tǒng)計中部約有1/4的序列缺少A段;中下部層位中總體E段或因被削頂而缺失,或因沉積時供給速率過快及沉積水體較淺,造成分選不足而導致缺失E段。與經(jīng)典陸源碎屑復理石相比,C、D、E段主要以水平層理為主,偶見微波狀層理,尤以C段最為清晰(圖4b)。缺A段則可能是相對晚期序列中較粗成分在沉積分選中消耗殆盡,或是作為提供2次搬運的碎屑物以凝灰?guī)r為主。野外露頭尺度上盡管有較多的削頂缺E段序列,造成D段與后一序列的B段底部直接接觸(圖4c、圖4d)。多數(shù)復理石序列的頂段與上一序列底面為起伏較小沖刷弧形面(圖4c、圖4d、圖4e)。
整個剖面區(qū)未見槽模、溝模、重荷模等特殊印模和印痕構造。原因一是因缺E段泥質(zhì)軟層,二是地震作用高頻發(fā)生,復理石沉積過快,印模和印痕構造難以形成,也難以保留。
因粗級碎屑占比太大,加之多數(shù)序列E段的缺失,薄層、軟性層構成較少而不易形成包卷層理或是即使發(fā)生了變形作用,但這些變形構造難以被記錄和保存。沉積速率較之陸源碎屑流更快,分選作用不明顯,因而成層性與變化韻律層明顯減少;另外,地震波往往導致海水流動是紊亂的,發(fā)生的作用也是瞬間的,因而斜層理等層理構造就會大大減少。
宏觀序列變化中,連續(xù)多個序列忽厚忽薄,漸變性差(圖2a、圖2b、圖2e)。
組成A段的礫巖層中,礫石含量局部地段占比高達60%~75%,且大小極為懸殊,粒徑大者可達6~7 cm,偶見大于10 cm,多數(shù)礫石顯示程度不同的定向性,但較之陸源碎屑復理石總體粒序性較差(圖4f、圖4g),表明分選不足,原因或是水體較淺或是地震作用過強及流速過快。礫石成分以火山質(zhì)占絕對優(yōu)勢(圖4f、圖4g、圖4h、圖4i、圖4j、圖4k),是有別于陸源碎屑復理石的又一重要特征,同時還表現(xiàn)出礫石成分復雜,既有熔巖礫石又有火山碎屑巖礫石(圖4f、圖4g、圖4h、圖4i、圖4j、圖4k),既有中基性類礫石又有酸性巖類礫石(圖4g)。大多數(shù)單層中,粒級大小極為懸殊,且紊亂多變,并不總是呈現(xiàn)下粗上細粒序。
粒度較粗、厚度較大、分選較差和層理不顯是火山碎屑復理石A段的主要特征,究其原因可能是因源區(qū)巖石未經(jīng)任何壓實與膠結(jié),剛剛堆積后就瞬間作為復理石的供給區(qū),或可能是因地震頻繁發(fā)生,震級極強造成高頻率重復搬運與沉積過程,重力分異作用難以發(fā)揮作用所致。
總體而言,①礫石磨圓度較差,往往礫石個體越大者磨圓越差,約70%以上的礫石幾乎為次棱角狀-棱角狀(圖4f、圖4h、圖4i、圖4j、圖4k)。②次棱角狀-棱角狀礫石與相對磨圓較好的礫石混生。這些特征表明復理石形成過程中既有近源區(qū)供給,又有遠源區(qū)物質(zhì)供給,或是源巖位于火山機構交匯區(qū),不同火山巖相空間疊置導致源區(qū)組成復雜。
綜上所述,火山碎屑復理石既有與陸源碎屑復理石相似的一些特征,又有顯著的差異性和獨特性。2類主要特征對比見表1。
歸納起來,火山碎屑復理石連續(xù)多個序列間忽厚忽薄、漸變性差,地層總體厚度不大,分布有限;火山碎屑為主,成分極為復雜,“三屑”齊全,膠結(jié)物多凝灰質(zhì);少見E段;沖刷面上印模、印痕構造難以保存;單層中粒級大小極為懸殊,局地紊亂無序;近源與遠源成分混生,棱角狀者居多,繼承和保留原火山角礫巖外形;受火山機構復雜古地形制約,地震誘發(fā)為主。這些都是顯著有別于經(jīng)典陸源碎屑復理石的主要特征。
表1 火山碎屑復理石與經(jīng)典陸源碎屑復理石特征對比表Tab.1 Comparisons of multipl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pyroclastic flysch and typical terrigenous detrital flysch
(1)復理石建造均形成于海相環(huán)境,需要較陡的古地形和地震等產(chǎn)生的動力誘發(fā)。陸源碎屑復理石的啟動主要受制于古地形,位于陡坡上段易啟動。火山碎屑復理石可能更多的受火山機構控制,巨量火山噴發(fā)極易形成局地陡坡和不均勻堆積,差異性越強則失衡率越大,為碎屑流向下滑動創(chuàng)造了必要條件;火山作用產(chǎn)生的強烈構造運動,伴隨有高頻率高強度的地震波等,更易啟動、誘發(fā)火山碎屑流的2次向下滑動,經(jīng)海水調(diào)整和重力分異形成火山碎屑復理石;火山碎屑物質(zhì)受控于原火山噴發(fā)作用類型和成巖作用類型,因而組成粒度上既有火山凝灰?guī)r等細碎屑巖又有火山角礫巖;類型上既有火山熔巖類又有火山碎屑巖類;成分上既有基性火山巖類又有中、酸性火山巖類;這些碎屑流經(jīng)地震誘發(fā)和推動使其2次向下滑動后,可長可短距離后再堆積,故其粒級更為懸殊,磨圓度相對較差,分選程度不一,其底面的沖刷構造如槽模、溝模、重荷模等特殊構造更加難以形成、保存,也更加難以識別。
(2)就整體而言,火山碎屑復理石總體厚度不大,分布相對有限,其組成中火山質(zhì)占絕對優(yōu)勢,近源、遠源成分混生,火山熔巖與火山碎屑巖類混生,“三屑”較齊全,膠結(jié)物多凝灰質(zhì),粒級懸殊、磨圓度差異顯著,連續(xù)多個序列間忽厚忽薄、漸變性差,礫石多繼承和保留了原火山角礫巖外形,這些特征是火山碎屑復理石的獨特性,因而也是其主要鑒別標志。
(3)在世界和中國范圍內(nèi),學者們主要研究復理石的形成環(huán)境和沉積模式等(侯方浩等,1984;龔一鳴,1993;李祥輝等,2011;胡楠等,2013; Capua et al., 2016;Mignard et al., 2019;楊保良,2021),而少有對其識別標志詳細總結(jié),烏爾禾地區(qū)哈拉阿拉特組火山碎屑復理石的發(fā)現(xiàn),為總結(jié)火山碎屑復理石的地質(zhì)特征和形成機制提供了絕好條件。本次總結(jié)豐富了火山碎屑復理石的甄別標志,區(qū)內(nèi)儲層精準對比提供了一個新類型的標志層,為石油天然氣勘探提供新的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