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珍,尹成坤
[1.山東國欣頤養(yǎng)集團肥城醫(yī)院(原肥城礦業(yè)中心醫(yī)院),山東泰安 271600;2.泰安市中心醫(yī)院分院,山東泰安271000]
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療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用治療手段之一[1]。根據(jù)既往研究,PCI 治療后獲心肌梗死溶栓試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級3 級的患者的心肌可獲得滿意的血流灌注,血流分級0 級為無復流,1~2 級為慢復流,無論是無復流、慢復流,患者均未能獲得最佳的心肌灌注水平,即PCI 治療療效不理想,其發(fā)生原因與血管內皮損傷、炎癥反應等多種因素有關,這會增加院內病死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因此,早期識別與預測PCI 治療后慢/無復流的風險意義重大[2]。γ 谷氨酰胺轉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濃度高于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并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有關[3]。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內皮素-1(endothelin-1,ET-1)是具有相反功能的血管內皮功能標志物,其中NO 在老年穩(wěn)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l(fā)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中的濃度低于未并發(fā)不良心血管事件者,ET-1 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濃度高于健康對照人群,故推測NO/ET-1 可能與冠心病及其病情發(fā)展等有關[4-5]。視黃醇結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濃度明顯升高,且與輕度冠狀動脈病變患者相比,重度冠狀動脈病變患者RBP4 濃度較高[6]。現(xiàn)階段關于GGT、NO/ET-1、RBP4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治療后慢/無復流預測效能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對此探討,旨在為臨床初步篩查PCI治療后慢/無復流的風險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選取2018 年3 月至2021 年3 月山東國欣頤養(yǎng)集團肥城醫(yī)院160例行PCI 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研究,其中女83例,男77例,年齡(51.16±6.47)歲。納入標準:(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7];(2)行PCI 治療;(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存在造影劑過敏史的患者;(2)合并腦梗死的患者;(3)惡性腫瘤患者;(4)伴有感染類疾病的患者;(5)既往有心臟手術史的患者;(6)陳舊性心肌梗死患者。
收集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既往史、疾病類型、PCI治療類型、Killip分級、Gensini 評分資料。
入組患者均給予PCI 治療,PCI 治療后即刻應用TIMI 血流分級[8]評估心肌灌注情況,分為0 級、1 級、2 級、3 級,0 級為無復流,1~2 級為慢復流,3級為心肌血流灌注正常。PCI 治療后,TIMI 血流分級0 級2例,1 級4例,2 級22例,3 級132例。根據(jù)PCI 治療后是否發(fā)生慢/無復流將入選患者分為發(fā)生組(n=28)、未發(fā)生組(n=132)。
治療前采集患者外周靜脈血5 mL,以10 cm為半徑,3 000 r/min 離心10 min,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GGT、ET-1、RBP4 濃度,試劑盒購于美國Sigma 公司;采用比色法檢測NO,試劑盒購于上海撫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比較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2)比較兩組患者血清GGT、NO、ET-1、RBP4 濃度及NO/ET-1。(3)分析GGT、NO/ET-1、RBP4 與TIMI 血流分級的相關性。(4)分析慢/無復流的相關影響因素。
采用SPSS 22.0 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時以()表示,行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行卡方(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 檢驗。采用Spearman 分析GGT、NO/ET-1、RBP4 與TIMI 血流分級的相關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方程分析慢/無復流的相關影響因素。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shù)、既往史、疾病類型、PCI 治療類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Killip 分級、Gensini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n(%),]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n(%),]
發(fā)生組患者血清GGT、RBP4 濃度高于未發(fā)生組,NO/ET-1 低于未發(fā)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比較 []
TIMI 血流分級0 級2例,1 級4例,2 級22例,3 級132例。以兩組各指標為源數(shù)據(jù),采用Spear?man 進行相關性分析,GGT(r=-0.588,P<0.001)、RBP4(r=-0.484,P<0.001)與TIMI 血流分級呈負相關,NO/ET-1(r=0.500,P<0.001)與TIMI 血流分級呈正相關,見圖1。
圖1 各指標與TIMI 血流分級的關系圖
以PCI 治療后是否發(fā)生慢/無復流為因變量,“否”賦值0,“是”賦值1;納入兩組比較P<0.05 的指標作為自變量,GGT、NO/ET-1、RBP4 低于兩組均值賦值1,高于兩組均值賦值2,兩組GGT、NO/ET-1、RBP4均值依次為135.64 U/L、8.62、11.70 ng/L;應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方程分析,結果顯示,將Killip 分級、Gensini 評分控制后,GGT、NO/ET-1、RBP4 仍與PCI 治療后慢/無復流的發(fā)生相關(P<0.05),見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方程分析結果
目前尚缺乏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治療后慢/無復流的有效策略。GGT 是機體氧化應激系統(tǒng)的一個指標,廣泛存在于肝臟、肺、腦等,主要參與炎性反應、細胞氧化還原反應的調控等[9-10]。徐佰達等[11]報道,與正常血流患者比較,無復流患者GGT 明顯升高,是影響無復流發(fā)生的高危因素,本研究觀點與之相似,且在此基礎上,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GGT 與TIMI 血流分級呈負相關,可為臨床早期評估患者PCI 治療后血流分級提供參考,從而指導臨床決策、干預等。Ozcan 等[12]研究發(fā)現(xiàn),血清高GGT 濃度可預示PCI 治療后較差的心肌灌注,本研究觀點與之相似。一方面GGT 具有促炎作用,直接參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與破裂,PCI 治療過程中閉塞血管再通操作時,冠狀動脈靶病變局部及缺血心肌局部產(chǎn)生包括GGT在內的大量炎癥因子,在其趨化作用下,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微栓子,隨再通血流栓塞遠端各級微血管而誘發(fā)慢/無復流現(xiàn)象;另一方面GGT 參與氧化應激,PCI 治療中置入導絲、球囊擴張、心肌缺血再灌注等,不可避免伴有創(chuàng)傷,導致血小板激活,并產(chǎn)生大量氧自由基,促進了GGT 合成,引起血管內皮的氧化應激損傷,誘發(fā)微血管損傷、微血管痙攣,從而參與PCI治療后慢/無復流的發(fā)生[13]。
NO 具有舒張血管功能,ET-1 可促進血管收縮,生理狀態(tài)下,兩者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NO/ET-1則可反映機體血管內皮舒張和收縮功能的平衡狀態(tài)[14]。PCI 治療后慢血流患者經(jīng)治療后NO 顯著升高,ET-1 顯著降低,心肌血流灌注增加,提示NO、ET-1 與PCI 治療后心肌灌注情況有關[15]。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態(tài)性可導致NO 合成減少,并與PCI 后慢復流的發(fā)生有關[16]。Niccoli 等[17]報道,PCI 治療后無復流患者ET-1 高于復流患者,并指出ET-1 可以作為無復流的一個預測因子。本研究亦發(fā)現(xiàn)慢/無復流患者ET-1 高于獲得滿意心肌灌注水平患者,但發(fā)生組、未發(fā)生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考慮一方面是其研究終點是無復流,此類患者血管內皮功能損傷更嚴重,導致了更高的ET-1;另一方面可能與人種異質性有關,有待后續(xù)更詳細分類研究的驗證。但目前關于NO/ET-1 預測PCI 治療后慢/無復流的報道鮮見,本研究對此探討發(fā)現(xiàn),PCI 治療后慢/無復流患者NO/ET-1 低于正常血流患者,NO/ET-1 與TIMI血流分級呈正相關,控制混雜因素后,NO/ET-1 仍與PCI 治療后慢/無復流的發(fā)生相關,可作為預測慢/無復流的生物標志物。血管內皮結構和功能的完整在調節(jié)血管舒縮中起到重要作用,內皮細胞生成NO 減少,使血管舒張功能減弱,難以拮抗PCI 治療過程中腎上腺能血管收縮效應,易于發(fā)生血管痙攣,同時PCI 治療時支架或球囊對血管壁的牽扯、再灌注后血管壁承受壓力突然增加等,刺激ET-1 縮血管因子合成與釋放,引發(fā)冠狀動脈痙攣,因此,NO/ET-1 升高是PCI 治療后慢/無復流的相關保護因素。
RBP4 主要由肝臟和脂肪細胞分泌產(chǎn)生,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運載蛋白分子,血清高RBP4 濃度可引起內皮細胞的炎癥反應,促進白細胞黏附和血小板聚集,進而增加動脈粥樣硬化風險和冠心病的易感性[18-19]。本研究顯示,發(fā)生慢/無復流患者RBP4 高于未發(fā)生者,與汪麗等[20]結果一致,證實RBP4 與PCI 治療后心肌血流灌注情況有關。且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RBP4 與TIMI 血流分級呈負相關,表明檢測RBP4 可作為評估心肌血流灌注情況的一個方法。血清高RBP4 濃度可對血管內皮造成炎性損傷,激活血小板、血栓素A2 等活性物質,介導血小板聚集和微血栓形成,且再灌注使RBP4、白細胞活化黏附于微血管內阻塞管腔,增加微血管血流阻力,引起冠狀動脈血流減慢或無復流??梢奝CI 治療前血清RBP4 濃度越高,術后慢/無復流風險越高,應加強對血清高RBP4 濃度患者的監(jiān)測和管理,以促進病情轉歸。值得注意的是,PCI治療現(xiàn)階段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方法,大部分患者治療后可獲得滿意的血流分級,所以導致無復流、慢復流患者數(shù)量較少,可能影響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結果,有待后續(xù)累積病例進一步進行驗證與探討。
綜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 治療后慢/無復流血清GGT、RBP4 濃度升高,NO/ET-1 降低,均與心肌血流灌注有關,或可作為預測慢/無復流的一個方案,為臨床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