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瑤, 周云
隨著經濟發(fā)展與人口結構的轉變,我國老年人口迅速增長。2019年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7 603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2.6%[1]。經預測,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在2050年達到峰值,占全國總人口的27.9%[2]。伴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的凸顯,關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逐漸成為熱點。抑郁是老年人較為常見的負面情緒,老年人的心理防衛(wèi)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弱,生理上、生活上以及社會角色的變化都可能使老年人產生負面情緒,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排解,則可能導致老年人深陷抑郁情緒之中[3]。以往研究顯示,2000—2012年中國老年人抑郁障礙患病率為10.6%~23.8%[4],2010—2019年中國老年人抑郁癥患病率為19.81%~31.29%[5],且抑郁的疾病負擔呈現出加重的趨勢,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要幫助老年人克服這一難題,需要多方力量支持。本文通過研究社會支持與城市居家老人抑郁情緒之間的關系,旨在為緩解老年人抑郁情緒、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于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CLHLS),調查對象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及其35~64歲成年子女,范圍覆蓋全國23個省市區(qū)。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老年人的基本情況、自評生活質量、性格特征、生理健康、生活方式、家庭結構等。本研究只針對城市居家養(yǎng)老的老年人,根據調查問卷中對“被訪老人現居住地”以及“您現在與誰住在一起”這兩個問題的有效回答,共選出2 977名在城市中居家養(yǎng)老的老年人為調查對象。
1.2.1 因變量選取本文的因變量即城市居家老人的抑郁情緒狀況,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CLHLS,2018)中利用簡版流調中心抑郁量表(CES-D-10)測量老年人的抑郁水平[6]。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效度,其中10個條目的信度系數(Cronbach'sα)都在0.9以上,滿足分析要求,能有效地測量老年人群的抑郁水平。本文對簡版流調中心抑郁量表的10個條目采用0(很少或根本沒有)~3(大部分或所有時間)四級計分,其中“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我很愉快”屬于反向計分題目,0~10分為無抑郁,11~20分為輕度抑郁,21~30分為中重度抑郁,總分越高則表示抑郁水平越高。
1.2.2 自變量選取本文的自變量即社會支持狀況,肖水源在1986年所編制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中將社會支持歸納為3個維度:第1個維度是客觀的社會支持,包括直接的物質支持以及對社會網絡與群體關系的參與;第2個維度是主觀的社會支持,主要是個人在社會中感受到支持、尊重與理解的情感以及滿足感;第3個維度是個體對社會支持的使用情況,即社會各界提供支持和幫助的時候,有人會選擇接受,也有人會選擇拒絕[7]。根據社會支持的3個維度,選取“您所有的生活來源是否夠用”作為自變量以反映城市居家老年人所獲得物質支持的狀況,“您現在參加社會活動嗎”作為自變量以反映城市居家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情況,“您覺得您現在的生活怎么樣”作為自變量以反映城市居家老年人對生活的滿意程度,“您自己的事情是不是自己說了算”作為自變量以反映老人個體在社會中被尊重、支持與理解的程度,“您是否參加養(yǎng)老保險”以及“您是否希望社區(qū)為老年人提供社會服務”作為自變量反映城市居家老年人對于社會支持的態(tài)度是接受還是拒絕。見表1。
表1 老年人抑郁情緒與社會支持關系的變量賦值
社會支持的作用機制主要存在兩種模型,即主效應模型和緩沖器模型。主效應模型認為,社會支持水平對于個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增益作用,對維持老年人良好的情緒體驗具有直接影響。緩沖器模型認為,社會支持通過緩沖壓力事件對個體身心健康的負面影響,對老年人心理產生間接的保護作用[8]。根據以上兩種模型提出假設如下:
H1:城市居家老年人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充足,其抑郁情緒越輕。
基于數據來源與研究假設,以城市居家老人抑郁情緒作為因變量,以社會支持3個維度為基礎所選擇的6個問題作為自變量。
運用SPSS Statistics 26.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城市居家老年人抑郁情緒與社會支持間的相關性,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篩選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自變量進一步進行多元回歸分析,最終確定城市居家老年人抑郁情緒與社會支持之間的相關關系。
在2 977名城市居家老年人中,無抑郁情緒的老年人有2 553名,占總體的85.8%;存在輕度抑郁情緒的老年人有404名,占總體的13.5%;存在中重度抑郁情緒的老年人有20名,占總體的0.7%。總的來看,城市居家老年人抑郁情緒的發(fā)生率為14.2%。
結果表明,除了“參加養(yǎng)老保險”這一自變量外,其他自變量均對因變量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與因變量之間具有相關關系。見表2。
2.2.1 客觀社會支持與城市居家老年人抑郁情緒的關系在客觀社會支持層面,“物質支持”與“參加社會活動”這兩個自變量均對因變量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呈負相關。物質支持充足的老人與物質支持不充足的老人存在抑郁情緒的比例分別為13.3%和26.2%,前者低于后者;參加社會活動與不參加社會活動的老人存在抑郁情緒的比例分別為12.2%和15.4%,前者低于后者??偟膩碚f,客觀社會支持越充足,老年人的抑郁情緒越輕。
2.2.2 主觀社會支持與城市居家老年人抑郁情緒的關系在主觀社會支持層面,“生活滿意度”和“自身是否得到尊重與支持”這兩個自變量均對因變量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均呈負相關。對生活感到滿意的老人和對生活感到不滿意的老人存在抑郁情緒的比例分別為13.5%和61.7%,前者遠遠低于后者。自主意愿被尊重的老人與不被尊重的老人存在抑郁情緒的比例分別為14.3%和17.6%,前者低于后者;總的來說,主觀社會支持越充足,老年人的抑郁情緒越輕。
2.2.3 社會支持的利用度與城市居家老年人抑郁情緒的關系在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層面,只有“是否希望社區(qū)提供社會服務”這一個自變量對因變量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呈正相關。希望社區(qū)提供服務的老人與不希望社區(qū)提供服務的老人存在抑郁情緒的比例分別為16.4%和10.4%,前者高于后者。
表2 城市居家老年人抑郁情緒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
為了進一步探討社會支持與城市居家老年人抑郁情緒之間的關系,以城市居家老人是否存在抑郁情緒作為因變量,篩選出社會支持3個維度中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的自變量,進一步采用多元線性回歸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客觀社會支持中“足夠的物質支持”與“參加社會活動”、主觀社會支持中“對生活滿意”與“自主意愿被尊重”以及社會支持的利用度中“希望社區(qū)提供社會服務”均對因變量具有較為顯著的影響(P<0.05)。其中客觀社會支持與主觀社會支持中的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呈負相關。“希望社區(qū)提供社會服務”這一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呈正相關。見表3。
表3 社會支持與城市居家老年人抑郁情緒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本文基于中國老年健康影響因素跟蹤調查數據,對我國城市居家老年人的抑郁情緒與社會支持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國內以往的研究表明,老年抑郁情緒的患病率在11.5%~21.1%之間[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城市居家老年人抑郁情緒發(fā)生率為14.2%,與國內以往研究結果基本吻合。目前,國外關于老年抑郁的研究顯示,精神疾病在老年群體中尤其普遍,其中抑郁癥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10]。據WHO統(tǒng)計,世界老年人口的總體抑郁癥患病率介于10%~20%之間[11]。有研究顯示,美國老年人抑郁癥的總體患病率為11.19%[12],歐洲老年人的抑郁癥患病率約為12%[13];日本老年人口的抑郁癥患病率為19.8%~33.5%,韓國老年人口的抑郁癥患病率為15.2%~44%[14]。總的來說,西方歐美國家老年人抑郁癥狀的患病率要比亞洲國家稍低一些,這可能是由于民族文化不同導致的。西方文化中的個體傾向于自由和開放的情緒表達,而東方文化中的個體傾向于情緒自我控制以及情緒抑制,情緒表達的抑制會對心理產生消極影響[15]。
本研究結果顯示,社會支持與城市居家老年人抑郁情緒之間具有相關關系,城市居家老年人獲得的客觀社會支持與主觀社會支持越充足,其抑郁情緒越輕,高水平的社會支持與積極的心理健康相聯系,是緩解老年抑郁情緒的有效途徑,這一結果與王興華等[16]以及陳立新和姚遠[8]的研究結果一致。在客觀社會支持層面,充足的物質支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老年人對養(yǎng)老與醫(yī)療問題的擔憂,從而緩解心理壓力。老年人參加社會活動,可以增進與他人之間的交流,保證老年人擁有一個穩(wěn)定的或者持續(xù)擴大的社會支持網絡,避免其出現封閉和孤獨的問題。在主觀社會支持層面,生活滿意度會影響老年人的情緒狀態(tài),反之抑郁情緒也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滿意度[17]。筆者認為,老人對生活感到滿意可以理解為兩個方面:一是客觀的生活條件令老人身心舒適,由此感到滿意;二是老人以積極向上、放松寬容的心態(tài)生活,對生活中不滿意的部分不會過分計較,由此對老年生活的總體評價依然是滿意的。由于老年人隨著歲數的不斷增長,除了軀體器官日漸衰退,還伴有不同程度的記憶功能衰退和其他神經功能障礙,這種衰退可能會讓老人產生自我否定的情緒,如果在此基礎上不尊重、不理解、不支持老人的自主意愿,將會加劇這種負面情緒。在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層面,本文研究結果表明,越希望獲得社會服務的城市居家老年人其抑郁情緒越重。有學者研究指出,城市老年人的心理自評健康狀況越差,對社會服務的需求越大,老年人出現抑郁等負面心理癥狀,對養(yǎng)老服務中的精神慰藉需求也會隨之上升[18]。對于養(yǎng)老保險這一因素,有學者通過利用2013年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查的數據研究發(fā)現,養(yǎng)老保險對心理健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養(yǎng)老保險通過為老年人提供穩(wěn)定的收入來減輕其心理壓力[19]。但在本文的研究中得出的結果是養(yǎng)老保險與城市居家老人抑郁情緒之間沒有顯著關系,這一差異可能與經濟發(fā)展和家庭結構的變化有關。當前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養(yǎng)老保險減輕老年人心理壓力的能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弱,同時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結構使老年人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根據本文研究結果,現提出以下對策:第一,政府在為居家老年人制定照護政策時,應充分考慮這一群體的經濟承受能力,通過擴大社保覆蓋范圍、提高社?;鸫鲆愿纳评夏耆后w的經濟保障水平。鼓勵有能力的老年人進行再就業(yè),以增強經濟自主性,從而提高經濟上的安全感。第二,社區(qū)應按需增設老年人活動場所,積極開展活動,促使老年群體維持和延展社會支持網絡,滿足其社會交往的需求。第三,完善社區(qū)衛(wèi)生保健服務體系,進行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普及,提供定期的健康體檢,以預防生理與心理疾病的產生,也可避免由于社會偏見、病恥感和疾病認知度低等原因導致的不就診、不治療[4]。第四,營造尊老敬老愛老的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氛圍,給予老年人足夠的情感關懷和理解尊重,鼓勵老年人依據自身情況繼續(xù)參加社會發(fā)展,從而使老年群體在社會中獲得尊重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