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華 趙小龍 鄧偉 蔣振華
慢性鼻竇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疾病之一,主要引起鼻塞、流膿涕、頭昏痛、嗅覺障礙等癥狀[1]。嗅覺是人類重要感覺功能之一,與人的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2]。嗅覺障礙可以影響人體食欲、情緒、擇偶等,甚至危及生命安全[3]。研究報道,嗅覺障礙的老年患者出現(xiàn)高死亡率[4]。可見,嗅覺障礙對人類的影響是不可想象的。針對于嗅覺障礙的治療目前國內(nèi)外尚無統(tǒng)一確切的治療方案[5]。專家共識指出,嗅覺訓練可以提高某些嗅覺障礙患者的嗅覺敏感度[2]。本研究針對于慢性鼻竇炎術后嗅覺功能康復不理想的患者,進行嗅覺訓練,旨在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嗅覺功能,并探討其作用機制。
選取2017 年10 月~2019 年6 月在我科行鼻內(nèi)鏡手術后6 個月仍伴有嗅覺障礙患者86 例,男性52 例,女性34 例。平均年齡(47.81±15.92)歲。納入標準:存在嗅覺障礙者;無嗅球、嗅束、中樞病變者;無顱腦外傷者;無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者。
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采用隨機對照和自身對照方法。按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實驗組(43 例)和對照組(43 例);按治療時間先后將實驗組分為:治療前(A 組)、治療16 周(B 組)、治療32 周(C 組);按嗅覺障礙程度將實驗組分為:嗅覺喪失組(13 例)和嗅覺下降組(30 例)。對照組:僅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噴霧劑治療[2];對照組:再此基礎上聯(lián)合嗅覺訓練治療,患者于早、晚各進行一次嗅覺培訓,采用四種溴素(玫瑰、檸檬、丁香、樟腦的精油,濃度均為100%),每種溴素經(jīng)鼻吸入20s/次,至四種吸入完畢為一輪,休息5min 后再進行下一輪,共30min[6]。
3.1嗅覺主觀評估[2,5]
即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評分,分別對治療前、治療后16 周、治療后32 周分別進行VAS 評分,提高>1 分或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為有效,提高<1 分為無效。
3.2嗅覺心理物理測試[2,7-8]
氣味閾值測試(odoe threshold test, OTT)、氣味辨別能力測試(odor discrimination test, ODT)和氣味識別能力測試(odor identification test, OIT)。采用TDI 評估嗅覺功能,總分為48 分,TDI 提高6 分及以上視為有效。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后VAS 評分分別為:4.57±3.24、3.27±2.79。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1。
注:P1代表兩組治療前比較,P2 代表兩組治療后比較。
A 組、B 組、C 組治療后VAS 評分分別為:1.57±2.46、3.25±2.92、4.57±3.24。經(jīng)兩兩比較,B 組與A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 組與C 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實驗組治療后VAS 比較(±s)
表2 實驗組治療后VAS 比較(±s)
注:P1 代表B 組與A 組比較;P2 代表B 組與C 組比較。
?
32 周后實驗組OTT、ODT、OIT、TDI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C 組OTT、OIT、TDI 明顯高于B 組(P<0.05),但C 組與B 組ODT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 組OTT、ODT、OIT、TDI 均明顯高于A 組(P<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OTT、ODT、OIT、TDI 比較(±s)
表3 治療前后OTT、ODT、OIT、TDI 比較(±s)
?
注:*▲代表實驗組與對照組中C 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代表實驗組中C 組與B 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代表實驗組中B 組與A 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嗅覺下降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分別為:1.85±0.35,5.25±1.37;嗅覺喪失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分別為:0.78±0.21,2.81±2.14;兩組治療前后VAS 評分比較差異均有意義(P<0.05);治療后嗅覺下降組VAS 評分明顯高于嗅覺喪失組(P<0.05),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嗅覺下降組和嗅覺喪失組VAS 比較(±s)
表4 治療前后嗅覺下降組和嗅覺喪失組VAS 比較(±s)
注:P1 代表嗅覺下降組治療前后比較;P2 代表嗅覺喪失組治療前后比較;P3 代表嗅覺下降組與嗅覺喪失組治療后比較。
?
目前對于慢性鼻竇炎導致嗅覺障礙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相關研究報道[9],可能與鼻腔機械性堵塞、嗅黏膜炎癥反應、嗅神經(jīng)細胞凋亡等相關。但對于鼻內(nèi)鏡治療康復后仍存在明顯嗅覺障礙的患者,可能更考慮與后兩種機制相關。其發(fā)生機制推測與嗅區(qū)黏膜神經(jīng)細胞周圍炎性細胞聚集, 誘導神經(jīng)細胞和炎癥細胞相互作用, 導致神經(jīng)細胞異常改變或者促進神經(jīng)細胞凋亡[10,11]。
糖皮質(zhì)激素對部分特發(fā)性嗅覺障礙有效已被證實,但作用機制尚不明確[12]。目前針對于慢性鼻竇炎伴嗅覺障礙患者治療尚無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案。嗅覺訓練是一種通過反復溴素刺激提升嗅覺敏感度的無創(chuàng)治療手段,目前已被列為1A 級證據(jù)支持的治療手段[13]。已經(jīng)被證實可以改善呼吸道感染、外傷性、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引起的嗅覺障礙[14]。
本研究顯示,治療前后實驗組和對照組不管從嗅覺VAS 評分還是OTT、ODT、OIT、TDI 分析,應用糖皮質(zhì)激素可以改善鼻內(nèi)鏡術后患者嗅覺障礙,同時聯(lián)合嗅覺訓練可以達到進一步改善的目的。其作用機制可能是,糖皮質(zhì)激素可以降低嗅區(qū)黏膜中炎癥因子與神經(jīng)細胞的相互作用,減輕神經(jīng)細胞形態(tài)和功能損傷, 同時通過嗅覺訓練誘導腦部神經(jīng)和嗅上皮細胞重塑、增加嗅球體積、激活三叉神經(jīng)[15],通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外周神經(jīng)系統(tǒng)多級重塑,提高嗅神經(jīng)的靈敏度,因此表現(xiàn)為OTT、ODT、OIT 評分不同程度的提高。
研究發(fā)現(xiàn),嗅覺訓練治療32 周后相關指標評價幾乎均明顯高于治療16 周。這可能與通過延長溴素刺激時間,提高了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重塑,進一步改善嗅覺敏感度,這與文獻報道一致[16,17]。實驗組中還發(fā)現(xiàn),治療16 周和治療32 周患者ODT 無明顯差異,這可能與樣本含量、患者主觀感覺、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重塑等多因素相關。
通過對治療前后嗅覺下降組和嗅覺喪失組比較,嗅覺下降組VAS 評分明顯高于嗅覺喪失組,說明嗅覺訓練對保留殘存嗅覺的患者療效更明顯。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嗅覺喪失患者嗅神經(jīng)損失嚴重,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大腦皮質(zhì)、嗅球、嗅束)存在失用性退化,影響其重塑相關。
綜上所述,嗅覺訓練對慢性鼻竇炎術后仍有嗅覺障礙的患者有明顯療效,尤其是保留殘存嗅覺的患者更為有效。因其嗅覺訓練對人體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和具有無創(chuàng)性、操作簡單等優(yōu)勢,患者依從性較高。但是針對于其作用機制的研究目前還不夠深入。此后我們會加大樣本含量、利用影像學檢查,更深入研究嗅覺障礙發(fā)病機制及嗅覺訓練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