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璐
遼寧省東港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遼寧東港 118300)
婦產科手術是臨床治療子宮肌瘤、宮頸癌等婦產科疾病患者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圍手術期患者的病理、生理變化,使術后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較高,甚至可引發(fā)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需給予其積極有效的護理干預[1]。研究發(fā)現(xiàn),在婦產科術后患者中采用風險護理模式,根據(jù)風險評估等級給予針對性護理可有效預防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但部分患者在接受相應的護理干預后仍具有較高的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風險,故需考慮結合其他物理手段對患者實施綜合干預。脈沖式氣壓治療儀通過周期性加壓和減壓的機械運動,可促進患者下肢血液循環(huán),進而預防靜脈血栓形成。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脈沖式氣壓治療儀聯(lián)合風險護理模式對婦產科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中心行婦產科手術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平均年齡(41.67±8.23)歲;平均身高(166.35±11.45)cm;平均體質量(59.65±10.01)kg;手術方式,開腹手術16例,腹腔鏡手術29例。觀察組平均年齡(42.23±8.11)歲;平均身高(167.03±9.78)cm;平均體質量(59.24±9.89)kg;手術方式,開腹手術14例,腹腔鏡手術3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手術指征,并行手術治療。排除標準:近期進行過其他手術;無法正常溝通;肢體運動障礙;凝血功能障礙。
對照組采用風險護理模式。(1)成立風險護理小組:抽取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組成風險護理小組,組長由科室主任擔任,組員為科室資深責任護士,統(tǒng)一對組員進行風險管理意識及能力培訓,明確各成員職責。(2)風險識別:對患者以往的病例資料進行整合,分析引發(fā)婦產科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比如高齡、肥胖、深靜脈內膜受損、肢體活動受限等。(3)風險評估:使用Caprini 評估量表對患者的風險等級進行評估,量表納入手術、病史、體征3大項,包括40條危險因素,每項分值均為1~5分,根據(jù)得分將患者分為4個等級,包括極高危(得分≥5分)、高危(得分為3~4分)、中危(得分為2分)、低危(得分為0~1分)。(4)風險處理:對于低危患者,可進行基礎護理(生命體征監(jiān)測,定期測量患者雙下肢周徑,減少下肢靜脈穿刺次數(shù),密切觀察患者下肢情況,如是否腫脹、皮溫是否升高、是否存在局部疼痛等癥狀,若有異常,及時報告醫(yī)師進行干預)、多形式宣教(通過口頭宣教、播放視頻、組織講座等形式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疾病健康知識宣教)、心理疏導(術后積極引導患者保持情緒平穩(wěn))、飲食指導(指導患者堅持低脂肪、高營養(yǎng)的清淡飲食)、康復指導(術后將患者下肢抬高15°~30°,術后6 h,患者可進行自主深呼吸、簡單肢體活動等室內床上運動,術后1 d,患者可嘗試下床行走,10 min/次,3次/d,之后可慢慢增加運動量)及日常護理(協(xié)助患者適度翻身,避免其受到刺激,注意保暖,囑患者不穿過緊的衣服,定時對患者進行下肢按摩);對于中危患者,需在低?;颊咦o理方案的基礎上增強運動鍛煉(指導患者進行早期踝泵運動,20~30回合/組,2~3組/d,指導患者進行直腿抬高運動,20~30回合/組,2~3組/d,指導患者進行擴胸運動、腹式呼吸,25次/h)及物理預防(術后采用穿戴彈力襪或彈力繃帶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加壓治療,治療期間,密切關注患者下肢末梢血液循環(huán)情況);對于高危、極高?;颊?,應在中、低?;颊咦o理方案基礎上給予藥物預防,即術后給予患者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 000 IU/次,1次/d,同時密切監(jiān)測患者出血風險,防止發(fā)生腦出血、胃出血等嚴重出血。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脈沖式氣壓治療儀干預:儀器選用PZM-1脈沖式動靜脈氣壓治療儀(安徽航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將氣囊套于雙側下肢,然后將導氣管按順序插在氣囊接口上,設置脈沖壓力為130 mmHg(1 mmHg=0.133 kPa),持續(xù)時間為2 s,兩次間隔時間為20 s;每次治療20 min,每日3次,連續(xù)干預5 d。
兩組均進行出院隨訪:患者出院前,給予出院指導,并留下患者聯(lián)系方式,對其進行6個月的隨訪。
(1)凝血指標:干預前、后,分別采集兩組空腹靜脈血5 ml,以2 500 r/min 轉速離心處理10 min 后取上清液,采用雙試劑酶法檢測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血清纖維蛋白原(plasma fibrinogen,F(xiàn)IB)水平。(2)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比較兩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情況,術后患者下肢出現(xiàn)疼痛性腫脹且皮膚溫度升高,彩超檢查顯示深靜脈管腔內存在實質性回聲,即表示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其中,患者靜脈豐滿但有損傷,下肢深靜脈堵塞、管腔狹窄,且管壁粗糙,則為中重度血栓;患者靜脈豐滿且缺損小,下肢深靜脈輕微堵塞,管腔輕度狹窄,則為輕度血栓;總發(fā)生率=(中重度例數(shù)+輕度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3)其他并發(fā)癥:統(tǒng)計兩組除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以外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如下肢腫脹、皮下淤血及皮膚硬結等。(4)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調查兩組護理滿意度,內容包括護理人員態(tài)度、護理技術、術后恢復情況、深靜脈血栓形成預防4部分,每部分均包括5個條目,每個條目的分值均為0~5分,總分為100分,患者評分≥60分表示滿意;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干預前,兩組PT、APTT、血清FIB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PT、APTT 均長于干預前,血清FIB 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PT、APTT 均長于對照組,血清FIB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PT、APTT 及血清FIB 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干預前后PT、APTT 及血清FIB 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PT 為凝血酶原時間,APTT 為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時間,F(xiàn)IB 為纖維蛋白原
組別 例數(shù) PT(s)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5 13.86±1.60 23.55±2.30a對照組 45 14.07±1.30 18.04±2.13a t 0.683 11.791 P 0.496 0.000組別 例數(shù) APTT(s)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5 27.26±5.64 45.64±6.31a對照組 45 27.72±5.07 36.47±5.30a t 0.407 7.465 P 0.685 0.000組別 例數(shù) FIB(g/L)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5 5.04±0.63 3.14±0.23a對照組 45 5.16±0.61 4.43±0.32a t 0.918 21.959 P 0.361 0.000
觀察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術后其他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護理滿意度比較[例(%)]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婦產科術后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由深靜脈內血液非正常凝結所致,如不及時進行防治,可造成血栓脫落,引發(fā)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風險護理模式可通過對患者進行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評估,全面了解患者情況,并根據(jù)風險等級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進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和處理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3],但單純依靠風險護理干預后仍很難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需考慮嘗試實施其他物理手段。脈沖式氣壓治療儀是近年來臨床用于預防手術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物理治療儀,可通過周期性加壓和減壓的機械運動,促進患者下肢血液循環(huán),起到抗凝、纖溶的作用[4]。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PT、APTT 均長于干預前,血清FIB 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PT、APTT 均長于對照組,血清FIB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及術后其他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脈沖式氣壓治療儀聯(lián)合風險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手術患者的凝血指標,預防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術后其他并發(fā)癥,提升其護理滿意度。其原因為,脈沖式氣壓治療儀的多腔氣囊可循環(huán)充、放氣,在患者治療部位形成循環(huán)壓力,加速血液及淋巴循環(huán),提高下肢靜脈血流速度,糾正血液高凝狀態(tài),改善血液循環(huán),最終降低下肢腫脹、皮下淤血及皮膚硬結等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5],進而改善預后情況,提升患者術后恢復效果,患者自身身體狀態(tài)持續(xù)性改善,滿意程度也相應提升。
綜上所述,脈沖式氣壓治療儀聯(lián)合風險護理模式可有效預防婦產科術后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改善凝血功能,并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