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洪剛 西藏大學藝術學院
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程是20 世紀80 年代初期在中國傳統(tǒng)舞蹈、戲劇、武術以及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基礎上,經過眾多的音樂舞蹈藝術家不斷努力探索與創(chuàng)新而建立的一門新課程。應運而生的身韻音樂伴奏隨之逐漸形成,是課程開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身韻”文字角度理解,“身”即身軀、身體的總稱,指物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舞蹈教學中主要指“身法”;“韻”即和諧悅耳的聲音,也指氣韻、氣質、情趣、情操,在舞蹈教學中主要指“韻律”“美”?!吧眄崱闭n程是集“形、神、勁、律”為一體,且相互結合、相互統(tǒng)一的舞蹈基礎練習之一,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詮釋與發(fā)展。
中國古典舞“身韻”一詞,最早由歐陽予倩提出,經北京舞蹈學院唐滿城教授等舞蹈大師發(fā)揚光大,奠定了“身韻”課程的學科基礎。關于對舞蹈“身韻”研究的文獻最早見唐滿城先生(1987)《關于(身韻課)教材對傳統(tǒng)的繼承關系及其整理方法》一文,其文對“身韻”的概念、形成與發(fā)展分階段進行了深入剖析;唐滿城(1991)對“身韻”一詞做了進一步解釋,分析了“形、神、勁、律”的美學特征,“圓、曲、擰、傾”的風格特點,結合中國古典舞開展實際教學。金浩(2014)對身韻課程的盤手、手位、馴龍等組合的韻律、技法、藝術表現力、音樂節(jié)奏變化等進行了融合研究,體現了音樂在身韻課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對古典文化藝術精神的堅守。劉莊(2014)揭示了中國古典舞發(fā)展過程中身韻課程的重要意義以及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同時還對身韻課程中呼吸問題進行詮釋,表明了身韻課程的研究對古典舞學習具有重要意義。于平(2017)指出身韻課程中風格與韻律非常重要,要重點解決舞者素質和能力問題,在借鑒芭蕾的基礎上優(yōu)化身韻課程的價值,體現出身韻課程的審美韻味,使身韻課程具有普適性、共通性。劉姝(2018)對古典舞身韻課程的選曲路徑、伴奏音樂風格、音樂結構、音樂情感進行探索,將伴奏音樂與身韻課程緊密聯(lián)系,表現出舞蹈與音樂之間的統(tǒng)一,透露出肢體語言和觀眾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從而展示中國古典舞的藝術特點與魅力。喬素(2018)對身韻課程的理論進行概述,對身韻課程的產生、伴奏音樂曲目風格、對舞者的音樂感覺、身韻的動作與特點、曲目儲備進行分析,提出身韻課堂中伴奏教師的職責與教學對策,掌握身韻特點及規(guī)律與曲目儲備的重要性。王熙(2019)在《戲曲五法在當代中國古典舞身韻的重構與拓展》一文中對身韻與戲曲表演規(guī)律進行重構,從語源、語境、語意分析了身韻再探索的可能性,為當代中國古典舞身韻語言體系建構提供可借鑒的探索思路。
綜上所述,伴奏音樂能夠讓舞者在音樂中感受自己的內心世界,可以根據音樂的意境、呼吸、節(jié)奏產生相對應的情感,使舞蹈更具藝術感染力,古典舞身韻伴奏在課程中具有其獨特的作用。經過對文獻知識查閱,當前將民歌引入舞蹈身韻伴奏課程的實例較少,對該領域的探索可以進一步深化身韻伴奏音樂素材,進一步將民族文化引入高校舞蹈身韻課程教學中,有效提升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審美,進一步推進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播。身韻課程的出現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體現,是民族優(yōu)秀文化與美學特征的體現,將民族音樂融入舞蹈身韻課程教學中,契合中國古典舞追求的理念,不斷完善、優(yōu)化音樂結構,儲備民族音樂曲目,可以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中國古典舞的學科建設。
“身韻”作為中國古典舞學習中一門重要的課程,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審美延續(xù),是舞臺造型藝術塑性的根基,可以培養(yǎng)舞者的韻律感覺,是藝術表現者風格的流變?!爸袊诺湮枭眄嵉幕驹匕ā?、沉、沖、靠、含、點、仰、旁提’等,包含‘形、神、勁、律等身韻的基本要素’”,根據身韻組合自身規(guī)律,結合民族傳統(tǒng)音樂,結合當代創(chuàng)作手法進行創(chuàng)新應用于教學,用新的方式方法呈現出具有民族文化底蘊的課堂方式,是一種可嘗試、可探尋的方法,其有助于民族地區(qū)學生更好地接受音樂和組合技巧,使學生保持一個良好的學習情緒。
西藏地區(qū)將當地民歌文化有機融入高校舞蹈身韻課程教學,能夠較好地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教育價值,能夠讓學生在聽覺上更為直觀地體驗時間藝術與造型藝術之間的完美結合,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與學習激情,使身韻組合無論是從技術技巧還是其意境體驗發(fā)揮到最佳效果。將西藏民歌應用于高校身韻課程教學中,以西藏本土旋律為媒介,帶動學生對舞蹈規(guī)定動作律動的把握,使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中傾聽音樂之美,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把組合動作在音樂的基礎上完美呈現出來。
從曲式上看,西藏民歌曲子均具有中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的風格特點,其節(jié)奏鮮明,快、慢的曲子均衡,使之應用于舞蹈身韻課程,以其獨特的民族音樂特色感染學生,能夠讓學生快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tài),快速進入組合技巧的意境之中,在民族音樂的烘托下體驗身韻動作之美。
當代社會不僅僅是教授學生技術技巧方面的內容,更需要讓學生在專業(yè)學習的基礎上學會審美共情,正確地引導和啟迪學生的審美觀念。通過合理地對西藏民歌進行篩選和二度創(chuàng)作,將音樂與舞蹈身韻相結合,能夠較好地讓學生在音樂聽覺中構建民族音樂的審美結構。舞蹈課程中的美育構建需要舞蹈和音樂教師的共同構建,因為在舞蹈專業(yè)技術技巧學習過程中,音樂、舞蹈兩方面均是缺一不可的。
舞蹈身韻課程伴奏音樂具有靈活、多變的特征,在樂曲的選擇上,每個組合都有其獨具特色的點,以此來對技巧組合中的各種造型、思想內涵進行塑造,使音樂和舞蹈動作相統(tǒng)一。西藏民歌中多以小調和傳統(tǒng)民族五聲調式為主,課程教學中更容易抒發(fā)情感,傳統(tǒng)民歌和新民歌進入課堂中能夠使學生對音樂產生共鳴,身體會不自覺地跟隨民族音樂而興奮起來?!安煌挲g段的學生上課時,選曲也不盡相同。如學校有中專學生時可以偏重在兒童歌曲類,本專科學生則以樂曲欣賞教授為主?!痹谖璧干眄嵰魳愤x曲上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第一,根據身韻技巧組合動作進行選曲:中國古典舞身韻是以傳統(tǒng)武術、戲劇、體育技巧為基礎演變而來。在選曲方面,劉姝博士指出:“可以根據個人曲目積累,從民樂作品、民樂改編的鋼琴作品、民族歌曲、民族特色的電影電視音樂中進行篩選”。曲目應用時需要根據課程開展過程中身韻技巧組合和要求選擇不同的曲目,這時就需要音樂舞蹈教師具有大量的音樂素材曲庫,以供選擇,由于舞蹈身韻課程的技巧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那么對音樂伴奏教師的即興創(chuàng)編能力也就有了較高的要求。
第二,根據身韻技巧組合韻律進行選曲:身韻的技巧組合具有“和”與“自然”之美的特點,動作之前講究連續(xù)性,在延續(xù)、舒展的同時,要求伴奏音樂跟隨自然,不同于常見的樂曲演奏時節(jié)奏的固定模式,根據技巧組合的進展,可適當收縮、延伸樂曲的節(jié)奏,最主要的是找準技巧組合的韻律點,以此助推音樂同技巧的緊密結合,使學生處在積極向上的音樂氛圍中。
第三,根據身韻技巧組合審美進行選曲,舞蹈身韻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是傳統(tǒng)文化審美的延續(xù)。舞臺藝術無論怎樣發(fā)展都逾越不了“審美”的界限,身韻技巧組合和音樂的結合就是美的延續(xù)。伴奏音樂作為直觀的聽覺藝術,從感覺上傳遞“美”與“丑”,所以技巧組合教學前選擇一首好聽的音樂,在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西藏民歌是指由西藏人民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歌曲,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西藏民歌在創(chuàng)作背景、題材、內容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差異?!拔鞑孛窀璺从沉瞬刈迦嗣駥ι鐣巍⒔洕臀幕矫娴乃枷胍娊?、政治態(tài)度、風俗習慣、社會歷史、風土人情以及文學藝術發(fā)展的基本概況”,記錄了西藏人民的生活方式。在西藏高校舞蹈課程教學中采用民歌旋律進行教學,以學生熟知的音樂感染學生的情緒,讓學生發(fā)自內心地做到課堂情感體驗與表達。
唐滿城先生將身韻分為:“形、神、勁、律”四大要素,指出“舞蹈課程開展過程中突出動作造型的形狀、形態(tài),是藝術的表現美,藝術在審美特征和各種典型舞姿的宏觀剖析,在形上必須解決體態(tài)上‘擰、傾、圓、曲’的曲線美和剛健挺拔、含蓄柔韌的氣質美,以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的、典型的動作為依據,層層漸入”。那么與舞姿動作相對應的音樂在教學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民族音樂對課程的開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身韻組合——提沉:是由“提”和“沉”兩種技巧相互作用下形成組合?!疤帷笔侵冈凇俺痢钡幕A上進行呼吸,感覺頭部向上延伸,主要由胸帶腰,順氣呼吸;“沉”是在基訓的舞姿基礎上,通過呼吸使氣息下沉,含胸放松的過程,部分教師也將這一組合技巧稱為徒手身韻,兩個元素需要互相貫通,動作連貫且相互統(tǒng)一。在音樂要求上通常是2/4、4/4 拍,中速為主,曲風優(yōu)美、柔和,在節(jié)奏上有韻律感??蛇x擇西藏民歌《阿媽的寶貝(譜例1)》《在遼闊的草灘上》《那片美麗的草灘》《美麗的孔雀河》等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鮮明,并富有延展性的歌曲。這些音樂還可以用于“沖靠與旁移、穿手與搖臂”等動作中。
譜例1
第二,身韻組合——袖舞:袖舞是對傳統(tǒng)戲劇舞蹈的繼承與發(fā)展,最早出現于我國漢代,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主要包括:撞袖、抖袖、出收袖、搭袖、推袖等,在音樂伴奏時,要根據不同的身法、動作和表情,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節(jié)奏,表現不同的人物內心活動,同時注意切分節(jié)奏的處理,讓學生感受到流暢頓挫的轉換。在西藏民族民間舞蹈中也有許多常見的《水袖》組合,在昌都弦子舞蹈中袖舞也是很常見的。在音樂上,可選擇西藏民歌《芒康弦子》《阿若康巴(譜例2)》及新民歌《叫我們怎么不歌唱》《北京的金山上》等等。
譜例2
第三,身韻組合——燕子穿林:燕子穿林是對傳統(tǒng)武術技巧的繼承,融合了太極八卦的套路,表現的是燕子輕快的動作,靈活多變。音樂上以2/4、4/4 拍中速、有力的曲子,音樂節(jié)構通常以4 小節(jié)短句為主,伴奏跳躍、短促,需要做斷奏處理,具有典型的民族五聲調式色彩。在民歌使用上需要進行二度創(chuàng)編融合,可選擇西藏民歌《日土酒歌(譜例3)》《箭歌》《江林朱西》等節(jié)奏、旋律鮮明的歌曲。
譜例3
將西藏民歌應用于高校舞蹈身韻課程的探索研究,目前尚屬探索應用階段,在此筆者對未來民歌在舞蹈伴奏音樂中的發(fā)展,提出幾點個人建議。
一個新的思路、一個新的想法需要在行動中不斷成長,同時也是由一個小范圍逐漸推而廣之的。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程的建立到現在已經經歷了40 多年,不斷借鑒、不斷發(fā)展。那么在西藏地區(qū)也可以將本地傳統(tǒng)歌舞、戲劇、體育、雜技等傳統(tǒng)文化進行提煉,從“身韻”課程的基礎組合動作開始改編,創(chuàng)新出一套具有典型西藏元素、藏族風格的身韻組合。在創(chuàng)新的組合基礎上,創(chuàng)建一套具有西藏民歌文化特色的音樂與之相適應,通過不斷的磨合,為西藏音樂舞蹈注入新鮮血液,相信在眾多音樂與舞蹈家的努力下,西藏民歌、西藏傳統(tǒng)音樂應用于舞蹈身韻課程之中指日可待。還可以在傳統(tǒng)音樂元素的基礎上進行二度、三度創(chuàng)編,既保留了西藏音樂的優(yōu)秀特點,又與舞臺和教學相適應。
西藏被譽為“歌舞的海洋”,歌與舞總是相伴而生的,西藏地區(qū)具有豐富的歌舞資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百花園中璀璨的明珠。針對藏戲動作、民族民間歌舞動作、雜技動作進行分析,探索“形、神、勁、律”各元素,形成具有西藏特色和文化的身韻技巧組合教材和與之相適應的音樂教材。
西藏民歌具有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的特征,可以根據舞蹈課程需求建立數據庫,對西藏各地區(qū)民歌、歌舞分類整理,針對不同的需求邀請作曲和舞蹈專家進行再編曲、再創(chuàng)作,形成網絡數據庫,針對不同舞蹈訓練要求編配相適應的伴奏,這樣更便于課程開展中快速、準確地找到相對應的曲子,并應用于課堂教學中。
西藏民歌包括傳統(tǒng)民歌和新民歌兩種,數據庫建立時可以加入新民歌的應用,新民歌繼承了傳統(tǒng)音樂元素,又結合當代社會的發(fā)展歷史,反映了西藏當代社會在黨的領導下快速發(fā)展的社會景象,合理使用新民歌,既對舞蹈“課程思政”起到了較好貫通,又有利于傳承文化。
本文通過對西藏民歌進行分析與簡單改編,對舞蹈“身韻”部分組合動作進行分析,探索性地將西藏民歌(含新民歌)與舞蹈基訓課堂中的組合相結合,將民族音樂融入課堂,充分發(fā)揮民族地區(qū)的地域優(yōu)勢與資源優(yōu)勢。通過對民族音樂風格的分析運用,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身韻”組合中的技術技巧,在美的音樂中培養(yǎng)舞蹈美感,實現技術與審美的雙重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