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微
嵊州市中醫(yī)院 浙江 嵊州 312400
實脾救心湯是結(jié)合歷代醫(yī)家的心衰論治精粹和筆者臨床體會形成的自擬方,旨在救心的基礎(chǔ)上遵循脾胃學說,重視激發(fā)脾陽以利元氣充沛,達到強心補肺益腎、標本兼治、祛邪扶正之功效。筆者應用實脾救心湯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總結(jié)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內(nèi)科住院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患者總計6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觀察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48~84歲,平均年齡(72.45±8.37)歲,病程2.5~5.8年,平均病程(3.34±1.20)年;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6~85歲,平均年齡(73.19±6.42)歲,病程1.9~6.1年,平均病程(3.42±1.11)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中醫(yī)診療指南(2014版)》中分型為陽虛水泛證的辨證標準:①胸悶、喘促、短氣明顯,甚者不能平臥,動后癥狀加重,或咳嗽;②肢體水腫;③神疲乏力,動則加重;④心悸,動則尤甚;⑤肢冷,或畏寒;⑥舌苔白滑,脈沉弦或沉滑。患者需同時滿足①②2項,加上③④⑤⑥中的任意3項后診斷方成立。年齡45~85歲,性別不限。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依從性好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主要包括控制水鈉攝入,合理氧療,保持呼吸道通暢,控制感染,利尿減輕心臟負荷等。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chǔ)上加用實脾救心湯治療,方藥組成:制附子(先煎)、木瓜、茯神各15g,干姜、山茱萸各10g,炙甘草8g,炒黨參、炒白術(shù)各20g,生黃芪、葶藶子、生龍骨(先煎)、生牡蠣(先煎)各30g。每日1劑,早晚2次溫服。2周為1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分別對比兩組治療前后包括心功能分級、腦利鈉肽(BNP)、心室射血分數(shù)(EF)以及中醫(yī)證候療效與中醫(yī)證候量化評分。其中中醫(yī)證候療效的評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方法:證候積分降幅=[(治療前總積分值-治療后總積分值)/治療前總積分值]×100%。臨床控制為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甚至完全消失,積分降幅≥95%;顯效為癥狀體征得到顯著改善,積分降幅≥70%且<95%;有效為癥狀體征有所好轉(zhuǎn),積分降幅≥30%且<70%;無效為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積分降幅<30%。中醫(yī)證候量化評分主要包括畏寒肢冷、胸悶喘息、咳嗽咳痰、肢腫、發(fā)紺5個癥狀,根據(jù)癥狀輕重程度予以量化計分,無癥狀者積分為0分,輕者積分為2分,中者積分為4分,重者積分為6分。
1.5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配對t檢驗進行組內(nèi)比較,獨立兩樣本(治療前后)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重復測量資料用方差分析。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本項研究,假設(shè)檢驗均采用雙側(cè)檢驗,以0.05為顯著性水平。
2.1 兩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心功能改善總有效率比較(83.33%VS 9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改善比較
2.2 兩組治療前后BNP比較:兩組治療2周后BNP對比,觀察組BNP值降低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NP比較(±s,ng/L)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NP比較(±s,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30 30治療前4258±189 4387±213治療后956±91*#1536±85*
2.3 兩組治療前后EF比較:兩組治療2周后EF對比,觀察組對提高EF值、改善心臟射血功能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F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EF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后62.45±6.75*#55.80±5.02*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30 30治療前46.14±5.74 47.21±6.62
2.4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兩組治療2周后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對照組與觀察組總有效率比較(76.67%VS 8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改善中醫(yī)證候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4。
表4 兩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2.5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量表評分比較:兩組中醫(yī)證候量化評分比較,觀察組在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癥狀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量表評分比較(±s,分)
表5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量表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治療后15.98±4.21*#19.86±3.07*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30 30治療前25.09±4.02 24.91±4.75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的治療主要是抗感染,治療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降低肺動脈壓,防止和治療多種并發(fā)癥等。本病在傳統(tǒng)醫(yī)學中沒有明確記載,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咳嗽咳痰、胸悶氣喘、心悸、水腫等,屬于中醫(yī)學“肺脹”病范疇。歷代醫(yī)家論治心衰,認識到心脾腎三陽虛衰在發(fā)病中的重要作用,陽虛水泛證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常見證型?!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弧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張秉成云“治水當以實脾為首務也”,二者均肯定了從脾胃論治水濕的理論。
實脾救心湯是在脾胃學說的指導下,通過激發(fā)脾陽加強鼓動蒸化之力來溫化水飲,達到益氣利水的功效。實脾救心湯組方,選用制附子、干姜、炙甘草組成的名方“四逆湯”為主方,此乃中醫(yī)強心主劑,救治心衰療效卓著。祝智宇等[1]研究了四逆湯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結(jié)果表明其能有效地減輕心力衰竭的癥狀,改善心功能和血清腦鈉肽(NT-proBNP)水平。心衰病人病情危重,不僅陽氣衰憊,且多伴陰精內(nèi)絕,故不可一味重于補陽而輕于救陰,方中炙甘草既解附子毒性,蜜炙后又可扶正強心,還可顧護胃腸津液;木瓜味酸氣溫以收脾肺之耗散;附子大毒,在古方中常與其他藥配伍使用,如山茱萸、甘草、人參、黃芪等以達到減毒增效的作用;炒白術(shù)健脾燥濕,益氣利水;黨參益氣生津;山茱萸“凡人身之陰陽、氣血捊散,皆能斂”,救脫之功較參、術(shù)更甚;茯神健脾利水,鎮(zhèn)靜寧心;黃芪補益心氣,利水消腫;葶藶子瀉肺定喘、利水消腫,茯神、黃芪、葶藶子三藥為“水飲”之去開通渠道;生牡蠣、生龍骨為收斂元氣、固腎澀精、重鎮(zhèn)安神之要藥;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患者多病情危重,為了緩解患者焦慮煩躁的情緒、積極配合治療,需要選擇有效的鎮(zhèn)靜藥物,這也是此病治療的關(guān)鍵,本方應用茯神、龍骨、牡蠣以鎮(zhèn)靜安神,消除患者不安情緒以利于疾病康復。全方通過回陽救逆,實脾益腎,澀精固脫,寧心安神,消補并施,標本兼顧,使水飲自化,肢腫漸消,氣促自平。
綜上所述,實脾救心湯治療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力衰竭陽虛水泛證具有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能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患者BNP,提高EF,改善心功能,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