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衛(wèi),蔣 韜,郝 利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北京 100097)
由于化肥和農藥過量和不科學施用,農業(yè)生產成本增加、生態(tài)環(huán)境污染和農產品殘留超標等問題凸顯,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不利于農業(yè)固碳減排與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2019年,我國蔬菜播種面積與產量分別達到2 086.27萬hm和7.21億t,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設施蔬菜的播種面積、產量和產值分別占蔬菜總播種面積、產量和產值的20%、30%和60%以上。分析近幾年“雙減”(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減少化肥使用)的效果,評價其對經濟效益的影響以及合理安排農作物品種以獲得較好經濟效益,對當前“雙減”政策的推行具有重要的意義。Veleva等在排除信息不可獲得特性的基礎上,從指標數據易獲性角度提出并完善模型技術的應用,最終劃分出了環(huán)境、經濟、社會效益3項經典指標。Wang等通過探索最佳輪作模式和施肥方法,來提高農業(yè)、環(huán)境和經濟效益。尼雪妹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與主成分分析法對水稻化肥減施增效情況進行分析評價。楊森等運用專家約束下的主成分賦權法,對寒冷地區(qū)5項設施蔬菜化肥減施增效技術的社會經濟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評價方法系統(tǒng)的研究,但綜合運用作物、區(qū)域、年度數據,分析變化趨勢,發(fā)現其中的規(guī)律,進而得出有價值的結論和政策啟示的報道并不多見。
本文以設施蔬菜為研究對象,針對4種代表性設施蔬菜不同區(qū)域、不同年份的化肥、農藥、凈利潤等數據,分析其變化趨勢及相關性,比較不同蔬菜在不同區(qū)域的經濟效益,進而對化肥農藥減施工作和不同區(qū)域設施蔬菜種植品種安排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農業(yè)雙減和設施農業(yè)減排固碳技術模式評價研究提供參考。
采用《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中列舉的2011—2019年21個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上海、河南、湖北、四川、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的4種設施蔬菜(番茄、黃瓜、菜椒、茄子)相關數據進行分析。由于匯編中沒有農藥用量指標,筆者采用農藥成本的變化來反映農藥用量的變化。
采取趨勢線法,分析2011—2019年21個省市4種設施蔬菜的平均每667 m化肥折純用量、化肥成本、農藥成本、凈利潤和雙減經濟系數總體變化趨勢。運用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年度21個省市4種設施蔬菜平均每667 m化肥折純用量、化肥成本、農藥成本、凈利潤、雙減經濟系數變化的差異顯著性。采用皮爾遜相關性分析法,分析不同年度21個省市4種設施蔬菜平均每667 m凈利潤與每667 m化肥折純用量、化肥成本、農藥成本之間的相關性,從而推測經濟效益是否顯著受到化肥、農藥用量變化的影響。
將21個省市劃分成環(huán)渤海區(qū)(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東北寒區(qū)(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黃淮區(qū)(江蘇、浙江、安徽)、長江與華南區(qū)(上海、河南、湖北、四川)、西北旱區(qū)(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5個區(qū)域,對不同區(qū)域4種設施蔬菜的雙減經濟系數進行比較。雙減經濟系數=每667 m凈利潤/(每667 m化肥成本+每667 m農藥成本)。
圖1結果顯示,設施蔬菜每667 m化肥折純用量總的趨勢是下降的,其中2013年最高,2013—2016年下降較快,2016年達到最低,2016—2018年有所上升,2018—2019年再下降。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為=0.829>0.05,說明2011—2019年每667 m化肥折純用量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各年度之間差異不顯著。
圖1 設施蔬菜每667 m2化肥折純用量變化趨勢(2011—2019年)
圖2結果顯示,設施蔬菜每667 m化肥成本總的趨勢是上升的,2011—2013年上升,2013—2014年下降,2014—2018年持續(xù)上升,2011年最低,2018年最高,2018—2019年再下降。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為=0.649>0.05,說明2011—2019年每667 m化肥成本總體呈上升趨勢,但各年度之間差異不顯著。
圖2 設施蔬菜每667 m2化肥成本變化趨勢(2011—2019年)
圖3結果顯示,設施蔬菜每667 m農藥成本總的趨勢是上升的,2012—2013年為下降,2013年最低,2013—2018年持續(xù)上升,2018年達到最高,2018—2019年再下降。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為=0.061>0.05,說明2011—2019年每667 m農藥成本總的趨勢有所上升,但各年度之間差異不顯著。
圖3 設施蔬菜每667 m2農藥成本變化趨勢(2011—2019年)
圖4結果顯示,設施蔬菜每667 m凈利潤總的波動趨勢明顯,2011—2013年為上升,2013年最高,2013—2015年為下降,2015—2016年略有上升,2016—2018年又下降,2018年達到最低,2018—2019年再上升。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為=0.037<0.05,說明2011—2019年每667 m蔬菜凈利潤年份之間差異顯著。通過多重比較得出,2012年顯著高于2015年、2018年,2013年顯著高于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
圖4 設施蔬菜每667 m2凈利潤變化趨勢(2011—2019年)
圖5結果顯示,設施蔬菜每667 m雙減經濟系數總體呈下降趨勢,2019年有所反彈,具體表現如下:2011—2013年為上升,2013年達到最高,2013—2018年持續(xù)下降,2018年最低,2018—2019年有所上升。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為=0.367>0.05,說明2011—2019年每667 m雙減經濟系數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各年度之間差異不顯著。
圖5 設施蔬菜每667 m2雙減經濟系數變化趨勢(2011—2019年)
通過表1可知,每667 m凈利潤與化肥折純用量之間的=0.507,為中等程度相關,=0.163>0.05,說明其相關性不顯著;每667 m凈利潤與化肥成本之間的=-0.749,為強負相關,=0.369>0.05,說明其相關性不顯著;每667 m凈利潤與農藥成本之間的=-0.485,為中等程度負相關,=0.185>0.05,說明其相關性不顯著。綜上顯示,2011—2019年4種設施蔬菜平均每667 m凈利潤變化與每667 m化肥折純用量、化肥成本、農藥成本變化之間的相關性均不顯著,說明適當減施化肥、農藥對設施蔬菜利潤不會產生影響。
表1 凈利潤與化肥折純用量、化肥成本、農藥成本之間的相關性分析
作物在不同地區(qū)的雙減經濟系數是衡量其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指標。2011—2019年度設施番茄、黃瓜、菜椒、茄子在5個不同區(qū)域的平均雙減經濟系數如表2所示。5個區(qū)域的平均雙減經濟系數排序為:番茄>黃瓜>茄子>菜椒,說明種植設施番茄經濟效益最好,設施菜椒經濟效益最差。環(huán)渤海區(qū)的平均雙減經濟系數排序為:番茄>菜椒>黃瓜>茄子,此區(qū)域種植設施番茄經濟效益最好,設施茄子經濟效益最差;東北寒區(qū)的平均雙減經濟系數排序為:番茄>黃瓜>茄子>菜椒,此區(qū)域種植設施番茄經濟效益最好,設施菜椒經濟效益最差;黃淮區(qū)的平均雙減經濟系數排序為:番茄>茄子>菜椒>黃瓜,此區(qū)域種植設施番茄經濟效益最好,設施黃瓜經濟效益最差;長江與華南區(qū)的平均雙減經濟系數排序為:番茄>黃瓜>茄子>菜椒,此區(qū)域種植設施番茄經濟效益最好,設施菜椒經濟效益最差;西北旱區(qū)的平均雙減經濟系數排序為:黃瓜>番茄>菜椒,此區(qū)域種植設施黃瓜經濟效益最好,設施菜椒經濟效益最差。
表2 4種設施蔬菜不同區(qū)域雙減經濟系數比較
從總趨勢和方差分析結果來看,2011—2019年21個省市4種設施蔬菜平均每667 m化肥折純用量總趨勢是下降的,但變化不明顯,平均每667 m化肥成本、農藥成本總趨勢是上升的,變化也不明顯,值得注意的是2011—2019年所有指標的變化趨勢均在向好,考慮農資價格增長因素,表明“雙減”行動的效果已經逐漸顯現出來。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平均每667 m凈利潤與每667 m化肥折純用量、化肥成本、農藥成本之間的相關性均不明顯,表明目前化肥、農藥的減量還不是導致利潤減少的主要因素。比較4種設施蔬菜在不同區(qū)域的平均雙減經濟系數,可以看出不同區(qū)域不同蔬菜的經濟效益有所差異,在環(huán)渤海區(qū)、東北寒區(qū)、黃淮區(qū)和長江與華南區(qū)種植設施番茄的經濟效益最好,在東北寒區(qū)、長江與華南區(qū)和西北旱區(qū)種植設施菜椒的經濟效益最差,不同區(qū)域可根據不同蔬菜品種經濟效益情況制定不同的種植策略。
根據如上結論,建議繼續(xù)加強“雙減”相關工作,不久將來,“雙減”產生的效果將逐漸顯現,農產品生產環(huán)境、產品質量將得到有效提高??蛇m當增加設施番茄的播種面積,以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對于不同地區(qū)而言,環(huán)渤海區(qū)可增加設施番茄的播種面積,減少設施茄子的播種面積,東北寒區(qū)和長江與華南區(qū)可增加設施番茄的播種面積,減少設施菜椒的播種面積,黃淮區(qū)可增加設施番茄的播種面積,減少設施黃瓜的播種面積,西北旱區(qū)可增加設施黃瓜的播種面積,減少設施菜椒的播種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