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昱,蔡懷森
(1.鄭州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院,河南 鄭州 450006;2.黃河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河南 鄭州 450003)
試驗所用原材料為P·O42.5 水泥、離效減水劑、礦粉、硅粉、消泡劑。
1.2.1 針對強度的配合比優(yōu)化
1.2.1.1 硅粉對自密實補強材料的影響
流動度隨著硅粉摻量的增加而降低,1 d 強度隨著硅粉摻量的增加而提高。硅粉的加入對提高早期強度有利,但會降低材料的流動性。所以,需要結合其他參數綜合考慮其合適的摻量。
1.2.1.2 水灰比對自密實補強材料的影響
流動度隨著水灰比的增大而增大,1 d強度隨著水灰比的增大而減小。在保證1 d強度的情況下,需要加入摻和材料,此時原來能滿足流動性的小水灰比已不能滿足要求,需要相應增大水灰比。
1.2.1.3 礦粉對自密實補強材料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流動度隨著礦粉摻量的增加而減小,1 d強度隨著礦粉強度的增加而增大。水灰比為0.40,礦粉摻量為1%時,流動度滿足要求,同時1 d 抗壓強度也達到20 MPa 以上。而水灰比為0.40,礦粉摻量為1.50%時,雖然1 d抗壓強度繼續(xù)增大,但此時流動度明顯減小。
綜合考慮材料的流動度和1 d強度,確定自密實補強材料(不含纖維)的試驗配合比的水膠比、膠砂比、礦粉摻量、減水劑摻量、消泡劑摻量、硅粉摻量分別為0.40、1:1.80、1.00%、2.00%、0.50%、2.00%。
選擇長度為12 mm的PP纖維和PVA纖維進行試驗。該部分試驗的主要內容為流動性。試驗結果見表1。
表1 纖維自密實補強材料流動性試驗結果表
由試驗結果可以看出,隨著纖維摻量的增加材料的流動度呈明顯的降低趨勢。在確定的自密實補強材料(不含纖維)配合比的基礎上加入纖維,PP 纖維摻量為0.30、0.50、0.70 kg/m3時,相比纖維摻量為0時,初始流動度降低幅度分別為12.90%、18.20%、30.1%。PVA 纖維摻量為0.30、0.50、0.70 kg/m3時,相比纖維摻量為0 時,初始流動度降低幅度分別為16.90%、24.80%、33.10%。PVA纖維的降低幅度要大于PP纖維。
通過變化膠砂比至1:1.50,可以使纖維摻量為0.70 kg/m3時的材料滿足流動性要求。但是,如果繼續(xù)增加纖維摻量,通過試驗增大水灰比仍然不能是材料獲得良好的流動性。若繼續(xù)調整膠砂比,勢必會使膠凝材料大幅增加。綜合考慮,選擇纖維自密實補強材料的基準配合比的水膠比、膠砂比、礦粉摻量、減水劑摻量、消泡劑摻量、硅粉摻量分別為0.40、1:1.50、1.00%、2.00%、0.50%、2.00%。纖維最大摻量選擇為0.70 kg/m3。
考慮工程時效,文章分析了纖維摻量與30 min流動度的關系(見圖1)。纖維摻量在0~0.70 kg/m3變動時,其和流動度有較好的線性相關性。
圖1 纖維摻量和30 min流動度關系圖
式(1)(2)中:Y—流動度(mm);X—纖維摻量(kg/m3);R—相關系數。
式中:纖維完全均勻分布情況下,每一試樣中所含纖維數完全一致時,ψ(x)=0,β=1;β能反映出纖維的分散情況,纖維分散不均勻趨于集中的程度越嚴重,則β就越偏離1。因此β一般0~1,ψ(x)越接近0,β越接近1,表示纖維分散性越好。β和ψ(x)可反映出纖維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分散均勻性。采用水洗法評價纖維在水泥基復合材料中的分散性。
選用長度為12 mm的PP纖維進行試驗。投料順序為:骨料→纖維→水泥→拌合水。骨料、纖維、水泥加入攪拌機后,先干拌一分鐘,然后加入拌合水進行攪拌。試驗采用上述投料順序對拌和時間對纖維分散的影響進行了試驗。攪拌1 min纖維的分散系數為869.93×10-3,效果較差;延長攪拌時間至3 min,纖維的分散系數為962.74×10-3,此時的分散效果較好。
①摻量大于0.70 kg/m3時嚴重影響拌合物流動性。②試驗參數優(yōu)化,獲得滿足流動性和強度要求的纖維自密實補強材料。③纖維摻量0~0.70 kg/m3和30 min 流動度有較好的線性相關性。④延長攪拌時間至3 min可提高纖維在自密實補強材料中的分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