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根
清晨,我們一幫人乘車奔赴某地考察扶貧工作。車在水庫的堤壩上停了下來。這是一個中型水庫,當(dāng)初修建水庫是為了灌溉土地,不過該地近年雨水豐沛,水庫一時失去了灌溉意義?!皬拇说刈叱鋈サ囊晃淮髮W(xué)生發(fā)跡了,他念念不忘自己最初凝望世界的視角,聽說老家正在進(jìn)行脫貧攻堅,便主動回來承包了水庫。他利用水庫水面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利用水庫附近土地發(fā)展種植業(yè),利用水庫優(yōu)美的湖光山色發(fā)展旅游業(yè),所有投資由他出,所有收益歸村集體分配。在他的帶動下,父老鄉(xiāng)親很快脫貧致富。”以上是領(lǐng)隊介紹的,介紹完畢,領(lǐng)隊望著寬闊深邃的水面動情地說:“上善若水,我們過去耳聽為虛,今天卻是眼見為實,我相信大家此刻都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世界上最美好的德性就是慈善,它像水一樣隨處可見,無邊無際?!?/p>
同行一人大概對《道德經(jīng)》有研究,他神神秘秘地捅我一下,語氣充滿嘲諷,“‘上善若水’,老子當(dāng)年說的可不是這個意思。”
我正色說:“我相信如果老子活到今天,他會親口說,沒錯,好善樂施,確實是‘上善若水’的應(yīng)有之義?!?/p>
那人沒想到我會這樣說,一時愣住了。他凝神思考了半天,鄭重地對我豎起了大拇指。
《道德經(jīng)》第八章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狈g成現(xiàn)代文是:上善像水一樣。水滋養(yǎng)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我們做人要像水那樣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像水那樣待機(jī)而動。因為(像水那樣)與世無爭,所以不會有煩惱。
也有其他變譯法,本文選擇上述譯法。
上善若水,“上善”即“最善”,具備“最善”的人是“圣人”,“圣人”能順應(yīng)天道行事,言行舉止近似于水,而水的形象近似于“道”。毫無疑問,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善”從古到今始終寓意人世間美好的一面,“真善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友善”是今天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或者也可以說,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炎黃子孫不斷探索善、向往善、追求善的歷史。那么現(xiàn)在問題來了,老子推崇的“善”,具體是什么意思呢?
學(xué)界普遍觀點,“善”字在甲骨文中未確認(rèn)。《說文解字》中說:“善,吉也?!币勒赵S慎的解釋,“善”寓意吉祥。不過《說文解字》比《道德經(jīng)》晩了約600年,所以說老子所謂的“善”就是吉祥,未免牽強(qiáng),語意也不搭。解鈴還須系鈴人,讓我們從《道德經(jīng)》中追根溯源。據(jù)統(tǒng)計,“善”在《道德經(jīng)》中出現(xiàn)了52次,有時做動詞,意為擅長,這略去不說?!吧啤弊钤绯霈F(xiàn)在《道德經(jīng)》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备鶕?jù)接下來的行文,運用類比方法,可以推導(dǎo)出在老子的語境中,“善”和“美”是與“惡”相對應(yīng)的平行詞匯,但遺憾的是,和“道”一樣,老子并沒有賦予“善”具體含義,我們對“善”只能意會,難以言傳?!兜赖陆?jīng)》第四十九章有“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此句的“善”就是善良,翻譯過來就是“對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對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可以形成人人善良的社會風(fēng)氣”?!兜赖陆?jīng)》第七十九章有“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即天道對世間萬物一視同仁,但是經(jīng)常眷顧“善人”。對這里的“善人”,很多人拔高理解為順應(yīng)天道的人,我持有異議,因為此句之前講的全和善良有關(guān),按上下文推斷,“善人”理所應(yīng)當(dāng)為“善良的人”。這么說并非空穴來風(fēng),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引用了“天道不親,常與善人”,之后司馬遷聯(lián)想到自身境遇和“好人不得好報”的現(xiàn)實發(fā)了許多牢騷,根據(jù)牢騷我們?nèi)菀着袛?,在司馬遷的意識中,“善人”明白無誤就是“善良的人”。司馬遷是文學(xué)大家,他的生存年代距老子約400年,所以若說他的理解是信言,應(yīng)該問題不大?!兜赖陆?jīng)》第八十一章有“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的說法,通過行文分析,可以把“善者”理解為善良的人,此句意即“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
“善”在《道德經(jīng)》中最準(zhǔn)確的含義是順應(yīng)天道,與“善”相對應(yīng)的“惡”就是違背天道的意思?!兜赖陆?jīng)》第二十七章有“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意即“善人是不善人的學(xué)習(xí)榜樣,不善人是善人的反面教材”,本句聯(lián)系上下句理解,“善人”并非善良的人,而是順應(yīng)天道的人。《道德經(jīng)》第六十二章有“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里的“善人”也是順應(yīng)天道的人,意即“順應(yīng)天道的人把天道當(dāng)作行為準(zhǔn)則,違背天道的人也要依賴天道保佑”——違背天道的人竟然也要依賴天道保佑,這道理就相當(dāng)深奧了。那么順應(yīng)天道的人是不是善良的人呢?《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七章說:“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边@里的“慈”的含義是“慈愛”,慈愛之人自然是善良之人,老子既推崇“道”,又把“慈愛”或者“善良”當(dāng)作第一法寶,這雄辯地說明“善良的人”就是“順應(yīng)天道的人”。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道德經(jīng)》中的“善”,往大的方面說,是順應(yīng)天道;往小的方面說,是善良。“順應(yīng)天道”這個命題太高山仰止了,凡夫俗子雖不能至,但心可向往之,涵養(yǎng)一顆善良之心,對世人來說難度并不算太大。
《道德經(jīng)》和《論語》成書年代相近,關(guān)于《道德經(jīng)》中的“善”,我們也可以嘗試從《論語》中尋找答案?!吧啤痹凇墩撜Z》中出現(xiàn)頻率很高,多數(shù)具有“完美”的意思,比如“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值得注意的是,《論語》中出現(xiàn)了五次“善人”之說,試舉一例。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弊釉唬骸吧迫?,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备鶕?jù)朱熹等名家解釋,《論語》中的“善人”即是“善良的人”,只不過因為缺少教化不能刻意修身,所以沒有登堂入室成為“君子、賢人、圣人”。其實根本不用尋章摘句、咬文嚼字,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愛,那么“仁愛之心”自然是“善良之心”,所以說《論語》中的“善”和《道德經(jīng)》中的“善”一樣大抵是善良的意思,并非強(qiáng)詞奪理。
孔子之后,孟子提出“性善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币馑颊f人性之善像水從上向下流一樣,是天性,老子說“上善若水”,主要是因為水處于下位,照這么看,孟子是不是受到了老子的啟發(fā)也未可知。但是孟子往前進(jìn)了一步,他說水并非永遠(yuǎn)甘居下位,一旦受到刺激,水會反抗,并解釋這是后天環(huán)境使然,而非水的本性。孟子的學(xué)說在當(dāng)時曾被認(rèn)為“迂遠(yuǎn)而闊于事情”,即便今天,這點也要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荀子和孟子相反,認(rèn)為“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的大弟子韓非主張人性惡比老師更堅決,《韓非子·奸劫弒臣》說:“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痹陧n非子看來,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必須用法來制約和調(diào)和,用司馬遷的話說就是“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如此社會才能穩(wěn)定。如果斷章取義和望文生義,揚、朱的“人性論”甚至更惡,因為他“撥一毛利天下而不為”。但其實不管是孟子提出“性善論”,還是荀子提出“性惡論”,目的都在教導(dǎo)人向善。人性趨利避害并非一味是壞事,司馬遷在《貨殖傳》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原意是說人性逐利是社會向前發(fā)展的動力。兩千年后,亞當(dāng)·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我們每天之所以能夠吃上晚飯,不是因為面包師、屠夫、釀酒商愛我們,而是因為他們自私自利,他們要追求他們的利益。讓人深思的是,司馬遷的話因為人性共振而被曲解,亞當(dāng)·斯密則成為經(jīng)濟(jì)學(xué)的鼻祖,從中也可以大約看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來。也許我過于偏激、狹隘了,因為在我看來,《史記》中其他所有文章加起來,都比不上《貨殖傳》的警世意義,遺憾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向來重農(nóng)抑商、重義輕利,以至于掩蓋了《貨殖傳》的燦爛光輝。
大約2500年前,人類文明進(jìn)入了“軸心時代”,古老的中國出現(xiàn)了諸子百家,古印度出現(xiàn)了悉達(dá)多創(chuàng)立的佛教,西方文明中出現(xiàn)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著名思想家。佛教提倡揚善棄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甚至連佛教的“口頭語”也是“善哉善哉”。對亞里士多德而言,“善良”是他倫理學(xué)思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善是一切事物所追求的目的,在這些目的中,有一個最高的目的,即至善,那就是幸福”;“人的善就是靈魂的合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如果有不止一種的德性,就是合乎那種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曾經(jīng)有段時間,“什么是幸?!背蔀闊衢T話題,很多人對此困惑不解,但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只要揚善棄惡,就能達(dá)到“至善境界”,獲得“靈魂的幸?!薄F鋵崱爸辽啤辈皇莵喞锸慷嗟碌膶@?,《大學(xué)》開篇就明確提出“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固然,亞里士多德“至善”屬于倫理學(xué)范疇,《大學(xué)》中的“至善”屬于道德范疇,但倫理和道德之間從來沒有截然分野,也就是說,在尋求幸福的道路上,東方和西方的思考是一致的,實現(xiàn)路徑是殊途同歸的。
站在倫理學(xué)角度,“善”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中一切美好的、合乎規(guī)律的、正面的、公正的事物與觀念,這和“上善若水”的“善”是一致的。和老子不同,普通人理解“上善若水”,一般會站在直觀角度,希望“上善”能像水一樣只奉獻(xiàn)、不索取,期望“上善”能像水一樣無邊無際、無所不在,但這只能是一廂情愿,是烏托邦,因為“善惡”如同“陰陽”,“萬物負(fù)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善惡”相互依存,此消彼長,我們追求的是“揚善去惡”過程中“善的余數(shù)”,而不是一個“至善”的社會,我們曾經(jīng)追求過“至善”,但在實踐中卻有善花結(jié)出惡果的慘痛教訓(xùn),事實告訴我們,一個只有善沒有惡的大同世界是乏味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么,老子為什么要用水來描述善呢?或者說,“上善若水”為什么那么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呢?注意,很多名言警句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意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有的甚至發(fā)生了相反的變化,比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原意是“人如果不能修為自己,那天地都要誅滅他”,可現(xiàn)在卻成了自私自利的代名詞。老子說“上善若水”,自然體現(xiàn)了老子的高明之處,可老子的想法未必盡是今人的想法,老子固然是圣賢,但在文明高度發(fā)達(dá)的今天,今人的想法未必輸于老子,換句話說,老子當(dāng)初拋出的磚,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演變,已經(jīng)引出了很多玉來。
以今天的眼光看,水至少有如下“善”性:
水是利益眾生的。我們知道,最初的生命誕生于海洋,雖然生命最終上岸了,但依然須臾離不開水。科學(xué)發(fā)展到今天,我們探索地球之外的生命,或者某星球是否適合人類生存,考慮的首要因素就是水。萬物生長靠太陽,但太陽永遠(yuǎn)處于上位,它威嚴(yán)、剛猛、熾烈;萬物生長也離不開水,但水永遠(yuǎn)處于下位,它慈愛、溫柔、隨和。水雖然處于下位,有時卻能以下犯上,以云霧的形式遮住太陽的萬丈光芒。水的“上善”在于“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試想一下,如果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都能利益眾生且自甘處于下位,不爭名不爭利不爭功,那社會還能不和諧穩(wěn)定嗎?“夫唯不爭,故天下莫之能爭”,果真如此,“天道”就在其中了。
水是隨遇而安的。水能隨物賦形,遇圓則圓,逢方則方,有時直如墨線,有時曲如盤龍。水能隨冷隨熱,它夜結(jié)露珠,晨飄輕嵐,晴炫祥瑞,陰泛霧靄;夏而為雨,冬而為雪,蒸騰成云,凝固成冰。水能隨形就勢,有時舒緩為溪,低吟淺唱;有時跌宕為瀑,虎嘯龍吟;有時深邃為潭,韜光養(yǎng)晦;有時奔騰為江,浩浩蕩蕩;有時浩瀚為海,橫無際涯。人類的繁衍和繁榮須臾不能離開水,但如果水不能相通相融,隨遇而安,人類也將不復(fù)存在。
水是剛?cè)岵?jì)的。水是溫柔的,所以說柔情似水;水是靈動的,一個旅游區(qū)沒有水的滋潤,就干巴巴的沒有韻味;水是親民的,一個地區(qū)沒有水的涵養(yǎng),就失去了發(fā)展的空間。水又是剛烈的,《道德經(jīng)》中說“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qiáng)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淮南子》中說“擊之無創(chuàng),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錯繆相紛,不可靡散……利貫金石,強(qiáng)濟(jì)天下”。在黃河壺口瀑布,我深刻領(lǐng)略到了水的至柔至剛:平穩(wěn)坦蕩的水面突然聚成一束,轟隆隆地向下面的巖石撞去,滾滾黃浪剎那間碎成堆堆白雪,河谷里水汽騰騰,河岸邊青山寂寂,頭頂藍(lán)天悠悠……我必須承認(rèn),在那一瞬間除了水,我感受不到別的存在。對比《徐霞客游記》中的記載,現(xiàn)在瀑布壺口位置往上游退了一千多米,由此可見,水的柔弱只是表象,至剛至柔才是水最顯明的特征。
水是美輪美奐的。水之美在于純凈,而水之所以純凈,主要在于水有自凈功能,唯其自凈,方能純凈。天下最純凈莫過于九寨溝的水了,特別是“五花?!钡那逅趶?qiáng)烈陽光的折射下,水中寶石藍(lán)、翡翠綠、珊瑚紅、雞油黃、羊脂白、水晶紫,種種顏色琉璃般雜糅在一起,讓人看起來目眩神迷。水之美在于浩蕩,“浩浩湯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水之美在于飛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水之美在于深邃,“沒有可怕的深度,就沒有美麗的水面”。水之美在于自然,“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水之美表現(xiàn)在人的眼中,存在于人的內(nèi)心,只有人心美,方能體會到水之美,否則一切皆為妄談。
水是源遠(yuǎn)流長的?!熬灰婞S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作為母親河,黃河不僅以其博大悲憫的胸懷養(yǎng)育了兩岸的華夏兒女,更以其兼收并蓄的胸襟孕育了華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鬃印笆耪呷缢狗颍簧釙円埂钡母袊@,讓我們感到生命的短暫,進(jìn)而追問生命的意義;莊子《秋水篇》讓我們知道生命如微塵般渺小,宇宙如無窮般偉大,從而心生敬畏之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蘇東坡《前赤壁賦》中的“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告訴我們做人要學(xué)會自我解脫,時刻保持超脫、隨緣的精神狀態(tài);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壓全唐,“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語言之澄澈,思古之幽情, 至今無出其右;朱熹“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我們知道做學(xué)問“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重要性。“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基于水而衍生的文化和黃河之水一樣源遠(yuǎn)流長,它指引我們中華兒女?dāng)[脫蒙昧,走向文明。
水的“善”是無情的,因為在水的眼里萬物是平等的,正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水的“無情”成就了“有情”,就是博愛。水的“善”是無我的,水自自然然、散散漫漫、無憂無慮地流淌著,完美地呈現(xiàn)了老子推崇的“嬰兒狀態(tài)”。水是無欲的,它從不表現(xiàn)自己,潤澤萬物不求回報,用《道德經(jīng)》中的話就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正是因為水無情、無我、無欲,以無我狀態(tài)呈現(xiàn)真我狀態(tài),從而成為“上善”。雖然說“上善若水”,但實際上水也有惡的一面,比如水過多就會泛濫成災(zāi),所以人們又說“洪水猛獸”“水火無情”。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水亦如此,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善”這個字眼,多么簡單,又多么復(fù)雜;多么淺顯,又多么深奧;多么卑微,又多么高尚;多么常見,又多么稀缺。“善良”有時像沙漠里的一泓泉水,暗夜里的一束光亮,千呼萬喚不出來;有時又像空氣,我們根本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一旦離開它,就立馬死掉了。我們說“上善若水”,歸根到底還是想生活在一個“與人為善”的世界,但“上善若水”太高大上了,讓我們退而求其次,先回到“惻隱之心”。俗話說,人心都是肉長的,意即人皆有“惻隱之心”,但殘忍的是,“惻隱之心”有用嗎?
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彭宇案、小悅悅案、叢飛事件,都令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的沉重起于“惻隱之心”,也止于“惻隱之心”。
寫到這里,我的心情十分沉重,但我明白,我的沉重起于“惻隱之心”,也止于“惻隱之心”。我們不能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蔑視當(dāng)事人,捫心自問,當(dāng)事人如果是我們,是否會做得更好呢?“彭宇案”的法官,因為一句話被調(diào)換了工作崗位,可法官的說法,大概也是某些人內(nèi)心的“潛臺詞”吧?在“小悅悅案”的19個目擊者中,陳賢妹處于生活最底層,但偏偏是這個拾荒者行動了,不知道有沒有人考證過,那18個目擊者的教育水平和陳賢妹對比如何,或者高出一大截子是大概率事件吧?針對“小悅悅案”,有人發(fā)出了社會道德滑坡的感慨,甚至斷言說這種事在某些國家不會發(fā)生,且慢,美國64年發(fā)生的基蒂·吉諾維斯案例,給了那些武斷者一記響亮的耳光。還有人提出了“責(zé)任分散”的說辭,其實不過是給事件本身披上了一塊遮羞布而已。是的,“在雪崩發(fā)生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對叢飛案例,我們當(dāng)然可以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說做好事不應(yīng)該要求回報,可誰也不是圣人,如果一個人做了好事,卻被對方“報德以怨”,那這個人還能愿意做下去嗎?三個案例明白無誤告訴我們,也許“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如果把“惻隱之心”變成“仁義之心”,中間還有距離,而這個距離就是“知行合一”?!霸谑澜缟弦磺械赖缕焚|(zhì)當(dāng)中,善良的本性是最需要的”,很多人是羅素這句話的忠實粉絲,但在我看來,僅有善良的本性而不付諸行動,那么善良就像天邊的流星,我們能看到光亮,卻感覺不到一絲一毫溫暖,這樣的善良和沒有善良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
國人大多知道,“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提出來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以上關(guān)于“致良知”四句話彰顯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智慧和理性靈魂。所謂“知行合一”,就是單純知道善惡還不夠,要知道,更要行動,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說白了就是不能當(dāng)面一套,背后一套;臺上一套,臺下一套;說的一套,做的一套,亦即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爸泻弦弧贝篌w就是以上意思,個別方家解釋得詰屈聱牙,反倒讓人不知所云了。
“知行合一”,首要在知。比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或者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以上兩句話揭示的因果關(guān)系,如果放到歷史的長河中檢驗?zāi)耸钦胬?,個體如能洞悉其中厲害,對人對己對社會功莫大焉。有一個問題不能回避,就是在“知”之前,我們敢不敢正視自己內(nèi)心不純潔的一面,太陽尚且還有黑子,何況人心呢?黑格爾對人性善惡有如下闡釋:人們以為,當(dāng)他們說人性本善時,他們說出了一種很偉大的思想;但是他們忘記了,當(dāng)人們說人性本惡時,說出了一種更偉大得多的思想。黑格爾是對的,也許人類只有認(rèn)識到自己的不純潔,才能更好地臻于純潔之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zhì)之一是講究利他,恥談利己,但我認(rèn)為,在“知”這個問題上,我們什么時候可以大大方方像談?wù)摾粯诱務(wù)摾?,什么時候社會文明程度才算真正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蛘咴龠M(jìn)一步,如果我們把“善”看作投資的話,那么在人類的所有活動中,“善”是最有價值的投資,因為“善”在利他的同時也在利己,是“雙贏”,所謂“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相反“惡行”只能是“零和博弈”。
“知行合一”,關(guān)鍵在行。知而不行,道德潔癖僅僅是嘴上功夫,讓“善”孤零零地成為彼岸之花,用《道德經(jīng)》中的話說此乃“道之華而愚之始”,其后果必然是偽善盛行,危害社會莫此為甚!嚴(yán)復(fù)在《救亡決論》中批評“八股文”知行脫節(jié),說“華風(fēng)之弊,八字盡之,始于作偽,始于無恥”,雖為激憤之句,今天聽來仍有振聾發(fā)聵之效?!爸泻弦弧敝卦谛袆樱敲磫栴}是,由誰率先垂范主動來行?實際上孔子早就回答了這個問題,《論語·顏淵》中有“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边@話如果放到今天,就是在“揚善棄惡”這個社會問題上,如果只有從上到下縱向的說教,沒有從左到右橫向的踐行,那么“善惡教育”不僅沒有意義,而且會事與愿違獲得相反的效果,而只有社會精英強(qiáng)化擔(dān)當(dāng)意識,以身作則身體力行,道德建設(shè)才能風(fēng)行草偃。
好了,對于“上善若水”中的“善”,我們現(xiàn)在知道,從小的方面說是“善良”,從大的方面是“順應(yīng)天道”,而“天道之心”從來都是“善良之心”。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關(guān)于“善”的名言浩如煙海,其中有兩句最讓人稱道,“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因為與“上善若水”相比,這兩句更接地氣,更容易踐行?,F(xiàn)在站在水庫大壩上,我真真切切看到了“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的生動呈現(xiàn)。時值深秋,水面一碧萬頃,天空湛藍(lán)高遠(yuǎn),水庫附近的山體仿佛撞翻了老天的染料瓶,五顏六色的顏料在連綿起伏的坡谷間流溢、堆疊、融匯,濃墨重彩的山體倒映在水中,在天地間形成了一幅氣勢恢宏的畫卷。大壩底下是果園,紅彤彤的蘋果、黃澄澄的南果梨、綠瑩瑩的軟棗子掛滿了枝頭,還有紅色的山楂一嘟嚕一嘟嚕的,紫色的山葡萄一大串一大串的,粉紅的“洋菇娘”一大片一大片的,在秋風(fēng)的吹拂下,水果的香氣和花草樹木的香氣醞釀勾兌在一起,聞起來讓人心醉神迷。游人正在采摘,歡聲笑語如潮水般一浪一浪地涌來,激得水庫水面一顫一顫的。領(lǐng)隊說,旅游業(yè)發(fā)展起來后,那個大學(xué)生把投資無償交給了“村兩委”,自己徹底退出了。我聽了不禁由衷敬佩,我想,“窮則獨善其身,達(dá)則兼濟(jì)天下”這句話,堪稱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巔峰中的巔峰,精華中的精華,如果每個中華兒女都能身體力行這句話,那么“友善”必將在全社會必然蔚然成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