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偉 | 浙江省桐鄉(xiāng)市崇德小學教育集團語溪小學
“勞動”永遠是創(chuàng)造一切的必要途徑。勞動教育不是簡單地教授技能,而是一種成體系的教育?!皠趧印笔禽d體,終極目的是育人。勞動教育是知識的躬身修行,讓學生用身體丈量奇妙的世界,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創(chuàng)造,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通過磨煉意志,用雙手成就美好未來。
為聚焦勞動教育助力“雙減”,語溪小學以落實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到的“大中小學每學年設立勞動周”為突破口,采用專題講座、主題演講、勞動技能競賽、勞動成果展示、勞動項目實踐等方式實施。小學低年級以校內為主,小學高年級適當安排校外勞動。勞動周的設立能更好地引起家庭、社會對勞動教育的關注,更好地在家校社合力下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為此,學校以勞動周為契機,圍繞日常勞動、生產勞動和創(chuàng)新勞動,積極開展勞動周主題實踐活動,為學生的勞動實踐及成果展示搭建平臺。
徑,路徑、方向。陶行知先生曾說:“勞動教育的目的在謀手腦之相長,以增進自立之能力,獲得事物之真知,了解勞動者之甘苦。”為將“雙減”背景下的勞動周更好地落到實處,語溪小學堅持四大理念:“面向全體學生,突出主體地位”“倡導實踐學習,注重手腦并用”“強化勞動觀念,弘揚勞動精神”“繼承傳統(tǒng)技能,實現(xiàn)勞動創(chuàng)新”。并對勞動周的開展進行深入思考。主要體現(xiàn)在:
時空延展。對于勞動周的定位,語溪小學采用“定期”加“假期”的方式。突破傳統(tǒng)的對于“周”的定義,跨越時空的限制?!岸ㄆ凇笔侵敢詫W校為主導,家庭輔助的校內學習、實踐、展評勞動。以每年的“3·12”植樹節(jié)為契機,開啟為期一周的“勞動周”展評活動,并在之后的每周五下午開展勞動項目化實踐。包括日常勞動技能練習、創(chuàng)新勞動實踐和農場作物種養(yǎng)等?!凹倨凇敝敢约彝橹鲗В瑢W校為輔助,圍繞“勞動清單”開展寒暑假項目化實踐活動,既包括日常自理勞動、家務勞動,還包括新學期勞動評比項目。學生通過勞動實踐打卡的形式,先在線上進行成果展示,為新學期線下展示作好準備。
參與多元。在勞動周參與對象上,學校考慮既要有全校3000多人參與的集體項目,體現(xiàn)出全員發(fā)展、素養(yǎng)提升的思想;也要有榜樣引領、典型示范的展示活動。另外,勞動主體不局限于學生,還可以是師生、親子共同參與的勞動體驗項目和實踐展示。
評價三維。在評價方式上,采用“達標評估+達人評比+成果展示”的三維評價體系?!鞍嗉夁_標”主要面向全體學生,圍繞學生的自理勞動和家務勞動進行達標式評估;“實踐達人”主要注重榜樣引領,通過學生參與和任務達成情況進行賦分,綜合得分較高者被評為“實踐達人”。分別以“一級達人、二級達人、三級達人”進行命名與頒獎。“成果展示”針對項目化學習成果進行線上、線下展示,如利用公眾號、網(wǎng)站等進行圖文或視頻報道;利用櫥窗對創(chuàng)作的作品、種養(yǎng)的瓜果蔬菜進行展示等。
形,體形、樣態(tài)。為了避免學校勞動周流于形式,實現(xiàn)勞動教育價值的最大化,學校將勞動周分為定期和假期兩大塊。以寒暑假為主的假期勞動周,旨在勞動技能、勞動習慣的習得;校內開展的定期勞動周,劃分為啟動階段的勞動成果展示和后續(xù)每周一次的農場勞作,以強化自理能力和勞動創(chuàng)造。
問題聚焦,精定內容。在策劃勞動周的活動內容前,通過現(xiàn)場觀察學生勞動行為、詢問教師意見,收集當前不同年段學生在勞動能力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同時參考浙江省編《勞動》上下冊教材勞動項目和家庭勞動清單,秉著承前啟后的目的,確定學校假期“勞動清單”的實踐內容。并按學生年段、勞動經驗、發(fā)展要求劃分內容,設置必做和選做項目。
打卡實踐,落實共育。假期勞動周內容確定后,學校通過微信公眾號廣而告之,邀請家長共同監(jiān)督落實學生的勞動實踐情況,以打卡方式培養(yǎng)勞動習慣的養(yǎng)成。家長可以通過拍攝視頻和照片上傳到桐鄉(xiāng)教育網(wǎng)班級群,讓同一個班級的師生、家長都能看到學生的表現(xiàn)。同時,學生也要對假期的勞動項目進行參與態(tài)度和技能習得兩方面的自評。
除了以上規(guī)定動作,學校在勞動創(chuàng)意方面給了學生更多發(fā)揮的空間。低年級學生要制定并實踐一張不超過100元的“新年購物清單”。從類別、商品名稱、預算金額、實際金額以及用途等方面進行規(guī)劃,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理財能力。中年級學生要制作一張“書房(書架)小書單”,從書名、作者、出版社、上架理由以及推薦指數(shù)進行羅列。高年級學生需要依據(jù)學校小農場班級的地形,設計種植的作物。并通過查閱資料、詢問家人或科學老師等方式了解、記錄一種當季作物的生長規(guī)律。這些開放性的勞動實踐項目,需要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落實勞動教育的共同責任。另外,在學校設計的假期勞動清單中,還發(fā)布了新學期不同年段的勞動技能評比預告,提醒學生早作準備。
續(xù),后續(xù)、延伸。勞動教育是一項長周期的實踐活動。一次勞動實踐的開始并不預示著結束,而是意味著新項目實踐的開展。它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迭代升級的動態(tài)過程。
創(chuàng)設舞臺,展現(xiàn)素養(yǎng)。學期初,學校以“3·12”植樹節(jié)為契機,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勞動氛圍。開啟為期一周的勞動成果展示,重點圍繞“日常勞動”和“種植勞作”兩個項目展開。
日常勞動項目主要針對小學生存在的自理勞動和家務勞動問題,按學段進行劃分。低段學生進行穿衣服、疊衣服評比;中段學生進行系紅領巾、系鞋帶評比;高段學生進行穿鞋帶、整理書桌評比。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推磨式3分鐘“自理能力達標賽”,評選自理勞動達標班級;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每班選出兩名自理能力強的學生,參加校級3分鐘“自理能力達人賽”,并根據(jù)完成速度、美觀度、創(chuàng)新度方面的表現(xiàn),評選出自理勞動小達人。
還有小農場春播活動。每個班級在學校小農場里都有一塊種植地,以“班級承包制”的形式運營,自負盈虧。收獲的作物由班級自行決定處理方法,可帶回家自己烹飪,也可由學校統(tǒng)一烹飪后中午加餐,還可以將其作為商品在“小農場直營超市”售賣。為此,在勞動周種植之前,每個班級都要通過商量,確定種植作物的種類、數(shù)量統(tǒng)計,并在勞動周里完成班級承包地的種植。我們還鼓勵學生種植家鄉(xiāng)的特色農作物,如杭白菊和榨菜,以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評價激勵,經驗共享。成果展示既是對日常勞動教育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勞動學習的激勵。如在以班級為單位的自理勞動達標賽中,班級中的每一位學生都能看到他人的自理能力。在小農場幼苗種植或種子播種后,每個班級還會領到一張空白海報,由學生記錄班級承包地作物的生長過程。海報既可用于“直營超市”售賣時宣傳,還可作為后期成果評比的一項內容,并在全校進行展示,經驗共享。
把握契機,迭代升級。勞動成果展示后,學校還深入開展每周一次的主題實踐課程。借由勞動成果展示的結果,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并以勞動成果為契機,尋找學生勞動能力的新的生長點,不斷迭代升級,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例如學校關注到下雨天撐雨傘容易發(fā)生刮擦事故,存在安全隱患,于是鼓勵中低段學生下雨天穿雨衣上學。但是雨衣打開后非?!褒嫶蟆彪y以處理。于是,勞動周的活動就從“疊衣服”延伸到了“疊雨衣”。高段學生在經歷過穿鞋帶和理抽屜的達標賽后,由常規(guī)的鞋帶系法向花式系法實踐,由常規(guī)的整理書桌向工具的使用實踐,這些都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雙減”背景下,學校勞動周突破了傳統(tǒng)對于“周”的定義,“定期”加“假期”、校內到校外的形式跨越了時空的限制,圍繞學生能力和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通過問題聚焦、整體謀劃、精定內容、家校共育等措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未來,學校將繼續(xù)在學習勞動技能與知識的過程中強調實踐的作用,達到知行合一,避免“勞”與“學”分離,在“勞其筋骨”中練就過硬本領,努力發(fā)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功能,為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幸福成長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