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煥
(河南省濮陽惠民醫(yī)院外一科,河南 濮陽 457000)
甲狀腺結節(jié)(Thyroid nodules,TN)是常見的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臨床癥狀不明顯,往往通過體檢或超聲檢測才能發(fā)現(xiàn)。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生活節(jié)奏加快,其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結節(jié)癌變率達25%[1]。目前,臨床治療TN以藥物為主。左旋甲狀腺素鈉是常用藥物,但遠期療效有限。TN屬中醫(yī)“癭病”、“癭瘤”等范疇,基本病機為血氣不暢、氣滯血瘀、痰阻經絡,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為原則。本研究用益氣化瘀方加減及左旋甲狀腺素鈉治療TN效果較好,現(xiàn)報道如下。
共104例,均為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診治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例。對照組男27例,女25例;年齡20~64歲,平均(41.95±9.62)歲;病程6~17個月,平均(11.76±2.47)個月。觀察組男24例,女28例;年齡21~65歲,平均(43.26±9.78)歲;病程7~18個月,平均(12.45±2.14)個月。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西醫(yī)診斷:符合2012版《甲狀腺結節(jié)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TN診斷標準[2]。頸部單側或雙側出現(xiàn)腫塊或結節(jié),隨著吞咽上下活動,邊界清晰,無血管雜音,穿刺活檢或細胞檢測呈良性。
中醫(yī)辨證: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標準[3]。主癥為頸前脹痛,出現(xiàn)結節(jié)或腫塊,吞咽功能異常;次癥為心悸,乏力,頭暈目眩,急躁易怒,怕熱出汗,耳鳴健忘,腰膝酸軟;舌紅有齒痕、苔少或薄白,脈細。主癥第1、2項或第2、3項加次癥1項,或主癥第2項加2項次癥即可確診。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年齡20~65歲,近期未服用影響甲狀腺功能藥物,對研究相關藥物無過敏反應,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嚴重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精神障礙,妊娠或哺乳期,近期出現(xiàn)心肌梗死,非甲狀腺功能低下性心衰,垂體功能不全。
兩組均給予左旋甲狀腺素鈉(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619),晨起空腹服用,起始劑量為12.5μg,1日1次,每3周增加12~25μg,維持劑量50~100μg。
觀察組加用益氣化瘀方加減。黃芪60g,黨參15g,茯苓15g,白術15g,南沙參15g,桑葉15g,扁豆15g,天花粉10g,女貞子15g,麥冬10g,玉竹10g,地龍10g,山慈菇10g,桔梗10g,甘草6g。疼痛者加延胡索15g。納差者加炒麥芽15g,雞內金15g。每日1劑,煎煮2次,取藥汁400mL,分早晚2次溫服。
兩組均持續(xù)用藥2個月。
采用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北京科美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型號CHEMCLIN 600)以化學發(fā)光法檢測促甲狀腺生長激素(TSH)、游離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離甲狀腺素(FT4)水平。
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白介素-4(IL-4)、干擾素-γ(IFN-γ)、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心悸、腹瀉、失眠、口干等。
用SPSS22.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經檢查顯示結節(jié)或腫塊消失。顯效: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結節(jié)或腫塊減小≥50%。有效: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改善,腫塊或結節(jié)縮小30%~50%,無效:未達“有效”標準或結節(jié)或腫塊增大。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 (±s)
組別 例 TSH(mIU/L) FT3(pmol/L) FT4(p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2 35.12±2.56 8.65±1.65 1.97±0.87 7.54±1.52 5.79±1.23 12.41±1.87對照組 52 34.87±2.45 9.72±1.58 2.01±0.79 5.33±1.48 5.82±1.19 8.57±2.19 t 0.508 3.378 0.245 7.512 0.126 9.616 P 0.612 <0.001 0.806 <0.001 0.900 <0.001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μ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比較 (μg/L,±s)
組別 例 IL-4 IFN-γ VGEF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2 75.36±6.42 36.45±5.18 125.56±20.65 196.27±33.16 264.68±47.62 145.63±39.26對照組 52 77.18±5.84 41.69±5.84 127.32±21.35 172.84±30.69 271.52±50.36 196.74±43.27 t 1.512 4.841 0.427 3.739 0.7116 6.308 P 0.131 <0.001 0.669 <0.001 0.478 <0.001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中醫(yī)認為TN基本病因是情志不暢、水土失宜、體質因素、勞體失常,多與肝、脾、心相關。情志失暢,肝氣郁結失疏泄,津液凝聚為痰,壅結頸前,則生結節(jié);脾主運化為血帥,痰氣滯凝日久,運化失衡,則血行瘀滯,故發(fā)為結節(jié)。治療以補氣、祛痰、逐瘀、活血、通絡為主[5]。活血化瘀方中黃芪益氣固表、利水消腫,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白術燥濕利水、止汗安胎,扁豆健脾化濕、和中消暑,南沙參清肺益胃、化痰益氣,麥冬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玉竹養(yǎng)陰潤燥、生津止渴,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女貞子滋陰益壽、補益肝腎,天花粉清熱瀉火、消腫排膿,地龍通絡平喘;山慈菇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桔梗宣肺、祛痰、排膿,甘草緩急定痛、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祛痰逐瘀、活血通絡之功[6]。
藥理研究表明,黃芪能增強造血功能,促進核酸代謝,有抗氧化、抗病毒作用;地龍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可溶解血栓、抗凝血,有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作用;茯苓能防治肝損傷,可降低胃酸、增強離體心臟收縮,有利尿、調節(jié)免疫作用;甘草能防止動脈硬化、抗腦缺血,其富含甘草素,能保護細胞,抑制急性肝損傷[7-8]。
益氣化瘀方聯(lián)合左旋甲狀腺素鈉治療TN療效較好,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