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兵,王儒仙,呂美榮,孫顯鳳,呂娜英,戴青原△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世界范圍內(nèi)死亡的首要病因[1]。AMI時有超過1×109的心肌細胞(cardiomyocytes,CMs)死亡,導致不可逆性心肌損傷,治療方式包括溶栓、冠狀動脈介入、冠狀動脈搭橋術(shù)等,晚期唯一選擇是心臟移植,但常缺乏足夠的移植器官,還有免疫排斥問題[2],迫切需要新的治療方法。近年來干細胞領(lǐng)域的進展為AMI 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尤其是誘導性多能干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iPSCs 與胚胎干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的生物學性能相似,無倫理和免疫排斥問題,是組織再生的理想來源。牙源性組織取材方便,重編程效率高,已有將其成功誘導為iPSCs 的報道[3]。心肌再生修復可能需要干細胞、支架、組織工程和細胞因子或生長因子的聯(lián)合應用[4]。研究證實干細胞可明顯改善AMI后的心臟功能[5],但人牙源性iPSCs-CMs 用于AMI 修復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將人牙源性iPSCs-CMs注射到AMI動物體內(nèi),評估其對受損心肌的修復效果,為AMI的干細胞治療提供研究基礎。
1.1 材料 人根尖乳頭干細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SCAP)由本課題組培養(yǎng)凍存,BALB/C雄性SPF級7周齡小鼠9 只,體質(zhì)量20~23 g,購自湖南斯萊克景達實驗動物有限公司,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湘)2019-0004;4 周齡CB-17 SCID雄性SPF級小鼠,體質(zhì)量18~20 g,購自北京維通利華實驗動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動物生產(chǎn)許可證號:SCXK(京)2016-0006;α-MEM 培養(yǎng)基、0.5 mmol/L EDTA、胎牛血清、vitronectin、CytoTune-iPS 2.0 仙臺病毒重編程試劑盒購自美國Invitrogen,PSCeasy 人多潛能干細胞培養(yǎng)基、repro-easy 重編程培養(yǎng)基、CardioEasy 人心肌細胞分化試劑盒購自北京賽貝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Alexa Fluor488羊抗鼠IgG二抗購自美國Life,鼠抗人肌鈣蛋白T(troponin T,TNNT-2)單克隆抗體購自美國Santa Cruz,鼠抗人α-輔肌動蛋白(α-actinin)單克隆抗體購自美國Sigma,HE 染色試劑盒購自北京華越洋生物,熒光顯微鏡購自德國Carl Zeiss,16 通道多導生理記錄儀MP160購自美國BIOPAC,飛利浦超聲診斷系統(tǒng)S8-3購自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
1.2 細胞重編程 常規(guī)復蘇SCAP,完全培養(yǎng)液(α-MEM+10%胎牛血清+1%L-谷氨酰胺+1%青/鏈霉素)培養(yǎng),取4×104個細胞重新鋪板,按照文獻[6]進行細胞重編程。細胞加入預先配制的KOS/hc-Myc/hKlf4 混合液,37 ℃恒溫轉(zhuǎn)染24 h,連續(xù)培養(yǎng)1 周。消化收集已轉(zhuǎn)染的SCAP,重新鋪板(vitronectin 包被),更換為repro-easy 重編程培養(yǎng)基,每日換液??寺⌒纬珊笫址ㄌ暨x進行傳代培養(yǎng),1 周可達到80%融合,EDTA傳代擴增用于后續(xù)實驗。
1.3 畸胎瘤實驗 為檢測獲得的iPSCs體內(nèi)多向分化潛能,iPSCs細胞生長至90%融合時消化,1 000 r/min離心5 min,收集沉淀。PBS 重懸后注射于CB-17 SCID 雄鼠皮下(1×107細胞/只),2~3個月成瘤后收集瘤體,4%多聚甲醛4 ℃固定24 h,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
1.4 iPSCs心肌定向分化
1.4.1 誘導分化 根據(jù)生產(chǎn)商說明配制心肌分化完全培育基Ⅰ、Ⅱ、Ⅲ液,平衡至室溫。iPSCs 細胞生長至80%融合時吸去原液,PBS清洗,加入2 mL心肌分化Ⅰ液,48 h后吸去舊液,PBS清洗后加入心肌分化Ⅱ液;48 h后更換為心肌分化Ⅲ液,37 ℃、5%CO2培養(yǎng)箱持續(xù)培養(yǎng),每48 h 更換培養(yǎng)液,直至觀察到細胞搏動。
1.4.2 心肌細胞鑒定 收集搏動區(qū)域細胞,4%多聚甲醛固定,0.2%Triton X-100處理1 h,5%脫脂牛奶孵育2 h,TNNT-2(1∶200)和α-actinin(1∶200)一抗孵育,加入Alexa Fluor488二抗常溫孵育,胞核DAPI染色,熒光顯微鏡觀察拍照。
1.5 AMI受損心肌修復的動物實驗
1.5.1 實驗分組 9 只BALB/C 雄性小鼠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正常組(不干預)、AMI 組(AMI 造模)和實驗組(AMI 造模+iPSCs-CMs注射),每組3只。
1.5.2 AMI建模 小鼠局麻后頸部正中切口,22 G針穿入氣管,連接人工呼吸機,左胸4~5 肋間進入胸腔,分離心包膜,于主動脈根部4~5 mm、肺動脈與左心耳間8-0縫線穿過冠狀動脈左前降支結(jié)扎,遠端呈現(xiàn)暗紅色提示成功,逐層縫合胸腔,多導生理記錄儀行心電圖即刻描記。
1.5.3 細胞移植 收集人SCAP-iPSCs-CMs,PBS 重懸后制成細胞懸液,調(diào)整密度為2×107/mL,術(shù)后30 min將20 μL懸液注射到梗死心肌區(qū)域周圍,關(guān)閉胸腔、逐層縫合。恢復自主呼吸后拔出插管,嚴密縫合,肌內(nèi)注射20 000 U青霉素,單籠飼養(yǎng)。
1.5.4 心功能評估 術(shù)后第15天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記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Dd)、左心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Ds)、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EDV)、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ESV),計算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和左心室短軸縮短率(LVFS)。LVEF=(EDV-ESV)/EDV;LVFS=(LVDd-LVDs)/LVDd×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GraphPad Prism 8.02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多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多重比較采用Games Howell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人SCAP-iPSCs 的鑒定 復蘇培養(yǎng)的人SCAP呈典型的成纖維細胞樣,重編程第18~20 天形成小的圓形克隆,第23天克隆逐漸成熟,邊緣銳利、細胞大小基本一致,核漿比大,呈典型胚胎干細胞樣克隆形態(tài),提示細胞處于未分化狀態(tài),見圖1A~C。SCID小鼠皮下注射iPSCs 8 周可形成明顯腫瘤,HE 染色可見腫瘤包含內(nèi)胚層、外胚層和中胚層組織,提示iPSCs細胞有良好分化潛能,見圖1D~F。
2.2 iPSCs 分化心肌細胞的鑒定 iPSCs 心肌誘導分化1周左右聚集形成團簇,期間多數(shù)細胞死亡,第8 天可觀察到細胞簇自主搏動,免疫熒光染色可見TNNT2和α-actinin表達陽性,見圖2。
2.3 3 組小鼠心功能比較 冠狀動脈結(jié)扎術(shù)建立AMI 小鼠模型,術(shù)中2 只小鼠死亡,均予以重新補充。術(shù)后即刻心電圖描記可見高聳T 波和ST 段抬高,見圖3A。超聲心動圖檢查呈現(xiàn)典型的左心室重構(gòu)特征,表現(xiàn)為左心室心腔擴大(LVDd 和LVDs 增加),左心室收縮能力減弱(LVEF 和LVFS 減?。崾続MI動物模型制備成功,見圖3B~D。術(shù)后超聲心動圖檢查顯示,AMI 組LVEF 和LVFS 明顯小于正常組,實驗組LVEF 和LVFS 明顯大于AMI 組,但均低于正常組,見圖4。
Fig.1 Reprogramming process of human SCAP-iPSCs and teratoma assay圖1 人SCAP-iPSCs重編程過程及畸胎瘤實驗
Fig.2 Immunofluorescence staining of differentiated hiPSCs-CMs(×400)圖2 人SCAP-iPSCs分化心肌細胞標志物免疫熒光染色(×400)
Fig.3 AMI model and echocardiography results after CMs injection of the three groups圖3 AMI動物模型及細胞注射后3組超聲心動圖檢查結(jié)果
Fig.4 Comparison of echocardiography results after CMs injection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圖4 細胞注射后3組超聲心動圖檢查結(jié)果比較
iPSCs重編程來源細胞獲取方式多為有創(chuàng)性,人牙源性細胞來源于拔除牙齒或種植手術(shù)的廢棄組織,取材方便、重編程效率高[7]。本研究采用的仙臺病毒重編程系統(tǒng)不與目標細胞DNA結(jié)合,避免DNA插入突變和病毒再激活,同時采用無異源性動物成分的鋪底液作為支持層,增加了iPS細胞的生物安全性。本研究采用的iPSCs心肌分化培養(yǎng)基成分明確、步驟簡單高效,誘導分化得到的心肌細胞可自主搏動,且特異性表達心肌標志物TNNT-2和α-actinin,經(jīng)純化后TNNT-2 陽性細胞比例可超過90%(其余為未分化或分化中iPSCs),為后期動物實驗提供了可靠的細胞來源。采用經(jīng)典的冠狀動脈左前降支結(jié)扎法構(gòu)建的AMI 小鼠模型,實驗小鼠術(shù)后2 只發(fā)生死亡,可能為胸腔縫合不嚴密導致氣胸死亡。分化心肌細胞注射到動物梗死心肌周圍發(fā)現(xiàn)可以明顯促進小鼠超聲指標的改善,證實人牙源性iPSCs分化心肌細胞可以明顯促進AMI 時受損心肌的修復,為AMI的干細胞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干細胞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可分為幾個階段[8]。第一代細胞是成體來源,包括骨骼肌細胞、造血干細胞、MSCs等,心內(nèi)膜注射效果最佳[9],這也是本研究采取心內(nèi)膜注射的原因。第二代是有心肌分化潛能的干細胞,包括心臟干/祖細胞、ESCs、iPSCs等。Menasché 等[10]首次將ESCs 植入重度心衰患者體內(nèi)梗死區(qū)域附近,術(shù)后心功能顯著改善,LVEF 增加了10%。但ESCs的致瘤性、免疫原性和倫理問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
本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人牙源性iPSCs-CMs 注射后實驗組小鼠的LVEF 和LVFS 均有明顯改善,提示細胞注射對受損心肌的修復效果。Funakoshi 等[11]將人iPSCs-CMs 注射到AMI 裸鼠梗死區(qū)域周圍,術(shù)后LVFS 明顯改善,左心室梗死面積縮小,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但該研究采用擬胚小體法誘導形成心肌細胞,分化培養(yǎng)基成分復雜、步驟繁瑣,誘導時間較長。本研究采用成分明確、操作簡單的分化培養(yǎng)基,Ⅰ液推動iPSCs 向中胚層轉(zhuǎn)化,Ⅱ液誘導形成心臟中胚層,Ⅲ液使心臟細胞成熟,最早第8天即發(fā)現(xiàn)有細胞搏動。Jiang 等[12]采用商品化人iPSCs-CMs 進行研究,得到相似結(jié)果。Shiba等[13]采用相同的方法對長尾獼猴AMI 模型進行實驗后發(fā)現(xiàn),術(shù)后也可明顯促進受損心肌的收縮功能,但會發(fā)生室性心動過速。移植干細胞在受損心肌內(nèi)發(fā)揮修復作用的可能機制:(1)移植干細胞直接分化為心肌細胞。(2)旁分泌效應促進周圍心肌細胞的增殖。(3)激活內(nèi)源性心肌干細胞。(4)促進移植細胞和宿主心肌細胞的融合[14]。
干細胞移植存留量直接影響治療效果。Ye等[15]將人iPSCs-CMs、內(nèi)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與裝載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微球的3D纖維蛋白貼片植入豬心肌梗死區(qū)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移植細胞與宿主心肌融合產(chǎn)生有序肌節(jié)結(jié)構(gòu),可以改善左心室功能。Li 等[16]研發(fā)了一種包裹人iPSCs-CMs 的可注射性AuNP-透明質(zhì)酸凝膠,移植到AMI 小鼠體內(nèi)可明顯促進心肌縫隙連接和心室電傳導的再同步化,有利于心肌修復。干細胞治療用于誘導心肌修復有巨大的臨床應用前景,但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一是細胞的移植效率,可聯(lián)合應用生物支架和三維細胞打印技術(shù)[17]。二是安全問題,主要包括腫瘤和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本研究僅對人iPSCs-CMs標志物進行了分析,未將其電生理特性與成熟心肌細胞進行對比。本研究時間段未發(fā)現(xiàn)宿主體內(nèi)腫瘤的發(fā)生,應進一步延長觀察時間,確保臨床應用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fā)現(xiàn)人牙源性iPSCs分化心肌細胞局部注射可以明顯改善AMI小鼠的左心室泵血功能和心肌收縮性能,為AMI 的干細胞治療提供了新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