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蔡邢楓
(南通大學附屬醫(yī)院兒內科,江蘇南通 226001)
腦癱是由腦出血、缺氧、腦白質損傷等多種原因導致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征,可引起患兒機體運動功能障礙,臨床表現(xiàn)為運動能力下降或喪失、智力低下、癲癇等癥狀[1]。針對腦癱患兒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多通過訓練干預促進患兒各系統(tǒng)功能的恢復,降低其傷殘程度,同時盡可能糾正并恢復其異常姿勢[2-3]。個體化運動指導是現(xiàn)階段臨床的常用干預方案,可通過各種運動訓練方式,改善患兒關節(jié)活動程度,降低其運動障礙狀態(tài),但單一的運動干預無法幫助患兒提升智力水平,導致其學習、生活能力無法得到有效保障[4]。感覺統(tǒng)合訓練通過觸覺、視覺、聽覺及運動等多方面的活動訓練,增強患兒各項感官能力,使其能夠快速學習并掌握訓練技能,有利于改善智力和運動功能[5]。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19年2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52例腦癱患兒為對象,將感覺統(tǒng)合訓練與個體化運動指導聯(lián)合應用,旨在探討其對患兒智力水平及運動神經發(fā)育的影響。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收治的52例腦癱患兒為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6例。其中觀察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2.53±1.20)歲;病程0.8~5年,平均病程(1.95±0.65)年;上肢癱瘓5例,偏癱8例,下肢癱瘓7例,全癱6例。對照組男13例,女13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2.61±1.23)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02±0.69)年;上肢癱瘓7例,偏癱9例,下肢癱瘓4例,全癱6例。兩組患兒的各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研究委員會審批,通過后實施,研究內容及流程均已告知患兒家屬,且家屬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符合《腦性癱瘓早期精準診斷與早期干預治療進展》中的相關診斷標準[6];(2)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tǒng)分級為Ⅱ~Ⅳ級;(3)具備一定程度認知能力,可接受并理解簡單指令;(4)下肢肌肉緊張增強,且無固定的關節(jié)攣縮;(5)意識清晰。
(1)上下肢接受過矯形外科手術的患兒;(2)合并視覺、聽覺障礙的患兒;(3)入組前半年內接受過肉毒毒素注射、抗癲癇藥物及解痙類藥物治療的患兒;(4)器質性疾病所引起的神經系統(tǒng)紊亂者;(5)中途退出或不能配合研究者。
對照組接受個體化運動指導,患兒入院后,給予其肌肉遲緩劑、抗驚厥、促進腦神經發(fā)育藥物等基礎治療,并聯(lián)合個體化運動指導,指導患兒進行抬頭、爬行、站立、行走、翻身等訓練,每次訓練時間控制在60 min內,每天2次,根據(jù)患兒實際耐受程度適當調整運動量,持續(xù)干預8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感覺統(tǒng)合訓練,具體如下:(1)滑板爬行:指導患兒俯臥在滑板之上,雙腳合攏,抬頭挺胸,僅使用雙手帶動開始滑板爬行;(2)彈跳床:指導患兒雙腳合攏,在蹦床上進行跳躍訓練,年齡較小或恐懼的患兒需在家長陪伴下進行訓練;(3)將患兒置于橫豎抱捅上,指導其向筐里投入沙包進行練習;(4)由護理人員指導患兒雙腳分開立于平衡臺上,待其稍作穩(wěn)定后,由另一名醫(yī)護人員緩慢搖晃平衡臺,鼓勵患兒在平衡臺上保持身體平衡;(5)平衡木訓練:指導患兒在平衡木上行走,練習行走時的平衡能力;(6)腳踏車訓練:指導患兒進行腳踏車訓練;(7)使用患兒喜愛的玩具吸引其視線,引導其走至醫(yī)護人員身邊,反復訓練;(8)指導患兒進行卷舌、伸舌、張嘴、閉口等訓練,輕拍其嘴唇及面部肌肉。注意所有訓練均需家長陪同,并指導家長注意居家訓練,增強訓練效果,提高患兒的學習能力。感覺統(tǒng)合訓練每周3次(周一、周三、周五),每次訓練時間為30~60 min,持續(xù)干預8周。
(1)療效判定標準:抬頭無力、喂養(yǎng)困難、哭鬧不止等現(xiàn)象完全消失,無異常姿勢、反射,且運動發(fā)育及協(xié)同功能恢復正常范圍,智力檢測提高≥30分為顯效;抬頭無力、喂養(yǎng)困難、哭鬧不止等現(xiàn)象有所改善,異常姿勢減少,運動發(fā)育、協(xié)調功能等有所轉變,智力提高20~29分為有效;上述癥狀及異?,F(xiàn)象無任何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7]。干預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智力發(fā)展指數(shù)(MDI)評估患兒的智力水平,量表包含認知、語言、社會功能三大項,共163個條目,量表指數(shù)最終評分均轉化為100分制,標準差為16的標準分數(shù),分數(shù)越高患兒智力水平越高;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運動發(fā)展指數(shù)(PDI)評估患兒的運動功能,量表包含爬、走、抬頭、站等粗大運動及抓、指等精細運動,共81個條目,量表指數(shù)最終評分均轉化為100分制,標準差為16的標準分數(shù),分數(shù)越高患兒運動功能越佳。
(3)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Gesell發(fā)育量表對患兒的神經肌肉及感覺系統(tǒng)功能進行評價,量表包括大運動、精細動作、適應性行為、個人社交及語言,共計514個條目,所有項目檢測均在60 min內完成,評分越高提示患兒的神經肌肉及感覺系統(tǒng)功能越好。
(4)干預前后,分別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MA)評估患兒的平衡能力、粗大運動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分數(shù)越高患兒各項能力越好[8]。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性別、干預總有效率等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經χ2檢驗;MDI、PDI評分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經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干預總有效率為96.15%,高于對照組的76.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療效對比[n(%)]
干預前,兩組的MDI、PDI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MDI、PDI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MDI、PDI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MDI、PDI評分對比[(±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 P<0.05
組別MDI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PDI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26)對照組(n=26)t值P值50.62±7.10 50.53±7.05 0.045 0.963 73.59±8.67a 62.57±8.24a 4.697 0.000 48.69±6.48 48.73±6.53 0.022 0.982 67.61±8.92a 58.61±8.63a 3.697 0.000
干預前,兩組的Gesell發(fā)育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Gesell發(fā)育量表各維度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Gesell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Gesell評分對比[(±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 P<0.05
組別大運動干預前 干預后精細動作干預前 干預后適應性行為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26)對照組(n=26)t值P值50.62±4.82 50.76±4.97 0.103 0.918 62.81±6.58a 55.24±6.24a 4.256 0.000 41.32±3.69 41.29±3.64 0.029 0.976 62.25±6.01a 50.68±5.69a 7.128 0.000 53.64±6.28 53.58±6.35 0.029 0.976 62.48±5.39a 57.34±5.31a 3.463 0.001組別個人社交干預前 干預后語言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26)對照組(n=26)t值P值45.82±5.14 45.93±5.26 0.076 0.939 55.32±7.25a 48.35±6.58a 3.630 0.000 49.62±3.05 51.02±3.11 1.638 0.107 65.67±4.25a 58.62±4.18a 6.030 0.000
干預前,兩組的BBS、GMFM、FMA評分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BBS、GMFM、FMA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干預前后功能鍛煉評分對比[(±s),分]
表4 干預前后功能鍛煉評分對比[(±s),分]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 P<0.05
組別BBS干預前 干預后GMFM干預前 干預后FMA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n=26)對照組(n=26)t值P值27.69±4.85 28.47±4.87 0.578 0.565 46.25±6.67a 40.58±5.49a 3.346 0.001 21.29±8.15 21.27±8.17 0.008 0.993 34.69±5.95a 26.57±9.38a 3.268 0.002 12.69±8.45 13.47±8.67 0.328 0.743 22.69±5.95a 18.17±5.37a 2.875 0.005
腦癱主要指受孕至嬰幼兒期間因非進行性腦損傷引起的以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綜合征。有研究顯示,腦癱患兒可伴有智力障礙、語言障礙、癲癇及行為異常等,造成這一現(xiàn)象是由于患兒未成熟的大腦在各種原因作用下發(fā)育不全,致使肌肉關節(jié)對大腦發(fā)出的指令無法有效完成[9]。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患兒的智力水平,促進運動神經發(fā)育,對其各項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腦癱患兒的康復是一個長期的護理干預過程,其中康復訓練是較為重要的部分,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針對腦癱患兒的康復鍛煉也在不斷完善,個體化運動指導在康復訓練中得到有效應用,并取得一定效果,但在腦癱患兒的康復過程中,需要考慮多項身體功能的需求,給予其多元化的干預措施,才能進一步提升干預效果[10]。既往研究指出[11],各個神經系統(tǒng)傳導的不同感覺在腦干部位進行組織統(tǒng)合的過程,在醫(yī)學上被稱為感覺統(tǒng)合,為人體進行日常生活、工作及學習的基礎,而大腦和機體的協(xié)調發(fā)展過程中,感覺統(tǒng)合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干預總有效率為96.15%,高于對照組的76.92%,且干預后的MDI、PDI評分均較對照組高,表明感覺統(tǒng)合訓練結合個體化運動指導不僅可有效提升腦癱患兒的智力水平,還能促進其運動神經發(fā)育。其因在于,通過多種靜態(tài)與動態(tài)訓練項目交替結合,如滑板爬行、彈跳床、投沙包訓練可有效提高患兒四肢協(xié)調能力,平衡臺及平衡木訓練可提高其感觸能力,提高了患兒與他人的環(huán)境交流互動能力,從而幫助其判斷距離與感知外界環(huán)境[12-13]。同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的Gesell發(fā)育量表各維度評分均較對照組高,且BBS、GMFM、FMA評分均較對照組高,表明感覺統(tǒng)合訓練結合個體化運動指導可有效提升腦癱患兒智力水平,促進其運動神經發(fā)育,有效恢復感覺及運動系統(tǒng)功能。其原因可能是,兩種干預方式聯(lián)合使用,可根據(jù)患兒特點及表現(xiàn)的不同,為其制定相應的個體化運動訓練方案,同時通過刺激患兒視聽、觸覺、本體感受、前庭等功能,使其腦部統(tǒng)合感覺信息增強,進一步促進大腦對機體各部位的協(xié)調控制能力,循序漸進地提高患兒的行為能力;多種訓練方式可刺激患兒的語言系統(tǒng)發(fā)育,提高記憶力、理解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感覺系統(tǒng)功能,糾正其錯誤行為癥狀;訓練患兒的機體平衡感,可刺激其左腦發(fā)育,調節(jié)機體整體神經功能,使其身體更加靈活,改善其功能性行為能力[14-15]。
綜上所述,感覺統(tǒng)合訓練結合個體化運動指導不僅可有效提升腦癱患兒的智力水平,還可促進其運動神經發(fā)育,有效恢復患兒感覺及運動系統(tǒng)功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