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巖 | 北京市順義區(qū)楊鎮(zhèn)中心幼兒園
幼兒有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兒園需在真實生活中激發(fā)幼兒探究欲望,支持他們的探究行為,用課程引領幼兒全面發(fā)展,滿足他們探究幸福童年的愿望。北京市順義區(qū)楊鎮(zhèn)中心幼兒園一直秉承“尊重兒童、解放天性”的辦園理念,始終站在兒童立場,讓教育回歸真實生活,致力于為幼兒打造原生態(tài)、豐富且快樂的在園生活。
“思”到“行”,打開實踐之門。在收集已有案例,對園所課程現(xiàn)狀進行分析后,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在活動中的問題引領意識還比較薄弱,無論是與幼兒的互動還是課程的實踐,更多以教師為主體,幼兒在此過程中以被動模仿、操作為主,缺乏思維層面的參與,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的意識沒有被激發(fā)出來,導致探究意識不足,主體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研究團隊通過“六尋”幼兒探究性學習模式,從尋目標、尋信息、尋問題、尋答案、尋分享、尋運用6個環(huán)節(jié)梳理出教師支持幼兒探究性學習的22條策略,支架幼兒探究性學習,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探究型思維方式。
“想”與“問”,破解實踐難題。在探究型課程主題活動實踐中,幼兒探究性學習與教師設計、開展探究型課程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如何將“六尋”模式落地?我們針對探究型課程主題設計、活動實施、支架幼兒探究性“六尋”過程的具體策略,通過案例研究與經(jīng)驗總結,同步形成支架教師開展探究型課程的“尋六點”實施路徑,即尋關注點、尋生長點、尋發(fā)展點、尋方法點、尋分享點、尋再生點。有了明確的抓手,探究型課程實施的雙路徑便更加清晰化、實用化。
“拉拽”變“追隨”,開啟探索之旅。由于幼兒的認知帶有直觀行動性和具體形象性,活動中那些遠離幼兒的真實生活、概念化和抽象化的內容難以被幼兒所理解,基于幼兒心理邏輯與生活情境的內容更容易被他們所接受。例如,大班的生活活動“包餃子”是因幼兒在立冬和每周二吃午餐時發(fā)出的“餃子是如何做成的”這一疑問而生成。在找到幼兒的關注點和課程的生長點之后,教師通過與幼兒談話的方式,重新整合收集到的信息,據(jù)此確定學習的發(fā)展點。由此看來,適合幼兒的探究型課程內容是基于幼兒的經(jīng)驗和興趣產生的,并非教師在幼兒還未“出場”前獨自設計安排的內容。
“問題”到“興趣”,尋求內在需要。第一,傾聽幼兒的內心需求。幼兒是知識建構的主體,這就決定了教師需要傾聽幼兒真實需要,充分吸納他們日?;顒又斜磉_出的信息碎片。第二,辨別幼兒真實的興趣。教師要從對幼兒固有的認知和期望預設中抽離出來,認清并過濾自己觀點中存在的偏見,避免以自己的需要替代幼兒的需要。但以幼兒“自我建構”為名,放任幼兒自由自主,全然滿足他們所有需要的方式不值得提倡,這就體現(xiàn)了教師在收集問題后進行篩選的重要性。
生活化探究主題活動的開展,讓我們在活動中看到孩子們自主選擇、自主參與、積極思考、大膽表達、勇于挑戰(zhàn)的一面,教師的視角也隨之從“教師認為”向“幼兒需要”轉變。以問題為引領進行的課程實施路徑的研究,為教師提供了主題設計、課程實施及支架幼兒探究性學習的具體方法與策略,研究的整體構架也為教師備課提供了支持,進而培養(yǎng)了教師的“探究型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