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鎮(zhèn)寶 趙藝陽
摘 要 作文材料是批判性閱讀的重要對象,將研究對象從一般性的文本閱讀延伸至作文材料的閱讀上(即審題),拓展批判性閱讀載體的外延,以高中應試議論文的批判性讀與寫為研究方向,強化批判性思維與批判性寫作之間的關系,探索并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強且行之有效的批判性審題、立意與創(chuàng)作的技巧和方法,將批判性思維在作文中的應用進行具體化、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提高學生應試作文的寫作能力和成績,既有現(xiàn)實的需要和指導意義,同時也是對新課標關于如何發(fā)展和提升思維品質,培養(yǎng)高中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精神的落實。
關鍵詞 應試議論文 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審題 批判性立意
批判性思維”譯自英文Critical thinking(簡稱CT),關于批判性思維的定義,歷來有不同的界定。目前,較為流行的是恩尼斯提出的:“為決定信什么或做什么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1]關于批判性思維的功能,著名學者董毓先生是這樣闡釋的,“批判性思維不僅應該用來發(fā)現(xiàn)別人思考的不足和缺點,更應該用來反思自己思維的不足和缺點?!盵2]
批判性思維是學生智能素質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構成部分,培養(yǎng)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也是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和要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要求高中生必須做到“運用批判性思維審視語言文字作品,探究和發(fā)現(xiàn)語言現(xiàn)象和文學現(xiàn)象,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3]
目前諸多專家學者包括一線教師,對批判性閱讀的意義和價值已達成基本共識,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當下對語文批判性閱讀的研究,其研究對象基本上是以文學作品(含課內外各種閱讀文本)為主,鮮少顧及高中生作文材料的批判性讀與寫。即便有些專家學者開始關注此研究方向,但大多停留于廣義上的作文指導,對如何將批判性思維應用到應試作文中的研究相對較少,對提高學生應試作文能力的作用較為有限。
事實上,盡管對作文材料的閱讀有別于對一般性的文學文本閱讀,但它仍從屬于批判性閱讀材料的范圍。將一般性文本閱讀與作文材料閱讀區(qū)別開來,人為或不自覺地在兩者之間劃出一條天然不可逾越的鴻溝,難免造成這樣的錯覺:批判性思維是文本閱讀的事,與寫作無關或關系不大。這既窄化了批判性思維的外延,同時也割裂了批判性思維的延續(xù)性,不符合人類思維的特征。
只有將批判性閱讀與寫作(下文簡稱“批判性讀寫”)統(tǒng)一起來,才能在閱讀外在文本的同時構建自己的語言,從而實現(xiàn)新課標所要求的形成“自己對語言和文學的認識”。
批判性讀寫有兩個任務指向:一是批判性審題,即將批判性思維應用到作文材料閱讀當中;二是批判性寫作,主要包含批判性立意和批判性論證兩部分。
議論文是高考作文考察的主流體裁,以高中應試議論文的批判性讀寫為研究方向,拓展批判性閱讀載體的外延,將研究對象從一般性的文本閱讀延伸至作文材料閱讀上(即審題),強化批判性思維與批判性寫作之間的關系,探索并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強且行之有效的批判性審題、立意與論證的技巧和方法,將批判性思維在作文中的應用進行具體化、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既有現(xiàn)實的需要和指導意義,提高學生應試作文的寫作能力和成績,也是對新課標關于如何發(fā)展和提升思維品質,培養(yǎng)高中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工作精神的落實。
1.批判性審題的基本步驟
對于一般性文本的批判性閱讀,我們一般需要考慮以下問題:作品的觀點或意見正確與否;論據(jù)是否充分可靠;邏輯推理是否科學;我是否同意或認可作者的觀點;我的依據(jù)又是什么;我的依據(jù)是否充分可靠等。換言之,讀者既不輕信也不簡單粗暴地否定文本,既不人云亦云毫無主見、也不捕風捉影主觀臆斷,凡事講究有理有據(jù),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
我們可以將這種方法遷移到作文材料閱讀當中,進行批判性審題。
具體地說,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步驟來進行批判性審題:(1)找出材料敘述者(即命題者)所把持或傾向的觀點;(2)找出其立論的依據(jù),即論據(jù);(3)辨析觀點是否正確;(4)辨析論據(jù)是否充分可靠。這里,我們之所以不將(1)和(3)、(2)和(4)歸并在一起,簡化為兩個步驟,是為了避免考生無視或忽略了材料觀點本身、觀點與論據(jù)之間的推演過程(無論合理與否),即考生沒有和材料敘述者或涉事主體進行合理對話,而是先入為主地調動自己的閱歷、經(jīng)驗對材料的觀點或論據(jù)進行主觀臆斷地“批判”,這是有悖批判性閱讀原則的。
以2019全國Ⅰ卷高考作文為例,其命題如下: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綿延至今??墒乾F(xiàn)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愿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么忙,勞動太占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么快,勞動的事,以后可以交給人工智能??!”也有的說:“勞動這么苦,這么累,干嗎非得自己干?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xiàn)象。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tǒng)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
我們不難整理出若干涉事主體的觀點及其推理過程。以第一種觀點“沒時間勞動”為例,其推理過程為:學習忙、勞動占用時間→沒時間勞動。為方便解說,我們不妨將批判性審題的過程分解如下:(1)找出觀點:“沒時間勞動”;(2)找出論據(jù):學習忙、勞動占用時間;(3)辨析觀點是否正確:很顯然地,材料所說的勞動特指“體力勞動”。但勞動包含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學習屬于腦力動動,學習是學生的天職,是學生該完成的勞動,學習并不能凌駕或超脫于勞動這個概念之上,所以“沒時間勞動”這個觀點的闡述不科學、不準確。(4)辨析論據(jù)論據(jù)是否充分可靠:腦力勞動“忙”不能作為不參加體力勞動的充分理由,二者屬于不同概念;并且,適當參與體力勞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和緊張情緒,還能鍛煉、提升體質,提高腦力勞動效率和動手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照此推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不僅材料的觀點不準確,而且其論據(jù)也是不充分、不可靠的。
又如2021全國Ⅰ卷高考作文:
1917年4月,毛澤東在《新青年》發(fā)表《體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論及“體育之效”時指出:人的身體會天天變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聰可以聰。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因此,“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誘我以至于強,未可知也”。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我們可將批判性審題的過程分解如下:(1)找出觀點:“生而強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2)找出論據(jù):“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即使是至強者,最終也許會轉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3)辨析觀點是否正確:生而強者若自喜,容易產(chǎn)生驕傲自滿情緒,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生而弱者倘若自悲,容易產(chǎn)生自卑心理,易破罐子破摔。故而材料中的觀點正確。(4)辨析論據(jù)論據(jù)是否充分可靠:剛者易折,佼佼者易碎,生而強者如果濫用其強,會轉為至弱;大部分弱者如果勤自鍛煉,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會變而為強,雖然部分弱者出于先天的因素(如殘疾),再怎么鍛煉,也不易變至強,但總能超越自我、超越先前,而且他們可以另辟蹊徑,尋找另一條適合自己的“強者之路”。由此可見,材料的論據(jù)也是可靠的。
2.批判性立意
批判性寫作涵括批判性立意和批判性論證兩部分。其中,立論是前提,也是根本,是議論文寫作的靈魂;而批判性論證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涵蓋語言表述、論證方法、章法結構、邏輯推理等方方面面。
批判性論證與每位考生個人的語言素養(yǎng)、經(jīng)驗和閱歷相關,三言兩語難以言清,且這世上本不存在著“千篇一律”“用之五湖四海皆準”的論證技巧。打個比方,如果批判性立意是房子框架結構的話,那么批判性論證就是房子的裝飾。但再金碧輝煌、精美絕倫的裝飾,都是建立在牢固可靠的房子結構之上的,所以孔老夫子說“糞土之墻不可污也”。故而,這里主要闡述批判性立意問題。
所謂批判性立意,指的就是要使考生作文的立意具有辯證性,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考生的作文立意必須符合命題者的考察意圖;二是指考生的作文立意本身具有辯證性。
(1)辨析命題者的作文考查意圖
為更好地闡述如何辨析命題者的作文考察意圖,我們先要厘清敘述者與命題者的關系,認清命題者在材料作文當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敘述學的角度來看,任何一段文字的閱讀,始終存在著讀者、敘述者與作者三者之間的對話與交流、矛盾與沖突。敘述者是潛性的,而且不等同于作者。但在作文材料閱讀中,命題者就是作者,而且我們可以把命題者(即作者)等同于敘述者。換言之,我們可以將命題者、作者、敘述者三者看成是一致的。因為受到考試命題要求和難度值的限制,作為作文材料的命題者,就不得不考慮這么一個現(xiàn)實:最大程度地讓作文材料的敘述者等同于命題者、作者,令敘述者、作者的觀點或意見能夠體現(xiàn)或無限接近于命題者的觀點或意見。唯有如此,命題者對此次作文的考察意圖,方能得以實現(xiàn)。在此情況下,所謂審題,本質上就是通過厘清敘述者的觀點和意見,進而窺探或推測出命題者所要求的寫作任務和指令。所以,在閱讀作文材料時,作為考生,我們大可將敘述者看成是命題者本身。
當然,命題者與敘述者一樣,也是潛性的,沒有也不可能直白、顯性地呈現(xiàn)在作文材料當中。為此,我們就要深入挖掘材料信息,方能準確把握命題者的意圖,進而把住高分作文的“脈門”。
考生對命題者意圖的把握,容易存在以下兩大問題,從而出現(xiàn)偏題或離題現(xiàn)象:一是誤把涉事主體的觀點當成是命題者的觀點;二是作文立意與命題者的考察意圖有所出入甚至產(chǎn)生矛盾。
(2)辨析涉事主體與命題者的差異
辨析命題者的作文考察意圖,首先就要科學、理性、全面、準確地把握材料中涉事主體、材料敘述者(即命題者)所把持或傾向的觀點。我們之所以要將涉事主體和材料敘述者(即命題者)兩者區(qū)分開來,是因為涉事主體是有別于命題者的。材料涉事主體僅僅是命題者為闡明題意、實現(xiàn)命題意圖而提及的人、事或物,其所持的觀點或意見有時候往往只是材料豐富信息中的冰山一角,并不能代表命題者的完整觀點或意見。分不清二者的差異,考生就容易以偏概全,誤以為涉事主體就是敘述者(即命題者),使作文產(chǎn)生偏題現(xiàn)象。只有整體把握材料信息的內涵,才能最大程度地與命題者的命題初衷相吻合。
仍以2019全國Ⅰ卷高考作文為例,材料中的“有的說……有的說……也有的說……此外……”列舉了四種不同涉事主體的觀點,再加上材料開頭所提到的“‘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砼d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綿延至今”理解勞動、熱愛勞動的觀點,以及最后命題要求所強調的“熱愛勞動,從我做起”,整個材料所提及的觀點不外乎六種:①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非凡;②沒時間勞動;③科技發(fā)展了,沒必要動;④勞動辛苦,不需要自己動手;⑤不尊重勞動;⑥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審題時,倘若只抓住其一就侃侃而談,難免會顧此失彼,以偏概全,沒能全面準確把握命題者的意圖,從而導致作文偏題。綜合以上六種觀點,我們不難看出此番作文命題者的考察意圖: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考生如何準確理解勞動的概念,看待勞動當中的辛苦,怎樣對待自己或他人的勞動,又如何在現(xiàn)實當中從事具體的勞動。說白了,就是命題者想通過此次作文,考察享受著21世紀科技福利的高三畢業(yè)生們“如何理解勞動、對待勞動”。厘清了命題者的命題意圖,寫作才能有的放矢,切合題意。
考生的作文立意不可與命題者的考查意圖有所出入甚至產(chǎn)生矛盾。既然是應試作文,那就得按照命題者的作文考查意圖來寫作,遵守寫作的規(guī)則。畢竟,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命題者的作文考查意圖,最終會成為閱卷者的評卷準則。缺乏這個準則,考生之間的作文就沒有可比性,閱卷工作就難以開展。這就如同體育競技,說好了大家一起通過百米賽跑來比較誰跑得快,而有人卻偏偏不干,非要拿他擅長的非短跑項目(如跳高、跳遠等)來和其他人進行角逐,這顯然是荒誕的,也是裁判員所不允許的。所以,只有考生作文的立意與命題者的作文考查意圖相符合了,方能與其他考生在同一個對話、競技平臺上,否則容易被判為離題了。
辨析考生作文立意的辯證性。倘若考生的作文立意(論點)與命題者的考查意向有所出入或者相左,這就是所謂的偏題或者離題了。但倘若考生作文立意(論點)缺乏辯證性,甚至有誤,那么論證工作將難以開展且變得徒勞無益,再高明的論證都勢必淪為一種詭辯或者“詐術”[4],如同俗語所言的在“一本正經(jīng)地胡說八道”。所以,如何讓考生的作文立意(論點)具備辯證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我們可以將批判性立意細化為兩個環(huán)節(jié):①自我檢驗和修正論點的辯證性;②闡明論點成立時所應必備的理論依據(jù),確立理論基礎。
自我檢驗和修正論點的辯證性。雖然“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受限于考場規(guī)則的約束,應試議論文的論點是否具備辯證性,一切都取決于考生考場上的孤軍奮戰(zhàn)、臨時裁決,沒有任何外力可以借助。所以,如何自我檢驗和修正論點的辯證性就顯得至關重要。對此,筆者在《自我檢驗與修正議論文論點的辯證性》[5]已有了詳細的分析,這里僅做簡要的概述。
簡單地說,一個具有辯證性的議論文論點一般具有以下五個特征:科學性、普遍性、條件性、可執(zhí)行性和可接受性等。我們可以用此五個特征來檢驗和修正論點。
所謂科學性,即論點所持的主張或方案符合客觀實際,反映出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guī)律,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具體可從兩個方面來檢驗:一是現(xiàn)實性,即由論點所演繹產(chǎn)生出來的事件或者現(xiàn)象,必須在現(xiàn)實當中找到事實依據(jù);二是論點必須符合已證明了的科學原理或共識。所謂普遍性,指的是根據(jù)論點的主張或方案,所演繹出來的事件或現(xiàn)象,在現(xiàn)實當中有相當?shù)拇嬖诟怕?,而不是少?shù)案件或特殊現(xiàn)象。所謂條件性,即寫作的時候必須指出論點成立時所需要的條件,因為每一種理論都有其成立所要求的條件或場合,世上并無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所謂可執(zhí)行性,即文章所提出的方案,在現(xiàn)有條件下易于操作、執(zhí)行或落實,而不是難以執(zhí)行、代價(成本)過高或者是“紙上談兵”。所謂可接受性,即論點所持的主張或方案在公眾或多數(shù)人的心里是易于接受和采納的,不會令人產(chǎn)生抗拒心理。如2016年全國I卷作文題,不少考生提煉出了“表揚比批評更重要,應大力提倡表揚”的論點。這種觀點,相信大部分改卷老師在批閱文章的時候,內心是不易接受的。
檢驗文章立意后,倘若發(fā)現(xiàn)其缺乏辯證性,可參照檢驗時所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修正,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并且議論文要解決的不是某個單一具體的事件或現(xiàn)象,而是要從中總結出相關規(guī)律、經(jīng)驗和方法,對其它同類或類似事件、現(xiàn)象的認知和應對提供參考和借鑒,治標更要治本。這就要求議論文必須升格到“說理”,上升到理論高度,從原理的角度分析論點到底存在哪些合理性。
那么,怎么闡明論點站得住腳的理論依據(jù)呢?
主要有以下三種方法:一是辨析論點所反映的本質,其關鍵的節(jié)點在于對論點所涉及的關鍵概念進行解析;二是辨析材料觀點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源;三是從利弊的角度,分析材料觀點或現(xiàn)象可能帶來的益處或弊端。
仍以2019全國Ⅰ卷高考作文為例,先確立一個富有辯證性的論點:“勞動無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分工的差異。我們要理解勞動、尊重勞動并熱愛勞動”。隨后,我們可以使用上述三種辦法來闡明該論點的理論依據(jù):①對關鍵概念進行解析,“勞動可分為體力和腦力勞動,腦力勞動并沒有超脫于勞動之上”;②辨析材料觀點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源,即材料中歧視、不愿意參與勞動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要么片面理解勞動的概念,要么歧視體力勞動,要么受體力勞動者社會地位和報酬偏低的影響等;③從利弊的角度,分析材料觀點或現(xiàn)象可能帶來的益處或弊端:腦力勞動者,閑暇之余參與體力勞動,可以讓身心意志得到休憩和鍛煉;歧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將會引發(fā)社會人際關系的不和諧;歧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會導致社會職業(yè)結構的不合理等。
按照這種思維,我們根據(jù)上述羅列的“理論依據(jù)”,有選擇性地擇取其中部分,將每一條“理論依據(jù)”作為一個寫作的切入點(每個切入點可用1-2個自然段的文字來闡述),就可以高效、多層面地勾勒出一篇作文的主體結構和論證的切入點。
這樣的寫作方式,才能鞭辟入里地分析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避免假大空地高唱“熱愛勞動”的口號,也可以規(guī)避將議論文變成事件(例證)的堆砌,切實做到以理服人,使文章富有深度和理趣。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shù)的高考作文,均可以采用這種操作模式。如2021全國Ⅰ卷高考作文大致可以參照以下結構進行寫作。
論點:強者不可自喜、自傲,更不可濫用其強,欺軟怕硬,否則容易由強轉弱;弱者亦不必自卑、自悲,只要奮斗不息,就能超越自我,成為強者。
理論依據(jù)一:真正的強者在于兼濟蒼生,獲得他人的認可,如此方能恒強,而不是濫用其強,欺軟怕硬;弱者是相對的,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不應感到自卑與自悲,只要自強不息,就能戰(zhàn)勝自我。(從本質上對“強”“弱”的概念進行解析)
理論依據(jù)二:強者自喜、弱者自悲,其主要根源是虛榮心在作祟。(辨析材料觀點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源)
理論依據(jù)三:兼濟天下的強者千古,濫用其強、欺凌弱者的“強者”一時,會由強轉弱。(從利弊的角度,分析材料觀點或現(xiàn)象可能帶來的益處或弊端)
理論依據(jù)四:沒有絕對的弱者,自卑或自悲只能消彌人的斗志,自強者會由弱轉強。(從利弊的角度,分析材料觀點或現(xiàn)象可能帶來的益處或弊端)
可以這么說,這一寫作方式,既是在為作文立意尋找和確立理論依據(jù),同時每一條理論依據(jù)的確立與闡述工作,本身就已經(jīng)涉及到了文章的論證工作了。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它可以極大地解決部分考生考場上“寫不出文章”“湊不足字數(shù)”的難題,因為考生對每一條“理論依據(jù)”都可以進行拓展延伸。故而,這是一套可操作性強且行之有效的寫作方法,不僅從根子里解決“寫什么”的難題,且更加有效地解決了“怎么寫”“如何寫得有深度”的問題,著實有效地提高學生應試議論文的寫作能力和成績,具有現(xiàn)實的需要和指導意義。
當然了,最重要的作用還在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無論是辨析論點所反映的本質,解析關鍵概念的定義,辨析材料觀點或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根源,還是分析材料觀點或現(xiàn)象可能帶來的益處或弊端,這都要求考生將批判性思維應用到寫作當中,為“自己決定信什么或做什么(即論點)”進行反思,尋找充分可靠、科學的理論依據(jù),將新課標關于“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增強思維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6]的要求落到實處。
把作文材料當作是批判性閱讀的重要對象,拓展批判性閱讀載體的外延,以高中應試議論文的批判性讀寫為研究方向,強化批判性思維與批判性讀寫之間的關系,探索并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強且行之有效的批判性審題、立意與論證的技巧和方法,既可以提高學生應試作文的寫作能力和成績,有著現(xiàn)實的需要和指導意義,同時也可以發(fā)展和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引導學生探索和發(fā)現(xiàn)事物的本質,避免人云亦云、毫無主見,或者主觀臆斷、毫不講理。
〔本文系石獅市2018年度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小課題“高中應試議論文之批判性讀寫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戴維·希契柯克.批判性思維教育理念[J].張亦凡、周文慧譯.高等教育研究,2012(11):54.
[2]董毓.批判性思維原理和方法——走向新的認知和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
[4]高傳智.公共說理的特點及其素質培養(yǎng)[J].語文建設,2017(21):5.
[5]趙藝陽、王鎮(zhèn)寶.自我檢驗與修正議論文論點的辯證性[J].中學語文,2019(24):63-65.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8-19.
[作者通聯(lián):王鎮(zhèn)寶,福建泉州市石獅第一中學;趙藝陽,福建泉州市安溪第一中學]
語文課程對于學生精神生命的哺育尤為重要,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說:“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俱是有情人?!闭Z文學習不僅是認知的過程,也應該是情感體驗、激蕩、深化、升華的過程。在多年前的一次小型會議上,于漪老師談到語文課程育人功能時,指出語文教師有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在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不斷把他們的心靈引向輝煌。如斯,學生從這里“帶得走”的,一定是精神生命的升騰。
——楊九俊,《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10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