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欣,趙武干,王冠男,劉恩杰,張丹丹,張延平,簡翔宇,李文才,2
竇岸細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 LCA)又稱襯細胞血管瘤,因其起源于脾臟的竇岸細胞而得名。LCA是發(fā)生于脾臟的罕見良性血管源性腫瘤。該病于1991年由Falk等[1]首次報道,其發(fā)病率低,預后良好。由于LCA并無典型的臨床癥狀和影像學表現,確診主要依靠病理學診斷,其與脾臟的海綿狀血管瘤及血管肉瘤等良惡性病變均有明顯重疊,需進行鑒別診斷。目前,LCA的臨床病理特征報道較少,多為個案。本文收集16例LCA探討其臨床病理特征、診斷與鑒別診斷,以提高臨床與病理醫(yī)師的認識水平。
1.1 材料收集2003年5月~2021年5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經病理學確診為LCA的16例標本,其中男性8例,女性8例,發(fā)病年齡10~60歲,中位年齡45歲。
1.2 方法標本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石蠟包埋,常規(guī)切片,3~5 μm厚切片,HE染色。免疫組化采用EnVision兩步法染色,抗體CD31、CD34、FⅧAg、CD68、ERG、CD4、AAT、Lysozyme、Ki-67等,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公司。所有切片均由兩位專業(yè)病理醫(yī)師采用雙盲法重新閱片。
1.3 隨訪16例LCA患者采用電話隨訪,以手術日為起始時間,以患者死亡或截至2021年6月10日為終止時間。
2.1 臨床特點本組腰痛者1例(6.25%,1/16);腹痛者4例(25.00%,4/16);體檢發(fā)現脾臟占位者4例(25.00%,4/16);合并其他疾病者7例(43.75%,7/16),其中合并惡性腫瘤者4例(25.00%,4/16)。CT檢查示脾臟內單發(fā)或多發(fā)類圓形低密度影,增強動脈期病灶呈不均勻強化,靜脈期呈漸進性強化,邊界清(圖1)。MRI檢查示脾臟內類圓形或圓形長T1信號影,邊界清或呈彌漫性改變。
圖1 增強CT示脾臟內一單發(fā)結節(jié),增強動脈期病灶呈不均勻強化,邊界清
2.2 病理檢查
2.2.1眼觀 脾臟體積正常大小或不同程度的增大,最大者約190 mm×100 mm×80 mm,切面可見單發(fā)或大小不一的多發(fā)結節(jié),最大者約37 mm×30 mm×28 mm,切面灰紅色,質軟呈海綿狀,結節(jié)間脾臟組織未見明顯異常,余脾臟組織切面均呈灰紅色,質軟。
2.2.2鏡檢 鏡下見腫瘤組織由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組成,血管腔可有不同程度的擴張,也可形成乳頭狀突起突向管腔(圖2),管腔或乳頭狀突起襯覆單層立方或柱狀上皮,細胞核呈圓形/卵圓形,胞質豐富、粉染,無異型性,部分細胞體積較小,呈鋸齒狀,部分細胞胞質可見含鐵血黃素顆粒(圖3)。
2.2.3免疫表型 16例LCA均進行免疫組化染色,血管源性標記:CD31陽性14例(100%、14/14)(圖4)、CD34陽性6例(42.85%,6/16)、FⅧAg陽性8例(100%,8/8)、ERG陽性9例(100%,9/9)(圖5)。本組兩種或兩種以上血管源性標記16例陽性(100%,16/16)。組織細胞標記:CD68陽性10例(76.92%,10/13)(圖6),AAT陽性6例(100%,6/6),CD163陽性2例(100%,2/2),Lysozyme陽性3例(3/3)。一種或一種以上組織細胞源性標記16例陽性(100%,16/16)。淋巴細胞標記:CD4陽性6例(85.71%,6/7),CD8陽性2例(22.22%,2/9)。上皮源性標記均陰性,Ki-67增殖指數5%~10%(圖7)。
2.3 隨訪本組16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5~92個月,其中2例患者在確診10~38個月后死亡,死亡患者均合并其他惡性腫瘤。
LCA是起源于脾臟內皮網狀系統的竇岸細胞良性血管源性腫瘤,預后較好。該病在病理特征方面具有相應的特點,診斷過程中仍需與其他具有相似特點的良惡性病變鑒別。
LCA發(fā)病年齡廣泛,兒童到老年均可發(fā)病。本組16例患者發(fā)病年齡無特異性,各年齡段均可發(fā)生,男女發(fā)病率無明顯差異,中位年齡45歲,低于文獻[2]報道(13例患者,發(fā)病年齡39~70歲,中位年齡55歲),可能與病例選擇及病例分布有關。LCA患者多無典型的臨床癥狀,多因體檢或并發(fā)其他疾病行全身檢查時發(fā)現,其中25%患者伴發(fā)惡性腫瘤(賁門癌、直腸癌、子宮頸癌)。文獻報道[3-4],約33%的LCA患者伴各種內臟惡性腫瘤,約17%的患者伴先天性或后天免疫異常,提示LCA的發(fā)病可能與惡性腫瘤、感染及自身免疫失調有關。本組16例患者中有4例并發(fā)其他臟器的惡性腫瘤,2例并發(fā)膽囊結石,1例并發(fā)肺結核,1例并發(fā)慢性食管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與文獻報道[5]LCA發(fā)生可能與免疫因素有關一致。
影像學檢查對脾臟腫瘤的定位及定性均有一定價值,本組16例患者有14例行CT檢查,影像學表現較為一致,平掃表現為脾臟單發(fā)或多發(fā)的大小不等的類圓形低密度影,邊界清,動脈期表現為結節(jié)輕度強化,但密度仍低于正常脾臟,延遲期表現為進一步強化,表現為與脾臟等密度或密度大于脾臟;2例患者行MRI檢查,脾臟見單發(fā)或多發(fā)長T1信號、長T2信號,壓脂稍高信號,影像學表現與文獻報道[6-7]一致。
病理學檢查是確診LCA的唯一手段,文獻報道[8-10]LCA形態(tài)特征是由相互吻合的竇狀腔隙組成,腔隙常形成乳頭狀突起或呈囊性擴張。其中可見兩類細胞:(1)襯在腔隙表面的體積較小的細胞,形似竇岸細胞;(2)脫落于竇狀腔隙內的大細胞,兩類細胞均無明顯異型性,瘤細胞免疫表型呈血管內皮標記及組織細胞標記的雙向表達。本組病例組織學形態(tài)均表現為血竇不同程度的擴張、吻合,部分呈乳頭狀突向血管腔,被覆的脾竇岸細胞為單層立方或柱狀,細胞核呈圓形/卵圓形,胞質豐富、粉染,無異型性,核分裂象未見,部分細胞體積較小,呈鋸齒狀排列,部分細胞胞質內可見含鐵血黃素沉著;免疫表型顯示至少表達兩種以上血管內皮標記,同時表達一種以上組織細胞標記。組織學形態(tài)及免疫表型均符合LCA的診斷標準。
圖2 腫瘤由大小不等的血管腔隙組成,管壁可形成乳頭狀突起突向管腔 圖3 管腔或乳頭狀突起襯覆單層立方/柱狀上皮,部分細胞胞質可見含鐵血黃素顆粒 圖4 腫瘤細胞CD31呈彌漫強陽性,EnVision兩步法 圖5 腫瘤細胞ERG呈彌漫強陽性,EnVision兩步法 圖6 腫瘤細胞CD68呈彌漫陽性,EnVision兩步法 圖7 Ki-67增殖指數約5%,EnVision兩步法
脾臟原發(fā)腫瘤以血管源性腫瘤為主,原發(fā)性非血管源性腫瘤少見,LCA需與脾臟的血管瘤、血管肉瘤、竇岸細胞血管肉瘤等進行鑒別[11-12]。(1)血管瘤:脾臟的血管瘤有時可為全身血管瘤病的一部分,呈彌漫性累及紅髓,以海綿狀血管瘤為主,其鏡下表現與LCA相似,均由擴張的血管腔相互吻合而成,管腔被覆單層上皮,且細胞均不具有異型性,但LCA可呈乳頭狀增生并突入管腔,免疫表型呈雙表達特點,可資鑒別。(2)血管肉瘤:脾臟的血管肉瘤少見,轉移率高,最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脾破裂。肉眼常見出血和壞死,鏡下在紅髓形成出血性腫瘤結節(jié)或腫塊,或彌漫性海綿狀血管網,被覆以不典型的、出芽的內皮細胞,異型性明顯、核分裂象可見,可見海綿狀血管區(qū)域、梭形肉瘤樣區(qū)域,有出血、壞死、囊性變[13],而LCA則不具有以上形態(tài)特點,免疫組化標記腫瘤細胞只表達血管內皮抗原標記。(3)竇岸細胞血管肉瘤:腫瘤細胞異型性明顯,核分裂象多見,可見壞死,LCA細胞形態(tài)溫和,不具有以上特點;免疫組化標記腫瘤細胞也具有雙表達的特征,既可以表達血管內皮細胞表型,又可以表達組織細胞表型。(4)炎性假瘤:臨床少見,累及脾臟紅髓并形成明顯腫塊,形態(tài)學特征與其他部位炎性假瘤相似,病變表現為淋巴細胞、成片的漿細胞浸潤,伴不同程度致密的纖維組織增生。(5)轉移瘤:臨床少見,可有乳腺癌、肺癌和黑色素瘤等,常在尸體解剖中發(fā)現,偶可在臨床發(fā)現脾腫大,可在紅髓形成彌漫性或結節(jié)性浸潤。
LCA屬于良性腫瘤,預后好,治療方式仍以脾完整切除為主[14]。本組16例患者中有15例行全脾切除術,1例患者行部分脾切除術,16例患者除2例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死亡外,其余均生存狀況良好,術后均未出現復發(fā)。
綜上所述,LCA是起源于脾臟竇岸細胞的血管源性腫瘤,發(fā)病率低,預后良好。由于該病無特異的臨床癥狀及影像學特點,其主要確診方式是病理形態(tài)學觀察及免疫組化檢查。免疫表型雙表達是其重要的特征,需與脾臟其他的血管源性腫瘤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