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亞凡
電子科技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婦女兒童醫(yī)院·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yī)院 兒童重癥醫(yī)學科(四川 成都 611731)
腺病毒感染是我國兒童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可引起咽-結合膜熱、肺炎腦炎、膀胱炎及腸炎等[1]。重癥腺病毒肺炎是嬰幼兒肺炎中最嚴重的類型之一,多見于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2]。重癥肺炎并發(fā)癥較多,可引起器官功能障礙甚至危及小兒生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是挽救患兒生命健康的有效前提[3]。肺部濕羅音是臨床上診斷重癥腺病毒肺炎的依據(jù)之一,但是肺部病征出現(xiàn)時間較晚,常易導致患兒錯過最佳治療時間[4]。影像學檢查可有效評估患兒肺部病變,敏感性較高,可幫助患者及早確診,對其治療方案的選擇及預后評估具有重要意義[5]。因此本研究就不同病程階段重癥腺病毒肺炎患兒臨床特征及胸部CT影像學征象進行了分析,以此提高對重癥腺病毒肺的認識與診治水平。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收治且經(jīng)實驗室檢查或病理確診的44例重癥腺病毒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7例,女7例,年齡1個月~8歲,平均年齡為1.67歲,年齡<2歲者37例(84.09%)。
納入標準:患兒既往無肺部手術史;影像學資料和病理資料完整;未合并肺部其他病變者;無其他臟器器官疾病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排除標準:伴有先天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病原檢測兩種以上及混合感染者;伴有慢性基礎病者。
1.2 方法所有患兒于術前或入院24h內(nèi)進行胸部CT平掃,檢查儀器采用西門子64排螺旋CT機,采用兒童模式,檢查前如果患兒無法鎮(zhèn)靜下來,需給予一定劑量的鎮(zhèn)靜藥。掃描參數(shù):管電壓80~120kV,管電流100mA,掃描層厚5mm,間距:3.75mm,螺距為1.0,重建層厚:0.625~0.75mm,曝光時間0.8s。掃描完成后利用MSCT后處理工作站,對患兒軸位掃描圖像進行冠狀位、矢狀位圖像進行三維重建。掃描過程中可用鉛衣、鉛圍裙等工具遮擋患兒無需掃描的部位。
1.3 觀察指標胸部CT圖像由兩名或兩名以上經(jīng)驗豐富的兒童影像主任醫(yī)師采用雙盲法進行閱片,意見出現(xiàn)分歧時,通過協(xié)商統(tǒng)一意見。分析重癥腺病毒肺炎的臨床特征及其急性期與恢復期的CT征象。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s)描述;計數(shù)資料通過率或構成比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44例患兒臨床特征44例患兒均有發(fā)熱、咳嗽、氣喘及呼吸困難等癥狀,90.91%的患兒肺部有濕羅音,61.36%的患兒肺部有哮羅音,肝脾肥大相對少見,僅占22.73%;實驗室檢查示86.36%的患兒心肌酶譜升高,40.91%患兒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50.00%患兒C反應蛋白升高,見表1。
表1 44例患兒臨床特征
2.2 不同病程階段重癥腺病毒肺炎患兒CT征象
2.2.1 急性期 患兒CT掃描34例可見雙肺大片多發(fā)實變影,呈向心性分布。10例可見大葉性肺實變影,其中單側6例,雙側4例,可見支氣管擴張。44例患兒中,24例可見少量或中量胸腔積液。
圖1 ~圖3 患兒,男,3月28天,因“咳嗽、喘息20天”入院,完善胸部CT提示雙肺含氣不均,多葉段分布馬賽克征,支氣管血管束粗亂,部分支氣管壁稍增厚
2.2.2 恢復期 恢復早期(起病1~6個月)CT掃描38例可見雙肺透亮度不均勻,呈“馬賽克”樣改變,其余6例患兒恢復期CT掃描基本恢復正常?;謴秃笃?起病6個月后)CT掃描示早期出現(xiàn)“馬賽克”征的38例患兒,僅2例可見支氣管擴張,CT掃描表現(xiàn)為單側透明肺病變。
3.1 臨床特點腺病毒是一種DNA病毒,自然界廣泛分布,可引起呼吸、消化、泌尿等多個系統(tǒng)的的感染,以兒童的呼吸系統(tǒng)感染和粘膜感染最為常見,可發(fā)展為重癥肺炎[7]。國內(nèi)外有資料顯示,在急性下呼吸道病毒感染中,腺病毒感染占3.56%~10.30%。約32.20%的嬰兒重癥肺炎是由于腺病毒感染所致[8-9]。本研究中,年齡<2歲者占84.09%,提示兒童重癥腺病毒肺炎多見于2歲以下嬰幼兒,與黃崇剛[10]等研究報道基本一致,這可能與嬰幼兒免疫力低下,機體缺乏腺病毒特異性抗體有關。該病的臨床表現(xiàn)與單純性細菌性肺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相似,均伴有發(fā)熱、咳嗽及呼吸困難等癥狀,但由于腺病毒感染的免疫炎癥反應與細胞因子激活與其他病毒相比,相對較強,導致腺病毒肺炎患兒機體炎癥反應更為強烈,發(fā)熱癥狀更為突出,故重癥腺病毒肺炎患兒在進行實驗室檢查時,可發(fā)現(xiàn)白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及心肌酶譜均升高。但是實驗室檢查由于時間長,且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等原因,使其在臨床篩查重癥腺病毒肺炎上存在一定局限性[11]。肺部濕羅音也是臨床診斷重癥腺病毒肺炎的標準之一,但是由于該體征出現(xiàn)時間較晚,導致患兒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而影像學改變較肺部特征早,因此臨床上多采用影像學方法診斷小兒重癥腺病毒肺炎[12]。
3.2 不同病程階段重癥腺病毒肺炎CT影像學特征在病理上,重癥腺病毒肺炎主要改變?yōu)榫衷钚曰蛉诤闲詨乃佬苑谓櫤椭夤苎祝瑢е路尾砍霈F(xiàn)大片實變影,實變以外的肺部組織可伴有明顯肺氣腫,支氣管及其周圍的肺泡腔內(nèi)炎癥常進展成壞死,滲出物充滿支氣管管腔,邊緣可見支氣管或肺泡上皮增生,因此在影像學上常表現(xiàn)為大片的肺部實變影及間質性炎癥[13]。李晶[14]等研究發(fā)現(xiàn)影像學征象改變與腺病毒肺炎患兒的病情程度密切相關,早期可見肺紋理模糊、增厚,發(fā)病3~5d后,可見片狀或融合性病灶,大小不等,隨著病情進展,病灶密度增強,范圍分布更廣,肺部雙側或單側可見大片肺實變或肺不張,呈彌漫性,重癥腺病毒肺炎患兒可常合并胸腔積液。本組研究中急性期患兒經(jīng)CT掃描可見雙肺大片多發(fā)實變影、大葉性肺實變影、支氣管擴張及胸腔積液等。恢復期,CT可見呈片狀分布的馬賽克灌注征,支氣管擴張較急性期少見。此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馬賽克”征最早可在腺病毒感染后1個月左右出現(xiàn),大部分在感染后3個月左右出現(xiàn),經(jīng)相關治療后,其部分臨床癥狀在3~6個月后可逐漸減輕,但肺部“馬賽克”征多無改善。
3.3 鑒別診斷該病還需與大葉性肺炎、細支氣管炎及支氣管肺炎等鑒別。大葉性肺炎影像學特征是早期周圍高密度影,迅速進展融合為均質的實變影,少數(shù)情況下大葉性肺炎可以累及整個肺葉,此時稱為氣腔肺炎,大葉性肺炎或氣腔肺炎常見空氣支氣管征,可引起肺葉增大。細支氣管炎CT 表現(xiàn)為斑片狀肺膨脹不全,常合并支氣管壁增厚和馬賽克樣肺灌注;胸片可見細支氣管壁增厚、肺門周圍的線性高密度、細支氣管周圍實變,常為雙側[15]。支氣管肺炎表現(xiàn)為大片實變影,早期局限于1個或多個肺段, 接著進展為多灶性, 常為雙側實變影。
綜上所述,CT可有效顯示不同病程階段重癥腺病毒肺炎患兒的影像學特征。急性期可見大片多發(fā)實變影、大葉性實變影、支氣管擴張及胸腔積液;而恢復期伴肺部后遺癥患兒胸部CT典型“馬賽克”征可長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