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哲,馮 博,王胤丞,黃 微,隋佳汝,武圣君,呂 靜,劉旭峰
(1空軍軍醫(yī)大學軍事醫(yī)學心理學系基礎心理學教研室,陜西 西安 710032; 2解放軍第96604部隊醫(yī)院醫(yī)學心理科,甘肅 蘭州 730031; 3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 北京 100084; 4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23醫(yī)院精神心理中心,廣西 南寧 530000; 5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二醫(yī)學中心暨國家老年疾病臨床研究中心醫(yī)學心理科,北京 100853)
焦慮障礙是一組以焦慮綜合征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精神障礙,通常具有情緒喚起、過度擔憂、自主神經系統(tǒng)活動增強等臨床表現(xiàn)[1]。根據(jù)2000—2015年對焦慮障礙譜系疾病流行病學Meta分析報告[2],我國焦慮障礙譜系疾病終身患病率為41.12‰,年患病率為24.47‰。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與社會節(jié)奏的不斷加快,焦慮障礙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3]。因此,對焦慮障礙的早期識別與篩查并提前進行預防干預,對社會負擔的緩解與個人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建立具有前瞻意義[4]。
目前,許多學者提出了精神障礙高危人群[5]的概念,即不滿足精神障礙的診斷標準,但具有某類精神障礙偏差人格、具備精神病性癥狀、直系親屬有精神障礙史其中某一項條件以上的人群[6]。根據(jù)全軍部隊精神障礙高危人群流行病學調查顯示[7],各軍種焦慮障礙高危人群檢出率分別為陸軍6.55%、海軍7.02%、空軍8.31%、火箭軍7.44%,均居各軍種精神障礙高危人群檢出率的首位,因此對焦慮障礙高危人群進行客觀有效的篩查對我軍官兵心理健康篩查具有明顯的現(xiàn)實意義。
眼動技術可以捕捉到個體與外界互動的最直接的行為與反應,同時可有效地揭示個人的視覺認知加工特征[8]。目前利用眼動技術輔助對焦慮障礙譜系疾病識別與診斷的研究相對較少,且主要使用的是面部表情[9]等圖片刺激材料,使用文字閱讀材料的研究不多。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們以自陳式問卷作為刺激材料,應用眼動技術記錄受試者在進行問卷作答時的眼動指標,探索焦慮障礙高危人群在進行自陳式問卷作答時的眼動特征,以期為心理篩查與心理評估提供客觀行為學證據(jù)。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合作研究,與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一醫(yī)學中心、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923醫(yī)院簽訂科研協(xié)議書,焦慮障礙高危組與焦慮障礙組受試對象均來自合作單位門診患者,健康人群組根據(jù)焦慮障礙高危組與焦慮障礙組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一般人口學資料進行匹配,面向社會招募。共收納被試83人,其中焦慮障礙高危組29人(女8人)、焦慮障礙組24人(女15人)、健康人群組30人(女12人),平均年齡分別為34歲、35歲、31歲。本研究通過空軍軍醫(yī)大學西京醫(yī)院臨床試驗倫理委員會審核(許可證號:KY20182047-F-1)。被試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本研究將所有被試分為三組,即焦慮障礙高危組、焦慮障礙組與健康人群組。所有被試在入組前均需進行入組初篩,三組需共同完成的初篩有:①精神病前驅期問卷(Prodromal Questionnaire-16,PQ-16)得分在正常范圍內,無精神病性癥狀;②長谷川智能量表(Hastgawa Dementia Scale,HDS)報告智力正常;③色覺初步篩查報告無色覺、色弱等現(xiàn)象;④中國人利手量表(Chinese Hand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CHPQ)報告為右利手;⑤狀態(tài)特質焦慮預測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對三組人群進行焦慮預評分。在上述五項基礎上,焦慮障礙組加做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輔助臨床醫(yī)生進行評估。在上述基礎上,健康人群組加做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排除基本心理病理狀況。
根據(jù)精神障礙高危人群的操作性定義[7],本研究將焦慮障礙高危組人群的操作性定義擬定為具有易發(fā)焦慮障礙的特質,日常生活中具有焦慮障礙的某些癥狀但不足以診斷為焦慮障礙譜系疾病。結合臨床醫(yī)生主觀判斷與初篩STAI客觀得分將納入標準制定如下:①STAI特質焦慮維度男性≥53分,女性≥55分;②經三甲醫(yī)院心理科2名以上門診醫(yī)生評估后按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焦慮障礙譜系的診斷標準不足以進行診斷,但具有焦慮障礙譜系的部分癥狀,程度較輕;③未經臨床治療。
焦慮障礙組納入標準:①經高年資主治以上級別醫(yī)生診斷,符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焦慮障礙譜系疾病的診斷標準;②SAS≥50分;③未經臨床治療或臨床治療效果不佳。健康人群組納入標準:①STAI特質焦慮維度男性<53分,女性<55分;②SAS<50分,SDS<50分;③SCL-90總分<160。此外,三組人群均須滿足納入標準:①16~60歲;②PQ-16條目分<7分,痛苦分<8分;③右利手;④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軀體疾病或乙醇等物質濫用者;②共病其他精神或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者;③實驗前3個月內接受過電休克治療;④頭部創(chuàng)傷史;⑤色盲及色弱或伴有眼部疾患者;⑥智力障礙者;⑦不能順利配合完成自陳式問卷。
被試經2名以上臨床門診醫(yī)生評估并完成入組初篩后簽署知情同意書,在醫(yī)院眼動檢查室/實驗室內完成基于軍事應激反應性焦慮預測量表(Military Stress Reactional Anxiety Prediction Scale,MSRAPS)[10]自陳式問卷的眼動采集,采集時間約6 min。
入組前初篩問卷涉及7項:PQ-16具有較好的精神病風險識別能力[11];HDS對文盲和低智能人群具有較好的識別能力[12];CHPQ對利手分型具有較高的識別能力[13];STAI用于評定應激情況下的狀態(tài)焦慮,以及人們經常性情緒體驗的特質焦慮[14];SAS用于評定焦慮癥狀的主觀感受[15];SDS用于評定抑郁癥狀的主觀感受[16];SCL-90用于評定較廣泛的精神癥狀表現(xiàn)[17]。
正式實驗采用的眼動材料為海軍軍醫(yī)大學嚴進教授團隊編寫的MSRAPS[10]。該量表共38題,計分皆采用主觀評分、四級制計分法,按照心理影響或感受程度分為“幾乎沒有”“有些”“中等程度”“明顯”四個等級,分別計分為1、2、3、4分,分數(shù)≥81分者,在未來應激狀態(tài)下出現(xiàn)狀態(tài)焦慮的可能性≥79.51%。
本研究使用Tobii Pro X3-120便攜式眼動儀,采樣率為120 Hz,顯示屏儀器為23.8英寸,分辨率設置為1 920×1 200 p,顯示屏型號為三星275 T。
使用Tobii Prolab軟件對每張圖片材料劃分興趣區(qū),共劃分整體、題干、選項三個興趣區(qū)。使用Python (64 bit)進行數(shù)據(jù)清洗與處理,提取總注視點、總注視時長、回視個數(shù)三個指標。使用SPSS 2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算三組人群分別在三個興趣區(qū)上述指標的差異。誤差線表示標準誤。
本研究共提取了總注視點、總注視時長、回視個數(shù)三個眼動指標進行認知加工的比較,由于自陳式問卷共38道題目,故將38張刺激材料上采集到的眼動指標進行平均。對三組人群在整體、題干、選項三個興趣區(qū)內三個眼動指標進行單因素三水平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三組人群在三個興趣區(qū)水平上,總注視點、總注視時長與回視個數(shù)上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或P<0.01,表1)。
表1 三組人群在三個興趣區(qū)水平上三項眼動指標統(tǒng)計值分析(n=83)
總注視點個數(shù)指在劃定興趣區(qū)內注視點的數(shù)量,代表閱讀認知加工的深度,注視點個數(shù)越多,加工深度越大。方差分析統(tǒng)計結果見表1。選用BONFERRONI方法進行事后檢驗組間多重比較,注視點個數(shù)在整體、題干與選項三個興趣區(qū)上,焦慮障礙高危組與焦慮障礙組均顯著高于健康人群組(P<0.05或P<0.01),而焦慮障礙高危組與焦慮障礙組則無明顯差異(圖1)。
aP<0.05, bP<0.01。圖1 三組人群在三個興趣區(qū)水平上總注視點個數(shù)的差異
總注視時長指在劃定興趣區(qū)內所有注視時間的總和[18]。方差分析統(tǒng)計結果見表1。選用BONFERRONI方法進行事后檢驗組間多重比較,從整體興趣區(qū)與選項興趣區(qū)看,總注視時長焦慮障礙高危組顯著長于健康人群組(P<0.01),而在題干興趣區(qū)則無明顯差異。從題干興趣區(qū)和選項興趣區(qū)看,總注視時長焦慮障礙組顯著長于健康人群組(P<0.05或P<0.01),焦慮障礙高危組與焦慮障礙組在三個興趣區(qū)上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圖2)。
aP<0.05, bP<0.01。圖2 三組人群在三個興趣區(qū)水平上總注視時長的差異
回視個數(shù)是指對劃定興趣區(qū)第一遍注視后,對該區(qū)域再閱讀的次數(shù)。方差分析統(tǒng)計結果見表1。選用BONFERRONI方法進行事后檢驗組間多重比較,回視個數(shù)在整體、題干與選項三個興趣區(qū),焦慮障礙高危組與焦慮障礙組均多于健康人群組(P<0.05或P<0.01),而焦慮障礙高危組與焦慮障礙組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圖3)。
aP<0.05, bP<0.01。圖3 三組人群在三個興趣區(qū)水平上回視個數(shù)的差異
本研究使用視線追蹤技術分析焦慮障礙高危人群在自陳式問卷作答時的眼動特征,提取總注視點個數(shù)、總注視時長、回視個數(shù)三個眼動指標進行單因素三水平重復測量分析,發(fā)現(xiàn)相較健康人群來說,焦慮障礙高危人群與焦慮障礙人群具有更多的注視點、更長的注視時長與更多的回視個數(shù)。我們認為,這可能與這兩類人群在進行自陳式問卷作答時,會分配更多的認知資源,即進一步進行深入加工有關。
既往行為學研究發(fā)現(xiàn)高焦慮特質人群的認知加工具有注意易化、解除困難與注意回避的特點,即對威脅信息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與警惕性;反應更加敏捷并且不易脫離;同時在進行情緒加工時會分配更多的注意資源在外界的威脅信息上[19],這與我們的眼動研究結果相一致。第一,注視點的數(shù)量代表了認知加工的深度,這說明焦慮障礙高危人群與焦慮障礙人群在進行問卷作答時,相較健康人群使用了更多的認知資源進行加工。筆者認為是其在閱讀自陳式題目時,積極地與自身狀況進行比對,如在閱讀題目時會更具體地想象問題描繪的場景,從而產生一定的焦慮體驗。第二,焦慮障礙高危人群在進行題目選擇時的注視時間更長,反映出其思考的時間更久。本研究量表采用等級計分的方法,焦慮障礙高危人群在進行選擇時可能會更仔細地判斷自己屬于哪種程度,選擇的糾結造成了閱讀選項時間的延長。而焦慮障礙組患者由于過度緊張焦慮,希望快點結束問卷作答以緩解自己內心緊張焦慮的狀態(tài),但又想如實反映自己的心理狀況,從而導致總注視時長比普通人群長但無明顯差異。同時總注視時長又為總注視點個數(shù)與平均注視時長的乘積,而焦慮障礙組的總注視點個數(shù)遠高于健康人群組,也能夠說明焦慮障礙組人群在進行問卷作答時注意力不能集中。第三,回視個數(shù)的增多反映出具有焦慮癥狀的人在進行問卷作答時會更加地糾結,需反復確認自己要進行選擇的題目。同時,焦慮障礙高危組與焦慮障礙組無明顯差異,則說明焦慮障礙高危人群的認知加工特點已趨向于焦慮障礙患者。此外,既往有研究表明抑郁障礙高危人群在進行自陳式問卷時,相較健康人群具有更多的注視點與更短的平均注視時長[20],與我們的研究結果相一致,這可能提示焦慮與抑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伴發(fā)或同源的特性。
本研究基于既往對精神障礙高危概念的研究,提出了焦慮障礙高危人群的操作性定義,即不滿足臨床上對焦慮障礙譜系疾病的診斷標準,但又具備胸悶心慌、焦躁不安、擔心害怕等焦慮障礙的部分癥狀,即具有誘發(fā)為焦慮障礙的焦慮特質,是健康人群中的“焦慮隱藏炸彈”。因此,將篩檢與防治精神障礙疾病的門檻前移對于臨床評估以及軍事心理選拔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目前,我軍征兵心理檢測系統(tǒng)基本采用自陳式問卷與結構式訪談相結合的形式,與臨床患者具有主觀就診的訴求不同,應征青年存在主觀意愿入伍等社會目的,在進行心理選拔時易產生作偽或作假等反應偏差,而多質融合理論的主要思想便是將客觀眼動技術與主觀自陳式問卷相結合,以期更加準確真實地對受試者進行評估。
但目前本研究尚有一定的不足,一是被試數(shù)量較少,針對提出的“焦慮障礙高危”的概念,我們對入組被試的質量進行了嚴格把關,再加之臨床評估的時效性,被試收集較為困難;二是眼動分析的方法較為單一,未將客觀眼動特征與自陳式問卷的得分進行合理有效的融合分析。未來的研究可考慮進一步擴大被試的容量,并將客觀指標與主觀得分進行融合,采用機器學習等技術,構建模型納入多質融合系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