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來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陳來先生
雖然近代以來我們對孔子和儒學有各種各樣的評價,但是就歷史事實來講,恐怕沒有人能夠否認這一點:孔子思想和后來沿著孔子思想不斷發(fā)展的儒學,是中華文化的主干和主體。在2500多年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里面,孔子思想和孔子所開創(chuàng)的儒學,不僅是主干主體,而且長期居于主導地位,我們可以說孔子和儒學奠定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對整個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相對于中國文化史上的其他思想流派,儒家對整個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的影響是最深刻的。比如說在山東,也誕生了墨子,墨子也是戰(zhàn)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當時儒墨并稱。但是漢代以后,墨學停滯了,在后續(xù)的2000多年的文化發(fā)展中,很少能再看到墨家的身影,墨子的影響就不能跟孔子的影響相提并論了。是孔子和儒學塑造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換而言之,對于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塑造,在中國歷史上,孔子和儒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由于孔子思想處在這樣一個歷史地位上,近代以來,在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頭腦中,形成了一個共識,就是孔子已經(jīng)在相當程度上成為中華文化的標志。中華文化如果要找一個標志,要用一個人物來代表,那這個標志性的人物就非孔夫子莫屬。
孔子和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確立了中國文化的價值理性?!皟r值理性”本來是一個社會學的概念,在20世紀的西方社會學里面和社會思想里面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價值理性就是要關(guān)注行為的價值目標,以價值理性來看待行為的合理性。從這個角度來講,儒家思想確立了中華文化的價值理性,奠定了中華文明的道德基礎(chǔ),賦予了中華文化最基本的道德精神和道德立場,它使得儒家文明成為一個道德的文明。
中國在歷史上往往被稱為禮義之邦,不是禮儀之邦。禮儀之邦突出的是禮節(jié)儀式、好客精神等等。但是禮義之邦中的禮義,要突出的是道德的本質(zhì)。它強調(diào)了中國這個國家,具有成熟的道德文明。把中國叫禮義之邦,就是要指出中國所在的這個文明,是一個高質(zhì)量、高層次、高級別的道德文明。我們可以說,道德力量就是中華文明最突出的軟實力。那么孔子思想有哪些內(nèi)容呢?以下就圍繞剛才講的價值理性、道德文明,簡單地談五點。
第一點是崇德?!俺绲隆笔强鬃拥脑?,在《論語》里面就有,這兩個字在《尚書》里面也出現(xiàn)過。西周以來,中國文化相對于夏、商時期,出現(xiàn)了新的發(fā)展和傾向,這個發(fā)展和傾向就是不斷重視德的力量。孔子在周公思想和西周文化的基礎(chǔ)上,更加強調(diào)德。西周有很多這方面的概念,比如“敬德”“明德”,孔子特別強調(diào)“崇德”,孔子思想里面,突出體現(xiàn)了崇德的精神。
崇德就是始終要把道德放在首要的地位,不管是政治、外交、治國理政、個人修養(yǎng),都要以道德價值作為根本力量,把道德價值作為處理、評價一切事物的根本依據(jù)。在治國理政方面,孔子講:“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政令領(lǐng)導國家,用刑法管理國家,人民可以服從??墒窃谶@樣的社會里呢,人沒有道德心。如果用道德、禮俗來領(lǐng)導國家,人民不僅樂于服從而且變得有道德心??鬃?,他不相信強力、暴力的政治能夠成為治理國家的根本方法??鬃拥睦硐刖褪且玫赖挛幕牧α?,用非暴力、非法律的形式來對國家、對社會進行管理和領(lǐng)導。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以德治國”。孔子談到國家、談到社會、談到個人時,處處體現(xiàn)了崇德的精神。
第二點是貴仁。在《論語》里面,孔子有一百多次談到“仁”。仁不僅是孔子談?wù)撟疃嗟牡赖赂拍?,而且是孔子最重視的道德概念。兩千多年以前的?zhàn)國末期,《呂氏春秋》這本書里就明確說“孔子貴仁”??鬃釉谥T多的道德概念里面最推崇的是仁,“仁”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倫理范疇,也是孔子思想里最高的美德。同時,“仁”也代表了孔子的社會理想。仁這個字在字義上,可以說代表仁慈、博愛,但是我們也要記得,仁在孔子思想里面,它也是一個全德之稱,代表了所有的德行。所以“仁”確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如果從儒家思想來看,“仁”還代表一種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說它既是人的原則,也是最高的美德,又是社會理想,還是最高的精神境界。正是因為這樣,“仁”也就成為中華文明核心價值里面的首要的道德概念。我們今天要總結(jié)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第一個就是仁。傳統(tǒng)上我們不管講“仁義禮智”,還是講“仁義禮智信”,都是以仁為首。
“仁”在《論語》里面已經(jīng)有明確的解釋,最著名的就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鬃颖緛硎呛苤匾暭彝惱淼?,特別是“孝”。在家庭倫理的基礎(chǔ)上,又提出了更具有普遍性的人際倫理,就是 “仁”。孟子把它表述為“仁者,愛人”。仁在實踐的起點上來講,最直接的就是對雙親的親愛。在這個基礎(chǔ)上孔子提出了普遍的人際倫理,“仁者愛人”,孔子把仁的觀念設(shè)定為社會文化的普遍價值。當然,仁有多種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比方說在倫理上是友好、博愛、慈惠;在情感上是惻隱、不忍、同情;在價值上是關(guān)懷、寬容、和諧;在行為上是和平、共生、互助。其中包含了對弱勢群體的關(guān)愛。更廣泛地來看,仁還有珍愛生命、善待萬物的含義。“仁”是孔子和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中華文明道德精神的一個集中表達。像近代所講的“大同”,今天我們講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最后的基礎(chǔ)都是仁。
孔子不僅突出強調(diào)了仁的重要性,而且把仁展開為兩個方面的實踐原理,或者實踐智慧。一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個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凹核挥鹗┯谌恕?,也稱為 “恕”?!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也稱為“忠”??鬃雍苤匾曔@兩方面的實踐原理和智慧。所以《論語》里面說“忠恕”體現(xiàn)了孔子的一貫之道。恕就是你自己不想要的,也絕不要施加給別人。忠就是你自己要發(fā)展,自己要幸福,也要讓他人發(fā)展,讓他人得到幸福??鬃硬恢鲝埣褐?,必施于人,不會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別人。強加于人的心態(tài)和行為,會產(chǎn)生無窮的不良后果。我們今天在國際交往中看到的霸權(quán)主義,就是建立在強加于人的原則之上的。
20世紀有一個大儒學家,就是梁漱溟先生。20年代到30年代相當長的時間里,他在山東開展鄉(xiāng)村建設(shè)運動。通過這個鄉(xiāng)村建設(shè)運動,他認識到儒家倫理,用現(xiàn)代的話來講就是以對方為重,換句話就是互以對方為重,這是儒家倫理的出發(fā)點。應(yīng)該尊重對方,尊重對方的需要,而不是把別人作為自我實現(xiàn)的工具,把他人當作自我的實踐對象。這種理解是對孔子的“忠恕之道”,對《論語》里的實踐智慧的一種現(xiàn)代的感受。在這個意義上講,儒家倫理的特點不是突出自我,而是突出他人,以對方為主,堅持他者優(yōu)先,他者先于自我??鬃尤蕦W的教誨和他的忠恕之道已經(jīng)深入人心,已化為中華文明的道德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已經(jīng)被確認為世界倫理的金律。
第三點是尊義。利和義的關(guān)系怎么處理,是人類文明永恒的道德主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認為基本的價值問題就是義和利的關(guān)系問題??鬃泳椭v“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分別,不是地位上的分別,而是道德覺悟、道德認識、道德品質(zhì)上的差別。同時也講“君子義以為上”,“義以為上”就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把義放在頭一位。如果說中國的道德思想史里面有一個貫穿始終的話題——義利之辨的話,那這個話題是從孔子開始的。后來《禮記》還引用過孔子的一些說法,比如“忘義而爭利,以亡其身”,就是說你總?cè)幚?,最后的結(jié)果是家破人亡。到了孟子,更加重視義和利的關(guān)系,把尊義的這一面也大大地發(fā)揚了。到了漢代,董仲舒明確強調(diào)儒家的義的立場和利的追求的對立,明確把利解釋為功利,提倡“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那就是說,道義和功利一定得區(qū)別開。
孔子認為君子就是道德高尚的人,那道德高尚的人的特征是什么呢?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尊義??鬃诱J為人在任何時候都要以義為上,以義為先,而不能夠以利為上,以利為先。從孔子開始,到先秦后期,到漢代儒學都堅持這個立場,堅持道義高于功利,都把追逐功利的人看作小人。義利之辨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價值偏好。每個文明里面都有它的價值觀,價值觀就是一種價值上的偏好。偏好就是誰比誰更重要,義利之辨就強調(diào)義比利更重要。這是中國文化的價值偏好??鬃?、他的學生、后學在不同方面都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比如《大學》里面講“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這個以義為利的思想,就是對前面講的義利之辨、義利關(guān)系的一個表達。儒學不是不講利,而是把對義的追求看作是最根本的利。國家不能只追求財富、強大這樣的利益,國家要把對道德的追求看作最根本的利。
這樣深刻的思想,應(yīng)該說跟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致的。我們今天處在一個現(xiàn)代化、全球化的過程里。近代以來所謂的現(xiàn)代化過程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但是也要承認現(xiàn)代化在相當程度上,破壞了傳統(tǒng)的義利的平衡。傳統(tǒng)社會中,人也是要求利的,但是在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作用下,大體上能夠達到一種義利的平衡。而現(xiàn)代社會和文化,是向著工具和功利片面發(fā)展的。剛才我們講功利,就是和道義相對的?!肮ぞ摺碧貏e是“工具理性”的概念,跟我們前面講的“價值理性”的概念一樣,在西方社會學中也是一個重要概念,它是和“價值理性”相對待的一個概念。價值理性是要確定價值目標,而工具理性是強調(diào)手段的合理性和理性化。我們可以說孔子和儒家的思想能夠?qū)ΜF(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片面性或者偏向,形成一種制約,這是儒家思想,包括孔子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義的概念,在孔子思想里面,一般是指道德原則??鬃右院?,儒學里面義的概念更加豐富了,更加向道德義務(wù)的承諾、堅守和執(zhí)著發(fā)展。在這個過程中,義被賦予了正義的含義?!抖Y記》里面講“仁以愛之,義以正之”,也講“仁近于樂,義近于禮”,這都突出了義的規(guī)范的意義,仁是用來愛,義是用來正的,正就是一種規(guī)范的義,義代表一種規(guī)范的力量。在孔子的思想里面,還沒有把仁和義并列,同等看待。到了孟子,就把仁和義并提,把義提高到了和仁并立的地位。在孟子以后,儒學里面雖然也單獨提到“仁”的重要性,但更多地把“仁義”并稱,“仁義”成為儒學里面最突出的道德價值。今天我們面對的現(xiàn)實世界非常復雜,“仁”和“義”還有什么樣的含義,為我們指明方向呢?可以這么說:“仁”是要導向社會和諧,“義”是要導向社會正義;“仁”是要導向世界和平,“義”是要導向國際正義。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第四點是“守中”??鬃邮呛苤匾曋杏沟?,“中”的本意是不偏不倚,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時中”?!皶r中”就是道德原則要隨著時代的變化、環(huán)境的變化而有所調(diào)整,經(jīng)過調(diào)整能夠使這個“中”達到“無時不中”,從而避免道德原則跟時代脫節(jié)。使道德原則的實踐能夠跟時代的環(huán)境變化相協(xié)調(diào),這就避免了道德準則的固化、僵化?!坝埂笔亲⒅刈冎杏谐!1M管時代環(huán)境在不斷變化,人要不斷適應(yīng),但是,在道德生活里終歸也有一些不隨時代而改變的普遍原則。“中庸”在孔子看來也體現(xiàn)了這樣的普遍原則,或者說普世原則。中庸思想,在歷史上受到關(guān)注,就是因為它反對過和不及、反對有所偏倚。《論語》里面講“過猶不及”,孔子始終強調(diào)以中庸排斥極端。剛才我們講“尊義”的思想,是強調(diào)道義高于功利,那現(xiàn)在我們講“守中”,就是主張以中庸排斥極端。“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這些話都是講有智慧的人,有道德的人也會犯錯誤,他們的錯誤往往是“過”,而愚人小人,他們的過失是“不及”??鬃犹岢觥皥?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主張“中立而不倚”,這既是人生態(tài)度,也是一種思維方法。
“中庸”思想提醒我們,每個時代,社會上總有不同的極端主張,領(lǐng)導者一定要避免極端,不斷地調(diào)整來接近中道。每個時代,每個社會里面,主張極端的人是少數(shù)。所以,不走極端,選擇中道,必然是符合大多數(shù)人要求的選擇?!爸杏埂币环矫媸菍嵺`的方法,同時在儒家傳統(tǒng)里面,從孔子開始就強調(diào)“中庸”自身也是根本的德性,“中庸”本身也具有道德價值。從“中庸”的角度來看,道德上的所謂錯誤差失,無非就是對道德原則的過或者不及的一種偏離。中庸思維、中道思想,賦予中華文明一種不走極端的穩(wěn)健的性格。在中國歷史上,儒家思想主導的時代,沒有發(fā)生過政策上的極端重大失誤。凡是政策上出現(xiàn)了極端失誤的時代,都是喪失了儒家思想主導的時代。中庸在歷史上起到了一種引導的作用,約束的作用。
第五點是“尚和”。前面我們講了“仁”“義”“中”,現(xiàn)在來講“和”,我們選擇用這四個字來描述孔子“崇德”精神的具體表現(xiàn)。講“尚和”先要講“和同之辯”, “和”是不同事物調(diào)和在一起,“同”是單一事物不斷重復。也可以說,“和”是不同要素的和諧相和,“同”是事物的簡單同一。在孔子以前的西周時代,以及春秋后期,智者已經(jīng)開始有這樣的認識了,就是“和”優(yōu)于“同”,和合優(yōu)于單一??鬃游樟宋髦芤詠淼乃枷氲木A,吸收了同時代的思想的精華。所以,在孔子思想里面,就有“尚和”的思想傾向,他繼承發(fā)展了中國早期的“和同之辯”的智慧。從西周到春秋末期的“和同之辯”認為差別性、多樣性,是事物發(fā)展的前提,不同事物的配合調(diào)和,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條件。只有不同的事物相配合,生命才能不斷發(fā)展,宇宙才能生生不息。如果否定多樣性和差別性,只追求單一性,結(jié)果往往就是強迫同一?!昂秃稀辈粌H不強迫同一,還有著對差異的、多樣的東西的包容和寬容。而這種寬容,這種包容,正是今天我們所講的民主價值的基礎(chǔ)。到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提出“和為貴”,都是在表達價值偏好和選擇。“和而不同”相對于早期的“和同之辯”來講,既肯定差別又注重了和諧,在差別的基礎(chǔ)上尋求和諧,這比早期的“和同之辯”更進了一步??鬃舆€認為,“和”是君子的胸懷、氣度、境界??鬃幼非蟮摹昂汀笔墙⒃诙鄻有怨泊婊A(chǔ)上的一種和諧。當然,單獨的“和”的觀念早就出現(xiàn)了。在儒家的經(jīng)典《尚書》里面就提出“協(xié)和萬邦”“以和邦國”,這是關(guān)于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的規(guī)范,“和”是對外交往的基本原則和價值。孔子以后,在“和合”觀念的基礎(chǔ)上, “和”的“和諧”意義更加突出了,強調(diào)要以和諧取代沖突。剛才我們講“守中”就是以中庸排斥極端,那“尚和”就是以和諧取代沖突。在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中,我們不斷追求和平共處的世界。60 多年前,在印度尼西亞舉辦的萬隆會議上,形成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共識。中國是這個共識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我們也積極參與了這個共識的達成。從中可以看到,中華文明的基本價值在當代有深刻作用,國家間的和平共處是人類的普遍理想??鬃铀枷牒腿寮宜枷雽τ谂c外部世界的關(guān)系的主張,基本就是尚文不尚武,尚柔不尚勇。主張對遠方世界應(yīng)該“修文德以來之”,就是發(fā)展文化軟實力,發(fā)展我們的價值吸引外部世界來建立友好關(guān)系。當然,“和”不僅僅是對外交往的基本價值,也是對內(nèi)調(diào)整社會關(guān)系,促進社會和諧的基本價值。
以上是我給大家做的關(guān)于孔子思想價值的一個簡要報告。我們可以這樣說,孔子思想的主要精神可以用“崇德”來概括,“崇德”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堅持道德重于一切,以“仁愛”思想為核心,主張他者先于自我,強調(diào)道義高于功利,以中庸排斥極端,以和諧取代沖突。這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精髓,也必將在我們今天的社會實踐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繼續(xù)發(fā)揮價值引領(lǐng)的作用。(資料來源:走進孔子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