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志強
(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山西 太原 030009)
革命文物是我國革命先烈在革命歷史時期艱苦卓絕的斗爭過程中留下來的寶貴財富,這些革命舊址見證了中國革命的發(fā)展歷程,承載著黨和人民在歷史革命進程中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是偉大斗爭的歷史和物質載體,激勵著中國人民在未來的國家建設中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是黨和國家的寶貴財富,也是激勵民族精神,加深民族凝聚力的橋梁和紐帶。我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的時代,人民物質文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也在不斷加深,革命舊址中包含的精神對于精神文明的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國近些年對革命舊址和歷史文物的保護力度在加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及國家文物局陸續(xù)頒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的意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qū)分縣名單(第一批)》,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革命歷史文物,讓更多的人了解先輩們浴血奮戰(zhàn)為我們開創(chuàng)了繁華盛世。保護和利用革命舊址及歷史文物也是為了更好地鞏固我黨的執(zhí)政地位,更好地反映我黨輝煌的歷史奮斗過程,弘揚紅色基因傳承下來的精神,薪火相傳紅色革命精神。將革命舊址和歷史文物進行資源整合,并統(tǒng)籌規(guī)劃和整體保護有利于革命文物歷史價值的挖掘,也有利于革命文物價值的傳播和詮釋。2019年國家再次出臺《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其目的是進一步加強革命老區(qū)中那些革命舊址和革命文物的收集和保護,保護好革命先輩們遺留下來的寶貴物質財富和其中蘊含的革命精神。如延安市大量投入資金修復和挽救革命文物共計445件,這都是老一輩革命者曾經工作和戰(zhàn)斗過的地方,紅色文物的修復給年輕一代提供了確鑿的物品來回顧過去,珍惜現(xiàn)在美好的生活。目前我國很多省份都在挖掘紅色文物,將一些可移動的文物進行保護和巡展,如福建省共有120處歷史遺跡列入了國家革命文物保護范圍,通過對這些紅色革命基因的保護,很多革命傳統(tǒng)被薪火相傳,英雄的故事家喻戶曉。
我國對革命舊址及文物的保護和利用起步較早,在國民革命時期和抗戰(zhàn)時期就提出了保護革命文物的理念。從1931年的《中國工農紅軍優(yōu)待條例》和1932年的《人民委員會對于赤衛(wèi)軍及政府工作人員勇敢參戰(zhàn)殘廢及死亡的撫恤問題的決議案》中可以看出,我國對革命舊址和文物的保護非常重視。很多革命舊址具有很深刻的歷史意義和保護價值,以延安地區(qū)的革命舊址為例,延安寶塔舊址的歷史意義非同尋常。延安寶塔在土地改革時期隸屬于陜甘革命根據(jù)地,可以說是我黨革命根據(jù)地中的燈塔和航標。1935年到1937年期間中國共產黨設置了延安縣,后遷往延安城區(qū),就是現(xiàn)在的寶塔區(qū),寶塔區(qū)目睹了我黨革命和戰(zhàn)斗歷程的最輝煌時期。當?shù)鼐用耱v出窯洞歡迎共產黨人,為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堅強的物質后盾??谷諔?zhàn)爭期間,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但是總的局面還是處于對峙的狀態(tài),1937年國民革命政府承認了蘇維埃政府,并隸屬國民政府的地方政權機關。為了共同抗擊外來侵略者,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日軍對延安地區(qū)的瘋狂轟炸導致根據(jù)地受損嚴重,中共中央機關緊急撤離到楊家?guī)X,楊家?guī)X成了中央機關駐地最久的革命根據(jù)地。1942年中共中央決定開墾南泥灣,是為了解決根據(jù)地吃飯穿衣的問題,這不僅推動了邊區(qū)的勞動生產,也有力地支援了抗日前線。1943年,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彭德懷等搬遷到棗園開展日常辦公??箲?zhàn)勝利前中共中央在楊家?guī)X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為迎接抗戰(zhàn)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從此楊家?guī)X成了名副其實的最具有歷史意義的革命舊址。
延安革命舊址和文物的當代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這是中國革命史和黨史的實物資料見證地,也是重要歷史事件和革命決策的見證地,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和烙印驗證了歷史事實的正確性。共產黨從土地革命到紅軍落腳在延安,再到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延安當之無愧地成了革命舊址和文物最為豐富的地區(qū)。延安舊址分布范圍廣泛,類型眾多,體系和規(guī)模都很完整,全方位地向后人展示了我國革命文物的歷史風貌,為研究中共黨史和革命歷史提供了完整的實物資料。延安革命舊址從建筑風格、建筑規(guī)模、布局和存在形式上都很具有當?shù)靥厣?,并且很好地體現(xiàn)了時代特點、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力發(fā)展狀況。延安革命舊址和文物中最重要的是保存下來的一些文藝作品,這些文藝作品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們的精神面貌及革命風俗。同時很多革命老區(qū)由于地處偏遠,經濟落后,人民生活在貧困之中,黨中央為了幫助老區(qū)人民擺脫貧困,專項撥發(fā)資金扶持老區(qū)保護和利用革命舊址和文物,建設必要的基礎設施,吸引更多的人了解黨的輝煌革命歷史,也極大地推動了紅色旅游的發(fā)展。
我國有很多革命舊址,都是極具文物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的,數(shù)量多,范圍廣,舊址建筑多樣化,空間布局具有當?shù)靥厣f址本身具有很高的建筑學價值。這些舊址在革命歷史時期擔任著文化、醫(yī)療、軍事、會議場所、政府駐地等場地的角色,其規(guī)模較大,體系完整,建筑保護的等級較高。延安革命舊址(圖1)可以分階段來分析。第一個階段起源較早,早在1927年清澗起義時期就開始了,那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一個時期,時間長度持續(xù)了約八年。這個時期,在中共陜西省委領導下發(fā)起了西北地區(qū)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革命斗爭,當時的吳起鎮(zhèn)就成了革命舊址的第一站,也是中央紅軍長征后的第一個落腳點。第二個階段開始于1935年,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為全面抗日開始做準備。中央紅軍總結了長征精神,糾正了陜西肅反的錯誤,并多次抵御了國民黨的瘋狂圍剿,成為中國革命力量保存的堅實后方。第三個階段是國共合作和聯(lián)合抗戰(zhàn)時期,歷時十年有余,在此期間國民政府除了抗日之外還不忘記對延安革命根據(jù)地的圍剿。這一時期國共兩黨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產黨研究和繼承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也是在這個時期提出來的。第四個階段主要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國內戰(zhàn)爭的全面爆發(fā)導致了黨中央輾轉于陜北各地,革命舊址主要涵蓋了陜北12個縣,38個村,如寶塔區(qū)、安塞縣、延川、子長、清澗、綏德、子洲、靖邊、米脂、橫山、佳縣、吳堡、榆林等地。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鼓舞著全國軍民的斗爭意志和勝利的信心。
圖1 延安革命舊址
贛州革命舊址(圖2)的保護和利用最早起步是新中國建立初期,這個階段主要是以保護革命舊址為主。解放初期,贛州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順利接管,中共贛州地委宣布成立贛州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從這時起贛州革命舊址的保護工作就開啟了。1950年贛州市頒布了《關于保護古文物建筑的指示》,同時展開了革命舊址和文物的調查保護和修復工作,并積極籌建成立革命根據(jù)地紀念館及革命文物陳列館。贛州市博物館的成立是根據(jù)《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的規(guī)定展開的,修復的革命舊址包括紅軍烈士紀念亭、土地革命舊址舊居、瑞金革命遺址等。之后每年贛州市政府都在積極修繕各類革命舊址,像于都縣贛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在1966年開始對外開放,向游客介紹歷史革命事件和文物內容。另外像瑞金革命紀念館是在大柏地戰(zhàn)斗干部會議舊址基礎上修繕建成的;于都縣紅四軍政治部舊址暨毛澤東同志舊居按原貌修復;于都縣工農兵革委會舊址是按照原貌修繕復原的。這些修復的革命舊址陸續(xù)向外界開放,將我黨光榮的歷史展現(xiàn)在后人面前,不僅起到了積極的教育作用,也發(fā)展了當?shù)氐穆糜螛I(yè)。
圖2 贛州革命舊址
贛州革命舊址的修復和保護基于對全市文物的普查,這些革命舊址目前俱被列為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革命舊址和文物是贛州市發(fā)展紅色旅游的資源。據(jù)2019年數(shù)據(jù)顯示,贛州市紅色旅游資源吸引了5940.3萬人次,帶來了564.8億元的旅游收入,這對于經濟相對落后的贛州市而言是很大的收入。目前贛州市大部分的革命舊址和舊居都在經過修繕或修復之后成為紅色旅游資源或者教育基地。江西省近些年也著力打造了一些紅色旅游的精品線路,將那些價值較高、紅色基因內涵豐富的革命舊址列為旅游經典線路,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參觀革命舊址,更好地弘揚革命先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紅色精神,對黨和國家更加愛戴,也更加欽佩那些拋頭顱灑熱血換來和平的革命先烈們。
贛州革命舊址舊居的開發(fā)保護及利用體現(xiàn)了贛州作為中國革命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革命老區(qū)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價值。眾所周知的蘇維埃三大舊址群、長征第一山、長征八大渡口、紅一軍團部舊址、中共贛南特委舊址等包含了豐富的史實資料,涵蓋了政治、軍事、社會及文化等各方面的革命內容,這些珍貴的史料見證了我黨艱苦卓絕的斗爭歲月,也見證了新中國建立的不易。同時贛州革命舊址中包含了深刻的紅色基因和文化,紅色基因包含了很多具體的內容,如堅定的革命信仰、堅定不移地跟著中國共產黨走、發(fā)揚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嚴格遵守革命紀律、高尚的革命思想品質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等。紅色基因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因為這是救國救民的真理,也是無數(shù)無產階級革命者拋頭顱灑熱血沉淀下來的革命精神,可以說紅色基因是共產黨人的終生的理想和信念,是工作和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最為優(yōu)秀的思想品質。同時紅色基因是我黨傳承下來最為寶貴的財富,也是我國建設發(fā)展的精髓所在。我國歷代領導人帶領全國人民發(fā)揚艱苦奮斗、不怕困難的精神,克服了無數(shù)艱難險阻才迎來現(xiàn)在的太平盛世和小康社會,讓全體人民實現(xiàn)共同富裕是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目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源泉。
八路軍駐晉辦事處舊址(圖3)位于太原市壩陵南街8號院,其前身是1936年11月中共中央和紅軍在太原設立的紅軍秘密聯(lián)絡處。1937年8月,紅軍秘密聯(lián)絡處公開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也稱太原八路軍辦事處)。這是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在華北地區(qū)設立的唯一公開辦事機構,是黨在山西開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基地,是黨領導運籌華北救亡、實現(xiàn)全民族抗戰(zhàn)的中心,是溝通晉陜交通、保障八路軍軍需物資的樞紐,是接待進步人士、輸送革命青年的前哨。在周恩來、劉少奇、彭雪楓的領導下,太原八路軍辦事處以靈活多樣的斗爭藝術,推動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八路軍開赴山西、實現(xiàn)國共合作抗戰(zhàn)、開辟敵后抗日根據(jù)地作出了不朽的貢獻,是一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革命文物舊址。
圖3 八路軍駐晉辦事處舊址
2019年,太原市委、市政府將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八路軍駐晉辦事處舊址的保護修繕及展示利用工程確定為重點工程,由太原市文物局牽頭,進行保護修繕并對社會免費開放。八路軍駐晉辦事處舊址占地面積181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484.86平方米,實施完成修繕東配房、正房、倒座、大門,重點修復西配房,2019年9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八路軍駐晉辦事處舊址的修繕與開放是太原市文物局對革命舊址文物保護的重大成果。
在黨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在抗戰(zhàn)時期為我黨贏得戰(zhàn)爭的勝利貢獻了巨大的力量,辦事處對黨忠貞不渝,頑強拼搏,克服重重困難,不畏艱險,堅決擁護黨中央的指示,為國共合作和抗日救亡運動的順利開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以國家利益為重,在群眾中做好抗日救亡宣傳工作,聯(lián)合一切力量共同對抗外來侵略者,以堅定的革命氣節(jié)贏得了各黨派和民主人士及世界愛好和平者的尊敬。八路軍駐晉辦事處為我黨的情報工作做出的貢獻巨大,受到了黨中央的無數(shù)次表揚和肯定。在日常工作中通過觀察敏銳地捕捉到一些情報內容,有效的傳遞情報,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工作人員利用電臺進行發(fā)報工作,同時也培養(yǎng)出可靠得力的聯(lián)絡站和聯(lián)絡員進行情報的傳送。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樹立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發(fā)展思想,回顧過去輝煌的革命歷史發(fā)展進程,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激勵著新一代共產黨人繼續(xù)艱苦奮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革命舊址和文物恰恰蘊含著共產黨人的初心,因此革命舊址和文物是紅色精神的載體,是紅色基因的傳承紐帶,鼓舞著歷代革命者堅定理想信念,也是革命成功的精神支柱。因此保護和利用革命舊址及文物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的薪火相傳,也有利于樹立大國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信心。革命舊址和文物的保護利用還有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整合新時期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現(xiàn)代化國家建設和發(fā)展的目標,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xiàn)。之所以保護和利用革命舊址及文物是因為這些寶貴的財富中蘊含著巨大的精神力量,是新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fā)展和提煉的根源,革命文化的保護和利用能有效傳承革命傳統(tǒng),繼承和發(fā)揚革命精神。革命舊址和文物的保護利用可以有效推動當?shù)厣鐣洕l(fā)展。作為十分重要的紅色教育和旅游資源,革命舊址和文物為革命老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