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秀
(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胸外科,江西 撫州 344000)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臨床一旦確診,通常給予手術聯(lián)合術后化療治療[1]。但是化療會造成一定的毒副反應,出現(xiàn)脫發(fā)、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隨著化療周期的延長,患者容易出現(xiàn)不良心理應激反應,嚴重影響患者睡眠質量[3]。同時化療毒副反應的加重,會增加患者的治療抗拒性,影響化療治療依從性和療效,降低患者生存質量[4]。因此,對于乳腺癌術后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認知行為干預通過提高患者認知水平,促進不合理認知觀念的糾正,可促進臨床治療積極性[5]。睡眠護理是針對患者的睡眠治療給予針對性干預,可促進睡眠質量的改善,一定程度減輕不良心理和生理應激反應[6]。但是兩者聯(lián)合應用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的影響尚未完全明確,需要臨床進一步探究證實。本研究結合2020 年1 月-2021 年7 月在我院診治的62 例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臨床資料,觀察認知行為療法聯(lián)合睡眠護理模式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7 月在撫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診治的62 例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 例,兩組患者均為女性。對照組年齡35~62 歲,平均年齡(43.19±2.01)歲;保乳術19 例,根治術12 例。觀察組年齡32~64 歲,平均年齡(43.56±1.98)歲;保乳術20 例,根治術11 例。兩組年齡、術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確診為乳腺癌[7],并進行乳腺癌手術治療;②均進行化療治療,且化療療程大于1 個周期。排除標準:①合并肝、腎、心、腦血管系統(tǒng)等嚴重疾病者;②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③依從性較差,不能配合護理干預者;④隨訪資料不完善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①告知化療治療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提高患者的積極配合度;②遵醫(yī)囑給予化療相關治療和基礎護理;③告知患者良好心理狀態(tài)的重要性,使患者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④指導患者科學合理飲食。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療法聯(lián)合睡眠護理模式:①認知行為療法:○a 會談和評估診斷:與患者主動溝通,針對性地詢問乳腺癌術后化療相關知識;依據(jù)患者的認知現(xiàn)狀,真誠地向患者講解病變知識和治療方法,提高患者對乳腺癌術后化療的認知水平,并及時糾正不良和錯誤認知觀念;○b 自我探索:建立自我探索表格,記錄時間、事件、心情等內(nèi)容,通過患者自我思維過程記錄發(fā)現(xiàn)各種非理性思維,并進行批判和修改;○c 強化認知:鼓勵患者講解疾病臨床癥狀和治療過程,并指導患者進行自我探索,鼓勵患者尋找自我對抗方式;同時對確定自我對抗方式的患者,進行積極干預,指導患者順利完成治療;○d 效果評估和治療結束:評估自我對抗行為效果,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對于未建立自我對抗行為的患者,指導其重復進行自我探索,并完成治療;②睡眠護理:○a 依據(jù)患者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作息時間和睡眠計劃;睡眠前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放松,緩慢呼吸過程中緊握拳頭,吐氣時逐漸放松,確保身心舒暢,2 次/d,30 min/次;對于出現(xiàn)緊張感的部位首先進行釋放,然后再引導患者放松;○b 依據(jù)睡眠計劃確保病房安靜,睡眠期間盡量避免治療和護理操作,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環(huán)境;○c 患者感覺疲倦即可就寢,在床上不可進行與睡眠無關運動和活動。對于無睡眠患者,可引導其暫時離開床,做令自己放松的事情;○d 患者必須按時起床,鼓勵患者減少白天不必要的睡眠,并限制午睡時間,提高夜間睡眠質量;○e晚餐禁食刺激性食物,例如飲用濃咖啡、濃茶,入睡前避免情緒過度激動;○f 入睡前協(xié)助家屬對病情進行穴位按摩,促進患者盡快入睡,對于長期睡眠質量欠佳患者,必要時遵醫(yī)囑給予助眠藥物改善睡眠。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生活質量(SF-36)評分、生命質量(QLQ-C30)評分、匹茨堡睡眠質量評分(PSQI)、癌因疲乏性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
1.4.1 SF-36 評分[8]采用SF-36 生活質量量表,包括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5 個維度,評分越高生活質量水平越佳。
1.4.2 QLQ-C30 評分[9]歐洲癌癥生命質量核心量表,包括1 個總體健康、3 個癥狀、5 個功能、6 個特異性量表,共30 個條目,第29 和30 個條目采用1~7 分評分法,其余條目均采用1~4 分評分法,特異性條目和癥狀量表評分越高癥狀和問題越嚴重,總體健康和功能評分越高健康水平越佳。
1.4.3 PSQI[10]包括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效率3個維度,12 個條目,均采用1~3 分評分法,總分36分,評分越高失眠狀況越嚴重。
1.4.4 癌因疲乏性評分 采用Piper 疲乏修正量表,10 個條目,總分10 分,評分越高疲乏程度越嚴重。
1.4.5 護理滿意度[11]采用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表,90 分以上滿意,60~90 分基本滿意,60 分以下為不滿意,滿分為100 分。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統(tǒng)計軟件包SPSS 21.0 版本對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說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活質量水平比較 兩組護理后SF-36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水平比較(±s,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2.2 兩組生命質量比較 兩組護理后QLQ-C30 量表中功能、總體健康評分均高于護理前,癥狀、特異性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功能、總體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癥狀、特異性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存生命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生存生命質量比較(±s,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2.3 兩組睡眠質量、癌因疲乏性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后PSQI、癌因疲乏性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睡眠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護理前比較,*P<0.05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乳腺癌術后化療是延長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手段,但是給患者帶來一定不良反應,尤其是隨著化療周期的延長,不良刺激趨于嚴重化,嚴重影響患者的睡眠、生活質量[12,13]。部分患者對化療相關知識認識不清,加上臨床不良反應,不積極配合化療,嚴重影響臨床治療效果[14]。因此,減少對患者的刺激,糾正其不良認知行為,改善睡眠質量是關鍵[15]。認知行為療法聯(lián)合睡眠護理模式是一種綜合護理方式,可實現(xiàn)兩種護理方法優(yōu)勢互補,在改善認知行為的同時,可促進睡眠質量改善[16,17]。但是相關認知行為療法聯(lián)合睡眠護理模式對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影響的研究較少,且已有研究結論存在差異[18]。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理后SF-36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認知行為療法聯(lián)合睡眠護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改善患者乳腺癌術后化療生活質量。分析認為兩者護理模式聯(lián)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利于患者認知行為的糾正,進而積極配合化療治療,確保良好的化療效果,從而實現(xiàn)良好的生活質量水平。兩組護理后QLQ-C30 量表中功能、總體健康評分均高于護理前,癥狀、特異性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功能、總體健康評分高于對照組,癥狀、特異性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以上護理方法可提高患者生命質量水平,該結論與趙玉雅[19]的研究結果相似。分析認為可能是由于認知行為療法聯(lián)合睡眠護理可使患者在不斷自我探索中明確自身的不足和需持續(xù)更正的方向,從而建立其自我對抗和糾正認知的方式,進一步促進患者生存質量的改善。觀察組護理后PSQI 評分、癌因疲乏性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實施認知行為療法聯(lián)合睡眠護理模式可降低睡眠質量和癌因疲乏性評分,提高睡眠質量,糾正不良睡眠行為,降低癌因疲乏性,提高化療治療積極性。認知行為療法和睡眠護理聯(lián)合干預可提高患者認知行為水平,促進自我對抗行為建立和治療依從行為[20],且聯(lián)合針對性的睡眠護理,可確保患者按時睡眠,改善睡眠紊亂情況,進而促進良好睡眠的形成。此外,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77%,高于對照組的83.87%(P<0.05),表明該護理方式可促進護患關系建立,提高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認知行為療法聯(lián)合睡眠護理模式可改善乳腺癌術后化療患者生活質量,提高生存質量水平和睡眠質量以及護理滿意度,降低癌因疲乏性,對患者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