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希翠
(德州市中醫(yī)院,山東 德州 253000)
近年來,隨著群眾生活方式以及飲食習慣等的不斷變化,食管癌患病率逐年增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家庭負擔等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食管癌患病早期并無明顯特異癥狀,因此在發(fā)現時患者多數已經處于中晚期,該時期的患者治療療效普遍較低,而對于無法采取手術治療的患者主要以同步放化療治療,這是目前臨床上最常見的治療方案[2]。目前臨床聯合治療中主要采取序貫放化療及同步放化療治療,根據患者不同的臨床癥狀對患者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案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控制疾病進展,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改善預后,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能夠通過控制患者照射病灶區(qū)域的劑量等方式減輕對病灶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從而降低了患者治療后的毒副反應,安全性更高[3],詳見下文所示。
將德州市中醫(yī)院于2017年1月-2019年12月治療的20例食管癌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齡43~66歲,平均(58.69±2.51)歲;食管癌上段患者5例,中段患者11例,下段患者4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經由臨床檢查確診為食管癌;患者均在治療前知情本次研究內容并自愿加入;所有患者在本次治療前均未采取其他相關治療;能夠檢測到可測量的病灶,且并未發(fā)生遠處轉移或淋巴結轉移等癥狀;檢查可見患者肝腎功能正常、血常規(guī)正常。排除標準:嚴重認知障礙、精神障礙、意識障礙者;合并其他嚴重惡性腫瘤、全身器質性病變、免疫疾病及代謝疾病者。
所有患者均需要采取放化療聯合治療,化療治療方案包括:采取氟尿嘧啶(生產廠家:上海旭東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 020593;規(guī)格1mL:0.25g;10mL×5支)治療,劑量為800mg/m2,連續(xù)使用5d治療;奈達鉑(生產廠家:江蘇奧賽康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 054294;10mg)每天75mg/m2,連續(xù)用5d治療,在每次治療結束后間隔3個周期后進行下一周期的治療;放射治療方案:用CT檢查以確定患者需要放射治療的具體病灶部位,每次2Gy,每周治療5次;同步放化療治療方式包括化療與放射治療同時進行,序貫療法主要是在患者放射治療結束后的15d對患者開展化療治療,患者均需要治療5個周期。
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在治療完成后臨床檢查相關指標均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疾病無惡化。有效:在治療完成后臨床檢查相關指標均逐漸趨近于正常狀態(tài),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疾病無惡化。無效:在治療完成后臨床檢查相關指標并未出現明顯變化,臨床癥狀并未消失,病情逐漸加重。治療總有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ADL評分:采取日常生活功能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QOL評分:采取生活質量量表對患者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毒副反應發(fā)生情況:分析患者在治療完成后骨髓抑制現象、惡心、嘔吐、肝損傷、黏膜炎及放射性肺炎毒副反應發(fā)生率。
遠期生存率:分析患者在治療后的半年、1年及2年的遠期生存率。
本次研究中心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表示為(%)和(),使用SPSS 20.0軟件計算,如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分析患者的臨床療效可見,治療顯效患者10例,占比50%,治療有效患者7例,占比35%,治療無效3例,占比15%,治療總有效率為85%。
治療后患者出現1例骨髓抑制現象,占比5%,4例患者發(fā)生惡心、嘔吐等癥狀,占比20%,另有2例患者出現肝損傷,占比10%,1例患者出現黏膜炎及放射性肺炎,占比5%,總發(fā)生率為40%。
分析患者的遠期生存率可見,患者在半年內的生存例數為16例,生存率達到了80%,而患者一年內的生存例數為14例,生存率達到70%,在治療兩年后患者生存例數為9例,生存率為45%。
在患者治療前后的ADL、QOL評分對比中可見,治療后患者的ADL、QOL評分明顯更高于治療前,對比統(tǒng)計學差異明顯(P<0.05),詳見表1所示。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的ADL、QDL評分對比分析()
表1 患者治療前后的ADL、QDL評分對比分析()
我國是食管癌的高發(fā)地區(qū),而由于食管癌患者發(fā)現疾病時多處于中晚期階段,因此治療效果較低,患者五年內的生存率僅在15%左右,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同時也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及身體痛苦等,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進展,提高遠期生存率,減輕治療中痛苦已經成為了臨床關注的重點[4]。在既往的放射治療中雖然有較高的臨床療效,但放射治療可能傷及患者病灶周圍的正常組織,同時由于劑量線難以完全包繞不規(guī)則的靶區(qū)因此可能降低患者的臨床療效。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二維放射技術以及三維適形放療技術逐漸應用在臨床中,強調放療技術有明顯的局部計量學優(yōu)勢,能夠幫助提高局部病灶的控制率,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病灶周圍正常組織的安全[5]。另有學者認為,強調放射治療能夠在照射時使照射方向達到照射視野形狀與靶區(qū)的形狀一致,同時也可對照射野各點射線輸出的劑量進行調整,使其更加符合患者的實際病情,從而提高患者病灶區(qū)域的治療劑量,減少周圍正常組織高劑量照射現象[6]。在單一治療下可能并不會大幅度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因此同步放化療作為非手術治療的首選治療方式[7]。有學者研究發(fā)現,強調放療與同步放化療的治療方式有效提高患者的療效,對于近遠期的治療效果均較好,這主要是由于放化療聯合治療有效控制疾病的增長、惡化及復發(fā),并且降低由于劑量過高危及正常組織的毒副反應,通過增加照射劑量保證靶區(qū)劑量的分布均勻,同時降低靶區(qū)鄰近正常組織所受到的處方劑量百分比與受照體積,減輕了靶區(qū)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有一定的安全性[8]。更有研究學者認為,適當增加患者照射劑量使患者的治療更加科學和合理化,滿足靶區(qū)所需要的科學計量治療,減少了高劑量區(qū)與低劑量區(qū)之間的差異,使得靶區(qū)與其鄰近劑量的均勻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由于患者垂直方向上呼吸運動或體位的誤差的影響,使得療效更高[9]。在患者的放化療聯合治療中,雖然具有較高的臨床療效,但在對部分慢性疾病的患者的臨床治療中需注意觀察患者生理機能是否逐漸衰退,腎臟等器官功能是否減弱等情況,需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對于在用藥治療后表現對放化療治療的毒副反應難以耐受的患者需要在患者放化療治療前對患者提前用藥,避免白細胞急劇下降等情況發(fā)生,從而穩(wěn)定患者的免疫能力[10]。
本次研究針對本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采用放化療聯合治療,研究表明,患者在半年內的生存率達到了80%,一年生存率達到70%,在治療兩年后患者生存率為45%,治療總有效率為85%。治療后患者毒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40%,提示放化療聯合治療能夠幫助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及遠期生存率。根據患者的臨床療效變化對患者采取不同的放化療聯合治療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患者的毒副反應,避免放化療對患者造成更嚴重的損傷。此外,本次研究中還發(fā)現,治療前后在患者的ADL、QOL評分對比中可見,治療后患者的ADL、QOL評分明顯更高于治療前,對比統(tǒng)計學差異明顯(P<0.05),由該項研究數據可見,利用放化療聯合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此達到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生活質量的目的,應用優(yōu)勢更明顯。
綜上所述,在食管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對患者采取放化療聯合治療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適當增加放療劑量與化療劑量能夠幫助臨床控制患者的疾病進展,同時不會增加毒副反應,治療后患者的生活質量相對更高,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