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星民,周學麗,王偉
(1.青海省草原改良試驗站,共和 813000;2.青海大學畜牧獸醫(yī)科學院,西寧 810016)
豌豆(PisumsativumL.)為豆科(Legumi-nosae)豌豆屬(Pisum)春播一年生或秋播越冬兩年生攀緣性草本作物[1-3]。豌豆適應性強,在多種土地條件下和干旱環(huán)境中均能生長,青干草和豆秸的蛋白質含量比谷類作物多1倍以上,是藏區(qū)牛羊等反芻家畜的高蛋白飼料[4]。豌豆不僅具有抗旱、耐瘠的生物學特性,而且是我國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qū)重要的糧、飼、經(jīng)濟來源和健康食物資源[5]。近年來,青海湖西岸天然草場面積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退化,制約了當?shù)匦竽翗I(yè)的發(fā)展,而豌豆作為優(yōu)質的飼草可以提高冬春季家畜補飼水平,降低天然草地載畜壓力,也能大大緩解農區(qū)各季節(jié)草畜供給失衡的矛盾[6],對畜牧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關于環(huán)湖地區(qū)豌豆的相關試驗較少,禾豆混播試驗比較多。因此,通過對4種豌豆的生產性能比較,旨在篩選適應環(huán)湖地區(qū)農牧區(qū)種植的優(yōu)良豌豆品種,為環(huán)湖高寒牧區(qū)豌豆的種植推廣提供重要依據(jù)。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點為青海省草原改良試驗站牧草試驗基地(東經(jīng)99°35′,北緯37°05′),位于青海湖西岸,為布哈河沖積階地,海拔高度3 270 m,地勢平坦,屬高原干旱的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0.7 ℃,≥0 ℃積溫1 331.3 ℃,年平均降水量368.11 mm,降水主要分布在6~9月份,約占全年降水的67%。土壤pH值為7.64,有機質含量為46.3 g/kg,全氮含量為2.74 g/kg,全磷含量為0.953 g/kg,全鉀含量為21.4 g/kg,為暗栗鈣土。
1.2 試驗材料及設計
參試的4個豌豆品種(系)分別為草原23號、青建1號(品系)、草原7號、草原12號,均來自青海大學畜牧獸醫(yī)科學院草原所。試驗于2020年5月22日開始播種,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設3次重復,共12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為3 m×5 m,采用條播的方法,行距為30 cm,每小區(qū)10行,播種深度3~5 cm,小區(qū)間設置1 m保護行,播量為150 kg/hm2,施底肥磷酸二銨45 kg/hm2。在分枝期人工除草一次。
1.3 測定項目及方法
1.3.1生育期測定 以50%的植株進入物候期為觀測標準,觀測并記錄不同品種豌豆的播種期、出苗期、分枝期、現(xiàn)蕾期、開花期、結莢期和成熟期。
1.3.2株高測定 在豌豆進入現(xiàn)蕾期和開花初期時各測一次株高,每小區(qū)在遠離邊界30 cm區(qū)域內隨機選10株測定垂直高度。
1.3.3產草量、干草量、干鮮比和莖葉比測定 在盛花期,每小區(qū)遠離邊行30 cm處隨機取樣,取樣面積為1 m2,齊地面刈割,留茬高度5 cm,測定其鮮草量,計算鮮草產量。每個重復隨機取約300 g草樣,將3個重復的草樣混合為總重1000 g的樣品進行莖葉分離,剪成3~4 cm長,編號稱重。置于烘箱中105 ℃殺青30 min,65 ℃烘干12 h,取出并放置室內冷卻回潮24 h后稱重,直至兩次稱重之差不超過2.5 g為止。分別測其莖干重和葉干重,計算其莖葉比和干鮮比。
1.3.4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試驗所得的數(shù)據(jù)在Excel 2010上進行整理,并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與方差分析。
2.1 生育期
4個豌豆品種于5月22日播種,播后22~27 d出苗,草原7號、草原23號出苗最早,為播后22 d。6月底4個豌豆品種(系)全部達到分枝期,現(xiàn)蕾期最早的是草原23號,青建1號最晚。草原23號開花最早,為7月30日,青建1號最晚,為8月13日。綜合來看,4種飼用豌豆均不能完成整個生育期,草原7號、草原23號均能達到結莢期,但種子達不到原種的飽滿度,生育期分別為127 d和91 d。草原12號、青建1號均能達到開花期(表1)。
表1 不同品種豌豆的物候期
2.2 植株性狀差異
2.2.1株高 4個豌豆品種的平均株高如圖1所示,不同品種的株高范圍為28.41~88.44 cm,其中青建1號株高最高,顯著高于草原12號、草原7號和草原23號,差異顯著(P<0.05)。
圖1 不同豌豆株高比較
2.2.2莖葉比 如表2所示,各品種的莖葉比范圍為0.75~1.63,草原23號的莖葉比最小,為0.75,草原7號莖葉比最大,為1.63,與青建1號差異不顯著(P>0.05)。
表2 不同豌豆的莖葉比
2.3 產草量比較
4個豌豆品種的鮮草產量為9 700.00~26 200.00 kg/hm2(見表3)。青建1號的鮮草量最高,為26 200.00 kg/hm2;其次是草原7號,為16 300.00 kg/hm2;草原23號鮮草量最低,為9 700.00 kg/hm2。
表3 不同豌豆的產草量
4個豌豆品種的干草量為1 705.26~6 015.52 kg/hm2。干草產量最高的是青建1號,為6 015.52 kg/hm2;其次是草原7號,為2 645.49 kg/hm2;草原23號干草產量最低,為1 705.26 kg/hm2。
各品種的干鮮比為16.23%~22.96%,青建1號的干鮮比最大,為22.96%;草原7號的干鮮比最小,為16.23%;其他品種差異不明顯。
2.4 養(yǎng)分品質
4個豌豆品種的干物質含量為92.92%~93.96%(見表4),其中干物質含量最高的是草原23號,為93.96%;其次是草原7號,為93.41%;草原12號最低,為92.92%,各品種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各品種的粗蛋白質含量為23.69%~28.17%,粗蛋白質含量最高的是草原23號,為28.17%;最低的是草原7號,為23.69%;草原12號和青建1號粗蛋白質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與草原23號、草原7號差異顯著(P<0.05)。各品種的粗脂肪含量為6.11%~7.18%,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青建1號,為7.18%;其次是草原7號,為7.11%;然后是草原23號,為7.01%;草原12號最低,為6.11%。各品種的中性洗滌纖維為45.10%~59.38%,青建1號的中性洗滌纖維最高,為59.38%,顯著高于其他品種。各品種的酸性洗滌纖維為12.66%~18.63%,草原23號的酸性洗滌纖維最高,為18.63%,草原12號與青建1號差異不顯著(P>0.05)。各品種的粗灰分為9.85%~12.12%,草原7號的粗灰分含量最高,為12.12%;其次是草原23號,為11.41%;草原12號的最低,為9.85%。
表4 不同豌豆營養(yǎng)品質的比較分析
3.1 不同豌豆品種的生育期
生育期是評價品種適應性的重要標志之一[7],試驗中的4個豌豆品種(系)于5月下旬播種,從出苗到結莢生長81~127 d,草原7號、草原23號均能達到結莢期,其余的兩個品種都能達到開花期。
3.2 不同豌豆品種的產草量和植株性狀
產量是衡量草地生產力的重要指標之一[8]。環(huán)湖地區(qū)高寒牧區(qū)種植的豌豆主要用于家畜冬春飼草料和復種壓青。4個豌豆品種的鮮草產量為0.97~2.62 kg/m2,這與李錦華等[9]關于豌豆的試驗結果一致(開花期1.5 kg/m2)。株高能夠直觀表現(xiàn)飼草生長發(fā)育狀況,是反映牧草產量的重要指標[7],一般情況下植株高的飼草產量也相對較高[10],4個供試豌豆品種的株高在28.41~88.44 cm,其中青建1號株高最高。莖葉比是衡量牧草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莖葉比越大,莖稈所占的比重就越大,牧草品質就越差[11]。莖葉比最大的是草原7號,比值為1.63。莖葉比最小的是草原23號,比值為0.75。
3.3 不同豌豆品種的營養(yǎng)品質比較分析
本試驗中4個豌豆品種的粗蛋白質含量均高于23%,這與李錦華等[9]的研究結果一致。其中粗蛋白質含量最高的是草原23號,為28.17%;干物質含量最高的是草原23號,為93.96%;粗脂肪含量最高的是青建1號,為7.18%;青建1號的中性洗滌纖維最高,為59.38%;草原23號的酸性洗滌纖維最高,為18.63%;草原7號的粗灰分含量最高,為12.12%。
參試的4個豌豆品種均不能在環(huán)湖地區(qū)完成整個生育期,生長天數(shù)最長的草原7號也只能到結莢期。相同條件之下,青建1號只能到開花期,但是其產草量、株高、粗脂肪和中性洗滌纖維都明顯高于其它品種,根據(jù)4個豌豆品種的綜合表現(xiàn),認為青建1號作為優(yōu)質豆科牧草適宜在環(huán)湖高寒牧區(qū)種植推廣,該地適宜種植的豆科牧草還需進一步栽培和選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