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淑華 林淑珍 洪麗綿 陳相波
十二指腸潰瘍是臨床常見的內(nèi)科疾病,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上腹部疼痛等癥狀,其中臍上疼痛最為常見,多數(shù)患者在空腹狀態(tài)或餐前疼痛并不明顯,而在餐后會出現(xiàn)明顯的疼痛。十二指腸潰瘍的發(fā)生會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需要積極以有效措施治療來緩解病情[1-2]。目前,臨床主要是采用藥物口服的方式為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治療,其中抑酸藥物最為常用。質(zhì)子泵抑制劑是強效抑酸藥物,其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促進患者疾病癥狀的減輕,提高潰瘍愈合的速度。奧美拉唑碳酸氫鈉、艾普拉唑等均是臨床常用的質(zhì)子泵抑制劑,可對胃酸分泌抑制,在十二指腸潰瘍治療中應用有著一定的價值,但是不同治療藥物其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可能存在差異性。為探究奧美拉唑碳酸氫鈉膠囊與艾普拉唑對十二指腸潰瘍的療效,本研究以2020年1月—2021年1月十二指腸潰瘍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分組實施艾普拉唑治療和奧美拉唑碳酸氫鈉膠囊方案,評定治療結果,總結藥物的應用價值,如下。
接收介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時間段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共計100例,開展簡單隨機化方法的分組處理,50例/組。
納入標準:(1)十二指腸潰瘍確診者;(2)存在噯氣、腹脹、燒心、泛酸、上腹部不適等癥狀;(3)肝腎心等功能基本正常者。
排除標準:(1)惡性腫瘤者;(2)精神/智力障礙者;(3)藥物過敏史者;(4)妊娠期/哺乳期者;(5)免疫系統(tǒng)疾病者;(6)中途退出研究者。
試驗組年齡(45.52±6.38)歲,病程(1.56±0.58)年,潰瘍直徑0.3~2.1 cm,平均(1.14±0.17)cm,男28例,女22例。對照組年齡(46.01±5.97)歲,病程(1.60±0.49)年,潰瘍直徑0.3~2.2 cm,平均(1.16±0.20)cm,男29例,女21例。兩組基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試驗均經(jīng)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并取得患者和家屬同意。
試驗組艾普拉唑(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70256,規(guī)格:5 mg)治療,藥物口服,每天1次,每次10 mg,晚餐前用藥。
對照組奧美拉唑碳酸氫鈉膠囊(廈門恩成制藥有限公司,H20150023,規(guī)格:奧美拉唑20 mg∶碳酸氫鈉1 100 mg)治療,藥物口服,每天1次,每次1粒,晚餐前用藥。
兩組患者治療時間均為4周,在治療的過程中,均同時實施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藥物治療。
評定兩組治療效果、癥狀消失時間、癥狀積分的結果,并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的差異性。
效果評價:治愈:患者的疾病癥狀消失,無潰瘍和周圍炎癥的情況;顯效:患者的疾病癥狀減輕,胃鏡檢查顯示潰瘍,相較于治療前縮小≥50%;有效:患者的疾病癥狀有所減輕,實施胃鏡檢查,顯示潰瘍較治療前縮小不足50%;無效:患者的疾病癥狀未減輕,甚至出現(xiàn)病情加重的情況,實施胃鏡檢查,顯示潰瘍未縮小或有所增大[3];(治愈例數(shù)+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
癥狀消失時間:即噯氣消退時間、灼熱感消退時間、泛酸消退時間、腹痛消退時間。
癥狀積分:主要為噯氣、腹脹、燒心、泛酸、上腹部不適等,每項0~3分,0分:無癥狀,1分:輕度癥狀,2分:中度癥狀,3分:重度癥狀,評分越高者,其癥狀嚴重程度越高[4]。
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白細胞減少、轉氨酶升高、皮膚瘙癢、心電圖異常等。
應用SPSS 21.0軟件作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表示為(±s),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表示為(n,%),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結果評定顯示試驗組相比較于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效果 [例(%)]
試驗組噯氣消退時間、灼熱感消退時間、泛酸消退時間、腹痛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癥狀消失時間(d,±s)
表2 癥狀消失時間(d,±s)
兩組治療后噯氣、腹脹、燒心、泛酸、上腹部不適等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噯氣、腹脹、燒心、泛酸、上腹部不適等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癥狀積分(分,±s)
表3 癥狀積分(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評定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顯示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例(%)]
十二指腸潰瘍有著較高的發(fā)生率,隨著人們生活、飲食等習慣的改變以及工作壓力的加大,使得十二指腸潰瘍的發(fā)生率呈逐漸升高的趨勢。十二指腸潰瘍的發(fā)生與胃酸分泌過多、Hp感染等有關,主要發(fā)生于患者的胃前壁[5-7]。十二指腸潰瘍發(fā)生后,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慢性持續(xù)性疼痛等的情況,損傷機體健康水平,降低生活質(zhì)量,應以有效措施為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施以治療來控制病情,改善預后[8-10]。
質(zhì)子泵抑制劑是目前抗消化性潰瘍的主要藥物,其能夠直接對胃壁細胞H+-K+-ATP酶活性抑制,是胃酸分泌阻斷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奧美拉唑是質(zhì)子泵抑制劑的一種,屬于苯并咪唑類抗酸分泌化合物,為弱堿性藥物,在胃內(nèi)高酸環(huán)境中,可向亞磺酰胺的相關活性形式轉化,經(jīng)二硫鍵不可逆性與壁細胞分泌膜中存在的H+-K+-ATP酶巰基結合,生成質(zhì)子泵與亞磺酰胺復合物,從而對酶活性抑制,控制胃酸的分泌[11-13]。質(zhì)子泵抑制劑屬于堿性藥物,能夠被酸性胃液分解,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以此減輕患者的病情。碳酸氫鈉直接對胃酸中和,促進胃內(nèi)pH值水平的升高,以此減輕患者胃酸過多所致上腹部痛、泛酸、胃灼熱感等癥狀,且可避免奧美拉唑受胃酸影響而降解。奧美拉唑碳酸氫鈉膠囊中的碳酸氫鈉可對質(zhì)子泵通道激活,使得奧美拉唑更好結合H+-K+-ATP酶,因此,藥物在無食物刺激下也可起到胃酸抑制的作用[14-16]。艾普拉唑是苯并咪唑類的質(zhì)子泵抑制劑,具有不可逆性的特點,患者用藥后,藥物可選擇性的進入患者的胃壁細胞內(nèi),經(jīng)胃部作用,向次磺酰胺活性代謝物轉化,以此不可逆性的對H+-K+-ATP上的酶抑制,發(fā)揮胃酸抑制的作用[17-20]。奧美拉唑碳酸氫鈉膠囊與艾普拉唑在十二指腸潰瘍治療中應用,均可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其中艾普拉唑屬于腸溶片,更易被吸收,以此更好發(fā)揮治療的效果[21-24]。
本研究中,經(jīng)結果評定顯示試驗組相比較于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噯氣消退時間、灼熱感消退時間、泛酸消退時間、腹痛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噯氣、腹脹、燒心、泛酸、上腹部不適等癥狀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噯氣、腹脹、燒心、泛酸、上腹部不適等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評定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顯示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代表奧美拉唑碳酸氫鈉膠囊與艾普拉唑在十二指腸潰瘍治療中應用均可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其中艾普拉唑的應用效果更優(yōu),可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促進疾病癥狀緩解,且導致不良反應率增加[25-29]。
綜上所述,奧美拉唑碳酸氫鈉膠囊與艾普拉唑在十二指腸潰瘍患者治療中應用,均可獲得一定的效果,其中艾普拉唑的應用效果更優(yōu),改善疾病癥狀,減少患者的康復時間,控制不良反應率,安全有效[30],對改善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預后有著積極的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