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梅
鐘祥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 431900
結直腸癌為臨床多發(fā)惡性腫瘤疾病,發(fā)病初期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故早期確診率僅約5%,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其中20%~25%左右發(fā)生遠處轉移,喪失根治性手術時機,而晚期結直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尚不足10%〔1-2〕。放化療為晚期結直腸癌重要治療措施,但治療期間易引發(fā)諸多毒副反應,加之患者對疾病、預后存在擔憂、恐懼,故導致患者伴有嚴重負性情緒,自我效能感較低,對治療依從性產生了極大影響,因此及時實施有效護理干預極為重要〔3-4〕。臨終關懷注重給予患者信任、關心、理解、尊重,可使患者感受到關懷和理解,利于激發(fā)積極性及自覺性,轉變其醫(yī)療行為,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5〕。而情緒釋放療法為臨床重要心理干預措施,其以中醫(yī)經絡理論為基礎,通過對相關穴位進行敲擊,輔助神經語言學技術緩解患者創(chuàng)傷感受動作,可有效、迅速釋放其不良情緒〔6〕。本文擬探討臨終關懷聯(lián)合情緒釋放療法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負性情緒及自我效能的影響。
選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鐘祥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68例。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7〕中結直腸癌診斷標準;②臨床分期為Ⅲb~Ⅳ期;③年齡<80歲;④知曉本研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良惡性腫瘤者;②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言語溝通障礙、理解能力障礙及神經系統(tǒng)病變者;③預計生存期<3個月者;④依從性差,無法配合完成調查研究者。本次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依據(jù)簡單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34例。研究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49~76歲,平均(60.81±6.33)歲;腫瘤位置:結腸20例,直腸14例;病理類型:中分化腺癌16例,低分化腺癌15例,分化程度不明腺癌3例;受教育程度:初中與以下13例,高中14例,大專與以上7例;臨床分期:Ⅲb期18例,Ⅳ期16例。對照組男21例,女13例;年齡46~79歲,平均(61.35±6.69)歲;腫瘤位置:結腸22例,直腸12例;病理類型:中分化腺癌13例,低分化腺癌17例,分化程度不明腺癌4例;受教育程度:初中與以下15例,高中15例,大專與以上4例;臨床分期:Ⅲb期20例,Ⅳ期14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腫瘤位置、病理類型、受教育程度、臨床分期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1對照組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①詳細進行健康宣教,包括結直腸癌發(fā)病機制、危險因素、晚期治療措施、日常相關注意事項及放化療治療期間可能會發(fā)生的毒副反應,加深患者對疾病正確認知;②治療期間密切進行觀察,定期指導晚期結直腸癌患者進行相關檢查,對檢查結果予以詳細記錄,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后立即告知主治醫(yī)師并采取對應處理方案;③放化療治療結束后,指導晚期結直腸癌患者選取術式體位以減輕疼痛,參照患者病情、醫(yī)囑采取藥物鎮(zhèn)痛;④密切關注結直腸癌患者心境狀態(tài),針對其面對死亡、疼痛、癌癥出現(xiàn)的負性情緒給予對應心理疏導,注重溝通方式,使患者以積極、正確態(tài)度面對疾病、治療、死亡;⑤患者出院時常規(guī)進行出院指導,叮囑患者定期返回醫(yī)院進行治療、復查。
1.2.2研究組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臨終關懷聯(lián)合情緒釋放療法,挑選科室年資較高護理人員成立護理管理小組,認真學習晚期結直腸癌護理要點、臨終關懷及情緒釋放療法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培訓合格后制定如下措施:(1)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適時開展死亡觀教育,使其樹立正確死亡觀念,緩解患者抑郁、焦慮等情緒,降低其對死亡恐懼。(2)醫(yī)護人員及時與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家屬進行交流溝通,最大程度地滿足患者臨終前要求及心愿,并告知其應多陪伴、鼓勵、安慰患者,以此使患者感受到親情溫暖及支持,進一步減輕其內心對死亡恐懼。(3)由于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疼痛感,且放化療所致毒副反應也可增加患者不適感,故應給予疼痛干預,可通過播放音樂、電視等,或積極與其交流溝通,邀請其講解既往生活中遇到的趣事,以此轉移患者注意力,減輕疼痛感。(4)針對需臥床患者,應制定針對性護理計劃,特別是每日翻身計劃,如間隔60 min協(xié)助患者翻身1次,以此避免長時間壓迫機體某個部位造成壓瘡。(5)膳食指導,受結直腸癌影響,部分患者無法正常吸收營養(yǎng),加之受放化療影響,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處于抑制狀態(tài),故需參照患者個人喜好給予科學膳食指導,以高纖維、高蛋白食物為主,確保營養(yǎng)均衡,并遵循少食多餐原則,若有必要可給予腸外營養(yǎng)或腸內營養(yǎng)支持。(6)情緒釋放療法:①向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詳細講解情緒釋放療法操作與配合要領,并分發(fā)、講解穴位圖;②情緒對焦,指導結直腸癌患者取舒適體位,輕閉雙眼,引導其盡量回想內心最難以接受、傷心痛苦的事件和經歷,如家人與經濟負擔、疾病并發(fā)癥等;③情緒評估,依據(jù)視覺模擬評分法予以評估,0分為無負性情緒,10分則為負性情緒達到忍耐極限;④建立固定提醒語句式,如“我雖然存在XX問題或存在XX疾病,但我依然深愛、接受我自己”,并指導患者握緊右手,拳眼向上輕敲神藏穴(位于左鎖骨中線第二肋間),敲擊過程中說3次固定提醒語句;⑤輕敲各穴位,食指與中指并攏,以兩指頭逐次對攢竹(處于眉毛內側邊緣凹陷部位)、瞳子髎(處于眼眶外側緣)、承泣(處于眼球和下眼眶上緣間)、人中(處于鼻唇溝中點處)、承漿(處于頦唇溝正中凹陷部位)、俞府(處于鎖骨下前正中線旁開兩指部位)、大包(處于右腋中線第六肋間)、會穴(處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交叉處),每穴敲擊7~8下,敲打時重復念“我雖然存在XX問題或存在XX疾病,但我依然深愛、接受我自己”,敲擊時注意保持對焦情緒;⑥對負性情緒再次予以評估,若分值≥3分則進行鞏固加強:頭部固定,閉眼-睜眼-眼睛看向右下方-眼睛看下左下方-眼球順時針轉動一圈-眼球逆時針轉動一圈-輕唱自己喜歡的輕快歌曲15 s-自1查到5-輕唱自己喜歡的輕快歌曲15 s。兩組均干預2 w。
①統(tǒng)計兩組干預前后心境狀態(tài)(抑郁、焦慮)評分,分別依據(jù)SDS、SAS量表評估,輕度抑郁:SDS分值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3分;輕度焦慮:SAS分值50~59分,中度焦慮:60~69分,重度焦慮:≥69分〔8〕。②統(tǒng)計兩組干預前后應對方式,依據(jù)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評估,包括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兩個維度,采取4級計分制,分為“經常采用”“有時采用”“偶爾采用”“不采用”〔9〕。③統(tǒng)計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評分,依據(jù)GSES量表評估,包括日常生活行為管理、認知癥狀管理、疾病管理3個維度,分值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好〔10〕。④統(tǒng)計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感受負擔評分,依據(jù)SPBS量表評估,包括情感因素、經濟因素、身體因素3個維度,分值越高自我感受負擔越嚴重〔11〕。⑤統(tǒng)計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自擬評估量表,對護理態(tài)度、護理質量進行評估,共10分,9~10分為非常滿意,7~8分為滿意,不足7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干預前兩組SAS及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SAS及SDS評分較干預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SAS及SDS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積極應對與消極應對分值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積極應對分值較干預前增高,消極應對分值較干預前降低,且研究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SCSQ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日常生活行為管理、認知癥狀管理、疾病管理評分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日常生活行為管理、認知癥狀管理、疾病管理評分較干預前增高,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自我效能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情感因素、經濟因素、身體因素分值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干預后兩組情感因素、經濟因素、身體因素分值較干預前降低,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自我感受負擔比較(分,
研究組護理工作滿意度(94.12%)高于對照組(76.4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n(%)〕
結直腸癌早期無典型表現(xiàn),出現(xiàn)血便、便秘及腹瀉等就診時通常已為晚期,需接受放化療等綜合治療措施,其雖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治療期間受疾病自身所致痛苦感及放化療毒副反應等影響,可出現(xiàn)嚴重負性情緒、自我效能感降低等〔12-13〕。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實施干預。
臨終關懷為近年來得到廣泛應用的護理模式,主要是對晚期臨終患者提供生理及心理支持,以此改善其心理狀況,提升患者臨終前生活質量,減少身心痛苦感。研究指出,臨終關懷護理模式中,注重在惡性腫瘤患者人生最后階段給予最大程度關懷及鼓勵,陪伴每位臨終患者,傾聽其內心聲音,緩解焦慮、恐懼感,并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14〕。此外,由于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存在嚴重心理障礙,故實施有效心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情緒釋放療法為綜合傳統(tǒng)中醫(yī)學說及現(xiàn)代心理學治療理論的情感創(chuàng)傷干預方式,該理論認為,通過敲擊對應穴位能對機體內失衡能量場予以調節(jié),采取固定式提示語言、動作能動搖當前腦海中存在的不良經歷、記憶,加速、暢通神經傳遞,并通過積極、正確的心理暗示,促使患者負性情緒得到釋放,具有簡單易行、安全無創(chuàng)等諸多優(yōu)勢〔15〕。
目前,臨床關于臨終關懷及情緒釋放療法的應用價值已得到部分研究證實,如秦小金等〔16〕研究證實,采取臨終關懷護理對晚期肺癌患者實施干預,可有效緩解其負性情緒,提升睡眠質量。謝盈和覃麗華〔17〕研究表明,情緒釋放療法可提升肝癌患者術后飲食治療依從性,且患者滿意度較高。本研究結果表明,聯(lián)合采取臨終關懷及情緒釋放療法,可更有效緩解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負性情緒,減輕自我感受負擔,改善患者自我效能,促使其正確面對疾病。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①臨終關懷干預期間,護理人員注重協(xié)助患者積極認知自身疾病,增加其和患者間交流溝通,通過積極引導、心理暗示等促使患者從心理上接受疾病,并采取正確態(tài)度面對疾病與治療,并利用朋友、家屬間陪伴、支持、鼓勵,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增強其心理防御能力;②在情緒釋放療法中,通過敲打對應穴位可調節(jié)機體能量失衡及紊亂,而眼球規(guī)律運動、特定動作及語言等,則能加快腦部神經傳導活動及認知處理速度,緩解阻滯的負面情緒、恢復正常神經活動。同時,有研究表明,通過情緒釋放療法,能有效評估患者情緒狀態(tài),敲打對應穴位則可促使受阻穴位暢通,釋放不良情緒,并通過提示語幫助患者勇敢接受患病現(xiàn)實,應用深呼吸等促使緊繃神經放松〔18〕。此外,患者在敲擊穴位時能體驗敲擊帶來的放松感,有效緩解抑郁、焦慮情緒,樹立治療信心,以此提升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狀態(tài),且敲擊穴位能經杏仁核-下丘腦神經通路調節(jié)自主神經興奮性,有效調節(jié)負性情緒,還可通過穴位刺激增加內啡肽、復合胺分泌量,降低與抑郁、焦慮關系密切的皮質醇含量,以此改善患者情緒狀態(tài)〔19〕。另由本研究結果還可得知,研究組護理工作滿意度高于對照組,表明聯(lián)合采取臨終關懷及情緒釋放療法用于晚期結直腸癌,還可有效加深患者對護理工作認可程度,利于減少護患糾紛,樹立優(yōu)質服務形象。
綜上所述,采取臨終關懷及情緒釋放療法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實施干預,可有效緩解其負性情緒,改善自我效能及應對方式,減輕自我感受負擔,且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較高。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