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新紅 徐國 張倩 馬紅云
聊城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 252600
呼吸重癥是呼吸內科臨床中較為常見一種疾病類型〔1〕。呼吸重癥患者疾病種類繁多,大多數(shù)是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等嚴重感染或其他創(chuàng)傷引起的,具有病情危急、變化快、風險大等特點,嚴重時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病情惡化,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對其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均造成了不良影響〔2〕。目前臨床上治療以機械通氣、吸痰、灌洗等方法為主,但如果沒有及時對該疾病采取有效護理措施,容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等狀況,使患者病情反復或病情加重〔3〕。近幾年來康復訓練因其療效顯著且可操作性強等優(yōu)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中〔4〕。有關研究顯示,開展相關肺功能康復訓練,對改善患者預后起到明顯作用〔5〕。肺康復鍛煉有利于鍛煉呼吸肌,增強肌力和耐力,改善呼吸困難癥狀,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但肺康復訓練護理因患者認知率較低和依從性較差等因素而尚未形成一套系統(tǒng)的科學護理干預模式〔6〕。行為轉變階段模式(TTM),又被稱為跨理論模型,該理論綜合了心理學理論精華,并將其有機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有效改變行為的方法,主要是指針對患者不同需求,確定具體行為干預策略,并在不同階段采取不同轉化策略〔7〕。
選取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聊城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科收治的呼吸重癥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納入標準:①呼吸重癥患者,且處于穩(wěn)定期;②意識清晰,無精神類疾病,可以進行溝通和交流;③年齡≥18歲;④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臟器疾病;②中途退出或中途自行出院;③伴有嚴重肢體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④不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對照組患者男20例,女20例;年齡29~68歲,平均(52.13±4.16)歲;文化程度:小學5例,初中10例,高中15例,大專及以上10例;疾病類型:哮喘19例,慢性支氣管炎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其他2例。觀察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齡32~73歲,平均(51.62±5.53)歲;文化程度:小學6例,初中9例,高中14例,大專及以上11例;疾病類型:哮喘16例,慢性支氣管炎9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例,其他3例。兩組患者在性別、文化程度及疾病類型等基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患者入院后對其生命指標進行嚴密監(jiān)測,且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做好隔離消毒工作,避免感染;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環(huán)境,保持清潔,提高患者舒適度;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呼吸科相關疾病知識,了解相關護理和預防知識;用藥指導,遵醫(yī)囑用藥,不能隨意停藥或增減藥量,并做好服藥記錄;飲食指導,補充維生素、熱量、蛋白質,結合患者飲食習慣、日常運動量以及機體所需營養(yǎng)成分進行科學營養(yǎng)膳食搭配,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功能鍛煉,指導患者學會瑜伽呼吸操、縮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功能鍛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TTM理念指導下肺康復訓練,具體方案如下。
1.2.1成立TTM肺康復訓練干預小組 選取1名呼吸內科護士長和4名責任護士、1名呼吸科醫(yī)師、1名康復師、以及1名心理輔導師組成TTM肺康復訓練干預小組,由護士長任小組長,統(tǒng)籌各項護理工作并分配小組成員各項任務和工作內容,組織培訓學習TTM相關理論知識以及肺康復訓練,將TTM理論與肺康復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制定康復護理干預方案,主要內容有TTM理念以及具體實施內容。方案實施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和解決臨床問題,再通過小組討論會中完善康復護理方案。
1.2.2TTM理念指導下肺康復訓練 根據(jù)TTM理念將患者意識行為分為五個階段,即無意識、意識、準備、行動、保持階段。①無意識階段:患者積極無進行肺康復訓練的意識,缺乏康復訓練動機。與患者進行訪談,對其進行行為習慣評估,了解患者不愿意進行肺功能康復鍛煉的原因,針對原因找出有效解決方法,向患者詳細講解呼吸性疾病危害以及康復訓練的益處,回憶患病后生活質量變化,引導患者進行利弊權衡,幫助患者形成進行康復訓練意識,做出正確的選擇。②意識階段:患者這一階段已經認可肺康復訓練可能帶來的好處,并已經開始打算進行鍛煉,但尚未明確訓練計劃。對患者形成的鍛煉意識給予肯定和稱贊,使患者意識到只有付諸行動才能達到良好效果,邀請堅持肺康復鍛煉患者分享成功經驗和堅持長期鍛煉后身心變化及生活變化,促使患者堅定改變動機,同時患者家屬協(xié)助患者將鍛煉意識付諸實踐。③準備階段:幫助患者制定短期和長期肺康復訓練目標及具體訓練內容、頻次等,幫助患者一起分析訓練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討論解決方案;通過示范、視頻講解等方法,使患者正確掌握瑜伽呼吸操、縮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功能鍛煉方法,將患者的鍛煉意識成功轉變?yōu)樾袆?。④行動階段:患者這一階段開始鍛煉但尚未養(yǎng)成行為習慣,鍛煉頻次和持續(xù)時間沒有達到既定要求,不知道如何堅持鍛煉。對患者進行鼓勵,幫助患者分析鍛煉中遇到的困難情況并予以正確指導,指導患者選擇合適的鍛煉服飾、場地等環(huán)境條件,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選擇易于堅持的鍛煉項目;同時鼓勵患者每天堅持寫鍛煉日記,可以通過定期檢查鍛煉日記來全面了解患者狀況;患者家屬也要學會肺功能康復訓練的主要方法,可以協(xié)助和督促患者堅持。⑤保持階段:患者在這一階段能自主堅持康復訓練,已經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行為習慣。對患者的堅持予以肯定和支持,引導患者對鍛煉前后進行身心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進行比較,從而在良好改變中激發(fā)患者的依從性和積極性;后期通過電話隨訪、家庭訪視、邀請聽講座等方式檢查患者鍛煉情況,若患者鍛煉行為意識消退,尋找原因,并按照以上階段再一次進行干預。
①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情況進行比較,主要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以及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百分比(FEV1%)。②采用貝克抑郁自評量表(BDI)〔8〕和焦慮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STAI)〔9〕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情況進行比較,BDI共13個條目,每個條目0~3分,分值越低,抑郁程度越輕,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856;STAI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0~4分,分值越低,表明焦慮越輕,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 α系數(shù)為0.921。③采用支氣管哮喘生命質量調查問卷(AQLQ)〔10〕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情況進行評分比較,該問卷包括癥狀影響、情感功能、活動受限、環(huán)境刺激4個維度、共32個條目,該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 α系數(shù)均>0.764。
實施TTM理念指導下肺康復訓練后,觀察組肺功能各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比較
實施TTM理念指導下肺康復訓練后,觀察組心理狀態(tà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態(tài)比較(分,
實施TTM理念指導下肺康復訓練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比較(分,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空氣質量下降,內科呼吸性疾病發(fā)病率正逐年上升,越老越多的患者備受呼吸性疾病的困擾〔11〕。呼吸系統(tǒng)疾病一般為慢性疾病,病程較長且易反復發(fā)作,如未得到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極易引發(fā)呼吸道感染,嚴重時還會出現(xiàn)呼吸衰竭,對患者康復造成不利影響,且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傳統(tǒng)臨床護理多側重于對疾病方面的護理,對患者自我護理能力等主觀護理觀念缺乏重視,使得患者對疾病認知程度較低,自我護理能力較弱〔13〕。調查研究表明,呼吸性疾病患者存在生活質量整體偏低的特點,其中肺康復訓練是影響其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呼吸性疾病管理中不僅要重視對疾病的護理和預防,還要強調呼吸功能康復訓練的重要性〔14〕。
TTM主要分為改變階段、權衡決定、自我效能及改變方法四個階段〔15〕。TTM以改變患者個體行為決策能力為主,是一個連續(xù)性過程,針對患者所處的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制定相應措施,促進向行動與保持階段轉變,進而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自我護理行為習慣,最終積極影響預后。該理論已經在國外被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尤其是人的不良行為和慢性病管理這兩大方面,效果顯著,是主要的健康促進發(fā)展模式之一〔16〕。
本研究將TTM理念指導下肺康復訓練應用于呼吸重癥患者臨床護理中,通過成立TTM肺康復訓練干預小組,無意識階段、意識階段、準備階段、行動階段以及保持階段等方面進行針對性干預。本研究結果顯示,TTM理念指導下肺康復訓練可顯著改善呼吸重癥患者肺功能,緩解負性心理情緒,有效提高生活質量。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